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北京市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

2016-02-21 08:00顺义区医院北京0300顺义区卫生计生委北京03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16期
关键词:顺义区服务体系卫生

杨 辉,陈 豪(.顺义区医院,北京0300;.顺义区卫生计生委,北京0300)

完善北京市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

杨 辉1,陈 豪2
(1.顺义区医院,北京101300;2.顺义区卫生计生委,北京101300)

【提 要】 通过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北京市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及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顺义区在发展医疗服务体系拥有区位、经济及政府支持优势,但面临着医疗布局不均衡、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低、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首都优质医疗资源的功能疏解及发展健康服务业带来良好机遇,但人口老龄化、缺乏集群式发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顺义区在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卫生服务; 卫生资源; SWOT; 北京

SWOT分析法即通过对内外部条件各方面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优势(strengths,S)、劣势(weaknesses,W)、机遇(opportunities,O)和挑战(threats,T)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因素,将SWOT方法用于分析完善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有助于全面系统的评价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推动顺义区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定量及定性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2015年北京市与顺义区相关统计年鉴、各医疗卫生机构统计年报及2014年顺义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等材料。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并搜集、整理与医疗服体系整合的相关资料及数据,运用SWOT分析法对顺义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SWOT分析

2.1 优势因素(S)

2.1.1 区位优势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作为北京东北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同时作为中心城区人口与职能疏解的主要载体,是首都新功能区和新增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作为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及北京东北部面向区域,具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2 经济优势 2014年,顺义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 339.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3%左右,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五,排郊区县首位[1]。同时2014年顺义区人均政府卫生支出1 359.75元,在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最大[2]。顺义区建立并配备医疗卫生三年提升项目专项资金储备,共安排资金约14.35亿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卫生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对于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2.1.3 政府重视 顺义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结合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群众医疗服务实际需求,2014年6月5日以区政府名义印发《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3]。实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3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成立了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相关单位密切协作、定期沟通协调机制,主管区长通过召开专题议事会,统筹解决制约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难题,在全区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2 劣势因素(W) 当前顺义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在顺义潮白河以东地区尤为明显,全区共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5家,但仅有1家在潮白河以东地区。除了公办基层医疗机构按照行政区域规划设置外,民办医疗机构选址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与此同时顺义区也缺乏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及专业化、国际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园区,与同属北京市城市发展新区的昌平、通州差距比较明显,昌平的清华长庚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等三甲综合医院已经营业,通州的北京国际医疗园区起步较早,已有北大肿瘤医院、三博脑科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进驻,并初步形成“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的医疗健康产业平台和全健康产业链。

2.2.2 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低 截止2014年底,顺义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86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2.39人,低于2014年同期北京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16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4.93人平均水平[4]。同时2014年全区各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3 283张,比“十一五”末的2 490张增加了13.5%,但床位的增长远未跟上人口的增速,按照全区100.4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千人口床位数为2.51张,比2010年的千人口床位数2.60张略有增长,但与北京市同期4.78张[4]差距仍然显著。同时卫生系统仅有极少数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级、市级学术团体中拥有学术地位,缺乏高层次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在专业领域和学术界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2.2.3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层在专科建设和服务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还不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服务需求。2013~2015年年社区门急诊量占全区门急诊总量分别为29.96%、27.99%、 25.66%,出院人数分别为1 094、800、500人次,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没能很好地起到分担上级医院诊疗压力的作用。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整体医疗水平有限,缺乏特色诊疗科室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更偏向于公共卫生服务,整体医疗水平较低,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基层首诊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2.2.4 卫生人才层次较低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顺义区对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2014年顺义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中发现,卫生人才分布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卫生人才层次较低,二级以上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3.3%;基层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5.9%。卫生人才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人数仅占8.5%,同时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技、护理等专业的高级职称人才也较为缺乏。

2.3 机遇因素(O)

2.3.1 承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的功能疏解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26日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北京将对涉及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领域进行有序功能疏解[5]。因此顺义区要在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上进行多种积极尝试,通过办分院、引专家、建专科等方式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顺义转移疏解,为承接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区域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

2.3.2 区域卫生规划有利于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6]进一步确定,吸引社会资本,着力调整现有医疗资源布局,改变三级甲等医院和专家“挤”在中心城区的现状。通过引导大医院迁建,名院办分院,在郊区县现有二级医院基础上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鼓励社会资本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等四条途径,引导优质医疗资源跟随人口转移,向新城和郊区县“疏散”。

2.3.3 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增长点随着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将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扩大为健康养生、保健护理等方面。与此同时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7],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并预计在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以上[8]。因此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养老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疗服务的范畴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护理等领域拓展并实现健康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9]。

2.4 挑战因素(T)

2.4.1 老龄化和流动人口涌入导致健康风险形势更加严峻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对老龄化社会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末,顺义区65岁及以上人口为7.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8%[3],顺义区已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因区域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伴随着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加重,成为严重制约顺义区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与此同时顺义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总体比重从2000年的16.35%上升到2014年的38.70%,随着流动人口大量进入,传染病风险日益严峻,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疾病模式的转变和健康危险因素扩大,使得居民健康风险形势更为复杂。

2.4.2 新型医疗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尚未成型 从北京范围来看,通州、昌平的健康服务业都起步较早,并已打造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园区或健康服务产业园区,拥有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先天优势,这都使得顺义区在发展健康服务业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顺义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尚未明确市场定位,缺乏明确的支持政策及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3 主要措施与成效

3.1 积极承担疏解,支持三级甲等医院举办分院 积极推进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建设,按照北京市政府提出的边建设边解决机制体制指示精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逐步提升顺义河西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和服务能力,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同时大力支持北京地坛医院顺义院区业务扩展,实现该院区10个门诊科室、2个综合病区共60张病床对外开放,累计接诊患者3万余人次。

3.2 实施托管共建,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启动实施顺义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共建,通过开展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健全以理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

顺义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的托管合作是北京市首批公立医院托管改革试点项目,自2013年11月启动托管合作以来,实施了“六个不变、三个统一”为基础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了管办分开、统筹整合的新思路,2015年6月10日正式挂牌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通过开展两院之间的大科联合建设、引进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实现36名北京中医医院知名专家到顺义区中医医院出诊、查房、讲课,市级重点专科增加到5个;同时加强中医人才传承和培养,高才达、崔德成2个名医工作室分别获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

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儿童医院借鉴中医院改革经验,于2015年3月2日正式启动托管合作,统筹整合院内业务用房,重新梳理完善医院管理结构,医院服务水平和管理绩效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参照北京儿童医院的管理方式,启动北京儿童医院知名专家诊区,专科诊疗能力大幅度提升,共计26个不同专业140余名专家出诊、查房示教和手术达1 300余次,累计服务顺义区和周边市县患者达2.7万人次。

3.3 转变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顺义区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顺义区第三医院实施一体化紧密型合作模式,通过将区三院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调整为差额拨款单位,打破了全额拨款单位工资总额的限制和约束。同时坚持“行政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薪酬统一、保留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保留社区居民报销政策、财务核算分开和患者就诊分开”的原则,区三院医护人员与区中医医院打通使用、采取同样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根据医务人员的业务工作量和患者满意度来发放绩效工资,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理念,既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不降低”的建设目标,又实现了患者、医生及政府的三方受益。

3.4 探索公私合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改革 2015年5月28日顺义区政府与凤凰医疗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共建新型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协议》,通过公私合营(PPP)的合作方式,选取空港医院和区二院为试点单位,探索实施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权移交给理事会,实施管办分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确保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职能不削弱的前提下,参考发达国家基层全科诊所设置标准和服务职能,对试点单位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优化设计、能力提升和业务拓展,使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应中国国情,建设快捷诊疗中心连锁网络。

合作以来,顺义区政府通过购买凤凰医疗集团管理团队服务的方式,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基层单位运行机制。一是编制试点单位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试点医院实际情况,完成了空港医院和区二院五年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二是启动首批3个快捷诊疗中心改造建设,实现后沙峪祥云东方苑社区和杨镇张家务两个站点完工投入使用,通过借助民营资本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组建全科医师团队,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标准,探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新路径。

3.5 注重区域协调,构建新型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 顺义区引导鼓励各区级医院错位发展和协同提升,借助区域信息平台的支撑作用,深化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和对口帮扶,启动重点专科和百人工程,加快构建新型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

3.5.1 开展“市区镇村四级一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014年11月启动实施“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由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及牛栏山镇、北石槽镇、南彩镇、龙湾屯镇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区中医医联体”,建立了联席会管理机制,开展市级支援区级、区级支援乡镇、乡镇支援村级的逐级下沉的医疗服务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家出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学、共建专科、医技科室一体化管理、建设基层中医标准服务站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初步形成医疗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3.5.2 加快推进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百人工程 研究制订了《顺义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顺义区卫生局外聘医疗专家“百人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 800万,启动第一批47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并实现平均每个工作日50名专家入区提供服务,稳步带动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3.5.3 开展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自2012年7月起,顺义区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分阶段、逐步完善统筹全区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医疗卫生的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第一期已于2013年7月完成,重点完成了区域电子健康档案中心建设;第二期已于2014年10月完成,重点实施了区域电子病历中心的建设;第三期自2015年初启动以来,重点做好区域协同和资源整合,已经建成了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双向转诊平台,实现了医学影像和临床检验数据的跨机构共享,医学影像的远程诊断与远程会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集中存储与共享等功能。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4年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6-25.

[2]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市卫生发展综合评价报告(2014年)[EB/OL].(2016-02-25)[2016-03-11].http://www.bjhb.gov.cn/wsxw/201602/t20160225_ 132628.html.

[3]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2011年北京卫生年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5-86.

[4]谷树忠.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J].北京观察,2014(6):10-13.

[5]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18):33-47.

[6]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3-09-28.

[7]肖海峰.中国医疗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5(8):52-53.

[8]马伟杭.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卫生经济研究,2013(10):3-5.

[9]张拓红.人口老龄化对健康服务体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3):380-383.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6.073

C

1009-5519(2016)16-2612-04

2016-03-28)

猜你喜欢
顺义区服务体系卫生
为职工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 顺义区总工会多举措推进诉源治理工作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顺义区总工会积极慰问抗疫一线职工
走进“北京最美乡村”顺义区高丽营镇一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卫生歌
北京市顺义区许连生名师工作室介绍
讲卫生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