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资源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湖州经验与借鉴

2016-03-13 20:54易小燕尹昌斌王亚静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5期
关键词:湖州市美丽生态

易小燕 尹昌斌 王亚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于生态资源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湖州经验与借鉴

易小燕尹昌斌王亚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湖州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生态+”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本文在对湖州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湖州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提炼出取得成效的经验做法,对继续推进湖州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生态资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美丽乡村;湖州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格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全面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思路与重点任务。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2016年1号文件指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可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湖州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太湖流域重要的涵养地,自2000年起,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从最初的农家乐起步,向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健康养身、文化探访、农事体验等层次丰富、产品多样的中高端消费类型快速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氛围浓、优势产业强、环境建设优、产品内容多、品牌建设好”的休闲农业特色发展之路。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均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约占全省4成数量。2015年,全市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2640万人次,产值近45亿元。

经过十年的努力发展,湖州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城市。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12.6亿元,农、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5.4%、10.1%、19.3%和20.6%;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0元,城乡收入比为1.73:1;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均等化,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特色品牌的湖州之路。

1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湖州市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这一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1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农村产业作为首要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组织实施现代农业“4231”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2015年,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种养面积达到192.81万亩、产量139.29万吨、产值145.58亿元,同比分别增2.93%、5.63%、11.33%。稳定提升粮油、桑蚕两大传统产业。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201.56万亩、总产90.02万吨,与2014年基本持平;桑园面积为25万亩,蚕茧产量位0.93万吨,比上年减少19.6%,产值为3.22亿元,下降28%。优化发展花卉、竹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2015年,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14.58万吨、5.66万吨,同比分别减12.56%、增加17.79%。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价值链,促进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面建设提升12个区域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共接待游客数1897.29万人、同比增21.29%,直接经营收入28.56亿元、同比增28.05%,2015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到全省的1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6%,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1.2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作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湖州市组织实施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大工程,努力实现“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稻鱼(鳖)共生等各类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基本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54个、示范点927个,10个示范区稳步推进;拆除温室龟鳖养殖面积305.49万平方米,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4.24万亩;治理提升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497家,生猪存栏稳控在60万头以内;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畜禽场排泄物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7%、92.67%和74.2%。

1.3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以 “五美三宜”为目标,依托湖州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537个,打造了安吉黄浦江源、长兴太湖风光、德清环莫干山异国风情等19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超过70%,所有县区均成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巩固提升“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市本级确定30个村开展星级村创建;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及推广工作,着重抓好7个省级试点村,安吉累计实施83个村,全覆盖乡镇达到7个。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规划保留自然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70%、农户受益率达56%。

1.4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

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打造乡村旅游全域大景区,农家乐、洋家乐、渔家乐等民宿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3∶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贫困现象。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3397元和3521元,提高到2015年的14546元和6039元。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总目标,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活的细胞和最生动的实践之一,让城市更向往。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拓展延伸,全市等级公路、城乡公交、有线电视、电信宽带通村率均达到100%,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县县电气化”的地市之一。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累计完成农房改造建设18.6万余户。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9家、累计969家,覆盖率98.4%;建成农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368家、累计69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建成969个“一站式”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2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2.1党政重视、超前谋划

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定不移践行十年前习总书记在湖州首次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政策推动、财力保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前列。其核心主要体现为:

2.1.1坚持城乡一体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十分重视,积极探索实践,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优势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全市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和基础功能,通过推进中心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交通设施、生态环境“五个大提升”和城乡交通、住房保障、供水、供气、污水处置、垃圾分类处置“六个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基本实现了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居家养老、集镇污水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学前教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1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取消了城乡低保差别等。

2.1.2坚持规划先行

湖州市五年制定一总体规划、每年制定一计划,一年一年抓好任务落实。2006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谋划制定了“1381行动计划”。2010年研究制定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目标。以推进德清、安吉“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强化全域规划理念,加强全域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优化编制县域、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以重点项目征迁为契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房自然集聚为抓手,加大农房集聚改造力度,着力优化村庄和人口空间布局。优化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突出乡土、体现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1.3坚持工程推进

湖州市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统筹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综合改革、党建保障八大工程,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风貌。同时,设计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等一系列专项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2.2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2016年1月,湖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美丽乡村升级版、休闲农业升级版、农村改革升级版,全面部署了2020年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确保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其核心主要体现为:

2.2.1坚持产业优先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和乡村工业,启动实施“1861”行动计划,加大农业转型升级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发展,初步形成“315”发展格局,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品质高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之地。

2.2.2坚持生态为重

以保护生态为重要前提,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全面推进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庭院和示范带创建,努力打造“乐居、乐业、乐游、乐活”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提升乡村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富裕之美、和谐之美”。

2.2.3坚持以人为本

以富民惠民为根本落脚点,着力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与农民创业增收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五美三宜”美丽乡村。

2.3农民主体、合力共建

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在实践中,广泛组织农民群众学技术、学文化,形成人人思富裕、家家创业的良好局面。湖州市建立健全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与”的合力共建机制,持续有力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广泛发动农民,仅仅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主体教育和宣传,深入开展科技助创送服务活动。以市校共建为龙头,带动开展军民共建、村企合建、部门联建、群团参建,调动高校院所的智慧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到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科技孵化辐射平台、人力智力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其核心主要体现为:

2.3.1坚持改革创新

湖州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围绕制约农村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积极创新实践。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突出“三优先三集中三提高”核心,全面开展五大方面33项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面,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1(1个教授专家团队)+1(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N(若干个经营主体)”产业联盟。人才培育机制改革方面,按照培育新农村建设复合型、领军型高端人才的要求,建立全国地市级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重点培养农民大学生,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军型人才队伍。农村“三权”改革方面,按照“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要求,紧密联合湖州市实际,扎实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和村级资金互助社,积极开展了农村住房抵押借款、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在全国首发“美丽乡村富民卡”。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

2.3.2坚持分类指导

湖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强调自然、个性美。根据各村产业类型、生态特色、村容村貌、人文等特点进行适当分类,如安吉县将187个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业(品)、一村一景”要求,抓村容村貌的自然布局,不搞大拆大建,少追求洋气和阔气,彰显出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各类别村中再错位建设,不搞一刀切,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充分体现新村风貌的差异化、多元化。

2.3.3坚持突出特色

湖州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为魂,变农业为景色,变山水为景观,变村庄为景区,讲地方故事,说村庄传奇,不仅让村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成为了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特色品牌的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无论是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德清的“中国和美家园”、长兴的“中国魅力乡村”、吴兴的“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的“中国魅力水乡”,美丽乡村在各县区不断涌现。安吉被列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并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之一。

3 继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新途径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3.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继续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继续支持园艺、设施、畜牧等优势产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快打造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3.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激活农村产权权能,实现死产变活权。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坚持外引内提,加快引进一批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就业,新兴培育一批“农创客”、种养大户“农二代”。深化农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导、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和种业应用技术创新体系。

[1]庞少静.湖州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借鉴[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150-153.

[2]王金南,秦昌波,苏洁琼,等.国家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7-10.

[3]谢永明,李文军,刘援. 再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 6):146-148.

[4]张宇等.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浙江实践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143-147.

[5]何国华.推进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2-20.

[6]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材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1204-1207.

[7]穆松林.生态文明建设与持续推进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11):3-5.

[8]杨雪伟.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01):51-53.

[9]陈晓,李红伟,王时东,等.关于建立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运行机制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3):18-23.

Experience and Rreference of Huzhou Based on Ecological Resources Advantag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YI XiaoyanYIN ChangbinWANG Yaj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s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 of time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the key tasks. Huzhou 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wo mountains”,“ecological”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the main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is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Huzhou C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research,summarizes the Huzhou City to promote the main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ines the succes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dvance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uzhou City.

ecological resources;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beautiful country;Huzhou City

易小燕,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尹昌斌,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X21

A

1673-288X(2016)05-0154-04

项目资助: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303242)

引用文献格式:易小燕等.基于生态资源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湖州经验与借鉴[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5):154-157.

猜你喜欢
湖州市美丽生态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My family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