店内外快活空气背后的辛酸
——兼析《孔乙己》一文的语言

2016-02-15 16:53刘剑峰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长衫体面读书人

刘剑峰

店内外快活空气背后的辛酸
——兼析《孔乙己》一文的语言

刘剑峰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所谓经典,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总是要折射出某种社会现实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给出的说法是,“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只从文面来理解,这样的论述自然有其道理,然而这种所谓的道理又是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引导学生在研析课文的过程中去感受。

文中两处提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笔者以为看似不起眼的这一句,其中隐含的意义其实颇为丰富。

一、“店内外”意指社会环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店内外”就已经包括了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空间角度讲,店内加店外即是整个社会,从人的角度讲,店内无非是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人,而店外也无非是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人;从微观角度来看,店内外又有其狭义的理解,即咸亨酒店大门的内外,人自然还是那两种人,实际上也就是有体面与无体面的人。当然,孔乙己看起来有点另类,长衫原本是有体面的,可他又只是站着喝酒,说白了,长衫是无法掩盖其不体面的一面的。

孔乙己的故事其实就是店内外的故事,孔乙己的体面与否其实也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无疑是没有体面的,尽管其读过书并且强烈地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十年未洗的长衫与满口的“之乎者也”明确地表明了他内心的这种自我认同。可是这种自我认同不能为短衣帮所承认,否则他们不会尽情地嘲笑他,而没有嘲笑也就没有“店内外快活的空气”;孔乙己的这种自我认同也不为读书人所承认,譬如丁举人,其是读书人中的成功者,他对孔乙己的态度比短衣帮更恶劣。短衣帮只是语言上的嘲笑,而丁举人却是暴力加身,偷了他家什么东西无从得知,但以孔乙己的能力估计也偷不了太多的值钱的东西,于是“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丁举人指挥人打孔乙己的过程中,他的心里是充满不屑的,不认为孔乙己跟自己一样是个读书人。于是科场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读书人的矛盾便显现了。

这样的矛盾其实折射的是社会矛盾,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若隐若现的裂痕在短衣帮与长衫人之间,在成功或失败的读书人身上交织缠绕着。其中既有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有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成者王候败者寇”的认知。让人感觉到辛酸的是,落魄的读书人在这种矛盾中地位急剧下降。作为现代人需要反思的是:读书人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何以读书人会落入那样落魄的境地?

二、“快活空气”后的不快活

快活的空气中有着快活的人们,大约除了孔乙己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快活的,即使是在酒店打工的“我”在老板眼中一无是处时,也能在孔乙己身上找到成就感: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又好笑,又不耐烦;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要知道这个“茴”字是孔乙己蘸着酒写的,酒是孔乙己除了读书之外的唯一爱好,不惜蘸酒教“我”以一字,可见其对认字的虔诚。)

因此,“快活空气”中的快活实在是值得推敲的,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推敲:店内外快活的空气从何而来?人们又为什么觉得快活?

第一个问题不言而喻,快活是建立在对孔乙己嘲笑的基础上的。此时,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冷漠的关系出现了:孔乙己因为偷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从人品道德的角度讲,孔乙己因偷而丢了读书人的脸面,也丧失了作为诚实的人的底线。用嘲笑来表达对品行不端者的一种态度,这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气氛中是常见的。这或可成为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就真的完全是积极的吗?不要忘记了,同样被鲁迅先生批评的封建礼教,也是在固守者对突破者的嘲笑声中坚持的,这样的坚持往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突破,而革命往往又意味着流血。在这样的逻辑循环中可以发现,嘲笑并非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最佳力量,既然如此,快活空气背后所凸显出来的快活就不那么令人快活了。其实如果不介意用今天的道德规范和认知去评价这种快活空气的话,会发现这种快活空气背后的快活,恰恰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

这样的分析其实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正是因为道德认知的低下,才使得人们不介意以最彻底的态度去嘲笑孔乙己。同时也可以借用原文生成一个隐喻:短衣帮短的不仅仅是衣服,还有道德认知;长衫者恰恰是用道德的长衫罩住了落后的道德认知。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个问题:假如孔乙己考上了秀才,那么咸亨酒店内外还有快活的空气吗?

三、课文直白语言背后的魅力

在文中,孔乙己的语言也值得推敲。孔乙己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既有自身的悲剧,也有社会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苏教版教材所作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文中的人物语言尤其是孔乙己的语言,又应当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有研究者从炫耀之语、诡辩之语、自言之语、失声之语等四个角度对孔乙己的语言作了分析,从纯粹语言角度来分析,这样的分析是精确且合理的,但笔者仍然感觉到其中缺失了什么。如果将孔乙己这个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放到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便会发现鲁迅先生设计这样的人物语言,绝对不只是为了炫耀、诡辩等定位。毕竟,鲁迅先生创作这一作品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写实,更是为了写意,写批判社会现实之意!

故,研究孔乙己的语言应当彰显一种前瞻意义,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审视孔乙己的语言,会发现更多的意义。

①任湘云:《孔乙己的金钱、身体与身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李向东:《边缘者的境遇——再读〈孔乙己〉》,《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孙衍明:《破解孔乙己话语密码》,《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6期。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周庄长寿中学]

猜你喜欢
长衫体面读书人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我是快乐读书人
体面过冬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狗熊讲体面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