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的时代审视

2016-03-09 01:13赵中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赵中源, 杨 亮, 陈 倩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 广东 广州 510006)



“农家书屋”建设的时代审视

赵中源, 杨 亮, 陈 倩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 广东 广州 510006)

“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在组织实施和物质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时至今日,“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相关工作?是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农家书屋” 建设成绩显而易见,但仍需要解决好“接地气”“聚人气”“长合力”“可持续”等诸多现实困局,其关键在于政府持续有效投入与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农家书屋; 现状; 出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文化书屋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工程,也是一项文化惠民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东省从2007年开始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到2010年底总共投入了建设资金2.8亿元,共建设了“农家书屋”12 291个, 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同时,专门配置了98台“岭南流动书香车”,以流动的方式为广大偏远地区农民提供读书服务。历经8年多建设,“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相关工作?是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按照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取样相对均衡的要求,课题组采取三种方式展开了大量实地调查:一是通过组织暑期返乡大学生200人立足本村和邻村展开问卷调查与走访;二是将调查任务列入在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活动内容,在活动所在地做综合性调查;三是课题组成员针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问题做定点深度调查。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份,走访当地居民120人次,整理出6个方面64条意见建议,调查覆盖自然村245个。问卷有效取样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地区103份,占总数的42.0%,粤东西北地区142份(其中粤西32份、粤东18份、粤北92份),占总数的58.0%。在受访的245个农村中,人口规模在500人以内的67个,500~1 000人的83个,1 000人以上的95个。建立了农家书屋的有189个,占调查总数的77.14%(其中珠三角82.5%,粤东西北71.7%)。受访者身份构成为:农业从业人员(农民)66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9%,农村中小学生101人,占受访总数的41.2%,农村个体工商业者41人,占受访总数的16.7%,农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人员37人,占受访总数的15.2%。需要说明的是,受访者中从事农作的人员数量偏少,其原因为目前仍在农村从事农作的人员多数为老年人,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而这些老年人中的许多人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难以配合此项调查。在前期准备中,课题组对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尤其是广东地区农家书屋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了系统梳理,对现阶段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诱发的基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此次调查的基本问题与取样的基本要求。本次调查覆盖了农家书屋建设相关问题32个,涉及受访农村居民的阅读兴趣、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图书的数量与种类、书屋管理员基本素质、书屋的利用效率、书屋的管理方式与经费保障状况、书屋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对此的基本态度、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基本认知与评价等。

二、 受调查农家书屋的基本现状

基于本研究的基本需求,课题组着重对以下五个主要指标做了较为详实的考察与分析:即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状况、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基本状况、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及阅读兴趣、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基本认知与评价。

(一)“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状况

1.馆舍选址与面积

广东省“农家书屋”的馆舍场地主要利用各行政村已有房屋,选址大多集中在村委会、村文化活动中心、祠堂等公共设施中,还有一部分设立在中小学图书馆(室),少数书屋设立在商店、村干部或房屋相对宽裕,且地理位置较为方便的村民家中。

设立在具有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场所,是农家书屋的选址主体,从农家书屋的功能与环境要求而言,小学、村委会、祠堂应该说是农村最适合设置农家书屋的场所。而村主任(书记)或其他村民家庭、商店等其他场所显然存在影响村民的心理感受、阅读环境不理想,以及开放时间与规范管理等方面无法保证的不足。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农家书屋”面积不能少于20平方米。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面积在20平方米及其以上达38.2%,15~20平方米以上占18.6%。其中,珠三角地区65.0%的农家书屋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总体而言,基本达到新闻出版总署的建设面积要求。但在实地考察中,课题组对这一统计数据有着额外认知,那就是由于场地的不规范或者功能的交叉性,书屋面积的统计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模糊性,如设立在小学图书室的农家书屋与小学图书室存在共生性,无法划定各自的面积,设立在商店的书屋,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空间间隔,而设立在私人家里的书屋更难以划定书屋的特定面积。因此,对这一数据作过分强调,是不现实的,而将关注重点放在是否基本满足容纳读者的空间需求才是必要的与可行的。

2.藏书数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关于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规定,“农家书屋” 配备图书不少于1 000册。调查显示,受调查的农家书屋藏书量全部达标。其中,珠三角地区1 000~ 2 000册的24.7%,2 000~5 000册的52.6%,而达到5 000册以上有17.5%,5.2%的珠三角富裕农村或省市示范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甚至超过20 000册以上。

上述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出乎课题组的心理预设。调查前,我们认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农家书屋在藏书数量上应该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但调查得到的两组数据却十分接近。但这并不意味着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在农家书屋建设上的“齐步走”。因为,第一,统计的书籍数量得益于省市对建设农家书屋藏书量的一致性要求与整体同步性投入,消除了两个区域的起步差距;第二,统计的书籍数量更多的是建设初期的原始统计数据,目前的现实保有量已难以同日而语;第三,珠三角地区农家书屋的藏书更新及书屋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与粤东西北地区有着明显差距。

3.书刊配置情况

在农家书屋建设初期,所有书屋的图书数量均达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而且在图书种类的配置上,省、市、县相关部门按照文学艺术、农业致富、医药保健、科学技术、少儿读物(儿童读物)等五大类别,进行了相应的集中采购与分发,一些农村书屋基本对所配置的书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分类。这些成为了多数农家书屋的基本家底,由于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政府的后续建设与维护的不到位,近四成的农家书屋缺乏对图书的更新,原有图书的丢失与损坏也较为普遍。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相关部门确定的图书并非完全为村民所接受,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分别有27.8%和11.2%的受访者认为,农家书屋的书“基本上是没用的书”。而展示书屋活力的指标更集中体现在报刊的订阅状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家书屋”均订阅了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

4.书屋的配套设施

农家书屋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其生命力在于其存在形式与活动方式的与时俱进。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即使广大农村地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停留于传统方式之中,这对以传统方式出现的农家书屋一开始就提出了挑战,设立电子阅览室是农家书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现阶段农家书屋的电子化状况不尽如人意,珠三角地区的设置率也只有40.2%,这是制约农家书屋魅力的重要因素。

(二)“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基本状况

1.管理员的配置

由于青壮年农民多数时间在外务工,农家书屋的主要读者为农村的老年群体与中小学生,由于读者的年龄特点,为书屋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与工作量,尤其是图书排架的整理、清点和借阅登记,以及防止损毁与及时督促归还等。调查中,77%的农家书屋聘请了1~2名固定的管理员,其中珠三江地区高达83.5%,而缺乏相对固定管理人员的书屋也占23%,粤东西北地区甚至30.6%的农家书屋没有固定的管理员,这主要集中于缺乏公共场地的农家书屋。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固定管理员的定义实际上比较宽泛,由于专业性要求不高,以及管理员履职规范及其待遇保障的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管理员的亲属代行其职能的现象较为常见。

2.管理员学历水平

农家书屋是一个农村文化设施,书屋功能的挖掘与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状态,机械地看护显然不符合农家书屋管理的现实需求,这就对书屋固定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出了应有的要求。调查显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学学历,达53.4% (其中初中学历19.2%,高中34.2%),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仅占受调总数的17.7%,另有7.3%只有小学学历。从理论上讲,具备对农民文化学习与农业技术指导能力的管理人员,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或专门的技能培训。从调查统计信息看,多数的书屋管理人员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3.管理员薪酬待遇情况

管理人员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关联其工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9.4%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有一定数额且稳定的工资补贴,其中珠三角地区有固定工资的达到68%,31.1%的管理员无固定工资补贴,19.5%的管理员则没有工资补贴。这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缺乏补贴;二是补贴的标准过低或者随意性大。管理员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其工作热情与工作质量难以维持。

(三)“农家书屋”利用状况

1.村民的阅读习惯与兴趣

农家书屋的使用状况与书屋的魅力、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密切相关。农家书屋的魅力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元素:设施建设、管理员态度与水平、书籍的应时性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村民阅读兴趣的外在催化剂,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村民的阅读习惯与兴趣。调研组发现,33.1%的受访农民在业余生活中倾向于选择看电视听广播,32.2%的村民倾向于上网,9.8%的村民的业余生活沉迷于牌类、麻将等,业余生活选择阅读书籍报刊仅有20.8%。这说明农民群众的阅读氛围普遍不高,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农家书屋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与场馆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村民的学习习惯,这涉及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范畴,包括农村风气、休闲娱乐方式的引导与规范等。

2.“农家书屋”的资源整合能力

农家书屋不可能独立存在,其生存状态与发展能力与其从外界获得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从书屋的内涵式发展而言,建立与其他相关文化机构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调查显示,多数农家书屋自建立以来,通过多种方式与当地学校、图书馆等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与沟通。

3.“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农忙时节,村民难有闲暇,农家书屋可能门可罗雀,农闲时节,书屋则会显得热闹。由于人员频次缺乏适时统计,难以得出精确数据。因此,我们选择从村民个体去农家书屋的大致频次作为考察依据。调查表明, 17.3%的受访群众经常去农家书屋,50.6%的受访群众偶尔去,32%的受访群众从未去过,6.1%的受访村民甚至表示自己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与此同时,村民到农家书屋的动机并不一致。调查显示,35.9%的受访者在农家书屋的主要活动为看书学习,23.4%的受访者在书屋中喝茶聊天, 19.6%的受访者在书屋中进行打牌等娱乐活动,还有不到20.8%的受访者会上网游戏或看新闻查资料。这表明书屋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自我学习和提高的场所,另一方面也为群众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这实际对农家书屋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现实要求,书屋究竟如何吸引村民,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课题组认为,既不能将书屋建设刻板化,更不能低俗化。将麻将、扑克牌、桌球等娱乐方式植入书屋,会拉高书屋的人气,也可能导致书屋功能的异化。

4.经常光顾农家书屋人群的构成

课题组使用农家书屋的光顾人群,而非读者群体,是基于调查的实际情况而来的。也就是说,到农家书屋的人群并非都是书屋的读者,甚至相当多的人并不为阅读而去,相关数据已有专门说明,在此不做累赘。光顾农家书屋的人群构成,则能反映书屋功能发挥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是光顾农家书屋的主体人群,超过一半以上。这反映两个主要方面的信息:一是书屋对中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书屋成为中小学生课余的娱乐与栖身的场所。而回乡务工人员很少光顾农家书屋,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书屋的尴尬。在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在见识与眼光,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要明显高于长期在乡务农群体和当地中小学生,务工人员对农家书屋缺乏兴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村群众未来发展需要方面存在的滞后。

(四)农民对书屋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受访群众对农家书屋的设置及服务整体上满意度不高。一些村民认为办农家书屋“想法好、但办得不够好,村干部没有认真落实,村民漫不经心,村委应多倡导、多添置好书。”受访群众中认为书屋办得好且非常有用的只有近31.6%,认为有用但办得不够好的占27.3%,而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一个摆设,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有29%。这一组数据,给了我们诸多思考,作为农村惠民工程,农家书屋显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村民的认同度不尽如人意,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走访中,受访村民对农家书屋提出了非常具体而中肯的意见、建议,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积极宣传农家书屋建设。认为应该对此做充分的宣传,让村民更多地了解政府建设农家书屋的意图及其具体的建设内容,以及对村民的作用等,以此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并从中受益。一些村民反映,在此之前甚至不知道本村有农家书屋的存在。这是值得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增加农家书屋图书种类,改善管理。各地书屋的报刊杂志应有区域性,不能千篇一律。同时,希望增加老年人读物、大众型读物、儿童读物、科幻与神话等趣味性读物等。村民普遍反映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太慢、太少,缺乏吸引力,还有一些村民反映一些书太正统,不适合村民阅读。在加强书籍管理方面,一些村民对现有的管理水平表示了担忧,认为缺乏相应管理制度,甚至管理员值班、书籍借还等基本规范都不到位。此外,一些村民认为书籍缺乏防潮防损等措施。

第三,注重选址与开放时间的合理性。要求制定明确的开放时间,并作为制度加以坚持,克服开放时间的随意性,同时,应该考虑村民的作息与季节性农作时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尽量增加有效的开放时间。在书屋选址上,认为应该尽可能设置在村公共场所,应把书屋与公共娱乐场所分开,同时,尽可能增大书屋的固定空间。

第四,增强书屋的后续建设与发展。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拓展书屋的功能,建设电子阅览室,增大信息量;三是改善书屋设施,安装空调、增加座椅,同时增设必要的娱乐设施;四是改善管理人员待遇;五是创新运作方式,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等结构合作;六是政府财政经费应该多加支持,还应组织志愿者定期下乡普及文化知识;七是丰富书屋活动形式与内容。

三、现阶段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影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政府投入不足与长效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农家书屋”走的是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参与、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模式。作为公共文化建设,“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的长期投入,需要纳入各地经济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1],但由于各地基层领导的重视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文化差异,以及政策落实均存在一定差距。“农家书屋”在完成初步配置之后,未能持续大量投入新书及相关大规模的后续配置。尽管在财政部对每村每年的补贴中,有一定数额的文化专项补贴,但仅仅依靠这一资金,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课题组调查的农家书屋中,72%的没有专门购书经费,21% 的购书经费全年在1 000元以内,2 000元及其以上的只有5%左右。造成这一局面有一定的经济拮据因素,但也仅仅局限于极少数贫困农村,主要原因则在于地方干部不重视,对农家书屋的长远意义缺乏认知,认为农家书屋是上级的意志,所以一切靠上级解决,“等、靠、要”意识严重,缺乏责任意识,消极应付,得过且过。投入不足意味着“供书”不足,“供书”不足意味着长效机制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纸空谈,“农家书屋”也失去了建设的意义。

2.书刊配置难以全面适应农民的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的设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但农家书屋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小与滞后问题也显而易见。调查中,35.4%的村民认为“农家书屋”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其要求。尽管“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但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加上广东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省份,地方文化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时,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生产发展方式不一,随着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选择性增强,统一配置的“农家书屋”注定难以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另外,图书的更新速度慢以及网络通讯的普及,都对农家书屋的魅力产生了极大的抵消,这对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与相关设施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解决书刊配置与农民阅读需求的矛盾,切实提升读物内容的应时性,以及阅读方式的现代性,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3.管理员非专职化严重影响书屋的服务与管理质量

大部分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主要由村干部兼任,少部分由大学生村官兼管,也有由退休干部或教师担任的专职管理员。这些管理员由村委会指定,一般属于义务服务,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会给予管理员少量补贴。[2]调查发现,是否发放补贴,是否有专职人员,都与书屋的正常开放有着直接的联系。影响农家书屋管理质量的最大因素在于管理员的“业余化”,由于缺乏统一的图书管理专业学习培训,管理无法谈及规范性,更谈不上对读者的指导服务。这直接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形象与魅力,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4.农民的阅读兴趣不高制约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既是农家书屋受益者,也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参与者。农民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是农家书屋保持活力,发挥作用的充要条件。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年人多数缺乏阅读动力与兴趣,其业余时间更愿意用来娱乐、运动和消遣,媒介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使用电视、手机和广播等。农家书屋的“官办”性质,以及传统看书方式的刻板性,使农家书屋在这些农民面前显得有些不接地气。中小学生则更多的将农家书屋作为集中活动或娱乐、上网等便利场所使用,看书更多的是搭便车行为。

(二)“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坚持政府投入的原则

要真正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其中“供书”是基础,政府投入是发展的驱动力。目前,“农家书屋”面临的就是后续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如任其发展,就可能成为一个“瘫痪”的工程。地方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落实好这一惠农工程。逐级明确投入任务,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由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下拨,并建立监管制度,保证资金及时有效地被用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同时,注意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积极性,实现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增大农家书屋投入总量。此外,在投入方式上应更加灵活,可以是资金投入,也可以是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需要指出的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最终需要镇党委政府与村党委加以落实。因此,需要明确镇、村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并加以督促。对于珠三角地区,农家书屋投入应明确由当地镇村解决,省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粤东西北贫困农村。

2.坚持因地制宜的图书供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乡土文化差异很大,一味强调出版物的普适性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真正把握各地农村的实情,了解各地发展需求与农民个体阅读的偏好,处理好标准与特色的关系,在坚持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突出特色。[2]如在集中发展休闲旅游的农村,农家书屋可多配置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环境保护或者文学艺术类图书;专业果树种植区的农家书屋可多配置果树栽培、生产加工类的图书;沿海地区农村,尽可能配置海产养殖、加工,海边休闲服务类图书等等,有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民阅读兴趣,不断丰富、调整、完善图书种类。

3.制定和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农家书屋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也能够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监督评价体系,不能“大一统”,省有关部门可以给予原则性、指导性意见,由市、县细化为具体指标,是较为恰当的。一些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如江苏、湖南等地“农家书屋”建设中推出的“星级”评选制度,设定具体指标要求,可比性和操作性强。与此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将农家书屋建设列为各地宣传思想工作与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体系加以强调,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将其摆在更为凸显位置。

4.重视管理员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管理员队伍专职化。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尽可能实现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专职化,对经济条件优越的珠三角地区要作为一个硬性指标加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相应要求,缺乏经济实力的村由上一级政府划拨专项补贴。二是专职管理员选拔采取择优化。为减轻财政负担,最好选拨有一定文化素养、热心公益,在村里有声望的退休公职人员、村干部或年长村民担任,其中退休教师是最合适人选。三是保障书屋管理员的基本待遇。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推进,为彰显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最好参照当地村干部补贴标准执行。四是加强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以县为单位,对上岗专职管理员进行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图书编码、分类、检索,借阅管理、计算机使用,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训。使书屋管理者不仅能管好书,更能引导和服务村民读好书。

5.系统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要结合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系统整合文化资源,走农家书屋协作发展之路。要打破公共文化事业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利用农家书屋的场地资源,将其与财政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通过整合现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各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和服务资源,建设“农家书屋”,提高其使用效率。

6.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吸引力

引导农民真正认识农家书屋,全面了解农家书屋,并能使农民真正有所收获,这是用事实说服农民,激励农民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同时,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农民走进农家书屋,如利用农家书屋的场地资源组织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利用书屋配置的多媒体资源组织农民观看农业纪录片、重大题材的电影;与当地文艺演出团队结合,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村民高雅情趣等,以此把农家书屋做“活”。

7.积极推进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农家书屋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络,以内容阅读与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数字农家书屋解决方案,具备更加全面和互动性的文化内容资源、更加高效的农家书屋管理能力、更低的图书成本,以及更广阔的功能扩展性优势。这一信息系统能极大改善“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更全方位贴近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更能照顾与尊重各地农民的信息选择权,从而有力提升农家书屋的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3]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农家书屋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国若干省份已开始试点运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广东省有条件在这个领域趋前一步,珠三角地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全面推进这一过程。同时,为保障农民的文化公平权,省有关部门可以首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开展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信息化示范平台建设,为以后逐步普及积累经验。

[1] 张利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因素探讨[J].出版科学,2007(5):53-55.

[2] 张光荣,张蕊,王勇安.读者视角下的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农家书屋读者调查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4(1):65-69.

[3] 张利洁,樊兴博,李艳.受众视角下的农家书屋的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6):48-52.

[责任编辑 林雪漫]

An Insp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 Bookstore” in New Era

ZHAO Zhongyuan, YANG Liang, CHEN Qian

(SchoolofMarxism,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Since the project of “Farmer Bookstore” started, our country and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done a huge amount of remarkable work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aterial guarantee. By now, the hot issues are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Bookstore” construction and how we can improve the relevant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research group finds that the achievements are obvious, but that the predicaments of “how to make boots on the ground”, “how to gather popularity”,“how to improve resultant force”, and “how to develop sustainably” still need to be solved. The keys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above a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invest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full enthusiasm.

Farmer Bookstore; current situation; way out; new socialist country

2016- 05- 12

2015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课题(LLYJ201502)

赵中源,广州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政治社会学与政党理论研究。

D422.6; G259.2

A

1671-394X(2016)10- 0050- 06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