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继续和平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副主任薛龙教授访谈录

2016-03-15 01:25陶季邑
关键词:费正清哈佛大学东亚

陶季邑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510632)

希望中国继续和平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副主任薛龙教授访谈录

陶季邑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510632)

薛龙教授2003~2009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2009年退休后迄今出任美国萨福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兼历史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侧重于近代中国东北史,还注意研究中国平民文化。他认为,民国初期,中国虽然军阀混战,但同时又是一个颇有活力、处于创造和建设中的社会;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大相径庭;中国的崛起或发展非常地迅速,但目前的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世界的未来发展机会在亚洲;希望中国继续和平地发展,并在国际社会里充分地受到尊重;更希望中美两国长期和平共处,这对两国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均有积极意义。

薛龙;民国史;中国文化;中国崛起;和平发展

薛龙(Ronald Suleski)教授1942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62-196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读本科;1967-196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读硕士;1970-1974年在密歇根大学历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读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并于1974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美国阿灵顿·德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历史系担任助理教授。1980年以后在日本东京工作,主要担任一家国际出版机构的经理,管理专门出版英文期刊和参考书的出版商在亚洲各地的市场,同时出任日本亚细亚协会主席。1997年返回美国,并重返学术界。1997-1999年成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th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助理。1999-2003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担任社长杜维明教授的助手。2003-2009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2007年改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2009年退休后迄今担任美国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Rosenberg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Suffolk University)所长兼历史学教授。

薛龙教授精通汉语和日语,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侧重于近代中国东北史,还注意研究中国平民文化。他在这两个领域已经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和多篇译文,并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北京和香港出版专著(含合著)十余部,其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两部,其一是独著《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传统、近代化与东北地区》(Civil Government in Warlord China:Tradition,Modernization and Manchuria.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orporation, 2002.)。该著比较系统地探讨1916-1928年间以省长王永江为代表的奉天省政府如何不断采取措施克服种种危机,努力进行经济改革和近代化建设,揭示奉天军阀和奉天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该著2002年在美国纽约出版后逐渐引起西方学术界广泛关注,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牛津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在英国《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2002年第4期发表书评,指出:“薛龙的这本著作不仅论及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主义、战争、社会稳定和近代化等等问题,而且运用充足的史实说明:1912年到1928年这一时期既是连年军阀混战的时期,也是中国奋发向上的时期。”美国圣约瑟夫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卡特(James Carter)在荷兰《中国信息》(China Information)2003年第1期发表书评,指出:“作者掌握中国和日本方面的基本研究材料。作者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国的这段历史,推动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中国东北地方史的深入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历史学教授冯兆基在澳大利亚《亚洲研究评论》(Asian Studies Review)2003年第4期发表书评,指出:“该书为中国军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该著稍后也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影响。暨南大学教授陶季邑在中国《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书评,指出:“作为海内外专门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东北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改革、致力于近代化建设的第一部著作,它的问世将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和地方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接着,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徐有威和吉林大学历史学教授杨军等学者将该著译成中文,书名改为《张作霖和王永江:北洋军阀时代的奉天政府》,2012年4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国内不少新闻媒体还对该著中文版进行报道和推荐。其二是编著《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50年史,1955-2005年》(Th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A Fifty-year History,1955-2005.Cambridge,MA:Fairbank Center,2005)。该著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以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55年成立以来数位主任(如费正清、傅高义、贺亨、孔飞力、马若德、詹姆士·沃森、裴宜理、伊维德)的任期为线索,围绕中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该著当年在哈佛大学出版后引起中韩等国学术界的关注。中国浙江大学教授何俊和卢睿蓉在中国《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书评,指出:“该书全面介绍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整个历程”,“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国学的发展”。2008年,该著被译成韩文在韩国首尔出版发行。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讲师路克利将该著译成中文,由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

薛龙教授的上述研究,尤其是关于近代中国东北史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推动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这些大学有学者和研究生开始着手研究近代中国东北史。

暨南大学教授陶季邑2016年七八月间访问美国东北部地区,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对薛龙教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访谈用英文进行,后由陶季邑译成中文)。

陶季邑:薛龙教授,您好!作为中国学者,我们知道您对近代中国东北史颇有研究。您这方面的代表作亦即专著《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传统、近代化与东北地区》在西方和中国学术界均产生较好的反响。但我们对您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了解得不多,能否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薛龙:好!英文“Chinese popular culture”,中国有人将它译为“中国流行文化”或“中国大众文化”,我则译为“中国平民文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主要是运用中国民间手抄本(the hand-written copy books of the common people)这些资料来研究近现代中国平民文化。有关的论文,我已发表了4篇。其中,两篇是用英文写的,它们的题目分别是“Constructing the Family in Republican China:Shandong,1944”(《中华民国时期的家庭构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历史学前沿(英文版)》2013年版)、“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Republican China”(《中华民国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美国大卫出版公司主办《历史研究》2012年版)。另两篇是用中文写的,它们的题目分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民间抄本》(《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民国时期的平民文化:一本家谱的故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3期)。

目前,我正在撰写一本专著,书名是《1850-1950年间的中国平民日常生活:了解抄本文化》(Daily Life for the Common People of China, 1850-1950;Understanding Chaoben Culture),荷兰一家出版商即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Publishers)计划于2018年出版发行。

陶季邑:薛龙教授,您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亦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达6年之久,能否请您谈谈哈佛大学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关于亚洲研究的一些情况?

薛龙:在过去的15年里,哈佛大学一直对亚洲颇感兴趣。在研究亚洲问题方面,哈佛大学拥有许多资源,同时也愿意利用这些资源来设立一些项目。几乎哈佛大学的每个学院,诸如肯尼迪政府学院、文理学院、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神学院和环境中心,均设立研究亚洲问题的项目或开设关于亚洲问题的课程。这些学院和中心拥有亚洲问题专家,有些教师与亚洲国家的同行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哈佛大学每年派遣数以百计的学生前往亚洲学习。学校资助许多学生在国内开展夏季项目;有些则受资助赴国外学习一学期。校园经常举办亚洲摄影、绘画作品、艺术品和地图等展览。

自1955年以来,在哈佛大学的这些机构中,只有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一直不断地专门研究中国问题。从费正清中心成立开始,它就鼓励发表关于中国方面的论著,每年资助举办研究中国的工作坊(workshop)、会议、专题讨论会。

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每年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访问学者,也招收博士后,并欢迎哈佛大学优秀的博士生来中心做其学位论文,但本科生很少来中心访问和出席中心的工作坊或听中心的讲座。

我担任副主任时,曾试图鼓励本科生来参加中心的活动,但他们总是说我们关于亚洲问题的研究太专业化和太渊深,以致他们感到“害怕”。所以,我当时的那些努力最终并未取得成功。

陶季邑:薛龙教授,您退休以后迄今一直在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担任所长兼历史学教授,能否请您谈谈该校和该所的若干情况?

薛龙: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创建于1906年,是私立综合性大学,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有文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等,是波士顿区内第三大学校。

该校的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是一所新建的研究所。罗森伯格是上世纪90年代美洲银行的董事长,1952年毕业于萨福克大学。他2007年向母校萨福克大学捐款,校方当时利用这笔资金设立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我2008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后便受聘在该所担任所长,成为该所第一任所长。所里的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但我喜欢这样的工作。

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旨在提升萨福克大学师生研究亚洲的兴趣。作为所长,我把研究所的活动扩大到波士顿市区。当我邀请客人在校园发表演讲时,听众中既有本校的师生员工,也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等本市区大学的师生。研究所经常参加波士顿市或马萨诸塞州的有关活动。2014年1月27日,我代表研究所出席马萨诸塞州亚美局在波士顿市举办的“青年领袖”研讨会,以鼓励本地区青年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参加者为萨福克大学的学生和当地的高中生。我在研讨会上作题为“为明日职业做有关亚洲的教育”的演讲,强调:“世界的未来发展机会在亚洲。了解亚洲,懂得亚洲语言和文化,具国际经验,这样的人才更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研究所的活动也扩大到新英格兰地区(亦即美国东北部地区)。

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也与波士顿的亚裔社区保持联系。2014年1月18日,我出席亚美联谊会(Asia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oston)在波士顿举办的友谊见面会,该会为波士顿地区的各族裔人士提供联络联谊、资讯交流和文化交流平台。研究所尤其是与附近的中国城保持联系,我们常与中国城的华人进行合作,如联合举办读书、播放电影和艺术展览等活动。

除任职于萨福克大学包括担任所长和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以外,我有时间就前往东亚国家参加一些学术活动。2015年12月27日出席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我当时作了题为“找回记忆:从前在满洲的日本殖民者与下那计划(2001-2012)”(Salvaging Memories:Former Japanese Colonists in Manchuria and the Shimoina Project, 2001-2012)的演讲。与东亚国家同行保持联系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

陶季邑:薛龙教授,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已经多年,能否谈谈您关于这些领域的部分学术观点?

薛龙:这里也只能简单提及我以前和现在的部分学术观点。

如关于民国初期中国的评价问题,我认为,民国初期,中国虽然军阀混战,但是也有不少积极因素。如经济还是有所发展,工商业也有所增长,现代机构亦有所成长。至少有段时间中国部分地区是稳定的。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清朝被推翻后的几年里,并非完全是黑暗和绝望。也可以说,民国初期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具有惊人活力并且通常运行良好的社会,也是一个正在处于创造和建设中的社会。

再如关于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的差异问题,我认为,总的来说,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方面大相径庭。如历史上日本农村很落后,但是村庄整洁干净,日本人默默地辛勤劳作。但同时期的中国农村落后肮脏,无人管理;中国人见面,喜欢大声喧哗。另外,日本人组织感强,组织就是一切,他们的世界井然有序。日本人相互打交道的方式呈现出浓厚的等级观念,语言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发生变化。政府管理社会,人们也有很强的秩序感。最后,中国军事文化深具影响力,但不占主导地位。而在日本,军事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如成为武士、将军是大事。中国则没有这种观念。在中国,当皇帝才是大事。

陶季邑:薛龙教授,如今中国日益崛起,引起世界关注。那么,您怎么看待中国不断崛起这一现象?

薛龙:我就此谈两点。

第一点是:中国的崛起或发展非常地迅速。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在古代历史上,亚洲国家的人把当时的中国看成是“世界中心”。但进入近代,国外正成为“现代世界”,中国却失去全部活力,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如今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崛起或发展极为迅速,如经济正在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扩展,旅游和历史景点日益打造,等等。加上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国成为当代国家如何发展为强国的一个榜样。全世界都羡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只是逐渐回归其在亚洲中的应有地位。

第二点是:目前的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有高楼大厦,但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即使在内地,一些城市的生活水平和北京相比也存在大的差异,这些城市有些地方非常贫穷。总体上讲,中国还处在发展中这样的阶段,它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平衡之处。尤其是,中国人口众多,对政府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需要时日。

陶季邑:薛龙教授,您对中国发展前景有何期望?

薛龙:展望未来,我希望中国继续和平地发展,并在国际社会里充分地受到尊重。我不希望以后中国对外进行军事侵略,也不希望以后中国对外搞“无原则的割喉式经济竞争”(“unprincipled cut-throat economic competition”)。中美两国就长期和平共处下去吧!这对两国和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均有积极意义。

陶季邑:非常感谢您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接受我的访谈。我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能否对中国的历史研究者提点建议?

薛龙:在中国,目前许多历史研究者在进行创新研究,出版一些有意义的论著。这是一件喜事。我这里想强调的是:中国一些学者今后可以加强学术的规范意识。如有些中国学者的论著缺乏必要的注释,或者说论著的脚注或尾注过于简单;有的著作没有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不少专著没有名词索引(an index),也没有中英文对照的词汇表(a glossary),等等。相信中国的历史研究今后会更有进步。十分感谢您在波士顿对我这位老朋友进行访谈!

[责任编辑 李丹葵]

D63

A

1009-3699(2016)05-0489-04

2016-09-03

陶季邑,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历史学博士,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中国外交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费正清哈佛大学东亚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史》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近现代化”观念下书写的历史教科书——以费正清编写的历史教材为例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宋怡明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