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徐特立的教师观研究

2016-03-15 13:40张洪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徐特立教育教师

张洪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基于乡村:徐特立的教师观研究

张洪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作为一位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徐特立对乡村有着难舍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基于乡村,徐特立认为教师应“经师”“人师”合一,要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及一定的乡村常识,尤需高尚的人格品性及教育家的热情和风度;主张通过改造旧式塾师和培养师范生来养成教师,注重教师的乡村情怀熏陶,并鼓励他们服务乡村。

徐特立;乡村情怀;教师观

徐特立是一位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在他成为知识精英乃至国家领导人以后,他的乡土情怀也一直存在。乡村发展以乡村教育为基础,徐特立基于乡村,对关系乡村教育发展关键的教师十分关怀,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师观。

一、徐特立的乡村情怀

徐特立在1905年来到城市以前,已在乡村待了28的时间。在这28年里,徐特立既当过私塾学生,又做过蒙馆教师,对乡村情形及教育状况极为了解。在宁乡速成师范时,留日归国的朱剑凡等人发展教育、振兴国家的热情和使命感,尤其是朋友何雨农为人在家庭之外,应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对徐特立的触动极大。徐特立当时所能想到的服务社会,就是为他所熟悉的、落后的乡村兴办新式的学堂。他先后与何雨农、姜济寰创办梨江高小,与熊瑾玎、唐怡臣创立五美初小,迈出了发展乡村教育、服务乡村的第一步。

此后,徐特立一直在长沙任教,社会交往和阅读层面较之乡村时代,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视野和思维得到极大拓展。1910年,徐特立赴日考察,日本学校林立,连乡村也遍布小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20年代,徐特立赴法勤工俭学,着重考察了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小学教育。日本及欧洲乡村小学的发达,使得徐特立对小学教育的关注重点逐渐转向乡村。

其时,新式学堂主要兴办于城市,并逐渐养成一批具有国民精神并乐于服务社会的新青年,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反观幅员最广、人数最多的乡村,“(学校)栋宇苟简,器用甚窳”,“(教师)鲜名儒宿学,生徒固长,成学尤童稚”[1],非但新式学堂无多,教师也主要是旧有塾师。作为来自乡村的知识分子,徐特立对乡村塾师极为了解。固然,乡村会有部分私塾教师,开眼看世界,积极进取,成为乡村知识精英,如徐特立自己,但多数的私塾教师还抱残守缺,思想陈旧,难以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徐特立加入共产党后,长期工作于乡村,不仅对乡村的贫和乡村教育的弱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也认识到广大农民实际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尤其是建国以后,百废待举,仅靠城市发展,很难实现整个国家的富强。在《中小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文中,徐特立认为:“专家终究是少数人,而国家建设需要广大的人民大众……不能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的建设是不可能的”[2]。

既然社会改造和国家建设依靠少数知识精英远远不够,就必须要将基层民众发动起来,通过教育树立他们服务社会和建设国家的意识,并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徐特立对乡村的情怀及改造社会的使命感,成为他乡村教育情怀的膨大剂。

基于此,徐特立发表了大量文章,探讨教师的素质、培养以及乡村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教师观。

二、徐特立的教师观

1、教师素养观:“经师”“人师”合一

徐特立认为,教师具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教人格,即教学生怎样做人。

经师教学问,作为经师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素养呢?受法国教育家的影响,徐特立主张小学教育,“要成为百科全书,要无所不有,无所不知,不过程度低一些”[3]。小学教育要无所不知,教师自然应具有渊博的学识。

徐特立虽然主张小学教师要具有百科全书的知识,但术业有专攻,小学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科学常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攻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心理优势,可以说,科学成为近代富国强兵的代名词。徐特立认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教育,这种伟大的任务就落在小学教师身上”[3]。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尤其是乡村教师要多读书,才能给予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具有教育学科知识。20世纪师范教育兴起,教师应具有教育学科知识,已经成为国人共识。在徐特立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经历了由可有可无到举足轻重的认知变迁。1910年,徐特立在江苏教育会所办的单级训练所学习时,并不喜欢教育类的理论知识,每遇理论学习,他就逃课去实地考察,以致他在单级训练所未能毕业。当他从日本考察回来并投身小学教育时,却在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了教育科学知识的妙用:“过去我虽反对书本上的伦理学和心理学,这时却很喜欢它们了。因为它们可做实际工作的结论”[1]。况且,“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一个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教师,教起书来总要比较好些”[1]。

知识素养之外,教师尤需要良好的品性、热情和教育家的风度,以熏陶学生的人格、养成高尚的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自晚清引介西学开始,传统儒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在民国时期被全面否定。儒学的彻底否定,对尚未形成新的精神支撑的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意味着精神的崩溃。故此,作为人师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尤应关注学生的人格、精神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指导,这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者新的共识。徐特立以为,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品性。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人格和精神熏陶,教师应“以身示范,以为儿童之表率,最为重要,此在初学年尤然。故教师当自慎其言行而以身作则”[4]。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精神品格及工作热情最能对他们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徐特立极力主张教师要有热情,要有爱国、爱乡土尤其是爱学生的热情。徐特立正是怀着这种热情,奔走于城乡之间,致力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熏陶学生的高尚人格,养成他们服务乡村、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得到学生由衷的喜欢和尊重。徐特立认为,作为人师,“要有教育家的风度,要有热爱的心情,对学生要有很大的感染力,要有伟大的气魄。总之,一切的设施和行动,都要对教育有利,这样浓厚的教育空气才能培养、生长和发展”[2],教师以教育家的风度,营造教育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得到人格的熏陶和成长,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乡村人数最多,学校却集中于城市,城乡教育差距极大,徐特立鼓励教师下乡,支援乡村教育,更支持教师扎根乡村,承担乡村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乡土知识。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教授和指导学生,“因为从书本上得到的东西,多半是一般的东西,要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就使一般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知识……因为学生的生活问题,有教员指导其解决,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时,就能给学生以知识,并把当时学来得知识,用来指导学生当时的行动。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生是“经师”又是“人师”[3],否则,教师的“教育就会是空洞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及其他一切文化方面的活动,都会是盲目的和半盲目的”[2],不能适应乡村教育之实际。

2、教师养成观:由改造到培养

由于社会地位低下、薪酬微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缺乏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乡村物质匮乏,和外界沟通不畅,志同道合者少,这种精神上的苦闷造成乡村教师更为奇缺。故此,徐特立主张,教师的养成可以分两条腿走路:一是改造旧有的知识分子,二是通过师范学堂培养教师。

20世纪以来,普及教育思潮的兴起,新学知识的传授和国民精神的养成,是小学的两大基本任务,也是衡量教师的基本标准。无论是清末民国,还是解放初期的中国,受过新式教育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教育需求。一方面,新式教师奇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旧式私塾教师被排除在教师行列之外。面对这一现实,徐特立认为教师资格可以适当放宽,把能够利用起来的一切力量,要尽量利用起来:“一定要知识分子,或一定要男子,要成年,一定要新的、革命的的知识分子,旧的不敢用来当教员的话,这小学一定办不好”[2],所以,徐特立主张改造旧式知识分子,“用私塾老先生加以十天半个月训练,首先看重实习批评,比一般教育收效在十倍以上,因此,他们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学生的活动向学生学习,这样,教员也提高了”[2]。这种短期集训,立足于教育学科知识及实习批评,养成旧式私塾教师有效传授知识的技能、熏陶他们的国民意识及师生教学相长的习惯,通过集训得以提高的旧式私塾教师可以纳入教师行列。当然,针对旧式私塾教师的这种短期集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改造:“开设师范传习昼夜班多处,教授教育原理、教授管理法,指导使用小学教科书并讲解方法,讲求相观而善。改良小学,从一学堂下手,令各学堂教员旁听”[1]。

事实上,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改造,徐特立在民初就已经着手进行了,他在长沙创办了大量的教员训练班:“一周的、一月的、三月的,各种各样的都有。长沙一共有八百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期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4],也因此徐特立成为长沙教育界的“长沙王”。

通过短期集训改造利用旧的私塾教师,只是权宜之计,利用师范学堂培养新的师资,才是当务之急。徐特立在民国初期,就创办了长沙男、女两个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教师,并鼓励他们“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树立服务乡村的精神和意识;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又创办了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鲁迅师范学校,解放后也一直关注师范学校的教师培养,主张师范生应注重教学见习和实习批评——这也是徐特立培养师范生的经验之谈:徐特立任教师范学堂时,就常在课外为学生举行有关教学问题的座谈会,特别是当学生参观他校教学后,“照例要学生详加分析、评议,随后,他加以总结、指导”[5]。

实际上,对于教师的养成,徐特立不仅关注职前培养,也注重职后教育,希望教师不要满足于当前的教员资格,而要提升程度,积极自学,并以自己任教多年不断自学、提升自我的经验,鼓励教师学习古人“学足三余”精神,利用课余时间不断的提升自我。较之城市,乡村虽然条件差一些,但“至少在农村有报纸看,也有新旧书籍,只要自己努力,并不会阻碍自己的前进”[3],何况,整个乡村生活也是知识和经验的储藏所,乡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储藏所,争取能力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富足。

3、小学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

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徐特立在进入城市之后,并未远离乡土,他不仅在乡村创办小学,并长期工作于乡村。对于乡村,徐特立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徐特立一直关注乡村教师的培养,号召师范生服务乡村,熏陶他们的乡村情怀。

1912年,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学校,就注重培养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在第一届学生毕业之际,徐特立写了一首毕业歌:“休夸长沙十万口,子弟不教非我有。十八乡镇半开化,少数通人难持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4],鼓励学生服务乡村教育,以“树人”为精神追求。

在北京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毕业离校之际,徐特立希望他们“一生都做教师,再也不想别的”,“下乡以后,要多买书,刻苦学习,天天用心”[6]。虽然乡村的物质生活匮乏,但“革命青年要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工作。人有一个头脑,两只手,再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创造奇迹”,鼓励他们“要有向毛主席学习的志愿,这样就能把自己推向前进,同时把乡村的教育事业搞好”[6]。

近代以来,在知识精英改造社会和富国强兵的号召下,大批乡村少年和知识分子离开乡村,涌向城市。但是,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开化的这些知识青年,本应成为改造乡村、促进乡村发展精英和号手的他们,却并没有实现向乡村的回流,导致乡村贫弱。作为国家重要构件的乡村的贫弱,自然会影响到富国强兵之理想的实现。徐特立敏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基于此,他立足实际,围绕着教师素养和教师养成提出了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建议,尤其是他基于乡村的特殊环境,注重养成教师服务乡村的意识,熏陶教师的乡村情怀的教育观不仅在当时影响着大批有志青年任教乡村,服务乡村,即便是在当代,对于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69.342.357.171.

[2]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325.283.267.95-96.98.

[3]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四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99.393.266.267.

[4]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57.144.4.

[5]周世钊.我们的师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30.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88.

Countryside-centered View:Xu Teli’s View on Teachers

ZHANG Hong-p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s an intellectual from the countryside,Xu Teli had intense emotion and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untryside.Based on countryside,Xu Teli thought that a teacher shall be the combination of“a professional teacher”and“a character teacher”,who needs to have rich knowledge and certain common sense about the countryside,especially the noble personality,enthusiasm and bearing of an educator.Xu Teli advocated developing teachers by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private teacher system and cultivating normal students.He also emphasized edifying teachers’emotion for the countryside and encouraged them to serve the countryside.

Xu Teli;emotion for countryside;view on teachers

G40.09

A

1674-831X(2016)05-0027-04

[责任编辑:罗昂]

2015-10-03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徐特立小学教育思想研究”(14C0247)

张洪萍(1976-),女,重庆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徐特立教育教师
徐特立的三个“第一”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徐特立与妻子的恩爱一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