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集》诗歌浅论

2016-03-07 00:59昝春香
关键词:意象

昝春香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王维《辋川集》诗歌浅论

昝春香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摘要:《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关键词:《辋川集》;意象;禅佛思想

一《辋川集》的诗歌意象

山水,无论是在诗词文赋中,或者是在笔墨画卷中,古代文人都对其极尽赞美之词。如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在《辋川集》这部诗作中,诗人也多次选用了“山”这个意象。《辋川集》共20首诗歌,不难发现几乎近一半的诗歌都选用了“山”这个意象。也许正因为诗人所居之地群山环绕,所以诗人才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刻画。但是,中国古诗历来追求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山”这个意象的选择,更多地是寄托了诗人的心志。如:

飞鸟去不绝,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华子冈》

《华子冈》一诗中,诗人大笔挥洒出一幅秋山暮色图,[1]上半部分写景以“山”作为陪衬,各种各样的飞鸟向无边的天际飞去,只有绵延的群山伫立在秋景中。此处以“山”作为背景,用山的孤寂映衬着秋的悲凉,何其哀伤?但是诗人并没有止笔于此,而是诗人用“惆怅情何极”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就诗句来看,无非就是诗人看到寂寥的秋色,由此引起自己内心的思绪。但是假若将诗人隐居于此的心境考虑进去,则会发现虽然诗人面对如此的秋景有万千的愁绪,但是这种愁绪并没有将诗人湮没,反而诗人能够在面对“华子冈”时将愁绪宣泄,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超脱与释然。

王维在《辋川集》中虽然直接用“水”这个意象并不及“山”那样普及,但是诗篇中却多次采用了与水有关之物,如湖、泉、浪等意象,它们都带有自然的气息。如: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欹湖》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柳浪》

上面两首诗,《欹湖》中的“湖”和《柳浪》中的“浪”归为一类,因为诗人在选择意象时,都倾注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伤感情绪,同时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极其隐晦的。在《欹湖》中,一句“日暮送夫君”就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定格于此。但是在《柳浪》中,一句“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也是带着离别的愁绪,这两首诗非常明显地都带有某种淡淡的哀愁,然而诗人并没有深陷离愁。在《柳浪》中,折柳赠友后,诗人不愿意去学习御沟上的柳树,不愿被春风的伤别离所感染。《欹湖》和《柳浪》中,诗人并不是意在刻画其多姿多态,而是意在表达虽不免受到离愁别绪的侵扰,但是诗人仍然能够从这种情绪中超脱出来,使自己在面对各种机遇时能够安然处之。

此外,王维诗作中有关于茱萸的描写,更广为传颂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传递的是诗人重阳登高因身在异乡而对家人的思念。然而在《辋川集》中,王维并没把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茱萸上,而是对茱萸投诸新的情感。如:“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茱萸沜》)从这首诗的整体来看,诗句并没有折射出诗人的心境,皆是简易之词叙简易之事。但是,若从诗歌的深层理解,茱萸则着上诗人的心境。茱萸本生长在山间,有客来之,本应以美酒佳肴款待,但是诗人却请客享用茱萸。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境,希望来客也能够体会到饮用茱萸酒所带来的这种超脱与自然。

《辋川集》中出现的关于“人”的意象,有“山僧”“樵人”等,但是诗人在描绘这些关于“人”的意象时,是通过外在的对比与衬托来反映这些“自然之人”的内心的。最为传颂的莫过于《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关于这首诗的意境,读者似乎并不是很难想象。空旷的森林,杳无人迹,只能听见人语作响,转身折回丛林,日光洒落在青苔上。王维似乎很钟爱于用“空山”这个词,但在不同的诗境中意境却完全不同,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表现雨水过后的空气的清新,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则表现黑夜中山的寂寥。但是,在“空山不见人”中的“空山”则显示了山的寂静,而诗句的“但闻人语响”则又从动态方面描绘了空山之静。诗人顺着人语回到深林,看到日光洒落青苔上,这是诗人在宁静心态的驱使下捕捉瞬间美的能力,这也是诗人的一种心境。

二 《辋川集》的诗歌表现形式

《辋川集》是王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思想内容方面能够体现出诗人的人生情怀,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是独具一格。一方面,《辋川集》是王维最大的组诗,通过二十处景物的描绘来刻画自己的隐居之地,并且在每首诗上还伴有裴迪的同咏。另一方面,在诗歌的体裁上,整组诗全部采用五绝的形式。

《辋川集》的主要内容是描绘诗人隐居之地的景色,但是诗人并没有采用更擅长刻画景色的七言形式或者骚体模式,而是采用了短小精炼的五言绝句,这是由诗歌的更深层面决定的。前文已经详尽论述《辋川集》的二十首诗体现了诗人超脱的情绪。诗人笔下的辋川,更为重要的角色是诗人心灵的栖所。倘若在这个层面上选用诗歌的表现形式,骚体虽然能够详尽地刻画辋川之地的景色,但是骚体所蕴含的感情起伏较大,与诗人所传递的那种淡然处之的境界不符。但是,倘若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其他形式,虽然可以刻画景物并且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诗人空明的境界。但是,诗人想创造的是超越现实的闲逸世界的蓝图。[2]因此,在诗歌体裁的选用上,既能够表现诗人生活之地,又能将辋川之所神秘化和理想化,五绝因其短小精炼,但不失含蓄的特点成为首选。

《辋川集》在表现形式上全部采用五绝,而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每首诗都伴有裴迪的同咏。关于裴迪的同咏诗歌,在其诗歌的整体评价上与王维的《辋川集》相差甚远。裴迪的同咏二十首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可以说是缺乏浪漫色彩。[2]在《辋川集》中的《文杏馆》《椒园》这些诗作,王维均赋予这些诗歌一种浪漫色彩,但是裴迪的《文杏馆》和《椒园》同咏,则缺乏这种浪漫色彩而趋于写实。王维笔下的辋川之所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精神圣地,而裴迪笔下的辋川则失去了这种光环。然而王维将这种浪漫与写实的诗作放在一起,只是希望通过二人诗歌的组合和互相映衬,使辋川庄的内容更深刻,艺术美更丰富。[2]

由此可知,《辋川集》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并不是为了追求独特的表达效果,而是通过短小凝缩的形式和趋于现实的对比,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三 《辋川集》表现的人生情趣

王维被称为“诗佛”,不仅因为诗人自身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而且因为诗人的诗中体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禅学思想。以佛禅入诗,是佛禅之境与诗境相互渗透,是在美学层面的融合。[3]因此,佛禅境界与诗境并没有隔阂,相反能够相得益彰。

从佛禅的层面看,佛家讲究出世,即是一种超然于世外的人生态度。这种出世的情境在诗境中的表现,则为各种意象的选择和描写景物所采取的方法。《辋川集》中的《南垞》一诗,“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这首诗的意象选择与“水”有关,“水”作为意象的选用,本身就给人以飘渺之感。诗句写小舟已离开南垞,却因为水的浩际,北垞难以到达,所以则是处于一种“离”的状态,也即佛家的“出世”的境界。诗句的结尾以“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知”作结,则进一步突出诗歌的佛禅层面。这首诗突出对佛禅境界的“即”和“离”的状态的描写,但是诗歌并不是枯燥的讲禅说理之诗,诗歌在诗境的刻画上也极具美感,真正实现了诗境与禅境的完美融合。

“空”是佛家思想的精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心经》)是空的要义。“空”在佛禅中是指能够摆脱世俗的一切烦扰而找寻心灵的宁静,王维在《辋川集》中也极其巧妙地把佛家“空”的境界与诗境之“空”完美地融合起来。

《辋川集》中王维反复把“空”的境界置于诗中,王维诗有“空”的底蕴,[4]如“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檀栾映空曲”(《斤竹领》)。以“空”入诗,给诗句着上一种飘渺的意蕴,而且“空”作为整体意境的使用,使诗境与禅境完美的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把佛家的“空”的境界和诗歌所营造的诗境契合起来。寂寥的深林偶尔传出几声人语,一束光线照射在青苔上,这样的意境显得格外的冷清。然而,“日光返照”正是禅境所提倡的一种境界,暗示人生也如这世界一样,起伏很大,并无常驻。总之,在王维《辋川集》中,诗人蕴藉辋川山水传达出了他所兴许的那种兴来意往、随谓自适、着处有得、心领神会、不求人知的禅意心性和自甘清平的生活意旨。[5]

王维作为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在真正意义上使山水诗和田园诗由分向合,并且使山水田园诗派在唐代及后代都影响非常深远。王维的力作《辋川集》,不论是在思想内容或者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独树一帜。王维在《辋川集》中诠释出对生命的理解,即使“心为形役”,却能畅游于山水达到空明的境界,这是王维的独特烙印,也是《辋川集》所折射出的内在精神。

参考文献

[1]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60.

[2] (日)入谷仙介.王维研究(节译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245,253.

[3]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王维的主体性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199.

[4]孙峻岚.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美境界初探[J]. 文学界(理论版),2010(06):149-150.

[5]刘铁峰.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39_44.

[6]陈铁民.王维版本考[A].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1997.

[7]傅璇宗,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唐盛卷[M].辽海出版社,1998.

Class No.:1207.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 Poems in the Wangchuan Collection Written By Wangwei

Zan Chunxi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China)

Abstract:Wangchuan Collection was written by Wangwei in Wangchuan. However, the collection is special in content and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In the aspect of image selection, it tends to select the natural scenery .In content, it expresses the poet’s Buddhism thought, and reflects the poet’s pursue of life.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Wangchuan Collection use the form of Five Rhyme and Accompany Sing to highlight the Wangchuan as the garden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Key words:Wangchuan Collection; image; Buddhism thought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122-3

作者简介:昝春香,硕士,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五邑·刘新祥 意象绘画作品
意象·音画
——论交响乐组曲《草原意象》的意象美
意象、形神
说荷、画荷、意象荷塘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