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路径选择

2016-03-07 00:59
关键词:生态危机循环经济经济新常态

李 虹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路径选择

李虹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747000)

摘要: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高原藏区作为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选择符合高原藏区环境状况的法治化路径成为关键,加快生态自治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和弘扬藏族生态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战略取向。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藏族生态文化

一经济新常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高度契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观点,到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通过九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资源环境约束到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模式等论述,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朝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会议还专门部署要将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强调由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是对我国环境形势的重要判断,要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与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决裂,新常态下资源环境要素的投入会有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会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会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经济发展要充满绿色内涵,充分考虑到环境质量,要淘汰落后产能,向企业污染宣战;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和谐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倡节能环保产业和技术变革,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以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导向,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人们习惯于毫无节制的掠夺和使用生态资源,而缺乏保护意识。在《寂静的春天》中,莱切尔·卡逊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狼狈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现象中的悲剧可能很容易地变成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现实状况可能更胜一筹,整个地球都面临着种种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工业文明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建立一种满足人们期待的新文明,这种文明需要重新确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价值,这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作为生态脆弱的国家,中国近十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对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对此问题我们党的认识是明确而清晰的,自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经作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为了“五位一体”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生态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在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紧接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较早的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当中,并且上升到一种价值理念的高度,成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首先有必要对生态文明做一详尽的说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既包含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经济等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生态法律体系、生态意识、生态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深刻而又广泛的,是最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它的内涵与经济新常态达到了内在的契合。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危机的深刻反思和全面改造,它的目标是为了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够实现生态公正,并且体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是全新的,要达到的是一种社会公平和生态公正,主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正如俞可平教授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这些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精神是高度符合的。生态文明就是改变从前的人类中心主义,选择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保持经济问题增长,同时保持资源可持续和生态平衡,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经济的新常态下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立环境法治的新局面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下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我们将实现双赢,既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能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相辅相成,在内涵、实现方式和追求目标上达到高度的契合,全面推进环境法治将为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减少各种阻力和压力,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推行扫除障碍,同时经济新常态对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地提高违法成本。这些内容也正好反映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由此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在经济新常态视野下,而且要与环境法治紧密结合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高原藏区是很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所在,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源”。高原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本地区社会发展和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但因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又受地方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高原经济的稳定发展还能保护江河上游生态环境,决定了高原藏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二高原藏区生态功能及环境状况的实证分析

青藏高原南自喜马拉雅山,北与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和塔里木盆地相连。青藏高原的主体一般指西藏、青海,还包括云南、四川、甘肃等藏区。作为地球的最高点,地势高耸、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它是众水的发源地,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此地,成为江河源;青藏高原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草原资源丰厚,成为生态源,青藏高原被成为我国、亚洲甚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区”。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从东南向西北分布着森林、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等生态系统。青藏高原草原广阔,牧草丰茂,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和优势资源。就西藏的天然草地就有8207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在青海,草地面积有5.7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3%。草原是江河上游地区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它对调节河流上游及中下游地区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西藏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86%,占西藏土地面积的10.55%,其中多为原始森林,有很多珍稀树种。因复杂的地理成分而形成丰富的树种资源,据林区调查,森林木本植物共58科136属368种,其中有很多稀有珍贵树种。森林提供了藏药用植物,达300多种,为藏区发展藏医药提供了丰富资源。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高寒动物。该区域是北方鸟类和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偏高值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豹、雪豹、云豹、白唇鹿、梅花鹿、林麝、马麝、黑颈鹤等29种。

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在西藏、青海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中国和亚洲的很多著名江河都发源于此,是重要水源涵养区,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的湿地资源丰富,青海、西藏以及甘肃、四川藏区有很多重要湿地,其中黄河首曲湿地和碌曲尕海湿地属于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持黄河中下游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同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光辐射量强,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源等清洁能源为青藏高原未来经济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地位,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应该提倡和鼓励绿色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资源极其丰富,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保障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青藏高原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独特,同时生态系统极其敏感和脆弱,具体不可恢复性和不稳定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藏区也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化的境况,草原“三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加重,水源涵养功能锐减,西藏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3万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的80%;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万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青藏高原的天然草原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在下降,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藏区的很多药用植物已经灭绝,而珍贵药材黄芪、贝母等也濒临灭绝。

人为原因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强。由于人们为摆脱困境选择的机会较小,也无法预测环境破坏带来的不利,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会无节制的从自然中索取。尤其对高原林木和药用植物的滥伐滥挖导致森林草原破坏、生物物种减少。牧民的过度放牧以及载畜量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再加上猎杀狐狸、鹰等鼠类天敌,导致了生物链的破坏,鼠害成灾,草原面积进一步缩减。

自然因素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使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严寒的气候条件造成土地资源热量不够,水分不足,土地贫瘠。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能力差,很多资源无法再生,草原沙化、湖泊萎缩和植被减少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典型表现,也成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人口激增、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执法不利等更加剧了原本就满目苍夷的局面。

青藏高原藏区人们的对环境保护重要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国家法律和自治条例宣传不到位,因而缺乏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藏区群众对环境保护主要受藏区生态文化、藏族习惯法的影响,当其与国家法律一致时当然会对环境保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当藏族习惯法、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遵从前者,漠视法律责任,用习惯法代替法律的制裁。

高原藏区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维持中下游生态平衡起到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本身所处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恢复能力差,加上面临的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要扭转目前的不良状态迫在眉睫。在经济新常态下改变生产方式,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快生态文明的法治化进程才能保持高原藏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要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落后模式,提倡节能、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赖完整可行并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机制,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原藏区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1.在经济新常态视野下,首先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生态本位的发展观。

与传统经济发展观不同的在于人类不再处在自然的对立面,就是要征服自然,从自然中任意索取生产所需,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代际资源。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就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要树立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养成爱护生态、改善环境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觉。在生态文明中,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种经济新常态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新常态。

在高原藏区当生存压力大于环境保护的动力,当通过“退耕还林”等政策为生态环境放弃了自己利益,却得不到足够补偿,那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同时也会冒风险为了生存过度破坏环境。因此,国家在限制不利于生态保护的行为时,必须对人们进行足额补偿,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

2.新常态下要树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追求生态领域中的平等观。

弘扬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生态文明不同于以往的工业文明在于要使得人类能够实现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能够实现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社会效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所寻求的是一种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不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状态。经济新常态就是选择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的健康发展道路。

高原藏区要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或变态国家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特点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来建立生态公平和社会公正,立法先行下不断改善和规范环境执法、环境司法,保障人们的环境平等权利。

3.常态下树立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就是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说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经济新常态的理论之中使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能够两全,同时尊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是高瞻远瞩的发展观,也是经济新常态的精神体现,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资源观。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利用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产业创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净化空气、水质和土壤,走出一条生态经济道路。

高原藏区的优势就在于生态优势,高原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丰富,要建立有效的、多元的投资机制,拓宽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循环经济项目,加强合作交流,使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四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战略取向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是推进和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也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尤其高原藏区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更是保护“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的法律保障,是我国甚至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1.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快生态自治立法。

从目前的藏区环境保护立法现状来看,缺乏与当地资源环境特点相适应的地方性环境法。单行的资源法不是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的,也就无法规制高原藏区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活动。

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建构以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为导向,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以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要对高原自然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对滥砍滥伐滥采行为要通过强硬措施予以约束和惩处。通过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联合,形成持续有效力的制度。并在政府部门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及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法治环境。

民族地方环境立法需要具有针对性,针对特定环境资源制定特定立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应当针对具体的保护对象、范围和目标来制定单行法规,把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作为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同对象进行特殊保护,同时借鉴藏族生态环境保护的习惯法,更容易让民众接受和认可。

2.在经济常态下建构高原藏区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以“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作为补偿原则,明确补偿主体、补偿标准。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利益平衡原则,运用政府调控和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利益关系的一种公共制度安排。

高原藏区作为江河源、生态源为了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付出了生态保护成本,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机会,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轮流放牧等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高原藏区承受的是经济的落后发展、人民生活的贫困,作为生态受益者应该对高原地区对生态保护作出的牺牲给予补偿,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的重要措施。要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接受高原地区生态利益的中东部采用税收与财政等方式进行补偿,实现共赢。

3.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弘扬藏区生态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提高民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高原藏区之所以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净土,不仅在于虔诚的宗教信仰、纯洁的蓝天净土,还在于藏民族低碳绿色节制的生活方式。藏区生态文化本身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信仰,有很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法和规约。在日常的生活中,藏族民众选择的是节制、勤俭、禁欲,对藏区生态保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藏族的生态文化表现在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为出发点,珍惜一切生命。崇尚自然,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这也体现在对自然的禁忌文化之中,对神山、神湖以及寺院周边的环境资源是严禁破坏的,不能破坏神山中的一草一木,否则必有报应。自古以来,人们崇敬自然与自然神灵,形成了固定的崇拜仪式与风俗习俗,并成为稳定的信仰和文化,成为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提倡充分利用甘南藏区丰富的生态法律文化资源,在制定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自治法规时,吸收藏族生态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民众的环保法律意识。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后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能有效地缓解高原藏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充分发挥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作用,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公平。相信未来社会是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4.

[2]李萌,潘家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六[J].前线,2014(10).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4]刘嘉尧,吕志祥.确立藏族聚居区特色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路径选择[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7).

[5]甘南州志办公室编.甘南州年鉴(2010)[M].兰州:甘肃欧亚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246.

[6]王建宏,张龙生.甘肃省沙漠化监测结果[J].中国沙漠,2005(5).

[7]张巨勇,马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胡晓红.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9.

[10]廖华.论民间法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

[11]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Class No.:D922.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ath Choice of Tibetan Plateau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Mode

Li Hong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ezuo,Gansu 747000,China)

Abstract:New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should be protected by the strict legal system .The Tibetan Plateau, as an ecological barrier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frag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s the urg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accelerate the legislation ,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logical culture.

Key words:new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risis; circular economy; Tibetan ecologi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056-5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问题研究》(14YB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虹,硕士,副教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循环经济经济新常态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