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及问题

2016-03-15 14:50戴敬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黎族体育项目海南

戴敬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体育与休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及问题

戴敬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体育与休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是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此类成果至今很少有人进行概括与评述。使用文献研究法,在全面搜集、研读和分析黎族传统体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再根据长期黎族地区生活和调研经验,对相关文献进行判断与评价,指出相关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继续深入研究的基本方向。

海南省;黎族;传统;体育

引 言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黎族基本为海南省所独有。黎族人口1277359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4.73%(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参见《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网站上传日期为2012年2月28日,引用日期为2016年5月22日,网址为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201202/t20120228_30387.html。)。海南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作为海南历史最悠久、人口数量也最庞大的少数民族,黎族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好奇心。解放前,有零散的黎学相关研究成果问世;解放后,此类研究渐多,研究角度、内容等也日益丰富。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也是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此类成果至今很少有人进行概括与评述,这个情况对于继续拓展及深入研究黎族传统体育是不利的。

研究者基于黎族地区长期学习、工作、生活之经验阅历,在充分吸收利用多年来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完整和系统地搜集有关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评述,并提出既往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为黎族传统体育的继续广泛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

一、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关成果种类、数量等历史特征

建国以来,黎学研究延绵不断。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后黎学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改革开放前黎学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黎学研究虽然历史悠久,成果众多,但黎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却较为滞后。

(一)相关论文情况

2012年9月28日,研究者借助中国知网搜索平台,以黎族体育或黎族传统体育为主题,搜索了1912年以来的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结果如下:1.没有发现黎族传统体育相关博士论文;2.仅发现两篇优秀硕士论文*两篇优秀硕士论文分别是:李键《黎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学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学位论文;蔡国松《关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学位论文。,一篇会议论文*一篇会议论文是:张新定、黄光志《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载《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年8月,第48-49页。,这三篇论文均发表于最近五年;3.学术期刊论文情况。改革开放前,尚未发现黎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相关研究论文。改革开放后,这个情况出现了某个程度的改变,学术期刊相关论文数量经历了本世纪前的缓慢增长和本世纪后的快速增长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两篇有关黎族传统体育的学术期刊论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篇论文是:王明兴、杨颖柔《黎族体育》,载《体育文史》1987年第3期,第54-56页;王明兴《黎族传统体育与民间舞蹈关系初探》,载《体育与科学》1988年第3期,第6-7页。;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四篇相关论文问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篇论文分别是:赵国雄《黎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第111-112页;吴义、王明兴《论黎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与精华》,载《琼州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113-117页;王京《黎族的射箭活动》,载《今日海南》1999第1期,第49页;符基洲、符国华《黎族的射箭活动》,载《特区展望》1999年第4期,第49页。;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黎族传统体育相关研究论文增长迅猛。近十年,总计有百余篇相关期刊论文发表。

(二)相关著作情况

2012年9月10日至10月16日,研究者通过海南省、三亚市和琼州学院图书馆,发现黎族文化研究专著八部*八部专著分别是:《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林日举《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王学萍《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林日举《海南民族概论》,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吴义《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这些专著中,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仅一部,九十年代仅两部,本世纪以来的专著五部。上述专著中,只有一部是专门涉及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即《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其他专著中只有零星的黎族体育项目介绍。另有一些百科全书也零星记载了一些黎族传统体育活动,例如,1982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部分记载:“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远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较好射手,谁的箭中谁就把牛腿拿回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村民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1]

二、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及其问题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专门性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从研究内容上看,2008年以前,人们研究的旨趣主要集中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名称、运动方式、起源、数量、分类、特点与功能等方面;2008年之后,研究范围更趋广阔,研究内容主要转向黎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以及黎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研究等方面。上述研究均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名称、运动方式、起源与数量研究方面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数量是多少?对于这两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未见回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一直试图做出总结性的论断,但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

1987年3月,王明兴、杨颖柔撰文介绍了8个黎族传统体育项目:“钱铃双刀、跳竹竿(黎语“卡咯”或“俊孪”,又叫打柴舞或跳柴舞)、打狗归坡、拉乌龟、穿藤圈、钱串操或钱串舞、射箭与射击(粉枪射击或药枪射击)。”[2]

2004年10月,吴义、王明兴等撰写《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一书,一举囊括黎族传统体育项目40个,其中包括之前王明兴与杨颖柔所未论及的“舂米舞或称舂米操”“打鼓舞或称跳鼓操”“打花棍”“摔跤或称绊跤”“打陀螺”“射弩”“弹弓”“抛石子”(或称扔石子,或称打水漂,或称打撇撇游)、“扔石击标”“顶棍”“赛牛”“赛牛车”“斗牛”“拔河”(拔藤)、“攀藤摘花”“游水或游泳”“水中格斗”“竹排竞渡”“荡秋千”“荡转车”“爬竿过树”“顶牛或顶膝盖”“打木节”“击木比远”“猜木棒”“守营”“竞走”“乘子”(或称“拾子”,汉族等常见的儿童游戏)、“背人碰撞”“抢姑娘”“放风筝”“狩猎”等32个项目。*参见吴义、王明兴《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008年3月,赵云鹏和白冰撰文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总结为28项:“射箭、射弩、射击或称粉枪射击(打红)、摔跤、拔河、登山、竞走、打狗归坡、串藤圈、打木节、荡转车、荡秋千、打陀螺、拉乌龟、顶牛、攀藤摘花、爬竿过树、托物竞渡、水中格斗、抛石子、扳手腕、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钱串舞、斗牛舞、踏青舞、草笠舞。”[3]

2008年12月,张新定等人提出黎族传统体育共有47项,但其论文中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时,仅仅出现了34项黎族传统体育名称:“射击:射箭、射弩、粉枪射击;击打:打陀螺、打狗归坡、打木节、击木比远;角力:绊跤、顶棍、拉乌龟、拔藤;竞速:赛牛车、游水、竹排竞渡、托物竞渡、荡转车、竞走;技艺:跳竹竿、钱铃双刀、舂米操、荡秋千、攀藤摘花、爬竿过树、打花棍;游戏:斗牛、顶牛、守营、猜木棍、乘子、背人碰撞、弹圆子;投掷:扔石击标、抛石子、穿藤圈。”[4]

2011年,房殿生和肖水平撰文中涉及黎族传统体育项目47个:“表演类:跳竹竿、钱铃双刀、钱串舞、舂米操、跳鼓操;健身类:攀藤摘花、弹弓、粉枪射击、打陀螺、打花棍、打木节、打秋千、荡转车、击木比远、扔石击标、猜木棒、抢姑娘;竞技类:打狗归坡、串藤圈、顶牛、顶棍、摔跤、拔藤、射箭、射弩、爬竿过树、攀杆取宝、赛牛、赛牛车、竞走、游水、托物竞渡、托物竞游、竹排竞渡、划筏、独木漂、水中格斗、过独木桥、渡浮桥、独木桥上拔河、放风筝、抛石子、守营、背人碰撞、乘子、狩猎、拉乌龟。”[5]

张新定与房殿生等人之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47个似乎已成定论,无人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也无人再提出新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的观点。

上述研究具有如下特点:1.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说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还没有最终完成;2.学者提出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虽总体不断增加,但由于项目不完全吻合,后者提到的项目及数量不能完全覆盖前者;3.房殿生提出黎族传统体育47项之说,似乎已成定论,但仔细分析也不确切。例如,文中例举的有限资料记载的不同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粗略相加,已达55项,远超47项之说。

那么,学界认为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到底有哪些,数量有多少?恐怕尚需细致研究。

(二)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方面

随着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方式、起源、名称与数量方面的研究日趋宽广和深入,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研究也随之展开。较先开展此类研究的是吴义和王明兴,此后,研究渐多。

1.起源性分类

吴义、王明兴依据起源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如下六类:“直接从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源于劳动欢乐的情景、源于游戏、源于战争、源于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需要。”[6]3-8

王翠娥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四类:“一是源于劳动生产的体育项目;二是源于生活与宗教活动的体育项目;三是源于自然环境与反抗斗争相关的体育项目;四是与娱乐健身相关的体育项目。”[7]

此后,多有学者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起源性分类,虽然分类的数目和语言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2.其他分类

在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其他分类中,段兴军与张新定的分类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力。

(1)段兴军分类模式

2008年,在《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现状的研究》一文中,段兴军将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如下几类:“竞赛类,如跳竹竿、顶牛、攀藤摘花、串藤圈、打陀螺、荡秋千;力量竞技型,如摔跤、顶棍、钱铃双刀、拔河、拉乌龟;射击类,如射箭、射弩、弹弓、粉枪射击;击打类,如打狗归坡、打木节;田径类及其他,如竞走、托物竞渡、荡转车、爬竿过树、赛牛;游戏类,如守营、背人碰撞、乘子、水中格斗、抛石子。”[8]段兴军的分类观点,得到张琨和张新定在《海南省黎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张琨、张新定《海南省黎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载《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90-93页。一文中的认可。

(2)张新定分类模式

2008年12月,张新定等将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如下七类:“射击类、击打类、角力类、竞速类、技艺类、游戏类、投掷类。”[4]其中,射击类与段兴军分类模式相似。击打类包括打陀螺、打狗归坡、打木节、击木比远;角力类包括绊跤、顶棍、拉乌龟、拔藤;竞速类包括赛牛车、游水、竹排竞渡、托物竞渡、荡转车、竞走;技艺类包括跳竹竿、钱铃双刀、舂米操、荡秋千、攀藤摘花、爬竿过树、打花棍;游戏类包括斗牛、顶牛、守营、猜木棍、乘子、背人碰撞、弹圆子;投掷类包括扔石击标、抛石子、穿藤圈。张新定的分类模式受到张庭华、修晶等人的认可。张庭华等认为:“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9]共有张新定所说的七类;修晶等人认为:“黎族传统体育数量众多。”[10]可按张新定分法分为七类。

上述分类中,依据起源进行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是可行的,但在具体分类时,尚需严格规范。比如,如何界定清楚生产与生活,娱乐健身是否归属于生活?源于生活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该包括源于娱乐健身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小心求证。段兴军和张新定两种分类模式看似合理,稍加推敲还会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段兴军分类模式中将力量竞技型、射击类、击打类排列于竞赛类之外,另立种类,易引发争议。事实上,射击类等项目早已是大至奥运项目、小至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竞赛项目。张新定分类模式比段兴军分类模式更为合理,但其中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技艺类分类易引发争议,跳竹竿舞固然需要技艺,但射击、击打、角力等项目就不需要技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上述分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分类标准的缺失,而分类标准的确定是需要一定理论作为指导和支撑的。比如,田麦久先生在对竞技体育项目分类时,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将竞技体育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11]共四类,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理论支撑,比较令人信服。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是否可借用此种分类方式值得探讨。

(三)黎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方面

黎族传统体育具有哪些特点、社会价值与功能,对此,吴义、王明兴等学者研究较早,吴义、王明兴(2004)将黎族传统体育特点归为如下几个方面:“反映黎族历史、反映黎族的经济生活、反映黎族的文学艺术、反映黎族的宗教信仰及习俗方式、反映黎族原始教育形式、反映黎族早期文明道德风尚。”[12]王翠娥(2005)将黎族传统体育特点概括为:“具有较浓厚的民族生活特色,体育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娱乐性、趣味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简单易行,便于开展。”[7]此后,此类研究成果多有相似性,暂不一一例举。

在黎族传统体育功能研究方面,吴义等人将黎族传统体育功能界定为五种:“健身、娱乐、教育、社交、竞技。”[6]49-57上述观点后来得到吴桂兰、赵云鹏等学者的部分认同。比如,吴桂兰提出了“跳竹竿运动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竞争价值”[13];赵云鹏提出了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强身健体、休闲娱乐”[14]价值。

上述研究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值得探讨。1.黎族传统体育特点研究在内容和结论的对接上还存在某些问题。比如,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但并非所有项目都是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比如黎族“顶牛”与汉族“斗鸡”游戏实际上是相似的;黎族的“抛石子”其实等同于其他民族的“打水漂”;黎族“跳竹竿”与苗族“跳竹竿”是相似的。也不是所有项目都是体育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的,比如“打狗归坡”与“拉乌龟”,是没有音乐背景的。2.就整个现代体育项目,或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而言,健身、娱乐、教育、社交、竞技等功能也都是普遍存在的,研究黎族传统体育上述这些功能到底有多大意义?值得商榷。其实,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该方面的研究还多有不足。

(四)黎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研究方面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这些项目至今在黎族中开展得如何。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展开实证研究。

2008年,段兴军发布对27个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调查地方涉及五指山市、白沙县、陵水县、昌江县,被调查者均为黎族同胞,其中男230人,女50人,年龄16-61岁。结果发现:“黎族自发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个体行为很少,而由各级人民政府、区域单位等组织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约占总数的75%。”[8]

2008年,张新定等人发布了2007年度对47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涉及海南琼中县、白沙县、陵水县和保亭县黎族聚居区,发放并有效回收339问卷。研究发现:“77%的黎族群众每年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在7次以下,黎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知之甚少。”[4]

上述研究对于摸清黎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实家底,拯救某些濒临灭绝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上述研究尚有改善的空间。首先,海南黎族总人口已近128万,无论是280人的调查,还是339人的调查,都显得过于单薄,调查结果难以反映总体情况;其次,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超47项,调查中只出现27项,或47项是不够的;再次,调查没有充分考虑海南黎族的复杂性。1.黎族人口众多,且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地区有:三亚市、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东方市,白沙、陵水、乐东、昌江黎族自治县,以及琼中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9个市县,另加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2.黎族民族结构复杂,既分生黎与熟黎,又支系众多,大致有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方言区。各地各支系黎族甚至语言不通,服饰、风俗习惯与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差异。3.各地黎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迥异,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尤以三亚为代表,黎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且日益同化于汉族。中部地区,尤以五指山地区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地区,山高林密,交通通讯不便,黎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低,但也保持着较高的原生态。沿海与中部之间的过渡区域,黎族文化也应处于过渡阶段,既不是几乎完全被汉族同化,也不是几乎完全原生态。所以,如果不考虑黎族地缘、民族结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各种复杂因素,泛泛调查,意义不大,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容易引发质疑。

(五)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方面

随着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海南黎族地区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化,黎族青少年儿童绝大多数进入学校,更多地接受学校体育教育和熏陶。如果黎族学生在学校中更多地接受来自学校的现代体育教育和熏陶,而不是来自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熏陶,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地掌握现代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养成现代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就会在他们手中一代代的边缘下去,甚或灭绝。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角度而言,不少学者研究黎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序列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

黎族“跳竹竿”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时间较早。事实上,“竹竿舞”教学也早在海南部分高校和中小学得到普及。如2011年,三亚某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规定:务使全校学生,毕业前人人至少会跳两套竹竿舞。经过多年的“竹竿舞”教学实践,涌现大批“竹竿舞”优秀舞者,多次作为“竹竿舞”主要表演团队参与海南省或三亚市各种外事交流、赛事及节假日表演活动。鉴于这种情况,现在“竹竿舞”相关研究更多地是关注“竹竿舞”进入校园的后期影响。如2009年9月,骆冰、陈新民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黎族竹竿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得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影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有利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性与凝聚力的校园精神。”[15]

“竹竿舞”之外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哪些可以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以什么方式融入?哪些难以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近些年,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尝试。如2008年,张庭华、张新定等人探讨“将顶牛、守营、打狗归坡、穿藤圈等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16]。2009年4月,修晶撰写《黎族传统体育在海南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指出黎族传统体育在海南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三大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强身健身作用和娱乐身心作用。”[10]

(六)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全球化”和“地球村”早已成为现实,昔日偏僻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被越来越紧密地编织进“全球化”网络之中,成为“地球村”中随时随地可进入并进行信息交流的地方。“全球化”打破了少数民族文化相对封闭发展的格局,促进了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发生变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能幸免。一些学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展开了一些前期研究工作。

2010年6月,杜秋香在《浅谈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保护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黎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17]

2012年4月,李润中撰文认为:“代表强势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裹挟着诱惑、欲望和愉悦,逐渐浸染着相对弱势的黎族文化。黎族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汹涌浪潮的冲击下,再也难以保持其原始质朴、棱角分明的固有形态。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不再是为民俗娱乐、图腾崇拜、祭拜先祖或歌或舞,而是为展示、为经贸起舞;不再是黎族人民自觉自发,而是在响应着各级政府的号召和顺应各类组织的安排;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淳朴相貌,而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时代面孔;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而是迎合时尚世俗的言笑晏晏……”[18]

上述研究在传承和保护黎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但这些研究还仅限于理论假设阶段,实证材料支持略显不足。现代化和全球化必然引发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这毋庸置疑。但这种变迁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进行的路径及其背后的动力因素有哪些?黎族各传统体育文化还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存在,哪些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灭绝,哪些濒临灭绝?哪些已经改变了既有形态,哪些还能原汁原味的保留?等等,都需要加大后续研究力度。

(七)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2009年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从海口到三亚,从城市到民族聚居的乡村,海南各地都在大力构建旅游发展平台。黎族文化风情作为难得的旅游资源,也在被逐渐旅游化或商业化,这种情况也吸引不少学者研究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问题。

2011年3月,房殿生等人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要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加工和创作,打造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从而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19]的观点,可惜没有后续的具体性研究。

2012年9月,宋静敏等人对黎族区域热带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将相关资源分为两大主类和八大亚类,亚类中的节庆型与赛事类涉及黎族传统体育项目9个:“竹竿舞、打狗归坡、拉乌龟、攀藤摘花、顶木棍、钱铃双刀、击木比远、打花棍、抢姑娘。”[20]但这些资源怎样被用于海南旅游开发,还得期待后续具体研究结果。

事实上,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理论研究是大大落后于相关实践的。早在1998年,五指山市就诞生了海南省第一个黎苗族风情园。过后不久,黎苗族风情园在海南遍地开花,导致黎苗族风情园在竞争中分化。现在能够生存下来并保持较好发展状态的是三亚槟榔谷民族风情园,该风情园保留一些黎族传统体育活动供游客观赏或参与。

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研究这些民族风情园内的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研究这些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在活动开展的过程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

三、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未来研究展望

今后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向何处去?答案就在既有黎族传统体育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后续问题上。

(一)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方面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发现,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远超47项,而不是最近几年人们常引用的数字——“47项”,但具体有多少项还有待细致研究。另外,在人们记载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哪些是黎族独有的,哪些是黎族与其他民族共有的;在黎族与其他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其活动方式存在哪些异同,等等,这些问题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二)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方面

如何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也是此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研究

研究目的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真实数目、运动方式、起源等方面,从而印证既有文献资料中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以便去伪存真;2.了解哪些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灭绝,哪些项目濒临灭绝?哪些项目现存并得到新的发展,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此类研究主要应采用实证方法。鉴于黎族生活区域广阔,人口众多,结构复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此类研究任务非常艰巨。

(四)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育方面

目前,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序列进行的较为成功的范例就是竹竿舞。其他六十个项目中,哪些能够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序列,哪些不能进入?需要结合教育学或学校体育学相关理论,及生动活泼的学校体育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宜轻易下结论,以免起误导作用,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

保护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黄思贤所说:“应对黎族文化历史进行深入地发掘……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21]然而,在外部强势文化的扰动下,黎族文化传承已经出现问题,至少“黎语已经面临着行将消失的危机”[22]。“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和现代多元文化相继进入黎族地区,黎族地区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原来的黎族传统民间歌舞(如竹竿舞)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黎族传统民间歌舞艺术逐渐退出了劳动领域和某些民俗领域。”[23]这就提醒我们,保护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是搞清哪些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消失,哪些正在消失,哪些虽然存在但正在发生改变,以及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后,还要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这方面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

(六)黎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旅游开发方面

多样化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构成了珍贵的黎族传统体育资源,这些资源中哪些可用于旅游市场开发,哪些难于进行旅游市场开发,都需要反复的市场调研加以求证。此外,可用于旅游市场开发的黎族传统体育资源是单项开发,还是组合项目开发;是依附于其他项目进行旅游市场开发,还是独立进行旅游市场开发,进行旅游市场开发的途径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研究才能解决。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02.

[2]王明兴,杨颖柔.黎族体育[J].体育文史,1987(3):54-56.

[3]赵云鹏,白冰.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231-233.

[4]张新定,黄光志,等.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03-05.

[5]房殿生,肖水平.国际旅游岛视野下黎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技,2011(3):17-19.

[6]吴义,王明兴,邵显明.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7]王翠娥.试谈海南黎族传统体育[J].南方文物,2005(1):105-107.

[8]段兴军.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现状的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7-350.

[9]张庭华,张新定.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309-311.

[10]修晶.黎族传统体育在海南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2):78-80.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7.

[12]吴义,王明兴,邵显明.中国黎族传统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09-14.

[13]吴桂兰,郝俊方,等.黎族跳竹竿运动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J].搏击,2007(1):83-84.

[14]赵云鹏,白冰.新时期黎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24-28.

[15]骆冰,陈新民.黎族竹竿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6-338.

[16]张庭华,张新定,等.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309-311.

[17]杜秋香.浅谈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0(6):236.

[18]李润中,王玉侠.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审视[J].琼州学院学报,2012(2):47-50.

[19]房殿生,王公法,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黎族体育文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3):37-39.

[20]宋静敏,韩政,等.民族区域热带体育旅游资源调查研究――以海南黎族为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92-96.

[21]黄思贤.六十余年黎语研究述评[J].琼州学院学报,2014(1):59-64.

[22]余咏梅,宋爱芬.民歌与黎族传统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5(4):111-117.

[23]林日举.浅谈黎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价值与旅游开发利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4(1):65-69.

(编校:党阳)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tudy on Li’s Traditional Sports

DAI Jing-dong

(College of P.E.﹠Leisur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The research on Li people’s traditional sports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research on Li nationality, but it has been rarel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With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the experience of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in Li people’s area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concludes the relative materials to find out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the basic thought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Li people’s traditional sports.

Hainan province; Li people; tradition; sports

2016-05-03

2012年琼州学院(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建设科研基金项目(QYLY201217);2012年度琼州学院(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QYXB201107)

戴敬东(1969-),男,安徽寿县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与黎族传统体育文化。

C95

A

1008-6722(2016)03-0017-08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03

猜你喜欢
黎族体育项目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