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6-02-22 09:34
当代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家文化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我们的祖先靠画图传递信息,后来大脑继续发展,创造了文字,这是人类最精彩的创造;然后又写成书,把一代又一代顶尖的智慧传递下来,这该有多么宝贵呢。

——毕淑敏说,她并不反对“读图”,但最精彩的道理一定要用文字去表达。

中国读书最好的时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把读书节目从荧屏搬到了网络,是希望吸引更多90后、00后的受众,重建读书的黄金时代。有的年轻人会说自己是“装文艺”,但我觉得装着装着也就成了真的。

——主持人、文艺评论家梁文道谈读书。

我想如果这部作品打动了我自己的话,也一定能打动其他人,人性是共通的。我从来不编造故事,我的创作是很诚实的。我从来没想过会不会被打压,能不能畅销。当我听到一个好故事,我的才华就会发痒。

——当被记者问道“你写作时,你想要去打动哪些人”时严歌苓如是回答。

我不会跟风的,如果跟风,永远跟不上,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自己的内心,拍自己内心的故事,拍人的故事,拍人性的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有人曾对郑晓龙说“现在玄幻剧这么火,你是不是也赶紧拍一个”,郑晓龙这样回答。

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冯骥才谈小说。

有了爱心,你就不仅是拍几张照片而已,而是能够表达出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摄影家李伟坤多次提到摄影人心中要有“爱心”。

对一个作家来说,得奖晚是一件好事,这样写作不会被打扰。对我来说,写作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的,我不会停下来,会一直写下去。

——当被记者问道“作为一个作家,成名过早好不好”的时候,法国女作家玛丽·尼米埃如是说。

无论是排什么样的戏,我们演的都是故事当中的人物,传统戏是这样,现代戏更如此,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类型的演员,一定要从人物出发。要塑造人物,就要把剧中的人物当成自己,把握人物的切身感受,演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中国评剧院演员王平谈到,现代戏相对难演,不像传统戏有前人的表演形式可以借鉴,但是有这么一条不变的准则。

一个作家刚开始写小说时,最好从短篇开始,因为短篇可以磨练你的文字感觉,对于小说作家来说,这是不能忽略的第一步。

——作家阿来说。

罗丹说,雕塑,就是去除没用的泥巴。套用一下这个说法,翻译,就是去除没用的文字。好译文,是改出来的;流畅自然的译文,是惨淡经营的结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激情,他的头脑往往会偏热。当天译出的文字,最好能在冷却过后(过一两天,甚至过十天半个月)再看、再改——这时,他往往会去除一些“没用的泥巴”。

——著名法语翻译家周克希谈翻译经验。

我就像水一样,遇到河湾我就顺弯,遇着树杈我就顺叉,这样才能和各种人都谈得来,一下就接近,成为朋友。我形容自己是粘知了的胶,只要听见树上有知了叫,上去就粘,粘住就别想跑,你就在我这胶上飞吧,我要把你所有振翅的声音全部录下来,成为我的故事。

——作家李迪说,写作就要时刻敏锐地观察身边的社会。

我愿意旅行,旅行不是旅游,自己旅行就有了一个对异邦、异地从容认识的过程,这时写生也就很有必要,也是一种积累。包括了地域的、文化的、民俗的。现在许多年轻画家不注重这种积累是很可惜的。

——画家铁扬谈绘画积累。

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表面的相似。

——王朔如是说。

每个科幻故事都是一则寓言,因为科幻电影让我们跳脱出个人的生活温室和世俗的烦忧,逼迫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关心和思考我们的大社会。

——“亚瑟克拉克科幻文学奖”评审委员罗伯特·格兰特谈科幻写作。

反对恶搞经典,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我当然希望《西游记》的故事题材与“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百花齐放,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要有道德底线,不要恶搞经典,亵渎原著。

——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呼吁人们尊重民族文化,不要恶搞经典。

儿童文学的奇妙处恰恰在这里: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定是既为儿童喜欢又为成人喜欢的。就像《小王子》,就像《夏洛的网》。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一种大文学。

——作家孙建江谈儿童文学。

题材不等于精神议题,多媒体手段也不代表语言方式。从创作来说,大家现在只是把一个题材“多媒体化”。在当代艺术创作里面,题材应该转化为下一个精神议题。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缺乏这个转换。

——批评家朱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题材的转换。

因为经典中的每一个段落,都包含了很多人类共通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剧中主人公身上,而且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而且剧作没有给一个标准答案,引发的是观众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导演徐峥说,他曾经问一名专拍莎士比亚戏剧的德国导演:这个时代,为什么观众还要看莎士比亚?导演给出的这个回答,让他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作家文化
作家谈写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刊首语
谁远谁近?
我和我的“作家梦”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