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三维透视

2016-03-09 01:13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化革命

刘 岩, 郑 蔚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三维透视

刘 岩, 郑 蔚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广泛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现实的呼唤,也是推动实践发展的首要前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理论接受的发展与嬗变形成了接受的历史。研究理论接受的历史,揭示内在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党的思想理论。文章从接受的发展线索、接受的阶段性特点、接受的效果评价三方面剖析了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阐明了接受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观点,为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提供参考,为有效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帮助。

接受;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程

前 言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针对我们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总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总有一个赞同支持或质疑反对的态度,也就是总有一个是否接受的问题,接受问题可谓是由来已久。那么,什么是接受?广义的接受是指认可和接纳。什么是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践者对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服、认可和接纳,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观上选择、思想上理解、行动上践行的过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者群体是接受主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被接受的对象,是接受客体;接受主体通过参加党领导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接受党的思想理论,实践起到接受媒介的作用;对某个理论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构成接受的环境;接受活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不断传播,在接受外部环境影响下,创新主体(中国共产党)与接受主体在实践中发生互动,思想上产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理解,接受主体理解、认同并践行该思想理论的过程。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既是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过程,又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从实质上看,则是党领导实践力量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求得真知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目的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实践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接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使主观世界与客观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广阔实践改造了中国社会,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回顾社会变革的历程,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形就构成了一幅特殊的历史画卷,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研究接受的历史进程,目的是探索接受规律,促进更好地接受党的思想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接受的历史进程,洞察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洞察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较好地把握党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为今后科学地开展理论创新提供方法论。

如何开展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科学研究,如何对接受的历史进程进行透视,如何厘清接受历史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的历史分期是观察历史的首要工作。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被接受的状况明显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性,根据接受特点差异性可将接受的历史分为:1927~193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35~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1978~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在此分期的基础上,笔者展开接受的发展线索、接受的阶段性特点、接受的效果评价三方面的探讨。

一、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

总的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具体说,它是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出来的,而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目的展开的思想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

(一)1927~193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

党与红军及根据地群众等实践主体共同面对的实际问题是中国革命到底走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围绕着寻找正确革命道路问题形成了接受层面的思想活动,寻找正确革命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的接受线索。走苏联成功的革命道路是否行得通?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国是否可行?这条道路能否使中华苏维埃政权御敌于国门之外?成为相继出现的实际难题。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加上当时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盛行,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成为党的主导思想并在实际中得到贯彻,形成在革命实践中的传播。可是攻取长沙及广州起义相继失败等惨痛现实表明这条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失败的现实使得革命队伍思想上对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负面理解,没有接受这一思想,甚至出现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2]的质疑。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形态反映了创新的革命道路思想:一方面,文章论证了中国革命形势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内在必然性。在实践中,这一崭新的思想通过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般的发展得到广泛传播,并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实践内容形成对文本思想的解释,红军和革命群众与我们党在蓬勃发展的实践互动中实现了思想上的视界融合,理解了党的创新思想,接受了这条道路,推动了革命实践的向前发展。反围剿战争的最终失利在接受层面上带来的直接恶果是红军和根据地群众对这条革命道路又产生了质疑。针对寻找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在解决实际难题过程中,党的僵化教条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交替出现,实践者对党的革命道路思想就是在质疑、接受、质疑的情形下发展的。

(二)1935~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在找到正确革命道路之后,党与实践主体共同面对的实际问题是怎样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围绕怎样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问题形成了接受层面的思想活动,所以,完成革命任务就是这一时期的接受线索。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肃清帝国主义侵略?如何打败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成为两个阶段性的难题。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并探索出中国革命规律,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形态是这一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它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总方针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实践中,党的“兵民是胜利之本”[3]思想得到贯彻和传播,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通过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党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实践内容形成对文本思想的解释,人民军队及解放区群众与我们党在逐步好转的战争实践互动中实现了思想上的视界融合,理解了党的核心思想,接受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勇于实践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现实难题。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中国化,于1953年6月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一理论形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私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这一实践既贯彻了党的方针,又解释了“一化三改”的文本思想,在互助合作、和平赎买道路的引导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我们党产生了思想上的互动,互助合作既满足了国家需要也满足了小私有者生产需要,和平赎买既缓解了阶级矛盾也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被改造对象与我们党实现了视界融合,他们理解了党的政策,接受了三大改造思想,促使我们党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三)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当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现实问题。寻找正确的建设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的接受线索,就此产生了接受层面的思想活动。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否可行?以思想领域斗争带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否正确?成为相继出现的难题。毛泽东指出,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走一条自己的路。[4]效仿苏联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对于我们党来说,在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新鲜事物不是简单的事情,找到正确的建设道路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独立探索过程中,党没能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思想从防止“左”到反对“右”以至逐渐扩大化。在1958年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这一理论形态规定了此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来在1963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试图以思想领域的斗争带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党的指导思想在冒进的建设实践和轰然而起的文革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现实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可是在实践中,通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抓走资派”运动“打倒封资修”“抓革命促生产”等各种运动中实现了对理论的解释,广大群众出于对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带来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期盼,积极参加党中央号召的“大跃进”运动,在夸大主观能动性前提下实现了与党中央的视界融合,盲目理解了这条路线,不切实际地接受了党的指导思想。当“文革”运动掀起后,人民群众出于对政权的阶级性能否稳固、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得到坚持的种种担忧,积极参加中央号召的各种运动,在运动的互动中,思想上抛掉了阶级斗争带来的现实效果与社会主义建设初衷的认真比对,忽视了国内阶级环境的真实状况,达到与中央的视界融合,“理解”了党中央的 “以阶级斗争为纲” 精神,盲目地接受党的错误指导思想。

(四)1978~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在回顾以往走过的弯路后,怎样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党和人民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接受层面的思想活动,所以,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接受线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被提出来?这条道路的目标与内涵是什么?这条道路怎样成熟和发展的?成为现实中的难题。经过思想上的洗礼,我们党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响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口号,此时的口号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方向的重要信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于刚刚经历了社会主义弯路,急需明确正确方向的实践者主体来说,无疑,该口号满足了人们共同的心理期待,理解、接受该口号的核心精神。人民群众与党中央一起开始了实践探索。在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新鲜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新的困惑需要及时解答,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及1992年十四大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目标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内涵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得到有效传播,此时,在党与人民群众共同的实践互动中,亿万群众随着自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新认识,与党中央重新确立的“道路”思想实现了视界融合,理解了这条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接受了这条道路并不断开拓出新局面。此后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十八大又在创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内涵,在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强调“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强调坚持“三个自信”。随着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全国人民在接受的基础上将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特点

纵向考察接受历史进程的各个时期,从接受的发展线索可以看出,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呈现的特点明显不同,相继出现了逐步认可、积极接纳、盲目接受、冷静认同的阶段性特点。

(一)“逐步认可”的阶段性特点

在1927~193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作为接受主体的红军和根据地群众,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其理解认识过程是随革命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接受过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逐步认可”。当“城市中心论”指导思想下的武装斗争逐一失败时,红军队伍中出现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道路问题产生质疑;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后,随着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的广泛参与,红军和根据地广大群众对党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新的革命道路思想指导下,当诸多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并形成燎原之势、革命队伍迅速壮大时,红军和根据地群众对革命道路内涵有所认识,对道路本身与国情相符合有所认识,对道路的目的与自身价值诉求相契合有所认识,在认识上得到了感性到理性的深化,理解了这条道路,能动地接受了这一思想理论,并踊跃投身革命实践使革命形势逐渐高涨起来。反围剿战争失败使红军和根据地群众对这一革命道路开始有所质疑。对革命道路问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肤浅到认识深刻,对党的正确革命道路思想其接受过程呈现逐步认可的特点。

(二) “积极接纳”的阶段性特点

在1935~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接受主体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其理解认识过程是随革命实践的发展而较顺利地向前发展,接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接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广大群众对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领导阶级、革命前途等思想内涵逐渐有所体会并逐步深化,对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这一革命目标的认识,结合自身改变阶级地位的现实需要,从投身革命的价值诉求上,从革命形势逐步高涨的影响上看,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群众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认识较顺利地向前发展,理性的观念较顺利地建立起来,接受过程呈现出积极接纳的特点。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农民、手工业者、民族资产阶级对党提出的生产资料三大改造与国家工业化道路之间有了一个完整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对三大改造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完整认识,民族资产阶级从自身发展需要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的双重角度认识党的三大改造,农民和手工业者从阶级利益与国家发展的角度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接受主体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思想上较顺利地接受了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接受的过程呈现出积极接纳的特点。

(三) “盲目接受”的阶段性特点

在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作为接受主体的全国人民群众,对“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其认识过程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发展过程,接受过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盲目接受”。这一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抱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对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过高估计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没有与国家现实情况认真比对,而是错误地形成自我观念性的认识,认识的过程具有极大的主观盲目性。当反“右”斗争逐步升温后,对国内阶级环境缺少足够的客观性认识,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下的社会效果,缺少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认真比对,出于巩固自我阶级利益的需要,又出于对领导人个人崇拜的需要,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盲目地加以理解和认识,并且形成自我观念性的认识,接受的过程呈现出盲目接受的特点。

(四)“冷静认同”的阶段性特点

在1978~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作为接受主体的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思想体系,其认识过程是理性和科学的,接受过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冷静认同”。亿万群众首先经过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头脑冷静下来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重新回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轨道上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投身改革开放实践带来的直接效果是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客观事实正是当初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殷切期望,在思想认识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及思想内涵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自我观念的确立是建立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这样的认识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上持认同的态度。对这一思想中确立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的认识,是通过与改革开放实践效果认真比对来认识的,认识的过程是理性的,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接受过程呈现冷静认同的接受特点。

三、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效果评价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人的思想认识活动,还包括认识后付诸行动的过程,接受效果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改造社会的行动反映了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效果,改造社会目标的完成情况就成为接受“较好”或“较差”的评价标准。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接受效果“较差”。这一时期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成为首要的目标任务。如果实践主体投身革命道路并使革命形势顺利发展起来,则反映出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顺利发展的革命形势说明对党的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较好;反之,如果实践主体投身革命道路没有使革命形势顺利发展,而是经过曲折发展,则反映出没有顺利地找到正确革命道路,曲折发展的革命形势说明对党的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较差。最初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在战争失利革命形势走向低谷的时候,他们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持怀疑态度,对这条革命道路产生质疑,随着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的不断开展,其他根据地相继建立,红军队伍在不断得到壮大起来,革命形势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革命形势得到顺利发展,反映出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并被红军和根据地广大群众所接受,但反围剿战争失利使得革命队伍对这条道路又有所质疑。纵观这一时期,革命形势的发展是曲折的,它反映出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与此同时也说明对党的正确革命道路思想接受效果较差。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接受效果“较好”。这一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任务。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发展,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全面进攻的发展,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完成情况看,革命形势总的发展是由低谷走向高潮,最终实现革命目标,目标的完成情况较上一个历史时期好,说明实践主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接受效果较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手工业者、民族资产阶级参加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改造生产关系的同时,改造了阶级关系,消灭了剥削阶级,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经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阶段,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入社率达到96.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过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发展阶段,三年时间里,99%和82.2%的私营工业和商业户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5]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完成情况看,革命形势在短时期内就走向高潮,顺利实现了革命目标,说明实践主体对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接受效果较好。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接受效果“较差”。这一时期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首要的目标任务。三大改造完成后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于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期待和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建设热情,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很快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出现了“左”的偏差,浮夸风下的“高涨”形势显然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曲折,这样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映出没有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不切合实际的。当反“右”斗争越演越烈并被扩大化之后,全国人民投身到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当中,虽然轰然而起的运动很快进入高潮,但它没有解放生产力,反而对生产力造成了破坏,显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笼罩下的文革运动不是正确的建设道路,相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初衷来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一次出现了严重曲折,此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映出仍没有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对于最初要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说,对思想理论的接受是盲目的,接受效果较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接受效果“较好”。这一时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成为现时代的任务。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首先在思想上经过了拨乱反正,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广大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它反映出在广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践主体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束缚生产力的旧体制得到有效改造,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改造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活力迸发出来,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上看,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这充分说明不但找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内涵接受效果较好。

结 语

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实践者有效接受党的思想理论并付诸行动来改造社会,使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言,被有效接受是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纵向考察理论接受的历史过程能够得到其特殊的规律,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从接受的发展线索、接受的阶段性特点、接受的效果评价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可以看出,接受是围绕实现改造社会目的而展开的思想认识活动,在接受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逐步认可、积极接纳、盲目接受、冷静认同的不同特点,接受效果较差、较好交替出现。接受线索、接受特点、接受效果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接受线索决定了接受效果如何,接受效果是接受线索的最终结果,而接受特点是接受效果的外在表现,三者统一于认识的实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制约接受效果如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科学导向,则接受效果较好,实践得到顺利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出现了偏差,则接受效果差,实践遭受挫折打击。实践者的认识能力制约接受效果,这种认识能力随社会实践得到快速发展,则接受效果较好,反之则接受效果较差。总的来看,接受的历史过程呈波浪式向前曲折发展,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的过程是曲折的,实践者的认识能力呈螺旋式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科学性,在实践中尊重实践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大力促进思想理论的有效接受,推动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

[1] 刘岩.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接受的阶段划分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4):119-123.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4]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10.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44-355.

[责任编辑 罗海丰]

Three-dimensio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LIU Yan

(MarxismCollege,Dalian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22,China)

It is a call of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a premise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hat we all accept CCP's Chinese Marxism. In the history of sinic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or acceptation theory becomes history of acception. The study can help us to accept CCP's theories by studying history of acception and revealing the inherent law. The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y of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from such three sides as acception clue and acce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ion effect. The author clarifies his own viewpoint.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tudying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provides help for effective accepting Chinese Marxism.

acception; Chinese Marxism; the course of history

2016- 03- 13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4BKS008);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312)

刘岩,大连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A81

A

1671-394X(2016)10- 0038- 06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化革命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