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太原市为例

2016-03-13 20:5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原市环境质量太原

齐 伟

(太原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太原 030009)



以绿色发展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
——以太原市为例

齐伟

(太原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太原030009)

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改变产业构成方式、政府调控手段、居民生活习惯,实现企业绿色经营、产业绿色重构、政府绿色行政与居民绿色生活,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升级。本文以太原市为范例,从科学决策支持体系的建立、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两个方面,解析了太原市根治环境污染顽疾的各项具体举措,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

绿色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改善环境质量

资源诅咒是一直笼罩在资源型城市头上的雾霾,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于摆脱资源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经济疲软尚未恢复元气,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亟待去产能,经济结构不合理历经供给侧改革阵痛,资源环境压力倒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将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节能减排作为绿色转型的有利契机,是实现绿色发展突围的关键所在。

作为昔日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省会太原,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被誉为“煤铁之乡”。超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地理条件和逆温现象频发的气象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一度被列入全国乃至全球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生态压力,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全面提升省城形象品质的战略高度,扭转“唯GDP论”的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太原市的环境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和给予最为强有力的支持,启动了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工作。太原市委、市政府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环保实践和改革创新,秉持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原则,围绕“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这个目标,建立科学研判、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不断评估、优化改进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省市联动,合力攻坚,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动真碰硬,突破难点,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治污,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扎实把太原的环境质量改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1 强化领导、省市共治的组织推进机制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根本保障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省会城市,只有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更加有效组织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要求太原“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要突出抓好空气污染问题,要和全国省会城市比,还要敢和世界城市比”。省长李小鹏一直担任“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指导协调组组长,亲自研究部署和审定改善环境质量的“五大工程”方案,明确提出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的奋斗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各部门不仅对太原市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给予了全方位指导,更是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太原市全力的支持。通过建立省级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由李小鹏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和太原市委书记任副组长,九个省级厅局为成员的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指导协调组。分管副省长坚持每月带领省指导协调组在太原召开调度例会,研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在省指导协调组的强力推进下,一批省属大型重污染企业如期实现关停搬迁,涉及的中央、省属部门燃煤锅炉得以按时限拆除或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明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污染源,对症下药,科学治污,突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要按季节特征落实措施,一天一天争取。在2015年最新研发的洁净煤推广上,又明确提出,要落实到户、落实到炉、落实到烧。对“十三五”时期的环境目标,多番调研,亲自制定具体目标任务,对“改善省城环境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太原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改善省城环境质量组织领导责任体系,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汇报,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领导小组,设立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领导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环保副市长兼任,人员由市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实行集中统一办公,负责对省城环境质量改善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调度、督查督办和跟踪考核,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旬通报机制,定期召开例会,现场解决问题,推进落实。

2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环境质量改善的治本之策

经过科学研判,太原市雾霾天气的发生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不仅需要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排放,更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为此,太原市坚持把污染治理作为撬动杠杆,倒逼产业转型、城市转型。

为解决工业污染的历史顽疾,省、市两级政府通过艰难抉择,首先从国有大型企业开刀,打破顾虑,先后关停了包括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3个上市公司在内对全市GDP影响重大的8个大型重污染企业,工业增加值因此减少17亿元,下拉全市2个百分点,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同时,推动了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发展。在太化集团关停搬迁过程中,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政策,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由企业自主开发,土地出让金基本全额返还企业用于支持企业转型,目前太化投资140亿元的新型化工材料园区已基本建成。2015年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全市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2%,比2011年下降23.9个百分点;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387.2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44.6%。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40.0:58.5,结构明显优化。这一举措反观,可谓“从产业转型的高度谋划环保”。

城中村曾经是太原冬季燃煤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但在城市管理者眼里,城中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宝贵资源。太原市2003年就启动了城中村改造,但11年只完成了3个整村改造。为彻底根治“城中村”燃煤污染,太原市新一届政府借助城中村燃煤污染整治,全面加大“城中村”整枝拆迁改造力度,计划5年内全面完成全市170个城中村改造任务,拔掉剩余的4万根黑烟囱。太原市委、市政府要求此次城中村改造,必须依法依规,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市财政返还85%土地出让金,用于支付村民征收拆迁安置成本。一系列阳光举措,2014年10月以来,全市共拆除54个城中村,累计拔掉黑烟囱3.92万根,减少“城中村”冬季采暖燃煤量140万吨,2016年已确定启动35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年减少燃煤160万吨。城中村拆迁改造规划先行,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水电气暖管网全配套,公园绿地全布局,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影响城市环境的一系列顽疾得以彻底根治,一到冬季城中村里户户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成为历史。对市区范围内暂未改造仍在使用燃煤的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太原市环保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洁净燃料技术研发,推广使用洁净焦炭,2015年市政府投资1.5亿元,完成30万吨洁净焦炭置换,每吨补助500元。第二个举措,可以称之为“从完善城市功能转型发展的高度谋划环保”。

第三个举措,可谓“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谋划环保”。为破解采暖锅炉燃煤污染和城市集中供热能力不足矛盾的困局,太原市高起点规划建设古交兴能、嘉节、华能燃气等八大清洁热源中心,总投资48亿元的太原至古交供热长输管线和总投资35亿元交城到太原供热长输管线建成,市区规划供热能力力争达到2.3亿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市区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供热需求,全部淘汰建成区内分散燃煤采暖锅炉,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

为遏制城市交通拥堵造成的日益突出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太原市加速道路建设改造进程。近年来先后建成全长46公里的中环快速路,对建设路、长风街、学府街、南沙河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100余条,总建设里程500余公里,构建起省城快速交通体系,大幅度提升了机动车的通行速度,减少了机动车低速行驶产生的排气污染。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成为太原市的最大亮点。2013年以来,太原更新清洁能源公交车1200辆。2015年,太原市政府与中国大型汽车企业比亚迪合作,在太原投资40亿元新建纯电动汽车(EV)工厂,目前已建成充电桩3000余个,更新纯电动出租车7000余辆,计划年内现有8292辆出租车全部更新为电动车,每年因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3万吨。同时,先后投资4亿多元,投放公共自行车41000辆,实现建成区公共自行车基本全覆盖,公共自行车年客流总量1.46亿人次,日租车人数超过50万人次,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这个举措可谓是“跳出环保谋划环保”。

3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解决环保资金投入的有效路径

要打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政策、资金是保障。太原市委、市政府不惜重金,坚持大手笔、大投入、真投入。建立向上争取、地方配套、全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年来,国家环保部和山西省政府对太原市的污染治理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环保部把太原列为烟尘治理重点城市,先后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98亿元,用于大型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和脱硫除尘改造提升。山西省政府连续四年支持太原改善省城环境质量专项资金4亿元,山西省环保厅3年支持太原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26亿元。与此同时,坚持用好、用足现行各项财税政策,整合各类环保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多方筹措治理资金,“握指成拳”全力支持大气污染治理。

自筹资金的同时,太原市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太原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省城环境质量改善若干政策规定》,对纳入集中供热的困难企业、破产公司和无主管单位的老旧建筑减免收取热源异地建设费,对实施集中供热和燃气供热等清洁能源改造的燃煤锅炉,每平米补助30元,推进取缔燃煤采暖锅炉;对实施煤改气工程的项目,燃气管网建设费用由政府买单,免费接入用户,锅炉房燃气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给予补贴,对城边村气化的村民,每户补助5000元。出台秸秆利用补贴政策,按照每亩70元补贴标准,由市县(区)两级共担,鼓励秸秆还田、秸秆收集加工利用,确保秸秆禁烧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引导,有效调动了社会和企业的投资。2012年到2015年,全市仅清洁型供热、气化太原和污染企业治理就投入资金386亿元,其中,省、市政府引导资金20亿元,撬动社会和企业投资 366亿元。

4 严格标准、严格执法的倒逼机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推手

太原市不断创新执法格局,建立完善现代化环境执法管理机制,以严格的执法,让违法者付出巨大代价,形成“不敢污、不能污、不想污”的高压态势。以贯彻落实“两高”司法解释为契机,由政法、纪检部门牵头,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紧密配合检察、公安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持续开展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活动,对晋源区非法拆解铅蓄电池企业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对杏花岭区不锈钢渣洗选厂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对重污染源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采取关停、限产等手段进行严查重处。四年来,分别对能耗高、排污量大的电力、焦化、水泥等重点企业累计下达停产整改通知25份,限产通知36次,保证了重点污染企业污染设施连续稳定运行,共处理环保系统失职、渎职人员12名,处理企业负责人16名,由市纪委组织对治污措施落实不力的6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环境执法借助科技力量,构建起在线监测远程视频监控、执法人员驻厂监管以及巡查执法三道防线,通过在线监测、远程监控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全天24小时监控重点污染源,对全市电力、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执法人员24小时驻厂监控,对市区所有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实施网格化管理。

5 科技引领、科学治污是做好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基础

科学治污,科学研判是前提,科技创新是关键。为了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太原市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污染治理把脉会诊,找到污染的“病根”之后,对症下药,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着力点,确定了“减煤、降尘、控车、治企、监管”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思路。近年来,先后与国家环科院、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调查研究和臭氧监测,进一步理清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对产生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和臭氧的形成机理、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实现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常态化。为“改善省城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在积极推广使用洁净焦炭的同时,支持鼓励企业科技治污,太钢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全部配套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污染防治设施,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57千克/吨、0.46千克/吨、1.23千克/吨,吨钢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全国最低。

6 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动力源泉

充分发挥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作用,人大、政协把环境保护作为全市重大事项推动落实。太原市人大坚持每年第一次常委会审议环保工作,从2012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五级千名人大代表视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对“五大工程”、“五项整治”进行跟踪监督,2014年对8个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专题问询。太原市政协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2014年的一号提案,政协常委会年内3次听取专门汇报。

环境质量的好坏,百姓关心,领导关注。通过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太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作为重点督查内容,成立督查组专项督查。实施定期排名公布制度,每周对各城区、各县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在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让县区主要领导时刻感受到环保的责任和压力。加强责任追究,纪检监察部门制定问责办法,实施提醒谈话、定期约谈、严格问责三项制度,督促各项工作加速推进。

改善环境质量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太原在市属媒体统一开设专栏,对各牵头部门、各城区政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排名公布,各项工程牵头部门、各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媒体公开进行承诺,通过制作专题片、设置广告牌、印发市民宣传手册和大型工业企业设立“环保公众开放日” 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组织“百位市民看环保”多次,让广大市民进企业直接了解企业污染设施运行状况,由广大市民参与监督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开通“龙城微环保”微信平台,开展“环境保护随手拍”有奖举报活动。把环境保护纳入人民群众生活中,保障市民环保知情权,接受全社会监督。

通过实施上述针对性的举措,太原市环境质量呈现重点遏制、难点突破的良好局面,环境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改善、逐步好转的喜人态势。2016年太原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城联创”为统领,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机制体制改革的创新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先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努力打造成为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走出一条具有太原特色的煤炭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之路。

[1]周泓,孙圣华,陈玉春.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环境保护新蓝图[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144-145.

[2]谢永明,李文军,刘援.再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146-148.

[3]张家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5-87.

[4]杨海军,李营,朱海涛,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考核方法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41-43.

[5]杨晓棠.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44-46.

[6]段永蕙,严佩,张乃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65-69.

[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论坛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7-109.

[8]杨朝霞.破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五大瓶颈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82-85.

[9]周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理念更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72-74.

[10]罗丽.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环境法体系的完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75-78.

[11]李庆瑞.实行最严密的环境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5-6.

[12]夏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9-11.

[13]俞海,夏光,杨小明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特征和实践基础及政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1):05-11.

To Improve the Resource-based City Transformation by Green Development:Case Study as Taiyuan

QI Wei

(Ta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enter,Taiyuan 030009)

To promot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y,need to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by chang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government control,residents living habits,implement green management,green industry reconstruction residents,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green living,thus realize the resources city green upgrade. Taking Taiyuan city as an example,from the scientific decision support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aspects of the work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parsing the Taiyuan radic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for the national resource-based c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ference.

green development;resource-based city transformation;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齐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

X21

A

1673-288X(2016)05-0158-04

引用文献格式:齐伟.以绿色发展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5):158-161.

猜你喜欢
太原市环境质量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除夜太原寒甚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