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6-03-08 06:18于喜法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于喜法

河南鹤煤集团总医院病理科 鹤壁 45800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于喜法

河南鹤煤集团总医院病理科鹤壁458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GIST发病部位:胃部18例(47.37%),小肠12例(31.58%),结肠5例(13.16%),肠系膜3例(7.89%)。术前诊断明确仅有4例。免疫组化分析:38例CD117均为阳性,CD34阳性25例、S-100阳性7例、SMA阴性21例。GIST危险性分类极低度5例、低度8例、中等12例、高度1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以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手段为主要确诊方法,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为其生物学行为指标。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大或有浸润、转移时,影像学检查才有诊断意义[1]。GIST定义为胃肠道CD117表达的非上皮肿瘤,具有特异组织学特点,并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区分对待。现将我院2011-01—2015-11间收治的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8~67岁,平均47.68岁。早期主要表现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厌食等。后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症状。术前进行B超、CT、MRI检查、胃镜检查后确诊GIST的仅为4例。

1.2研究方法标本由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1) 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切片,采用SP两步法进行4μm厚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以CD117抗体、Vimentin波形蛋白及CD34、SMA(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Desmin结蛋白等进行标记。染色强度高于背景的为阳性,并同时建立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其中CD117阳性对照片是已确诊的GIST病例。(2) GIST诊断标准:若CD117阳性、CD34阳性、伴或不伴SMA阳性确诊为GIST。以SMA强阳性、结蛋白阳性、CD117阴性确诊平滑肌瘤。以S-100阳性、CD117阴性、结蛋白阴性、SMA阴性确诊为神经鞘瘤。同时依据GIST主要细胞成分将GIST分为梭形细胞型与上皮样细胞型、混合细胞型。(3) 生物学行为评价:Fletcher推荐的分类标准,以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来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将肿瘤直径<2 cm、核分裂数<5个/50HPF归为危险程度极低。将肿瘤直径在2~5 cm间、核分裂数<5个/50HPF归为危险程度低。将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6~10个/50HPF或者肿瘤直径5~10 cm、核分裂数<于5个/50HPF归为危险程度中度。将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5个/50HPF或者肿瘤直径>10 cm或核分裂数>10个/50HPF归为危险程度高。

2结果

2.1肿瘤部位胃部18例(47.37%),小肠12例(31.58%),结肠5例(13.16%),肠系膜3例(7.89%)。术前诊断明确仅有4例。

2.2病理检查结果(1) 巨检:38例中肿瘤直径最大12.5 cm,发生于结肠部位;肿瘤直径最小1.5 cm,发生于胃部。肿块边界清晰,呈类圆形结节状,少数有假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质韧。其中中度及高度危险者,肿瘤质软、息肉状,部分可伴出血、坏死或囊性病变。(2) 镜下检查: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以长梭形、上皮样圆形、多角形细胞为主。其中长梭形细胞质很丰富、嗜酸性、边界不清、呈杆状或梭形,多数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或编织状排列,少数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还可见少数核端空泡。中度及高度危险者,还可见细胞异型及肿瘤坏死、核分裂像,少数有病理性核分裂像及瘤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型的组成以上皮样圆形、多角形细胞为主,且细胞质很丰富、嗜酸性,细胞核位于中央,部分区域也存在梭形细胞。混合细胞型则两种细胞形态都有,是长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的混合,两者比例相当。

2.3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及GIST分型38例CD117均为阳性,CD34阳性25例、S-100阳性7例、SMA阴性21例。根据Fletch推荐的分类标准将GIST分为:危险性极低5例、危险性低8例、危险性中度12例、危险性高度13例。38例患者均进行3~18个月的随访,12例在随访期间复发,包括危险性极低1例、危险性低3例、危险性中度5例、危险性高3例。5例在随访期间死亡,包括危险性中度2例、危险性高3例。

3讨论

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症状与肿瘤的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等有关。经免疫组化、电镜研究认为GIST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有明显不同,具有其独特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2]。随着CD117蛋白(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研究中,胃肠道间质瘤概念开始逐渐清晰和被接受,其中CD11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在病理诊断中起确定性作用,其是酪氨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也是骨髓原始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标志物[3]。

由于GIST的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均很复杂,判断良恶性较困难[4]。 组织学分析发现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构成是梭形细胞,伴上皮样细胞,也有单纯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梭形细胞形态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类梭形细胞相似,难以在光镜下区分鉴别,HE常规染色诊断肿瘤不够充分。CD117、CD34和相关抗体免疫组化分析是GIST诊断中的必要手段[5]。GIST肿瘤细胞也据此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对于GIST细胞的良恶性鉴别多用Emory、Lewin标准区分,一般分为良性、恶性、潜在恶性三种。同时将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数、异型、细胞密集等特征作为预估转归的指标。也有学者认为直径<2 cm、核分裂数很少的肿瘤细胞也可能存在转移,因此不能盲目地将某一类肿瘤划为“良性”。文献报道[6],GIST预后与解剖部位有一定关系,肿瘤位于小肠预后较差。本组随访期间危险性极低者复发率、病死率较低,而危险性高者复发率及病死率较高。

本组GIST患者40岁以上者较多,男女发病率相仿,肿瘤位于胃、小肠比例高。此外,GIST细胞生长迅速,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肿瘤较大、坏死、出血、压迫性疼痛或消化道梗阻时才就诊。经内镜、CT、MRI等检查难以定性诊断,需及时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完整切除局部病灶可提高生存率,但扩大切除范围或进行淋巴结清扫能否改善预后亦存在争议,且放化疗对GIST患者预后改善无益。

4参考文献

[1]谭莫伟,张乐星,李丹. 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 2015, 44(21):2 901-2 903.

[2]付刚.2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与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0,5(11):128-129.

[3]刘宏斌,李文惠,韩晓鹏,等.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6):1 120-1 121.

[4]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7-58.

[5]温建成,王延红,黄小萍,等. 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3):510.

[6]卓士超.191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 : 2 774-2 776.

(收稿2016-01-12)

【中图分类号】R4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20-02

猜你喜欢
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婴幼儿肌纤维瘤病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
凋亡相关基因PDCD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4例临床病理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XCR4蛋白表达及意义
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在宫颈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NF—κBp65的表达及意义
滇西地区白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