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诗情 激发个性化体验
——以《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

2016-03-02 02:37刘丽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古诗词诗词

刘丽

唤醒沉睡的诗情 激发个性化体验
——以《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

刘丽

文章结合高中语文课标的教学实践,以《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从3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以引领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个性化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语言的整体效应,体验融入诗人内心情感的意境美。这不是靠教师繁琐冗长的分析,逐字逐句的讲解就能品味出来的,而是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智慧地唤醒学生沉睡的诗情,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激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和师生互动中,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在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和诗人情感的共鸣中,从整体上对古诗词进行“富有诗意的观照”。这是一个用“心”去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必要的,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诵读体验,而是要教会学生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教给学生审美的眼光和情怀。下面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作初步的探讨。

一、吟诵初感,熟读深思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笔者认为,诵读也好,背诵也罢,都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它高度凝练,含蓄隽永,结构跳跃性大,修辞手法繁复意远,且能歌之,又兼具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音韵之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涵咏讽诵,咀嚼其深味。吟诵诗词既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投入主体情感,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通过人格心灵的直觉体悟来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吟诵诗词又强调交互性和体验性,要求学生通过自我身心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者融注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获得精神美的熏陶和感染。

反复吟诵不是有口无心、呆板机械地为读而读,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而应领会诗词的内涵,产生初步的感悟,期间离不开教师灵活多变、机智有效的引领与指导。诗贵于思,吟诵后还需熟读深思,透过字音、字义、句意,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个性修养、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欣赏吟诵中慢慢地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人的生命激情,体验到诗词的无限意境。例如,杨炯的《从军行》选编在《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故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初唐诗的突破性特色,在吟诵中初步感受该诗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风格。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关注作者。最后要求学生熟读深思,体悟该诗是借乐府旧题来描写士子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初唐文人普遍存在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心态,师生还一起参阅了宗白华的《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于漪老师指出:“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拿什么腔读什么调都可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思,就能真切地体悟到一种情怀,一种意蕴,一种韵味,一种意境。

二、品诗家语,学鉴赏法

语文课标提出:“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因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当代青少年间存在一定的认知隔膜,但这并不是不可沟通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教学的情境,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法水平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师生可一起梳理古诗词的分类知识和鉴赏方法,借助资料让学生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古诗词发展的脉络,再重点围绕“诗家语”的特质,引领学生渐入鉴赏境界,进而把握读者的鉴赏心理和体味诗人的创作心理。

诗人借用日常语言组成诗的这种言说方式,被王安石称之为“诗家语”。诗家语具有音乐美的特质,它是诗词精神的载体。在“诗家语”的表达中,常运用比兴、双关等修辞技巧,让读者有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审美感受。在诗词句法和章法的衔接方面要求精炼、跳动。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古今词义、通假、词类活用、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诗词语言的变形主要是为了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使诗句在一种拗折的韵味中,透露出奇崛不平的情味来,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可见,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可见,古诗词鉴赏并不经历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而是把审美判断、理性认识融合沉淀在对诗词形象和意境的把握中,并与感知、想象、情感等融为一体。教师教会学生最实用、最重要的鉴赏方法之一就是心灵的静的修养,要让学生“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再以“我”之情来还原诗人之情,进而直觉性地领略诗之趣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在明确诗词创作特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鉴赏感受,首先在诵读中凭借“整体直觉”感知诗词的韵味,而后依靠“理性深思”进行深度鉴赏。例如,鉴赏李白的《将进酒》时,先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凭直觉初步感受该诗的感情基调:愤激是内核,豪放则是它的外壳。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最后在熟读中理性思考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明白作者是沿用乐府古体,把排挤出京的冲天激愤之情化做豪放饮酒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潇洒狂放中带有丝丝感伤,及时行乐背后隐藏着人生苦短的哀叹。

在学习鉴赏方法中进行诗词赏析学习,在品味诗家语的学习中又不断积累鉴赏理论,进而借助鉴赏方法与技巧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以达到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的目的。

三、妙悟意境,多元解读

语文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探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层意蕴需要每个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理解、开拓诗词的意境,发展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感。例如,欣赏李贺的《梦天》,须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作者一起遨游天宇,才能欣赏到桂树盛开、秦妃眺望、牧人耕种、仙女拾翠等各自独立的画面,从而深切地感受到那梦幻般的宇宙世界。又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曾考查了皇甫松的《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题目要求:有些诗词,通过不同画面的蒙太奇手法组接,完成时空的大幅度跳跃。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四由考生续写。

此题考查方法新颖别致,提示教师,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其实与通过合理的想象来还原和再现画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鉴赏唐诗宋词,重在以心会心、心心相印,即善于调动联想、驱驰想象,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从而感悟作品之美。

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修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和领悟或深或浅,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多元解读是学生沟通作者的桥梁,这需要学生综合自己所有的储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当然古诗词的多元解读应以特定历史内涵为前提。

总之,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关注学生鉴赏体验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引领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在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8.

(编辑:易继斌)

G633.3

A

1671-0568(2016)24-0084-02

刘丽,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教师,教育硕士,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古诗词诗词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