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生活教学情境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2016-03-02 02:37全海燕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情境生活语文

全海燕

营造生活教学情境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全海燕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联系生活经验,诠释文本情景;巧用生活反差,理解作品主旨;利用生活资源,突破重点难点;调动生活体验,升华情感价值;贴近生活现实,发展综合能力5个方面就如何营造生活教学情境进行了探讨。

初中语文;生活教育;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杨再隋在解读新课标时也说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可见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践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据此,笔者在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进行了持续地探索与实践。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根据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愿望、求知、探索精神的统一、融洽的情绪氛围。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让语文与生活共舞,让语文与学生同在。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联系生活经验,诠释文本情景

语文新教材中选文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鲁迅的名作。鲁迅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高超的写作手法,其独特的言语、朦胧的意境,让远离那个时代的初中学生阅读起来有点晦涩,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此时,就需语文教师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机智驾驭课堂生成。

如在学习《社戏》“月夜行船”一段中“浓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这句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这句话是如何形象却又含蓄地表现出船行之快的,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解释其原理。学生踊跃发言,畅谈乘坐汽车、火车乃至电瓶车的感受,但对于其原理却是似懂非懂。这时教师趁势参与交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共享,并阐述了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概念,和学生一块感悟“山跑”而非“船跑”的以静写动的妙处,让学生领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曲笔,诠释融“愉快急切”之情于“月夜行船”景的初夏水乡情景,领悟“船并不慢,只是作者心情过于急切”的真实情感。

联系生活经验能让学生化繁为简,透过表象洞悉其本质,从抽象中悟出具象,从景象中品出情趣,从而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二、巧用生活反差,理解作品主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初次接触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反差、矛盾、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领悟生活、适应生活。

如在学习《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的片段时,笔者创设了如下对话情境:如果现在比尔·盖茨给你们每人一粒茴香豆,你会怎样反应?学生都说“太小气了”。笔者又问:“孔乙己不也是分给孩子们每人一粒茴香豆吗?你觉得他小气吗?”有个学生答:“我非但不觉得他小气,还觉得很感动。他本来就没钱,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钱,买了一碟茴香豆,还分给孩子们吃,我认为他很善良。”就这样,在情境对比中,学生明白鲁迅先生设计该片段就是要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善良,从而加深他走向末路的悲剧之悲,在同情中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当时人心的冷漠。

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互动的,而不是封闭冷清的。教师不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放手让学生主体参与,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主旨和文本内涵。

三、利用生活资源,突破重点难点

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一扇窗口,教师要率先用心观察生活,并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在恰当的环节中辅佐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突破重难点。

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时,笔者让学生穿插演唱歌曲《小白杨》,随即设问:“歌曲歌颂了谁?”学生很快回答:“解放军。”然后教师把歌词一改,唱道:“一个呀解放军,站在哨所旁,胳膊粗,腿儿壮,守卫着北疆……”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佯装不明笑因。有学生解释说:“这也太直白了,缺少艺术美感。”这时教师顺势讲述象征手法的艺术表现力,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学习应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生活化的课堂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启发引导,使课堂起伏有致、妙趣横生,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调动生活体验,升华情感价值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讲到中年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他们每个人所肩负的生活高度使命感时,笔者先讲述了自己父母的一些故事,继而引导学生回想反映自己父母家庭责任感的点滴事例,从生活小事中理解父母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学生声情并茂的发言深深打动着每个人的心灵,甚至有个刚和父母闹别扭的孩子在讲完后就哭了,为自己的不懂事而自责,表示以后要分担家庭中的责任。

人的认知活动与感情体验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情感火花,在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内化情感体验,进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面对生活,珍爱生活。

五、贴近生活现实,发展综合能力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确实,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个大舞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就要贴近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与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为学生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生活空间,透过象牙塔关注社会。

如在学习《口技》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现代一些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富有智慧的民间艺人,关注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如剪纸、微雕、刺绣、捏泥人等。又如学习《错过》时,笔者引入《读者》中的文章《我排在第二十一位》,一个差点连面试机会都没有的人,通过自己的积极争取,最终战胜所有的对手赢得了工作机会,让学生明白成功需要执着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机会要靠自己捕捉,而不是坐等错失。学生在赞叹之余都表示认同。

语文教师面对社会生活大课堂,应带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语文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在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新课改目的。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邹尚智.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杨 迪)

G633.3

A

1671-0568(2016)24-0042-02

全海燕,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情境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