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研究综述

2016-03-15 13:40黄爱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路理论建设

黄爱英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5年“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研究综述

黄爱英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5年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学术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一些新的关注点,主要有关于“两论”的研究、关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研究、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以及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的研究。

2015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研究综述

2015年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学术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一些新的关注点。本文拟对本年度研究成果做一全面梳理与综述,以期推进相关研究。

一、研究概况

(一)总体研究概况

本年度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学术界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也召开了若干学术会议。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15年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有81篇,如《地方党政系统与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从〈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看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与实践探析》(《党的文献》2015年第2期)、《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现代哲学》2015年第3期)、《毛泽东与中国道路三谈——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党的文献》2015年第2期)、《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点思考》(《毛泽东研究》2015年第4期),等。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15年发表的相关会议论文有5篇,如《正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启示》(“时代变迁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新四军研究——第七辑)、《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理论之源——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前后的积极探索及其理论成果》(新四军研究——第七辑),等。根据超星发现数据,2015年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有9本,如《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雄才伟略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等。根据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数据,2015年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有2场,分别是:201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毛泽东思想论坛和201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论坛。

本年度研究成果是以过去相关研究为基础的。回顾近年研究,成果颇丰的几个方面主要有: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和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等。以过去研究为基础,2015年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继续向前发展,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六个方面:关于“两论”的研究、关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研究、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以及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的研究。其中,关于“两论”的研究、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和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是本研究在2015年度呈现出的新的关注点。

(二)具体研究概况

本年度具体研究概况如下:(1)关于“两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研究。这是本年度呈现出的新的关注点,以往的专门研究极少。“两论”体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而且与苏联建设经验直接相关。“以苏为鉴”是贯穿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此,本研究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中很有价值的研究内容。(2)关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研究。本年度在以往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最主要的文献载体。有学者研究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国内、国际反响,这是研究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另外,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凸显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还深入探讨了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深刻启示。(3)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这也是本年度呈现出的新的关注点,以往研究不多。深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4)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这也是本年度呈现出的新的关注点,以往研究较少。有学者分别围绕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认识和态度、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研究,这是研究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探索非常好的视角。深化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探索研究,对于破解当前“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5)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中,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年度研究继续向前发展并得以深化。关于“大跃进”的发生原因,一直是以往“大跃进”研究的重点。有学者分别从国际视角、“政治救世主义”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纠“左”,也是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在本年度的研究中也得以继续体现。总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实践,也是评价毛泽东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它的研究必将继续深入下去。(6)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的研究。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是近年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也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思想、道路、制度三个方面,本年度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深化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中国道路的研究。

二、主要研究成果

2015年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六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如下:

(一)关于“两论”的研究

“两论”,此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一论”和“再论”),是1956年4月和12月由毛泽东主持起草,集中阐发中国共产党在斯大林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苏联建设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重大问题的意见的两篇重要文献。

关于“两论”的重要理论观点,李捷进行了详尽阐述。“一论”的重要理论观点有:第一次提出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正确评价斯大林的是非功过,实事求是地对待共产党人所犯错误和工作中的失误;提出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防止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现象发生;根据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再论”的重要理论观点有:进一步强调要正确总结和坚持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基本经验;全面评价斯大林的是非功过的问题,指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严重后果;在进一步强调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了坚决反对右倾思潮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初步形成关于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的思想[1]。

关于“两论”的重要意义。李捷认为,“两论”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的开端[1]。仝华认为,“两论”反映了在苏共二十大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党中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前途,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思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重要理论准备之一[2]。

(二)关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研究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最主要的文献载体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

关于《正处》的理论贡献,李捷做了新的阐述。第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学说,深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状况,并吸取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的严重教训,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第二,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的学说。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深入和具体化;第三,提出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的论断,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新的理论依据;第四,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指导,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第五,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经验,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第六,从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统筹兼顾思想[1]。仝华总结了《正处》的重要思想。第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逻辑前提:前提之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前提之二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前提之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三,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2]。

关于《正处》的国内、国际反响,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周兵探讨了地方党政系统对《正处》的传达和反响情况。毛泽东非常重视宣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一些时间节点对比来看,一些省份学习传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由于理论认识和现实选择两方面的考虑,相当一部分地方干部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存在抵触心理[3]。周兵还探讨了国际舆论对《正处》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正处》对国际政治的推动和影响。国际舆论对《正处》的关注和报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公开发表前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感到神秘和好奇,公开发表后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出现报道热潮;国际舆论对《正处》的评价: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持有不同态度,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局势做出不同判断;《正处》对国际政治的推动和影响表现在:引领了非斯大林化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促进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毛泽东和中国的崛起[4]。

关于《正处》的现实启示,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李文辉指出,《正处》一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长远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更多地表现为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和突出表现;第二,带着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践行好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第三,不断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员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的能力;第四,居安思危,常怀忧患,高度正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建立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制度;第五,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勇于担当,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5]。胡振平认为,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现实启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如何解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平建设时期,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问题[6]。

(三)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索,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贺全胜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强调适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状况,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客观要求;揭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平衡发展的商品经济,充分发挥计划规律和价值法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遵循和利用价值法则,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7]。1958-1960年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要集中阶段。林志友、曲星颐认为这一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发展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展商品生产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8]。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要贡献。贺全胜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市场经济政策体系先行做了可贵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7]。林志友、曲星颐认为,1958-1960年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理论,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上,对于当时纠正“左”倾错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为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8]。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局限性。贺全胜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在商品生产与生产力状况的关系上,没有充分论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实践上到后来基本上是处于淡化和限制商品经济的状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范围上,没有看到全部生产资料都是商品;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上,认为它是调节经济活动的辅助工具,不起决定作用[7]。林志友、曲星颐认为,1958-1960年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没有以生产力为尺度,对商品生产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做出更为清晰的回答;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并非是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需要;坚持价值规律只是起调节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没有看到在经济运行模式上西方与中国具有同一性,市场经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8]。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未果的原因,郭根山进行了研究。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第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得不充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属性了解不深,他仅仅能够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而不能认识到它们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第三,时代主题转换展现得不明显、不充分,毛泽东没有能够认识到苏联模式在中国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与中国国情不适,而且更是因为它已经开始不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9]。

(四)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也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内容。马苹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为“四个现代化”首位的探索;对“以苏为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对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的探索;对以适度“化肥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探索[10]。陈燕认为毛泽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道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自力更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布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并举”;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11]。

实践证明,“包产到户”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普遍推行的“包产到户”,并非是新生事物,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张海荣探讨了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认识和态度。1957年整风运动前后,中央领导层对“包产到户”的态度经历了由不明朗到不公开否定的转化;1959年上半年在纠“左”的过程中,“包产到户”被严禁;1962年七千人大会前后,中央领导层中不少人主张和同情“包产到户”,但由于毛泽东明确反对,“包产到户”最终未能获得合法地位,其原因主要是:“包产到户”当时难以有理论支撑;不符合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部署;没能得到毛泽东的认同[12]。

集体经济是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李安增、赵丹对此进行了研究。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依据与动因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需要;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农业个体经济之间矛盾的需要;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13]。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主要有:建立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工业化,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治保障[13]。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启示主要有: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能模式化,要积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农村集体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13]。

(五)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研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关于“大跃进”的发生原因,一些学者从新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吴继轩从国际视角探讨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历史动因。从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发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者,毛泽东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试图通过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基础,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国防安全,为此,他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出的“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正是他试图通过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以及他长期“备战备荒”思想的真切体现[14]。徐久刚认为,“大跃进”的发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是中国太穷,人民太苦;二是落后就要挨打;三是外国人“看不起”;四是毛泽东竞赛思想的自我激励;五是1958年初已有跃进之势的苗头[15]。徐久刚甚至认为,“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表述值得商榷,此种表述,凸显了毛泽东个人的领导作用,却忽视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15]。陶东风从“政治救世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大跃进”发生的原因。大跃进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后面有“三面红旗”撑腰,而为“三面红旗”撑腰的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信念:计划经济,公有制,社会主义必然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发达、更合乎生产力的要求,等[16]。

徐俊忠、刘红卫探讨了毛泽东对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毛泽东从1958年直至他的逝世,一直都在致力于对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毛泽东对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复主要体现在:关于所有制和经营核算体制的问题、关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问题、关于分配问题,此外,还大量体现在探索一系列便于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并能防止由经济集体化通向权力垄断等消极前途的制度,也体现在形成一系列关于防止干部脱离实际的措施,如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制度、推广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等[17]。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严重问题,毛泽东率领全党着手纠“左”,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李捷对此进行了总结。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6月庐山会议之前的理论成果有:第一,关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第二,关于生产和生活要两条腿走路;第三,关于同时并举问题;第四,关于压缩空气和假话一定不能讲;第五,关于不要把科学当迷信破除;第六,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及体制问题;第七,关于价值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第八,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第九,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1]。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倡导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成果有: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划分阶段的问题,并做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服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序,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提出中国要走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道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基本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三年严重困难期间的理论成果有:第一,重新端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第二,论述坚持民主集中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的极端重要性;第三,在系统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制定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条例,初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具体政策;第四,正式向全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两步走”战略;第五,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来探索的历史经验,提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问题,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有很大的盲目性[1]。

李捷分析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第二个问题:毛泽东的错误从何而来?毛泽东的错误源于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即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历史证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国内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第三个问题:毛泽东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是不是“一摸黑走到底”?有没有在他认识所及的范围内纠正察觉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而最早提出要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同样是毛泽东,从现有的史料看,从中共九大起,他至少三次提出结束“文化大革命”,并为此做过努力[1]。

(六)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的研究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是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对中国道路的贡献。张海鹏、高中华指出,尽管在毛泽东手里没有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探索的成就不能因此而否定,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成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契机[18]。程水栋认为,毛泽东同志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崔晓麟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毛泽东开辟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历史基础;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制度因素;毛泽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是中国道路自信宝贵的经济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国特色”与毛泽东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脉相承,是中国道路自信的精神实质[20]。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中国道路的关系。陈晋指出,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突出地反映在他领导党和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21]。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梁柱认为,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体现为三个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2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领导创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不能有任何动摇或放弃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前提。毛泽东开始的探索工作,是希望能找到一条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这一探索的主题,就是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在新时期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在含义就包含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这一主题。这表现了毛泽东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一个重要特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接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2015年召开的两场相关学术会议,即第二届毛泽东思想论坛和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论坛,均以“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沙健孙指出,毛泽东关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论述,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23]。黄迎旭从坚持国防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独立自主道路、坚持正确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先进经验等方面,探讨了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3]。陈东林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主体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始终把服务于广大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23]。陈志刚梳理了毛泽东对待资本的态度的曲折变化过程,认为其中一些正确思想,如强调以社会主义原则来遏制资本逻辑泛滥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王佳菲认为,毛泽东始终秉持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他所回答的如何认识利用资本主义等理论问题、他提出的对待经济交往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在他领导下所创立的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基础等,为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作出了奠基性贡献[23]。刘建武探讨了毛泽东的探索与习近平的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大量引用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表明毛泽东和习近平思考的问题是一致的,即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保持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问题;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即公与私的关系问题;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实现共同富裕[24]。邓纯东指出,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题,关系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篇大文章。唐洲雁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24]。

三、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

综观2015年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下述三个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一)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与苏分歧或冲突”研究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因此,苏联不仅成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参考,而且基本贯穿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始终。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与苏联的相互关系,大致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以苏为鉴”,其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直接相关,如探索之初对苏联经验教训的借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另一方面是“与苏分歧或冲突”,其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间接相关,如苏共二十大后“两论”的发表、60年代中期的中苏论战和“九评”等。回顾近年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以苏为鉴”方面,而“与苏分歧或冲突”方面的研究极少,或者不是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角度来研究。其实,“与苏分歧或冲突”同样体现和影响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因此,从“与苏分歧或冲突”方面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拓展和加强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苏联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深刻影响。

(二)关于毛泽东晚年失误的“自我纠错”研究

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主要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由于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实践,又是涉及毛泽东评价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都不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术界主要从原因、后果、评价等方面对毛泽东晚年失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对于毛泽东晚年失误的“自我纠错”的研究却不多。事实上,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同时,毛泽东一直在努力进行“自我纠错”。其主要表现有: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问题时率领全党开展纠“左”和倡导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修护;曾多次提出要终止“文化大革命”,等。毛泽东晚年失误的“自我纠错”,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了解晚年探索中的毛泽东以及对毛泽东做出更加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学术界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大关于毛泽东晚年失误的“自我纠错”的研究力度。

(三)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和思想的“现实启示”研究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农业现代化思想等。这些理论和思想由于一度反复,或没有坚持下去,因而在当时没有产生较大的积极效果,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直至今日依然具有实践上的重要现实启示价值。其实,历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观照现实和启迪未来。而且毛泽东当年面对的那些问题,在今天依然高度相似地摆在我们面前。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重温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和思想,有助于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重要启迪。如,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有助于为化解当前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提供重要现实启示;研究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有助于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现实启示,研究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有助于为破解当前“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现实启示,等。总之,在今后的研究中,学术界应该加强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和思想的现实启示研究。

[1]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6-189.

[2]仝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4-86.

[3]周兵.地方党政系统与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J].现代哲学,2015(4):46-52.

[4]周兵.国际舆论、国际政治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13.

[5]李文辉.正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启示[C].“时代变迁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论文集,2015:69-74.

[6]胡振平.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最初探索及其当代意义——重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18.

[7]贺全胜.从〈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看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3):66-70.

[8]林志友、曲星颐.1958-1960年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及其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1-55.

[9]郭根山.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未果的原因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7-10.

[10]马苹.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奠基作用[J].学术探索,2015(8):123-127.

[11]陈燕.毛泽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分析[J].党史文苑,2015(10):57-60.

[12]张海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认识和态度[J].毛泽东研究,2015(3):47-54.

[13]李安增、赵丹.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与实践探析[J].党的文献,2015(2):54-60.

[14]吴继轩.从国际视角看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历史动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34-141.

[15]徐久刚.“大跃进”中的毛泽东(一)——〈毛泽东年谱〉学习札记[J].党史文汇,2015(10):15-18.

[16]陶东风.1962年对大跃进的反思为什么不能彻底[J].党政视野,2015(6):74.

[17]徐俊忠、刘红卫.毛泽东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J].现代哲学,2015(3):25-35.

[18]张海鹏、高中华.雄才伟略毛泽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96.

[19]程水栋.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0-34.

[20]崔晓麟.道路自信与毛泽东的探索和贡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9-133.

[21]陈晋.毛泽东与中国道路三谈——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J].党的文献,2015(2):77-81.

[22]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研究,2015(4):86-92.

[23]王佳菲.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152-154.

[24]周建华、刘正妙.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行者——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论坛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封三.

Research Review on“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in 2015

HUANG Ai-Ying
(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Academia has gained rich research results and presented some new concerns about“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in 2015,including research on“Liang-Lun”,Mao Zedong’s theory of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to Establish People’s Communes and the“Cultural Revolution”,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 and China’s roads.

the year 2015;Mao Zedong;Socialism;construction road;research review

A841

A

1674-831X(2016)05-0013-08

[责任编辑:罗昂]

2016-09-20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井冈山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14CKS028)

黄爱英(198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道路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