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6 01:14江苏省南京市石桥中学211804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小车阻力物理

江苏省南京市石桥中学(211804)

钟发春●



问题串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南京市石桥中学(211804)

钟发春●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问题串情境,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欲期效果.

初中物理;问题串;实验教学

案例背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问题情境,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这样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创设适合的物理问题情境,我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前的探究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本堂课先从课本插图中两位同学的对话引入问题“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分析“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草地上运动”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的维持;最后以问题“足球最终静止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进入本节课的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也是我本次分析的案例.

案例介绍:出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玩具小车及长木板

问:如何改变此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

(分析:学生回顾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2个因素)

(场景: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本实验补充的器材:毛巾、玻璃板等)

问:实验中,运动物体受到大小不等的阻力作用时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现象?

(分析: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顾,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

(方法点拨:实验中通过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问: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长短除了受阻力的影响,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结合生活中物体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合理猜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场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板书,并让学生讨论)

问:只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通过什么方法设计实验?

(方法点拨: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等)

问:如何让小车获得速度?并控制初始速度相等?

(分析:结合学生平时骑自行车下坡的实例,体会到物理中的生活,生活中的物理)

(方法: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通过实验前问题串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一步步引入,学生对本次实验的设计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器材:斜面、小车、棉布、木板、玻璃(毛巾等);观察现象: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距离长短;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相同条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不同条件:水平面部分的粗糙程度不同(在水平部分表面所受阻力不同),及这些方面都已经很清楚,在实验中的操作也特别顺利、快速.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后得出实验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

问: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阻力,那么小车将如何运动?(通过理想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就此实验,最后问: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探究活动也运用了理想推理法?(让学生复习这种实验方法)

反思:

1.物理与生活

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丰富的物理素材.以生活、生产中学生所熟悉的实例为背景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积极地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物理问题”.

2.问题串的作用

(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以设置 “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提问,一步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行集体或独立的实验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串时改变相关的信息组织的形式、巧妙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物理方法和思维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2)识别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反应在课堂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对“问题串”的回答可以有效的识别学生的反应,但识别学生的反应不是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重复学生的话,而应该把学生的评论引入到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思维的冲突和交流了解、共享他人的观点.以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弥补学生对自己原有认知策略中漏洞.成功地引导学生的回答,“刺激”学生的反应,更能帮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3)研究活动的“指挥棒”.问题串的设置既要能体现出物理知识的呈现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才能更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平时不断的训练最终使达成最终既定的学习目标.问题串的有效性性和问题间的环环相扣,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动性的体现上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在有效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渐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和关系,理解更深刻,在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时才能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当然在探究活动中老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自己对当前事物的理解,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辩护.解决事实和想象、个体与个体的理解之间的冲突,使他们真正地从探究中有所交流、有所收获.

G

B

猜你喜欢
小车阻力物理
只因是物理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大车拉小车
零阻力
自制小车来比赛
处处留心皆物理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