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培训: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视角

2016-03-15 13:40刘延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参训研修培训

刘延金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成都610041)

混合式培训: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视角

刘延金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成都610041)

当前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常受到质疑,为此,用混合式培训代替单一的培训模式是一种可取的方法。混合式培训把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势进行融合,拓展了教师的学习空间,构建教师同侪互助支持体系,形成教师培训的立体模式和教师培训的常态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混合式培训;启示

美国人曾经这样嘲讽教师职后培训:“所谓教师培训就是教师用枯燥乏味的讲课,告诉教师们如何避免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课。”[1]此类状态在我国教师培训中也屡见不鲜,表现在专家集中面授时大谈理论,比较“高大上”,但脱离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不接地气;远程网络培训克服了时空的局限,但以单向信息灌输式传递,没有了课堂效果的营造和积极的教学互动,比较枯燥,而且无法有效监控和有效指导;校本研修联系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但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与提升,有点闭门造车,等等。这些现象不仅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教师对培训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热情。有研究对162位中小学校教务主任进行调查后显示,8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是培训的实效性不大,针对性不强[2]。造成教师培训活动低效率的因素多样,就教师培训方式来说,单一的培训模式很难满足教师多元化需求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混合式培训不失为教师职后培训的一种新视角。

一、混合式培训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IBM公司的BasicBlue初级阶段的经理人培训随着培训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参训人员地域分布不断扩大,培训专家开始对面对面的培训形式进行改进,采用了网络视频与在线导师指导相结合的网络在线培训,此培训一出现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很高的投资收益。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快速发展,网络培训迅速推广开来,2002年美国教师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支持系统,通过在线对教师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效的促进了美国教师质量的提高。调查显示,在线培训在美国已经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主流,每年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在线培训成为教师培训主流的发展方向[3]33。在加拿大超过50%的教师运用网络进行培训,并且通过在线资源培训的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3]35。在国内,远程培训也越来越受到培训机构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国内外,当网络培训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时,曾经一度有人认为网络培训将完全取代线下培训,但事实是网络培训不但没有取代线下培训,却遭遇被边缘化的危险。究其原因是网络培训具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如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之间缺少情感交流,面对面的互动与小组研讨不足,培训者参与度不够,无法了解受训者的需求以及培训感受与心理状态,受训者无法体验培训机构提供的集体学习的氛围,以致受训者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培训效果无法保证。反观传统培训方式,不顾参训者的具体工作情形,把不同区域的他们在某一具体时段中集中到某一具体地点专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此类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参训教师个体差异和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没有了解和研究参训者的心理需求和感受,而且培训产生的影响也很短暂,以致造成了培训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和共享、培训过程较为封闭,学员训后的延伸学习困难等问题[4]。由于培训方式不同,培训质量和效果也迥然不同。线上与线下培训的种种弊端促使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对传统的培训模式和远程网络培训进行改良和组合,以期提高培训效果。目前,便有培训者通过对参训者需求调查与分析,根据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媒体资源等情况进行选择,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取其各自的优势,求得培训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教师培训的立体模式——混合式培训。

混合式培训最早被认为是将传统的课堂面授和新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指导和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5]。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混合式培训就是要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等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有学者认为,混合培训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并有效结合教师校本研修和学访交流等方式,将各种培训要素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培训方式[7]。这种方式不仅是多种培训方式、培训资源的混合,更重要的是培训理念和自我学习观念的有机融合。还有学者进一步扩大了混合式培训的内涵,认为混合式培训是“对传统教师培训反思构建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可以是线上网络培训与线下集中培训相融合,或者在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移动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中选择两种以上的培训形式,或者是集中理论培训与聚焦课堂见习实践相融合等。”[8]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空间。

二、混合式培训的特征

混合式培训不仅是一种混合,更是一种融合,其核心本质在于如何“融合”即如何“混”,此类融合主要表现:一是培训时间的融合化,混合式培训不再是一次性的短期培训,而是常态化的周期性培训;二是培训地点的融合。混合式培训的地点不仅在培训机构(如高校等场所),也在参训者工作的学校,还在特有的网络空间社区(如教师工作坊)等,还可能会在教师自己家里等,打造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培训场所;三是培训内容的融合,不再只是以单一教学类培训为主,而是教学类、教研类、培训类与其他(如师德、心理健康以及法制)并重多维的培训内容,让参训教师从受训者走向培训者和研究者;四是培训机构的融合,混合式培训机构不再只是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申报或实施,而是高校、远程机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区(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及优质中小学学等多单位、多部门协同申报,协同实施;五是指导理论的融合,混合式培训的理论依据多元化,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六是培训方式融合,混合式培训主要采用网上培训和线下研修相结合的形式,也有其他培训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多种培训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教师培训的多样化、地方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有效化[9]。因此,教师混合式培训具体表现如下特征:

(一)时代性

教师混合式培训是在教育领域对传统的培训模式提出改革,同时是远程培训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下的培训进行反思而提出,是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虽作为一种新涌出的教师培训理论,但已成为教师培训的新视角,目前许多教育者、学者们已深入探究和积极地应用到教师培训实践中。因此,混合式培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将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师培训的不断深度推进,混合式培训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协同性

教师混合式培训是以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高校、远程培训机构)为主的申报、实施体系。还包括市教研所、电教馆、(县、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共同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单位都会影响到混合教师培训的效益。各单位首先协同科学诊断不同区域教师培训需求,随后高校牵头,远程培训机构和县(区)教育局以及参训老师协同制定培训规划和方案,通过协同过程建立教师培训的同侪互助支持体系,然后进行跨年度,分阶段,分类、分科、分层递进式协同实施,最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三)实践性

混合式培训实践起点则源于企业培训,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培训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在教师培训领域,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对混合式教师培训日益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教师混合式培训实践。对混合式培训进行研究的学者中大部分是从事教师培训工作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来源于对教师混合式培训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策略研究,这些研究反过来进一步指导混合式培训的实践,即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突显出教师混合式培训的实践性。

(四)常态化

教师混合式培训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教师培训效果,提高参训教师的满意度,提高教师自身经综合素质,这些教师从受训者走向培训者和研究者,又能培训本校的其他教师,又研究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教师自主学习共同体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构建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构,推进教师培训的常态化[10]。由教师培训常态化转向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促进教师常态化学习,培养大量的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五)发展性

教师混合式培训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事物,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其发展性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其理论要不断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混合培训模式和方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混合式培训涉及到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广,精品资源将不断产生;二是混合式培训的实践也会不断深入,会有各类各种培训参与其中,不断验证其理论,推进混合式培训实施不断前进。

三、混合式培训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混合式培训对目前教师培训具有重要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融合了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促进了教师培训有实效地开展,形成了教师培训的新常态

混合式培训融合多种培训方式,已成为教师培训模式变革的一种新尝试。混合式培训在积极调动参训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单一培训中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又重视远程培训的时空便利性,把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进行恰当融合,具体表现如下:

1.重视集中培训的学习、交流与讨论,注重远程培训下的互动与指导,聚焦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

混合式培训通过传统培训形式进行理论的集中指导、学习与交流,又采用现场教育教学实践研修或影子跟岗形式进行教育问题的聚焦,又利用远程培训共享优质视频等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工作坊等形式随时随地与一线名师或理论指导老师交流现实教育问题。参训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和学习内容与方式,与培训专家互动,诊断课堂教学,观课磨课,共享教学成果,实现教育专家、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以及参训教师与教育教学资源之间同步或者异步交互,让参训教师训有所学,学有所用,达到乐于总结,善于提升,让混合式培训从有效培训走向精确培训。

2.强调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又强调参训者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知识和新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或课程改革观念的结合。

混合式培训在于有机融合的精确性实施,不断探索其发展的逻辑性。教师培训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掌握教师培训操作规律,遵从培训项目规划、项目实证调查、培训方案拟订、培训方案实施、实践研修与指导、远程追踪服务、评价考核、总结提升、创新推广等过程。同时,混合式培训资源的建设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这些资源是基于学校教育实际,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基于课程发展与改革,从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分层、分类针对性安排培训内容,为教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服务。让教师培训回归到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境域中来,回归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上来,回归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去,回归到教师培训自身发展的逻辑上来,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惑,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形成教师培训中的同侪互助模式,构建教师同侪互助支持体系,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模式

教师混合式培训中的同侪互助类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同侪互助模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同侪互助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主要是在混合式培训中由培训机构(如高校、远程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如市区教育局)采用行政的方式建立的关系,主要是“专家—参训教师互助”,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他组织”模式。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通过混合式培训形式为参训学员构建网络虚拟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平台,然后组织培训专家(高校学科专家、区县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学名师等组成)指导参训学员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参加教师线下现场教学和课堂观摩,进行教学点评,有问题才组织集中理论学习或线上交流讨论,凝练研修主题,实现参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创造、表达和分享。

自下而上同侪互助模式主要是参加了混合式培训的教师返回到工作单位,基于校本研修,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培训组织者主要起鼓励、支持的作用,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参与人员地位上平等、对话上民主、交流上坦诚和开放[11]。主要是“同伴互助”,组织形式是从“他组织”转向“自组织”,实行“自组织”与“他组织”结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即由学科教研组长(学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构成)组织校本研修观课、磨课活动,发布校本研修计划,指定教师学员参与教学设计,组织线下现场教学和课堂观摩,组织线上讨论与交流,凝练研修主题,发布研修总结,实现学校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创造、表达和分享[12]。

总之,自上而下的“专家—参训教师互助”主要是让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上给予保证和支持,在学习上进行指导、督促和协调。自下而上的“同伴互助”是为开展校内、校际间以及区域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可见教师同侪互助贯穿于教师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的方方面面。只有混合式培训才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同侪互助支持平台,形成教师培训的立体模式,促使教师学习的常态化,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56.

[2]刘延金.置换脱产研修:农村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的新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9):28.

[3]杨为民.在线学习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学,2007.

[4]阮连法,张素江,周朝农,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2(6):8.

[5]石钰峰.知识转化:挖掘混合式培训最大效能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4):31.

[6]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

[7]刘丽娜.基于混全学习原理的在职教师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

[8]周学福,杨芳友.农村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融合的实践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106.

[9]张占朝等,对农村教师培训现状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16.

[10]刘延金,陈国英.乡村、协同、混合、常态化——对2015年“国培计划”的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1):25.

[11]张仙,黎加.同侪互助:教师培训的新方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53.

[12]孙艳伟,李兴敏.,校本研修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4(6):75.

Hybrid Training Model:A New Perspective of Teacher In-service Training

LIU Yan-jin
(College of Education,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training is always under criticism.Single pattern of teacher training will be replaced by Hybrid training mode.Hybrid training mode,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training modes,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reality,constructs the training curriculum,and shapes the Stereo Mode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effectively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s training;hybrid training mode;enlightenment

G650

A

1674-831X(2016)05-0035-04

[责任编辑:胡伟]

2016-09-06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教师混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C15XK014)

刘延金(1979-),男,河南罗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参训研修培训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