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丁令威在武宁的遗迹

2016-03-15 14:50吴国富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宁县青牛辽东

吴国富

(九江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道教人物丁令威在武宁的遗迹

吴国富

(九江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根据历代《武宁县志》的记载,陶渊明《搜神后记》所载的丁令威,当为武宁县辽东山人,在这一带遗留的丁令威传说很多。此外,丁令威曾在武宁县南山修炼,同时术士吴猛等人也在武宁境内活动。这些探索,对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帮助。

丁令威;武宁;辽东山

陶渊明《搜神后记》所载丁令威化鹤归乡的故事,后世广为流传。笔者通过考证,认为丁令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人物,乃江西武宁县辽东山人,其活动踪迹见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现据历代《武宁县志》,对丁令威在武宁的遗迹再进行详细考察,或有助于了解陶渊明生活时期的道教背景。

一、丁令威在武宁县辽东山的遗迹

陶渊明《搜神后记》的第一篇,即为丁令威化鹤归乡的故事:“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1]宇文所安说:“用修辞层次较低的语言风格写成的作品,被认为早于那些修辞层次较高的作品。”[2]丁令威所咏的这首诗,体现了汉魏古诗的古朴风貌,情辞动人,以致“丁令”“丁仙”“丁家鹤”等词语在唐代以来被大量用作诗词典故,用以表达仙风道骨或世事变迁之意,如任华《寄李白》:“人传访道沧海上,丁令王乔每往还。”[3]丁令威故事的传播,亦使丁令威学道的当涂县灵墟山成为名胜古迹,而辽宁辽阳市也出现了升仙桥、华表山等关于丁令威的胜迹,各地方志中关于丁令威的传说也有不少。

向来以为丁令威是辽东人,即辽东郡(在今辽宁省辽阳市)人。然而辽东郡距离柴桑过于遥远,道教活动起源很晚,说丁令威为辽东人,或难置信。又明清《武宁县志》均记载丁令威为武宁县辽东山人*参见明清武宁县志汇编编委会《明清武宁县志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收录现存全部武宁县旧方志,各种方志均记载丁令威为武宁县辽东山人。。武宁县位于赣北地区的修河中游,与陶渊明居住的柴桑县毗邻,三国吴国时期独立建县,名曰西安县,吴国灭亡之后,改名为豫宁县。笔者通过考证,撰《道教人物丁令威考》一文,指出武宁县境内有关丁令威的传说及遗迹甚多,其活动踪迹又见于江西的阁皂山,湖南的醴陵,浙江的诸暨,江苏的苏州、丹阳,安徽的当涂灵墟山等地,均在南方,故而丁令威当实有其人,乃两晋之交的一名方术之士,为吴猛等术士的师父辈,其化鹤归乡的故事在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广泛流传,也因此被载入《搜神后记》。*参见吴国富《道教人物丁令威考》,载《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一)丁令威为武宁县辽东山人

明清武宁县志记载丁令威为辽东山人,其山在武宁县东三十里(武宁县旧治在修河东岸,与今县城隔河相望,因修建柘林水库被淹没),山下有丁令威的故居及礼星坛,后人在此建丁仙观,又称精灵观,观前有两株古柏,附近有他修炼的青牛洞,洞口有遗巾石,还有王乔骑紫鹿来访丁令威的紫鹿冈。乾隆四十七年《县志》记载:

辽东山,县东三十里,丁令威化鹤辽东,即此山也。山下有精灵观,即丁令威故居,观前有柏二株,别传为冀北辽东者误。[4]389

旧志认为,丁令威非辽宁之辽东人,而是武宁之辽东山人,这一点“班班可考”:

丁令威,本县人,幼灵异,七岁入山求道,洞彻玄理,栖真于青牛洞口,仙去。旧

志载晋建武元年三月三日仙。后化鹤归乡,下华表,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按《广舆记》载:“令威故居,在武宁。”林志云:“令威故宅在武宁县东三十里。”又《舆地纪胜》:“精灵观即令威故居,在武宁县东辽山之东。”《明一统志》:“令威故居旁有青牛洞,洞口石曰遗巾。”合证诸书,令威为武宁人无疑。……若武宁之辽东山、精灵观以及巾石、炼丹台、礼星坛诸名迹,班班可考,原非假借附会云。令威本汉人,旧志载晋建武元年仙,相距甚远,当属东汉建武传写之讹。[4]255

此考证指出,丁令威为武宁人,一是有文献可征,如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陆应阳《广舆记》、明代《江西通志》、《大明一统志》等;二是武宁的丁令威遗迹甚多,班班可考,并非假借附会。又按唐代《仙苑编珠》卷上引《飞天仙人经》:“丁令威七岁入山求道,千年化鹤归乡。”[5]又《道藏》中收有《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任继愈《道藏提要》指出此书成书于唐初或更早,其中有《仙人经》,或即《飞天仙人经》。*参见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0页。炼丹、礼星、冲举、化鹤、乘鹿之类,皆与晋朝道士风格吻合,故而旧志认为丁令威为东汉初人,不可信。又《光绪江西通志》云:

丁令威故居,在武宁县东三十里辽山之东,是丁仙冲举处,南有观鹤桥,北有礼星坛,后人于坛址又创丁仙观,近有青牛洞,洞口有巾石,相传令威飞腾时遗巾于此(《明一统志》、《林志》、《舆地纪胜》)。[6]

这一记载称“县东三十里辽山之东”,有误,因辽山在武宁县西边,与辽东山不是一回事。除了县志,尚有其他文献提到辽东山,如《清史稿·地理十三》:“武宁繁,难。(南昌)府西北三百五十里。西北:辽山。西南:大孤。东:辽东山。”[7]《太平天国地理志》:“武宁县:东汉置西安县。晋改豫宁县。唐改武宁县。西北:辽山。西南:大孤。东:辽东山。”[8]可知武宁县的确有辽东山。

《明清武宁县志汇编》辑录有嘉靖四十一年《武宁县志》的《武宁县治总图》,在旧县治之东标注有“辽东山”。[4]卷首 又有雍正三年《武宁县志》的《九乡图》,在旧县治之东亦标注有“辽东山”[4]卷首。

辽东山下旧有丁仙观,不知起于何时。嘉庆二十四年,当地人集资重修丁仙观,邑庠生李尚轩作《重修古丁仙观记》,说:“辽东乃山名,在武宁县治东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详。其地属安乐乡,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4]870足见辽东山在清朝嘉庆年间尚能确指,但现在已经鲜为人知。

旧志记载辽东山在武宁县东三十里,又记载“红岩潭,县东三十里,潴升仁乡东西两河水,深不可测”[4]576。红岩潭为修河支流上的一处深潭,汇集鲁溪、横路两乡来的主河道而成,在巾口乡之西;紫鹿岭(即紫鹿冈)离红岩潭只有一公里左右,唐朝国子祭酒张宁的墓,就在紫鹿岭琵琶峰(亦作枇杷峰)下;望巾岭在现在巾口镇边上,距离紫鹿岭约七八里;这些地名与古迹至今尚存。道光四年《武宁县志》的疆域图,标明辽东山在枇杷峰与金鸡山之间,邻近书堂山。根据这些线索,不难大致确定辽东山的方位*道光四年《武宁县志》疆域图,见《明清武宁县志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卷首彩页。2014年,武宁县的文史工作者瞿春生、方平、张雷、张利富曾根据上述线索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辽东山即现在武宁县宋溪乡王埠村境内的苦槠山,其附近的书堂山尚能指认,而丁仙观、古柏树虽然已经不存,其遗址也还能指认(丁仙观已经被柘林水库淹没)。这一看法可供参考。。在古代至于解放初期,辽东山一带都是交通要道,自从柘林水库兴建、南皋山公路修通之后,这里就显得很偏僻了,故而山名亦容易被人遗忘。

武宁境内,有辽山、辽田、辽里等名,加上辽东山,以“辽”命名的地方很多。这些名字由来已久,县志亦不能指明其来历。按《水经注》卷三十九:“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亦作僚、潦、遼)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迳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9]缭水,在永修县境内,现在称为辽河。永修县位于修河下游,与武宁县接壤。《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载:“(庐江太守刘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10]这里的“上缭宗民”,当即“僚人”,而“上缭”或亦因“僚人”而得名。“僚”原作“獠”,晋人张华《博物志·异俗》记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11]关于“僚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认为他们是西南山地民族,甚至可能扩散到江西一带,则是没有问题的。西汉时与永修同为一县的武宁县,大部分为崇山峻岭,而辽山位于武宁县西北部的群山之中,上面历来就有山寨,现在尚存唐朝的山寨遗址,可以推断两汉三国时山上也是僚人的聚居地,故而称为“辽山”,附近的“辽田”“辽里”,即因此而来。以今天的方位而言,辽山在西,辽东山在东;而以东汉末的武宁县城西安里而言,亦是如此,故而辽东山的意思是“辽山东边的山”,与辽宁之“辽”没有关系。辽东山一带有关丁令威的传说由来已久而且比较丰富,此处为丁令威故居,当属无疑。当然,武宁县地方偏僻,文化不发达,后人不知辽东山,普遍以为丁令威就是辽东郡人,也并不奇怪。

(二)辽东山附近的紫鹿冈、丁仙观等

辽东山附近有紫鹿冈、青牛洞,旧志记载:

紫鹿冈,在县治东三十里,世传王子乔尝骑紫鹿访丁令威,故名。[4]63

冈侧多产鹿葱,青翠弥望。[4]194

王乔,河东人,初为叶县令,有神术,每朔望飞舄诣朝,人莫测也。隐德安之昆仑山,尝骑紫鹿访丁令威于青牛洞口,后皆仙去,因名其地曰紫鹿冈。按:德安之昆仑山,距武宁青牛洞口仅五十里。乔与令威时相过从,不足为异。旧志误以东汉王乔作周时王子乔,又注云未详何地人,故通志以乘鹿访丁令威为异也,今订正。[4]255

青牛洞,在县治东四十里,世传有青牛往来,为令威所乘之牛,故名。[4]63

紫鹿冈因王乔乘紫鹿拜访丁令威而得名。王乔是东汉明帝时人,与丁令威生活的三国、西晋时期相去甚远,为此上述故事有可能是编造的。但是,与武宁交界的德安县、瑞昌县,皆相传有王乔的遗迹,《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记载瑞昌县有赤颜山、王乔洞,赤颜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传赤松子曾游此。”王乔洞“内有悬旌、滴泉、天窝、石钟诸胜,旧传王乔修炼处。”[12]赤颜山,位于与武宁县官莲乡、鲁溪乡接壤的瑞昌南义乡,此乡原名仙峤乡、王仙乡,因王乔故事而得名。位于德安、武宁、瑞昌三县交界处的德安小昆仑山,相传为王乔礼斗成仙之处,山顶有礼斗台、洗剑池、元阳观、东西二湖、飞鸟观、月窟等。因此,与丁令威同时的确存在这样一位道士,他假托王乔之名在瑞昌、德安一带修炼,常与丁令威来往。

唐朝之时,国子监祭酒张宁曾于紫鹿冈隐居:

康叔隐居,县东四十里青牛洞口。唐建中间,国子祭酒张宁,字康叔,与卢杞不合,挂冠远游,闻柳浑隐武宁,遂访胜入山。至紫鹿冈青牛洞,慨然曰:“紫鹿青牛,非方外人不能狎。”因家焉。书台钓矶,遗迹尚在。[4]193

今武宁张氏皆宁后也。[4]253

张宁《青牛洞》诗云:“他乡入眼川原异,此中却有避秦地。”[4]1333

唐祭酒张宁墓,在县东四十里琵琶峰。[4]501

张宁之事,正史阙载,但武宁有他的墓地,现今尚存,况且后裔众多,家谱载之详明,应属可靠。紫鹿冈与丁令威之事,后人时有提及,如清朝余长祚《鲁溪洞吟》:“青牛紫鹿相追随。”[4]134“紫鹿石亭,在升仁乡,众建。”[4]630紫鹿冈后来成为通往九江、武昌的必经之路,易名为紫鹿岭,清嘉庆时熊先干《重修紫鹿岭及青牛峡路记》:“吾邑东道中,九江、武昌往来之险者,岭曰紫鹿,峡曰青牛,径峡麓深,涧边仅一线蜿蜒,……下临重渊。”[4]874明朝余腾蛟《豫宁杂咏·紫鹿岭》咏云:“仙人觅俦侣,乘鹿向白云。乃知尘外客,亦复念其群。”[4]315

辽东山下有丁仙观(精灵观)、巾石、望巾岭。清朝李尚轩《重修古丁仙观记》云:

丁仙观,邑名迹也。《一统志》载丁仙为辽东人。不知辽东乃山名,在武宁县治东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详。其地属安乐乡,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高峰之麓,覆如平阜。前有清流,映带上下,并环小山里许,居然村圩,缭以短墙,东汉丁令威实修真于此。丁尝过本乡六都之涯,偶遗其巾,中途登高遥望得之,因以名岭曰望巾,名市曰巾口。又控鹤邑城桥上,士女聚观如堵,后人所谓看鹤桥是也。外此南山有台、有岩,皆仙迹所经,其非辽东人益无疑。羽化后邑人建观山麓,不知昉于何代,至今观前有古柏二株,大可数抱,相传为六朝物。……嘉庆乙卯冬告成。[4]870

望巾岭,县东巾口之阴。相传丁仙遗巾时,里人于此望见之,故名。[4]389

巾石,在青牛洞口,云丁令威冲举时遗巾于此,化为石。石上有系缨痕,亦落瓦挂履之类也。[4]424

武宁县志收录了不少歌咏丁仙观(亦称精灵观)的诗歌,如清朝余嘉《精灵观》云:“寂寞精灵观,遥遥华表音。如何云外客,犹有故乡心。”[4]356余腾蛟《豫宁杂咏·丁仙故居》云:“丁仙多游踪,此地常栖托。白鹤去不归,寒云常漠漠。”[4]315又清朝余螭有《豫宁杂咏·巾石》:“丁仙去不还,遗巾已化石。石上云影空,石下苔痕碧。”[4]322李趣堂有《巾市》:“挂巾而后即名村,到此风流六代存。”[4]352现在的巾口乡,即因丁令威遗巾之传说而得名。

综合县志记载,丁仙观为后人所建,有三处,一处在辽东山丁令威故居,一处在县城看鹤桥一带,一处在南山。丁仙观别称精灵观,精灵的意思见《洞真大丹隐书经》:“身中复有二十四真人,亦体中玄气精灵所结而造致,分化而造万也。”[13]意指修炼到一定程度,体内的玄气、精灵便可凝结成形,分身变化无穷。

清朝林维翰作《修江雪舫》:“寥廓令威里,我游岁岁还。渡江聊避俗,探穴胜键关。”[4]126还曾寻访丁令威故里。清朝邹方锷《大雅堂初稿》卷二有《辽山》诗:“仙侣遗踪在,辽山树郁苍。双凫何日到,独鹤远烟翔。宛转青牛洞,迢遥紫鹿冈。行人初系缆,樵牧下松篁。”[14]所访为丁令威旧迹,但将辽山与辽东山混为一谈了。

二、丁令威在武宁南山修炼及其他

丁令威是武宁县辽东山人,曾在武宁县南山一带修炼。化鹤归乡的故事,导致县城一带建起了“看鹤桥”。与丁令威同时的术士,也在武宁县留下了很多活动痕迹。

(一)武宁县南山的丁令威遗迹

丁令威是辽东山人,但并不限于在一带修炼。他在修河对岸的南山一带,也留有遗迹。

南山,县东四十里,横列如屏,上有炼丹台、丁仙崖,每春月桃花历乱,芳艳如锦,

又名桃花峰。[4]391

桃花峰,县东三十里,丁令威修炼处。[4]63

丹沼,在桃花峰,世传丁令威所凿。[4]64

丁仙观,在南山之半,悬崖壁立,石乳倒垂,沿路桃花,望之如锦。[4]264

丁仙祠,祀丁令威,有二,一在看鹤桥,今废;一在长乐乡南山。[4]259

炼丹台,一名丁仙崖,在县东三十里南山。悬崖千仞,鸟道盘云,流水曲折,约数十渡,乃陟其巅。西北诸峰,森然在目。世传丁令威炼丹其上。山多桃树,春间盛开时,望之如张锦然,为县东胜境。[4]194

仙崖,在瓜源凤阳。山右,有石笋独立丈许,左有石浮图。累级而上,中为仙阁,世传丁仙炼丹处,今废。少左,又有仙床,长八尺,广杀之,斜覆以石,平展可卧。又下有崖如龛,构殿其间。龛后有石窦,前有眠龙坡,危临绝壑,不可下视。[4]160

清朝余螭有《游南山丁仙台》:“南山接长墅,蚕丛境独开。曲径转幽壑,怪石上文苔。我借樵牧力,得到丁仙台。”[4]323王时淳有《丁仙崖》:“穷幽偶一到仙崖,竹杖悠然称雅怀。”[4]532

武宁县的最高峰为武陵岩,在县城东南,南山即在其侧,现属于杨洲乡管辖。此处与巾口隔修河相望。南山又名桃花峰,因盛产桃花而得名。综合起来,南山上有关丁令威的遗迹有丁仙崖(炼丹台、丁仙台)、仙床、丁仙观(丁仙祠)、丹沼等,而这一带的风景,很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武陵崖,居长墅、丛云、瓜源之额,若扇纽然。其巅有石劈缝数寸,望之隐隐有篱落村舍,不可入,如武陵桃源,故名。崖阴曰洪坪,平广,有荒田八百亩,阡陌尚存。[4]160

丛云洞,县东南五十里,俗名上洞源。……崖巅奇峰怪耸,其旁有穴如筒,可窥修江。……行半里许,两面崖石林立,复入,有村落田亩,别一洞天。……其洞危壁封固,不通人世,不知何时始凿此石巷,乃辟其妙云。[4]162

三国两晋时的道士,喜欢到人迹罕至的穷崖绝壁之处修道炼丹,丁令威入南山修道,体现了同样的作风。道士也惯用桃树来辟邪,如《无上秘要》卷六十六引《真诰》:“紫微夫人曰:《太上九变十化易新经》云:若履殗秽及诸不净处,当先澡浴盥解形以除之。其法用竹叶十两,桃皮削取白四两,以清水一斛二斗,于釜中煮之,不令沸出,适寒温以浴形,即万殗消除也。既以除殗,又辟湿痹疮痒之疾。”[15]

(二)武宁县城的看鹤桥

元朝之时,武宁老县城即建有与丁令威有关的丁仙观(鹤隐观),后又建有看鹤桥,为武宁八景之一。

鹤隐观,在县治东南看鹤桥西岸,元时建,今废。[4]61

丁仙祠,在县东北,祀丁令威,即元时鹤影观,今为精灵观。[4]501

看鹤亭,东关水内,看鹤桥上。旧传丁仙化鹤来归,翱翔溪上,每夜深,月明水

中,见鹤影甚晰。明邑人郑尚华伐石为桥,建亭其上,后废。康熙四年,知县冯其世重建,后毁于火。[4]194

乾隆三十二年,邑人王恒卓等募众重建,左右卫以木栏,贡生熊镇澜有记。[4]403

明朝汤民贞《看鹤桥亭记》云:“武邑县治东,跨腰带水者,曰看鹤桥。……按鹤桥明月,乃八景之一。”[4]122康熙四年,知县冯其世作《鹤桥明月》:“昔闻华表去复归,今上江城奔寒兔。”[4]134

武宁旧县城东侧,有水曰腰带水,看鹤桥即建于其上。旁边又有鹤隐观,元时建造,荒废后又有人重建,称丁仙观。看鹤桥或始建于明朝,历代屡有兴废。

武宁县旧县城一带的丁令威遗迹,当然是附会的。丁令威生活在三国末年到西晋之时,当时的县城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石渡乡境内的新峰村(时称西安里,现尚存古城的砖瓦遗迹),相距五六十里。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丁令威的其他遗迹不可靠。依照情理推测,丁令威在外地去世之后,其徒裔(如丁义等人)制造了化鹤归乡的故事,自然要在人口较多的县城一带传播,因此辽东山一带并没有关于丁令威墓葬的说法。化鹤归乡自然是一种“仙话”,或许丁令威在安徽灵墟山去世,因路途遥远,归葬艰难,故而徒弟们为他制造了这个“仙话”,用以塞责。

(三)与丁令威同时的术士丁义、吴猛

两晋之交,在武宁县活动的道士有丁义、其女儿丁秀英,吴猛,其女儿吴彩鸾等:

丁义,本县人,精烧炼,授吴猛以神方,后入山修真,不知所在。[4]255

吴猛,……年四十,邑人丁义授以神方。[4]255

吴黄龙中,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术授许敬之,与敬之同谒谌母于丹阳。……宁康二年十月十五日,与弟子四人白日上升。所居西平靖,今号吴仙观,有仙坛址存焉。[4]99

吴仙观,未详其处,晋吴猛得仙所居,号吴仙观,后观废,有坛存焉。[4]61

白鹤冈,县南二十里,仙女丁秀英跨鹤上升处。[4]161

仙姑庙,有二,一在北乡象鼻源,祀丁义女。[4]259。

丁仙寺,在瓜源许家洞,祀丁仙姑,颜曰:“海龙洞府。”[4]264

丁秀英,丁义女也。幼灵慧,闻父与吴猛讲论丹术,则注听忘倦。义手书秘录,秀英窃视之,即洞解玄理,谒谌母得九还要道,遂藏修于白鹤山。吴彩鸾尝就学焉,后乘鹤仙去。按:吴猛,传邑人丁义,授以神方,则义为豫章人明矣。通志编入高安,与正史不合。又载高安有白鹤山,为秀英修炼之所,遂以丁氏为高安人。仙家云游无定,何必附会,且武宁县南二十里有白鹤坪,世传丁仙旧宅,云即秀英跨鹤上升之处。又瓜源有丁仙崖,一径险绝,扪萝而上,得平地,可数十亩,其上有石臼、铁瓮各重千斤,非神功莫能运,皆丁义遗迹,其为武宁人,奚疑也!今从晋书订正。[4]255

望巾岭,县东南。巾石之阴,相传吴彩鸾驻此,望丁仙遗巾,大啸而去。[4]161

李德严弃官学道,访丁义遗踪,入瓜源,构净明堂,时有白鹿驯扰阶下及青鸟采茶之异。茶产于丁仙崖,香色绝胜。其修治与乡人异,至今尚传其法云。[4]363

丁义与丁令威本为两人,旧志之记载,往往缠夹不清。其一是南山丁仙崖,一般皆称为丁令威修仙处,但上述“皆丁义遗迹”“访丁义遗踪”之语,又指南山丁仙崖之丁仙为丁义。其二是望巾岭一般皆称为丁令威遗迹,但上述“吴彩鸾驻此,望丁仙遗巾”,又加入了吴猛之女儿吴彩鸾的故事。丁义、丁秀英的故事与遗迹亦见于江西《高安县志》:

丁义,高安丁坊人,精医道,以神方授吴猛。今崇元观即古白鹤观,乃其学道之所。自谓丁令威后身,一子名奎,女四(当为曰)秀华、秀英。奎初为公安县令,性逸,善琴,弃官与王乔真人修道黄堂观,受许旌阳真人九转丹术。……秀华从李八百妹明香学道华林元秀峰,后于五龙岗冲举。秀英从吴猛女彩鸾学道白鹤观,东晋永和二年八月十五日,同彩鸾乘鹤飞升。[16]

丁义自称丁令威后身,应由丁令威化鹤之说而来,因此实际上丁义就是丁令威的子侄辈,甚或就是丁令威之子。丁义有儿子丁奎,丁奎自称与王乔一同修道,这一说法与丁令威称王乔常来拜访他如出一辙。丁义尚有女儿丁秀华、丁秀英,皆学道,以家族的形式修道,是当时的风气。丁义自称丁令威后身,表明他就是武宁人,因为在家乡熟人多,而到了高安之后,这样的说法就不容易露出破绽了。上述记载中涉及吴猛等人的活动时间多不准确。根据《搜神记》,吴猛曾仕吴为西安令,则吴国灭亡之时(280年)他在青壮年之间;又据《晋书》,庾亮为江州刺史时(334年),曾召吴猛,吴猛辞之,旋即去世,享年便在80岁以上*事见唐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六十五, 中华书局, 2011年版。。因此,吴猛40岁始从丁义学道,此事在吴国灭亡后不久。假设此时丁义为30岁,则丁令威在50岁左右,建武元年(317年)去世时,有80多岁,时间上是合理的。

[1]王根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42.

[2]李明华,胡良萍.宇文所安五言诗论[J].琼州学院学报,2014(3):10-17.

[3][清]彭定求.御定全唐诗简编[M].陈书良,周柳燕,选编.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855.

[4]明清武宁县志汇编委员会.明清武宁县志汇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唐]王松年.仙苑编珠[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6.

[6][清]曾国藩,刘坤一,等.光绪江西通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715.

[7]赵尔巽,等.清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461.

[8]华强.太平天国地理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86.

[9][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519.

[10][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2007:1226.

[11][晋]张华.博物志[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55.

[1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60.

[1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1115.

[14][清]邹方锷.大雅堂初稿[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

[15][北周]宇文邕.无上秘要[M]//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19.

[16][清]金桂馨,漆逢源.万寿宫通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85.

[1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57.

(编校:王旭东)Taoist Ding Ling-wei’s Historical Remains in Wuning

WU Guo-f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 China)

According toTheRecordsofWuningand Tao Yuan-ming’sMoreStoriesofImmortals, Ding Ling-wei must be from Liaodong Mountain, Wuning county, where there are a lot of stories about him. In addition, Ding Ling-wei once cultivated himself in Nanshan Wu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Wu Meng and other Taoists activated in Wuning. Those research helps in understanding Tao Yuan-ming’s living time.

Ding Ling-wei; Wuning; Liaodong Mountain

2016-05-11

吴国富(1966-),男,江西武宁人,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陶渊明、道教文化等。

I207.22

A

1008-6722(2016)03-0011-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02

猜你喜欢
武宁县青牛辽东
县域实施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哈勃图?
吃草
心向辽东
武宁县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与启示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味道
味道
武宁县土壤养分现状、评价及施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