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2016-03-07 11:50程小娟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教育

程小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安徽 桐城 23140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程小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安徽 桐城231402)

摘要: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能否实现生态家园的美丽梦想。高校应通过加强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塑造校园生态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文化等途径,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客观现实。

海涅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1]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告诉人们化学工业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进入新世纪,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旱灾频发、地震泥石流、海啸沙尘暴、核辐射、石油泄露、地表塌陷、垃圾扩张等等,人类生存受到极大威胁。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由于人类的无限掠夺,地球资源正在逐渐耗尽。人类的最终命运要么移民外太空,要么永远灭绝。生态文明是对破坏生态的弊端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摒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整合、重组与升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2.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作为社会人才产生的最集中的群体,在未来社会建设的各行业各领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状况决定着生态社会实践和生态文明主流发展方向,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当代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培养现代的全面发展的人。

生态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畸形的价值观、发展观、自然观的问题。当今世界,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具有全面素质的重要体现。[4]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强调人类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强调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的开放性、整体性视野,渗透着对文明价值体系的全新考量。而现代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善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还要关注生命共同体的命运。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一次巨大飞跃,是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目前,多数大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态文明素养,对生态问题表现出关注,对环境现状感到担忧,也愿意将生态责任付诸实践。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1.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不够。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经历中生态教育是缺失的,进入大学也没有得到系统学习,生态知识的掌握表现出浅层、片面、零散的特征,特别是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方面尤为不够。比如,在回答“为什么要保护动物”时,答案还停留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层面上——“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面对“怎样用法律知识来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大部分同学明确表示不清楚。

2.生态行为不够自觉。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情感和生态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较好地付诸行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坚持生态问题只能靠国家、政府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调控,个人行为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在公共场合言行文明,到了私人空间我行我素。三是具体行为中“从众”心理极为普遍,缺乏自律。

3.消费观念缺乏理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令人担忧。攀比消费、炫富消费、高科技消费、个性消费、交往消费等,这些异化的消费形式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优势,加强理论教育。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结合具体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生态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法律修养等教育内容中充实生态道德、生态法规的相关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应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历程,联系现今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联系全球大气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使大学生不仅了解生态问题的现状,更要明确个人的生态文明责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2)发掘各类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空间,实现生态价值观的渗透。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态文明仅依靠某一类课程的的知识教学是远远不足的,要发掘各类课程的教育空间。比如人文学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这些具有深刻生态智慧的思想理论对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还有生态与美学的结合、环境与教育学的结合、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等等,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感性中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3)利用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充实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学相关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并充分利用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生态学学术兴趣,形成生态文明系统教育。

2.组织学校社会各项资源,加强实践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观,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理念,强化“知行合一”。

(1)大力扶持生态社团。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学校、院系需从精神奖励、资金支持方面培育发展生态社团,充分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丰富、有效的各项活动。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特殊节日向外辐射性地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征文摄影、演讲辩论、歌舞晚会等形式扩大宣传教育,教育效果的定位不仅是理论的传播、情感的调动、意识的唤醒,更是要落实到具体行为实践中。社团活动经常性、有效性地开展,让成员在活动中强化了生态理念,更是在整个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宣传影响的作用,校园的生态文明才能蔚然成风。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走进社区宣传,协助相关部门调查,到实践基地考察,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现实,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塑造校园生态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教育。

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校园文化对学生群体具有渗透和熏陶作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

(1)建设好校园的物质生态文化。学校的布局规划要体现出优美和谐、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特征,建筑设施、能源利用符合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的要求,校园绿化要因地制宜、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生态文化才能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陶冶。

(2)重视塑造校园的精神生态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校园文化中最隐性、最深刻、最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可以利用报刊读物、宣传栏、校园广播,在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以图片、文字、音频等各种形式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宣传氛围。精神生态文化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制度完备公平、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浓厚等等。校园生态文化既是大学生的教育资源,也是大学生自己参与和创造的,是进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最佳渠道。

4.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育实效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QQ、微博、微信、论坛等等新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利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扩大教育对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性,须有专业人员负责媒体建设,及时更新内容,与学生互动交流,发起宣传号召、组织安排活动、评估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展示丰富的案例资料,共享专业网站的研究成果。还要鼓励学生在QQ群、朋友圈等自媒体中主动推送和转发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媒体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当前,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今天的他们能否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明天我们能否实现生态家园的可靠保证。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很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针对学生实情,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的生态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2]叶志清,俞晓菁.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6-100.

[3]高红贵.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2-48.

[4]吴松.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8)66-67.

Class No.:G64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eng Xiaojuan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Tongcheng Teachers’ College, Tongcheng, Anhui 231402,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serious obstac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ffected human’s life. The effect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determines whether we can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s in the fu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building ecological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1-002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重点项目“基于立德树人观的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401)。

作者简介:程小娟,硕士,讲师,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