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2016-03-01 22:30秦家顶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信念情绪

■秦家顶



◎管理◎

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秦家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因而具备青年期所具备的许多特点。大学生们比较年轻,相对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在大学生活与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

一、常见心理问题

(一)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在一些精神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引起人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使其精神活动能力逐渐减弱的现象。

症状主要包括情感控制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较低、易失眠、疲劳、精神反应过度,如对突然的关门声、闪过的人影都特别敏感。

(二)焦虑症

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症状是:常常会有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且范围广泛的紧张、焦虑不安;整天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是什么;同时,过分关注周围事物,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严重下降。

焦虑症一般包括生活适应焦虑、人际关系焦虑、考试焦虑、就业焦虑、自卑焦虑等。

(三)恐怖症

恐怖症也称恐惧症,是一种以对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以惧怕为特征的神经症。

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恐惧时常伴有如头晕、心悸、颤抖、流汗等,对恐惧客体或情境极力回避。自己也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

常见的恐怖症有包括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单纯恐怖症等。

(四)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观念中的思想或意向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有强迫症的人很想摆脱这种思想,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而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行为或仪式动作,是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结果。

(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性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基本症状为:心情忧郁、厌世,对人生有凄凉感,经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没有兴趣,常头痛、心烦、恐慌等,严重时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六)人格障碍(不健康人格)

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系统发展的极其不协调,在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存在问题。一般来说,人格不健康的大学生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其意识清楚、智力正常,但严重缺乏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觉知,常与身边的人产生种种矛盾,并很难从自己的不正确行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或经验进行改正。

1.偏执型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自我、固执、敏感多疑,气量狭隘,报复心强。对自我评价甚高,特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他们又过分敏感,经常苛责他人,推脱责任,与他人经常发生矛盾与争执,经常多见于男性大学生。

2.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特别自我,并且依赖性很强。对人对事通常具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非常虚荣,特别喜欢与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平常做人做事装腔作势,自吹自擂。

3.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一般来说,这类人在儿童时候就表现出较强的冲动性与攻击性,经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或不值一提的小刺激而突然做出动作强烈攻击行为,从而对他人造成较大的伤害,自己根本无法控制自己。

4.回避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有较强烈的自尊心理,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在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时通常无法应付或干脆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行为。他们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交流,但又特别害怕怕被人拒绝、嫌弃;他们特别想得到周围人的关心与爱护,但又因害羞而不敢主动亲近。情绪经常呈波动状态,个人自我形象非常混乱。

5.分裂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情感、意志、行为的表现不统一。表现为思想内倾,性格孤僻,言语行为不合时宜,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经常沉溺在个人幻想的世界之中,或者痴迷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他们经常回避竞争性的情境,对他人比较冷漠,喜欢独来独往。

(七)网络综合症

又叫网瘾,是指一个人毫无节制地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持续、不间断地聊天、打游戏等行为,以致严重影响、损害自身健康,并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各种异常的心理或行为。刚开始是对网络的精神依赖,逐步发展为身体依赖, 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精神疲倦、易失眠和焦虑不安等各种心理、生理与行为问题。

二、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一)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疗法的主旨就是要把一个人压抑在无意识中的童年创伤挖掘出来,使其成为意识层面的东西,说得简单点,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让无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它主要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让人重新意识到之前的经历,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进而产生新的领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一旦了解了自己问题的根源,特别是明了到自己无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动机或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它们,理智地对待它们,症状自然也会不治而愈。

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梦的解析、意象对话、沙盘疗法、自由联想、催眠疗法等。

(二)行为法

行为法主要是利用强化的手段使人增加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它通过创设一些特别的环境促使人摒弃不良行为,进而改变自我。行为疗法注重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对问题就事论事。

1.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第一,了解引起异常行为的刺激情境;第二,将刺激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阶层”;第三,学会一种与异常行为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它可以使人在轻松心情下减弱个体的异常行为。总之,行为疗法就是这样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让那些异常行为由弱到强、一个个地消除掉。

2.厌恶法。它是一种将一个人所要戒除的行为同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结合起来,进而通过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3.行为塑造法。它是通过不断奖励进而造成某种期望行为逐步增加的一种技术。通常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并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频率。如小学生作业本上的小红花、大学里的奖学金制度都属于典型的行为塑造法。

(三)来访者中心法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它相信人的潜能,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不断追求成长、成功、自我实现的趋向。来访者中心疗法看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完善,它主要强调通过协助一个人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让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到一个流动的、前进的过程中去,并从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生成与变化,从而达到自我目标的不断实现与进步。具体方法包括尊重、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

(四)认知法

认知法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认知的歪曲和不正确会导致错误的情绪和不良行为,因此要想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首先就要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合理情绪法又被称为A-B-C理论:A.刺激性事件,B.个体的信念,C.情绪。它认为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由非理性信念B导致的。此方法主要通过辩论,让人主动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即产生顿悟。非理性信念的三个典型特征包括: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透顶。

合理情绪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认清其思维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而重新建立起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挫败感,学会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使其情绪好转。

当代大学生只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详细了解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好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能更加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明确前进方向,从而能够顺利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 陈明.从心理社会能力视域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鸡西大学学报,2015(11).

[2] 胡月,戴艳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教育心理,2015(1).

[3] 隋松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3(9).

[4]汪选合,江长华.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 科教论坛,2008, (7) .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信念情绪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信念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