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途径

2016-02-27 05:14李爱琴曹玉昆
学术交流 2016年8期
关键词:东北基地工业

李爱琴,曹玉昆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经济学研究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途径

李爱琴,曹玉昆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一轮的振兴与发展中,如何发挥其生态环境优势,探索一条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的新途径,是必须回答的时代难题。研究表明:思想创新途径,应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正确生态价值观;制度创新途径要探索东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其实质是在探索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创造生态文明新制度;市场价值创新途径要通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建立自然资产核算体系试点,将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本纳入现行国有经济核算体系,重新评价东北资源环境价值与功能。

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历振兴十年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巨大,[1]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非是仅仅振兴工业,而是振兴整个区域经济,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角度。在新一轮振兴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向创新驱动。

一、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想创新途径

中国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发展动力也从要素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有解决体制机制,调整结构性,遏制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东北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中长期过分依赖自然资源,造成转型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同时肩负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东北老工业区基地在振兴发展中承担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双重压力。东北地区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时,仅仅承担为国家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提供经济剩余的经济任务,而当自然资源特别是可采森林资源、石油资源基本枯竭时,提供生态产品,保障社会稳定的生态功能与社会责任反倒日益加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创新驱动是解决发展老工业基地困难的唯一出路。

1.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正确生态价值观。创新是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动力。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认识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思想创新,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特别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是破坏严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有效传导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在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决不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老路。

2.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用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确立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2]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特别是东北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东北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从生态经济视角看,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时间,漫长的生态修复期。二是巨额投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例如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都有一个阈值,即在一定采伐限额下,森林资源可以自然恢复、可以再生,但是超过这个极限值,森林资源就失去了恢复、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过多、过重,超过自然自我恢复极限值后,如果不从现在起抓紧保护与恢复,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或完全失去这些资源和环境。

3.树立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惠及民生紧密结合的理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加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经过半个多世纪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积累的环境矛盾、资源枯竭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有的问题直接影响当地职工群众的生计,像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林区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后先调减木材采伐量,而后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直接企业和职工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加强资源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从经济学的分析可知,生态保护的水平与地区人均收入正相关,人均收入越高、生态保护与治理技术越进步、人们环境意识就越高,生态破坏程度也不断下降; 反之亦然,[3]因此,必须把在生态保护与惠及民生过程中取得双赢,作为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工作最迫切的目标之一,不断创新出新的实现手段与方法。

二、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创新途径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难以摆脱,东北各地政府并不会自愿地寻求令自己既得利益损失的制度创新,更不可能主动开展制度创新,创新的意愿并不强烈。[4]然而,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困难是既要改革又要发展;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惠及民生又要社会稳定,历史上从未有像今天的东北地区这样,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矛盾如此尖锐,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对该地区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刚性需求”[4],制度创新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保障。

1.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制度产生的基础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性一方面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具有市场竞争性;另一方面,稀缺资源利用与配置的秩序需要一定的制度来保障。[5]将生态环境转变成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为经济发展环境支撑问题开辟新天地。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看上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其实质是探索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模式。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完成的结果,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已经形成的工业文明模式。西方国家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态度,只能在保全传统文明模式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中去找问题。与此相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贫穷问题,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开始就遇到的时代性难题,现实要求中国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又不能重蹈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覆辙,掠夺式开发全球资源、异地移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贫穷问题,对于西方国家表现为如何维持原有文明模式,那么对中国则表现为从建立一个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问题,是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中国工业能否抓住机遇、超越传统、创造新文明模式、走新文明之路的深层次问题。[6]

2.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市场机制创新减弱劳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因为市场机制可以整合劳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创造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运用政府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导向性作用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对立问题,尤其在东北,政府的导向性作用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对于解决市场经济的生态悖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例如,征收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生态补偿税,建立地方生态补偿机制(大庆开采1吨石油用8吨水,黑龙江省曾提出建立森林涵养水源补偿地方基金)、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环保监督体系等,同时,利用非强制性制度,例如舆论、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全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生态伦理观等以此来规避市场经济的生态怪圈。[7]

3.通过制度创新,发挥软要素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中的特殊作用。资源丰富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但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并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要素。相反越来越多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人的勤奋程度与创造力越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即经济学上的 “资源诅咒”现象。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极易获得,开发成本低,对软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区域内软要素的积累与集聚,即形成不了区域高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软要素,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无法形成创新与创造力,从而造成区域经济过分依赖资源,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软要素只有附着于自然资源上形成产品才能体现最终价值。软要素对于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首先体现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科技水平与能力先进上。人力资本具有扩展生产要素的功能,劳动力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知识、技术给自然资源生产带有更高的附加值,最大限度的发挥软要素的价值。

三、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创新途径

在发展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理论认识,一种是强调市场经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认为市场经济下难以解决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生态危机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对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作用机制,并仍然用发展市场经济来克服资本趋利性所造成的生态祸害。[8]当前, 中国社会刚刚脱离温饱水平,经济发展压力依然巨大,保持一定GDP增速依然是头等大事,将市场资本由经济逐利性改良为生态性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重新审视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价值在国有经济发展中功能与作用。以东北大小兴安岭为例,黑龙江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大小兴安岭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庇护了全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还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大降低了旱涝灾害发生概率。大小兴安岭具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适宜生长各类野生植物近千种、野生动物300多种,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生态保护总体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庇护着国家最重要的水源、牧场、粮仓,维护着中国和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

2.再认识东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与地位。大小兴安岭林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着重要的国际政治作用。因此,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这样资源与环境相对具有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形成的碳汇效应、产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产品将是未来国际社会、中国社会最具潜力的产品,孕育无限机遇与潜力,将形成促进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生产力。“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是对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未来发展的真实写照。

尽管市场经济具有灵活、高效、开放、平等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微观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点,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经济的缺点,特别是摒弃“唯GDP至上的政绩观”,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

3.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价体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提供130~150万个就业岗位;政府4万亿投资每年能够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而易见。然而,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累计给东北林区投入数百亿元巨额生态资金却并没有产生东北地区,包括投资带动就业、创造GDP推动经济增长等经济学意义上的任何结果,[9]引发我们对生态建设投资效益问题的思考,对自然资本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体现的思考。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简称GEP)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概念,是指国家或地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服务总和,体现生态系统产品生产、服务功能及计算生态系统现存自然资产的总和。可以理解为其能为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福祉,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的总和。东北地区可能尝试计量生态系统自然资产与资本,肯定自然资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改变以往用单一的经济建设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思维,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项子系统的功能效度进行评价,认识生态系统自然资产的功能与价值,将自然资本损耗体现在社会发展经济中,唤起全社会对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东北生态保护更多的补偿与资金投入。[9]

4.探索在东北将GEP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研究。经济学常用GDP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社会学则常用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国民幸福指数这种直观反映社会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一种指数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对比GDP与GNH,前者重点体现以物质和生产为本;而后者则是对以人为本的集中反映。GEP的出现能衡量生态系统的资本存量,通过计算东北地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将GEP作为强制性的衡量生态盈亏的指标,纳入东北地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计和核算体系。GEP和GEP增长率的变化可以成为度量可持续发展重要方面生态良好的综合指标,体现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的生态支撑能力。通过计量与核算,得出该地区生态盈余如果有生态盈余与亏损情况。盈余则可以出售,如果出现生态亏损,则必须向有生态盈余的区域购买以补偿其生态亏缺,彻底改变东北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以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做法。[9]

[1]李春梅.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N].金融时报,2015-04-13(011).

[2]任勇.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的三大创新[N].中国环境报,2006-03-31(003).

[3]曾建平.环境正义: 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93.

[4]李伟民.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75-78.

[5]胡跃龙.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38-42.

[6]国洪飞,等.试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质[J].林业经济,2010,(10):42-45.

[7]杨朝飞.生态保护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J].环境保护,2003,(6):24-28.

[8]马艳,肖雨.市场经济的生态逻辑[J].学术月刊,2015,(12):74-83.

[9]杨文进,柳杨青.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0-25.

〔责任编辑:刘阳〕

2016-07-0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低碳经济社会转型动力机制研究”(11JYE630001);国家社科基金“国有林区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研究”(13BJY032)

李爱琴(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低碳经济、环境与资源保护研究。

D922.68

A

1000-8284(2016)08-0130-04

猜你喜欢
东北基地工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工业人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