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视角下的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协同帮扶模式探究

2016-03-07 11:50杨晓捷许志山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工科

杨晓捷,许志山,孙 园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视角下的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协同帮扶模式探究

杨晓捷,许志山,孙园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摘要: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成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运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中探索协同帮扶模式,实现学生思想道德、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等素质协调发展,推进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帮扶工作的精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工科;学业预警;协同帮扶

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率先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面的改革,对本科生开始实行选课制和导师制。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各个学历层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师比失调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逐步下降。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开始启用本科生导师制,配套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树立正确观念,促进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学业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亲密,及时跟踪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引导健康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导师真正地参与到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尽管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实践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导师工作方面,表现为新生入学后,匆忙进行导师分配,而且大多采用班导师形式,职业定位不明确,又因为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导师制的工作成效无法体现。在学生学习方面,则表现为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只顾及课内学业,没有充分认识导师的作用,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对导师制的学习敷衍了事。

二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构成与保障

1.设立本科生导师工作组。

所谓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就是结合工科类学生的课程要求、专业方向和就业需求,组织一些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导师、优秀校友等,由此形成6-9名指导教师参与的工作小组。设立硕士点的本科院校,在导师工作组内可加入研究生,发挥同侪示范的功能。本科生导师工作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与本科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思想建设、专业辅导、学生管理、心理疏导、生活服务、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过程性指导,以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本科生导师工作组的主要优势在于:

一方面可以整合教师资源,补充导师队伍。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之初,通常采用单兵作战的“一对多”教育形式,拘泥于形式主义。通过成立工作组,拓宽导师来源渠道,形成“多对多”的工作模式,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导师的压力,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指导过多学生而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导师工作组成员由不同工作岗位、职称系列、学科类别以及不同年龄段组成,旨在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导师队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导师工作组内部的年轻的讲师、助教、行政教辅人员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取经,老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研究方向的建议与帮助。不同领域的导师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导师工作组内部从而形成合力,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升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指导内容,促进教学相长。学生个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实现个性化发展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师工作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生涯规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业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导师工作组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个体需要做适时调整。大一阶段是迷茫期和适应期,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定位期和提升期,学生在此阶段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得到提高;大四阶段是总结期和跨越期,毕业设计和求职择业在此阶段开展,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导师工作组必须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及时更新变化指导内容和方法。

2.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实施原则。

(1)建章立制,权责明确。高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研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约束机制和导师遴选制度,明确导师与学生的双方职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教师指导学生的要求制度化,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有具体的指导对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就能够从制度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1]从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鼓励学生以探索式、研究性的方式来学习,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3)营造氛围,设施保障。开放实验室、创业园区等场所,指导学生在校内创业,提供学生学习促进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为师生交流学习营造有利导师教学的环境氛围,学生在创新平台上获得成绩,也能反作用于导师,为其带来成就感。开展特色鲜明的讲座与交流会,邀请优秀校友开设心语会畅谈学习、工作经验。

(4)量化考核,有效激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编制发放《本科生导师指导手册》《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本科生导师指导手册》发至每位被指导的学生,手册中设内容记录栏,由学生根据导师指导情况随时填写指导内容和约谈记录等;《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是核算导师工作量的依据,也是导师履职情况的考核手册,该手册由各系每学年收回一次,检查导师工作情况并存入导师业务档案。[2]以两本手册为考核依据计算工作量,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量纳入教师的绩效和评优的考核中,对于导师制工作较好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优先,激励指导教师高效优质地完成导师工作。

三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协同帮扶模式的构建

1.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1)内因影响。工科类学生入校年龄一般在17-20周岁之间,大多数以男生为主,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走访学生宿舍和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工科类预警学生的突出特点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趋众心理使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学习重心严重偏离轨道。

(2)外因影响。一部分学生因就读的学校专业并非高考报考的预期目标,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懈怠心理。教师授课方法照本宣科和课堂纪律管理松懈,也会造成工科类学生学习厌倦。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自由,各类兼职机会较多,容易被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影响而放弃了对专业课的认真学习。

2.构建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协同帮扶模式的主要途径。

2010年7月颁布使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基于以上原因分析,在本科生导师工作组的基础上,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依据个人性格和学习特点,提高学习成绩和降低预警等级。

(1)课堂教学中协同帮扶。以专任教师为主,辅导员和行政教辅人员为辅,共同参与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和行政教辅人员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基本情况摸底,采取课堂巡视、深入宿舍、信息员情况反馈等形式,帮助其制定帮扶计划及目标书,对每名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小导师进行随堂和课下帮扶,对照目标书,每学期检验学习成绩,认定学生是否达到目标。

(2)校园文化中协同帮扶。以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和创新创业导师为主,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培养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综合素质的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贯彻以生为本的工作主线,每学期开展三个主题活动:期初“手牵手·一起走”、期中“爱国·爱校·成才”、期末“关心·帮助·迎考”;每学年举办四个素质养成周:“分享周、微笑周、感恩周、自省周”,使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相辅相成。

(3)家校联系中协同帮扶。家庭的道德感化作用为大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适应社会生存,走向集体,与人团结、互助、合作提供心理上的支持。[4]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和家访,让家长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有利于了解造成工科类学生学业预警的原因。在学业预警通知单下达后,由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补救和防范措施。

(4)创新活动中的协同帮扶。2015年10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师生之间学术气氛的活跃,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通过参加导师课题组,围绕本专业相关难点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成果交流,产生创新思维,能使其在学习上更有指向性。[5]

(5)社会实践中的协同帮扶。高校根据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在“三学期制”中组织具有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内查找问题,补修或重修不及格的课程,允许其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参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等,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通过设立本科生导师工作组,集各学科领域、工作岗位、年龄层次的指导教师之力,探索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的协同帮扶模式,使学生消除学业预警,在学业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突破自我,顺利完成学业。构建长效的工科类学业预警学生协同帮扶模式,还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社会各行业、本科生导师、家长及学生本人进一步的实践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4.

[2]厦门理工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Z].2011:262.

[3]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社会科学学报,2015(2):82.

[4]周岚峰.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分析——以福建本科院校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1(6):110.

[5]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6.

Class No.:G64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nalysis of School Precaution System and Student Cooperati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Yang Xiaojie,Xu Zhishan,Sun Yua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China)

Abstract:Learning for practice is important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objective of engineering is to serve for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y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basic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we explored the school precau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also contributes to advance the work of tutor meticulous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engineering; study-warning; collaborative tutor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1-0005-3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GGL201405)。

作者简介:杨晓捷,硕士,助理研究员,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许志山,硕士,讲师,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孙园,硕士,讲师,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