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雨润山村

2016-03-03 05:39本刊专题报道组
创造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贡山玉溪

春风化雨 雨润山村

一座山,又一座山。盘旋而上,盘旋而下,再盘旋而上。

由于大山的重重阻隔,云南省澜沧县南岭乡谦哲村,这个从地图上看距县城不过80公里的小山村,却与山外的世界似乎相差了一个时代。这些年,它在悄然无声地变化,这变化由红塔参与书写——

古朴的民居、清幽的竹林、悠闲的水牛,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然而,山村古朴宁静的外表却无法掩饰一个沉重的现实。

“全村610户2087人,人均每年纯收入2034元,贫困人口达90%,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是谦哲村的主要致贫原因。”这些数据深深地印在了云南中烟红塔集团驻谦哲村扶贫队员们的心中。

来谦哲村之前,扶贫队员们听过一首歌谣:“站在坡头望群山,要想翻山愁白头。姑娘一听谦哲村,问你几时修通路。”

到村后,了解到的事实比歌谣更令他们吃惊:这个以拉祜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村落,竟然有近一半的成年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名……

改变,从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扶贫队进驻谦哲村开始的:看着钢筋水泥的教学楼一天天长高,越来越多的男人放下酒瓶搬起了砖头;出村的小桥建起来了,尽管很小,却撩动了村民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欲望……

“你们的到来,就像一场永远停不下来的春雨,滋润着草木山川,更滋润着山里人的灵魂……”村民们用少数民族语言唱出了对红塔人的感激之情。“春雨”,是这个缺水的村落,用来赞美事物时所能用到的“最高级”形容词。

短短一年,从山外走来的红塔人再次从“陌生人”变为村民心中的“红塔亲人”。这一称谓,无疑是红塔集团多年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收获的又一枚“勋章”。

谦哲村的帮扶工作只是红塔集团践行“山高人为峰”精神的一个小小注脚,多年来,红塔集团深深眷恋着哺育自己的土地,一直行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根据统计,仅1993年至2015年,红塔集团累计捐助社会公益事业资金已经超过20亿元人民币,内容涉及教育、赈灾、扶贫等领域,成为云南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红塔公益,已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红塔集团深深眷恋哺育自己的土地,多年来一直行走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路上

上善若水:烟以城名 城以烟兴

玉溪,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长于此的红塔集团深谙其中之道,从其创业之始就继承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的禀赋。

对于红塔集团来说,行“善”并非单纯拿出资金那样简单,有时候还需要胆量与见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红塔集团提出的“烟田是第一车间”的理念不仅解决了行业对优质原料的迫切需求,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助推烟农增收的一条道路,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次成功“试水”。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理念与实践之间并不是只存在一个“行动”的距离。彼时,工业企业生产所用原料一直是“给什么,用什么”,对于烟叶生产并没有多少话语权。让“烟田是第一车间”的理念走进现实,红塔集团首先要突破体制政策的壁垒,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红塔集团最终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取得了有关方面的支持,推动了玉溪烟叶产业的“升级加速”,也让更多的烟农腰包鼓起。

今天,去过玉溪的人,无不对其便捷的交通印象深刻。尤其是连接玉溪与昆明的昆玉高速,将两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条路,距离不过85.71公里,全程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

但这条路,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命脉。

从1999年4月17日建成那天起,源源不断为玉溪输送着强劲动力: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日渐富裕……关于这条路,云南省一位权威人士这样评论:“如果没有昆玉高速,玉溪就不是今天的玉溪。”

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企业。玉溪,成就了红塔集团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红塔集团,也在带给玉溪越来越多的惊喜——

在带动大学毕业生和地方就业方面,红塔集团至今直接或间接为全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卷烟行业的发展,这一规模还在不断增长;

红塔工业园区免费向社会开放,接纳市民和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参观、游玩,是国家首批也是云南省和烟草行业唯一一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

……

烟以城名,城以烟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家卷烟企业像红塔集团这样,与一座城市的发展联系如此紧密。无怪乎,玉溪市历届领导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红塔兴,则玉溪兴。”

红塔集团,在玉溪人心目中也早已脱离企业的范畴,成为一张闪亮的“家乡名片”。很多在外打拼的玉溪人介绍起家乡时,总不忘加上一句,“那里也是‘红塔山’、‘玉溪’卷烟品牌的故乡。”

位于怒江大峡谷深处地缘偏僻、资源匮乏的贡山县捧当乡

责任如山:扶贫济困 点亮梦想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然而,对于坐落在深山峡谷中的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来说,十年间,他们经历了一场电光石火般的跨越。

2002年,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红塔集团与这个怒江边上的乡镇结成“帮扶对子”。

那时的捧当乡,该如何形容呢?

红塔集团一位参与过扶贫的职工,向记者讲述了初到贡山时所亲身经历的事情——

一位老人,背着沉重的柴米,绕着停靠在路边的公共汽车转了一圈又一圈,第一次坐车的她却始终不知道哪个是车门;在丙中洛小学随机抽取的10 个小学生中,只有一个孩子因患病住院去过一次县城,其他孩子都没出过镇子……

贡山很穷,贡山穷在思想和观念上。除了柴米油盐,贡山更需要希望与眼界。红塔集团一批又一批帮扶人员除了开展产业扶持、修路架桥、扶危救困等项目,更是接力将精神扶贫、教育扶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能想象出,一根网线会带给山民多大的震惊吗?

当红塔人将第一根网线引入捧当乡,一位帮忙的村民看着线头散开的光纤抱怨说,“这根电线坏掉喽,没法子送电,要退货的嘛。”

当一位村民抱着怀疑态度尝试网购的电子表送到乡镇时,村民们竟有些反应不过来了:“不出远门就能买到东西,还送到家门口?!”

十年间,红塔人将更多的“第一次”带到捧当乡:村委会第一次升起国旗,夜空第一次被路灯点亮,村民第一次有了固定的集市……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孩子们——梦想,开始在心中疯长。

在红塔集团资助下,贡山县捧当乡希望小学学生曲金凤的梦想不再是等着长大,然后嫁人。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没有爸爸,是妈妈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她身体不好,但是我们这里的医疗条件不行,妈妈一不舒服就只能自己找点药吃。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北京念大学,毕业了做一名医生,把妈妈的病治好,把医术带进大山,帮助这里的亲人。”

十年间,红塔集团用知识的光芒指引着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路。这光芒聚合起来,必定能够照亮贡山未来的天空。

贡山县捧当乡开心玩耍的孩子们

十年帮扶路,十年贡山情。时任贡山县委书记用三个“真”字评价红塔集团的帮扶工作:红塔集团是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来帮助贡山,贡山人民世代不忘。

2011年,圆满完成贡山扶贫任务的红塔集团又马不停蹄转战到普洱市澜沧县谦哲村。与此同时,红塔集团所属各卷烟工厂也主动投身到扶贫一线,用真情与担当造福一方百姓。

如果说岁月如歌,那么,红塔人唱出的“歌”无疑是朴实、婉转、动人的,它飘进了大山深处,飘进了人们的心里。

如果说责任如山,那么,红塔人筑起的“山”无疑是高大、厚实、苍翠的,它耸立在大地,它用坚强托起更多的人走向巅峰。

情怀似金:小善大爱 泽被他人

爱,是一种语言,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爱,是一场春雨,低调却又孕育无限生机。

红塔集团是一个有爱的企业,红塔集团在用爱温暖许许多多困难群体的同时,却也滋养着一个个“红塔好人”。

“亲爱的大爹、大妈、叔叔、阿姨……我现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公费读博士后,妻子也和我在美国。感谢一直以来你们的一路相扶,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当我当年在自习室里忍饥挨饿、在无人之处偷偷流泪、彷徨无助之时,是你们给我送来了学费、零食和学习用品,送来了希望……”

这是留美博士后王玲写给红塔集团的一封感谢信。出身于贫困家庭的王玲在红塔集团爱心职工的帮扶下,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出人生困境,走上人生出彩的“舞台”。

春耕时节的贡山县捧当乡

一个有爱的企业,必然会培养出一支充满爱心的员工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感召于企业“山高人为峰”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红塔人视帮扶他人为己任,为一个个不幸的家庭送去温暖,为一个个在绝望边缘挣扎的个体带来希望。

崔大清是个不幸的孩子,在她14岁的时候被确诊为白血病。因为难以承受高昂的治疗费用,等待命运判决的她没想到,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职工赵声琳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多方奔走,募捐到治疗所需善款。崔大清一家人更不曾想到,赵声琳在热心帮扶他人的同时,也在与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做着抗争。从2006年踏上公益之路至今,赵声琳和她创办的公益组织共争取、筹集善款近1500万元,帮扶各类困难群体达1266人。2014年,赵声琳当选为“云南好人”、“中国好人”。

在红塔集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既发生在过去,又发生在现在,更会在未来一直持续下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我不是大富大贵,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就感觉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一位员工的回答也许能够代表众多“红塔好人”的心声。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爱是什么?毋庸置疑,爱由善生,有善则理明,理明则法生,法生则行成,行成则果实,果实则传远。红塔人深知:红塔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红塔人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社会的深沉之爱理所当然,责无旁贷。

红塔集团多年来为支援农村建设、扶持教育文化事业、参与扶贫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践行了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用爱心诠释了一个企业优良的社会责任观和价值观。

记者手记

扶贫贵在“认真”

毛主席说过,什么事都怕认真二字。如果扶贫攻坚是场大考,那么红塔集团无疑是“认真备考”、“认真答题”的拥趸,并最终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红塔集团的认真,首先表现在始终带着真心实意去扶贫。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心连心”工程。扶贫攻坚战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要结下“血脉亲”。立志方有前行动力,“结亲”才会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去找寻正确的脱贫路径。如果不能站在“亲人”的角度去了解致贫原因、谋划发展,其结果很可能会“驴唇不对马嘴”——任你扶贫干部说上天,贫困依旧岿然不动。一言概之,扶贫其实就是用真心换真心、用实意换实意的过程。

从引入一根网线到修建一所学校,从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微心愿”到践行“烟田是第一车间”理念助农增收,小事大情,无不体现出红塔集团在扶贫过程中所付出的真情。他们,实则在用真心实意点燃困难群体的希望之灯。

红塔的认真,不仅仅体现在真金白银的付出上,还体现在真抓实干上。扶贫,离不开资金与项目。但有了资金与项目,并不意味着就能“开花结果”,就能拔出“穷根”,治好“穷病”。关键还在于,帮扶单位与驻点干部要真正参与其中。参与进去,才能了解项目推进过程的得与失,才能群策群力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从受助者眼中的“外人”变成“自己人”。

采访过程中,红塔集团从事帮扶管理的负责人总结的两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第一句“不熟不做”,即,不熟悉的领域不进入,没把握的项目不做,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哗众取宠、盲目投资“假扶贫”现象的出现。第二句是“撒钱的事情不做”,即,只掏钱不参与、不出力的项目不做,既保证了扶贫项目与资金的纯洁性,又体现了他们对资金使用的审慎态度和对扶贫的认真。这两句话是红塔集团多年扶贫经验的浓缩,保证了扶贫的成功率,更体现了一个国有企业的情怀与担当。

红塔的认真,还体现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上。扶贫是一场硬仗,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气与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坚守正确的道路、耐得住寂寞即意味着勇气与智慧。“穷根”之所以难拔,有时未必是因为它真的根深蒂固,而是因为帮扶者缺少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缺少一份打持久战的韧劲。扶贫,需要对症下药,也需要按规律办事,久久为功。

红塔集团对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持续十多年的帮扶,历经8批扶贫队伍,围绕“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这一主题下苦工,慢工精做,最终为这个高山峡谷中的小县城带来了阵阵新风。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这阵新风必然会成为一阵强劲的“幸福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既指出了扶贫工作的认识论,也点明了方法论。扶贫攻坚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认真”是不变的“法宝”。只有认真分析问题与形势,拿出真心、亮出真本事、敢于动真格,才能让“老乡”过上货真价实的好日子。

因为认真,红塔人在扶贫的路上没有停歇,也来不及停歇。他们深知任重道远,还要继续前行,去迎接未来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扶贫的大考中,红塔人会交出更多优秀的“成绩单”。

猜你喜欢
贡山玉溪
悠悠贡山情,共创脱贫路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这个叫“贡山”的岛,你爱了吗?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贡山高山峡谷气候下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与管理
非遗校园活态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以玉溪青花烧制技艺校园传承为例
贡山棕榈资源及生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