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2016-03-08 06:18管星庆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镜

管星庆

河南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新县 465550

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管星庆

河南新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新县465550

【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12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共检出息肉142枚。病理增生性息肉(40.8%)和炎性息肉(30.8%)占有比例较高。腺瘤性息肉(1.7%)较少。其中>60岁患者胃息肉发病率高于≤40岁及41~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最大径≤0.5 cm发生率高于0.5~2.0 cm和>2.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息肉发生率高于胃窦部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均一次性内镜切除,未出现穿孔、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1 a,5例(4.20%)患者复发。结论胃息肉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中以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有比例高,且多发于胃体,直径较小。采用内镜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内镜;胃息肉;病理特点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体积较小时症状常不明显,多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导致临床诊断困难性大,部分胃息肉有发生癌变可能。现对12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胃息肉的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12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男女比为71∶49;年龄21~74岁,平均61.20岁。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钡餐检查、病理检查确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症状。均无其他胃部疾病、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患者术后均接受1 a随访。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经内镜对食管、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进行检查。统计胃息肉数量、部位、大小、形态,并对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病理分型。对于数量>3个的胃息肉,以最有代表性的息肉做病理检查。由本院病理科高年资或副主任医师实施观察记录。并结合患者年龄、胃息肉大小、位置等全面评估。息肉直径≤0.6 cm,可在内镜下使用活检钳进行钳除;胃息肉直径>0.6 cm,较为扁平,无蒂,可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有蒂息肉,则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及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切除后行负压吸引,当患者体征平稳时取出内镜[1]。术后禁食1 d,根据患者恢复状况给予流食等。

1.3观察指标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息肉病理类型、直径及内镜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1 a随访,统计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息肉病理检查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息肉142枚。息肉病理类型为:37例(30.8%)炎性息肉、49例(40.8%)增生性息肉、24例(20.0%)生化息肉、8例(6.7%)胃底腺息肉、2例(1.7%)腺瘤性息肉。

2.2胃息肉与年龄≤40岁患者16例(13.3%),41~60岁患者31例(25.8%),>60岁患者73例(60.8%)。>60岁患者胃息肉发病率均明显较高于≤40岁患者和41~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胃息肉大小分布状况胃息肉最大径≤0.5 cm患者75例(62.5%),0.5~2.0 cm患者24例(20.0%),最大径>2.0 cm患者21例(17.5%)。胃息肉最大径≤0.5 cm发生率高于0.5~2.0 cm和>2.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胃息肉分布位置状况120例患者中胃息肉位于胃体者68例(56.7%),胃底19例(15.8%),胃窦21例(17.5%),胃角7例(5.8%),5例(4.2%)多部位。胃体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胃息肉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120例患者中使用活检钳钳除16例(13.3%),使用氩离子凝固术34例(28.4%),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21例(17.5%),高频电凝电切49例(40.8%)。胃息肉均一次性切除。其中3例患者因息肉较大,切除后出血,行针对性处理后出血停止。均未出现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1 a,5例(4.20%)患者复发。

3讨论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出现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属于胃部常见良性肿瘤。患者常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吞咽困难等。胃息肉具有癌变风险,需及时治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2]。本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较多,炎性息肉多于胃黏膜组织发生,且炎性病变导致增生性息肉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伴随炎症反应。炎性增生性息肉在胃镜下多表现为半球型, 表面光滑,顶端浅溃疡。显微镜下可见腺体隐窝变长、扭曲。增生腺体上皮细胞呈单层,核分裂少见,有少量炎细胞浸润,恶变倾向小[3]。本组60岁以上患者胃息肉发病率较高,与陈立敏[4]等人报告结果相近。本组患者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切除息肉,随访1 a,5例患者复发,治疗效果肯定。

4参考文献

[1]朱鸣,唐杰,杨春敏,等.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179-183.

[2]杨雪,雷蕾,邱春华,等.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2):204-207.

[3]白贤女, 王彦铭, 王超.胃息肉的病理表现[J].黑龙江医学杂志, 2014, 28(5):827-830.

[4]陈立敏,杨国常,李颖欣,等.胃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内镜治疗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03):199-201,205.

(收稿2015-12-24)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48-02

猜你喜欢
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