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谈健康生活方式*

2016-03-15 23:03付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养生学内经黄帝内经

□付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谈健康生活方式*

□付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及养生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且最为系统的医学典籍,它构架了中医学及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从理论和逻辑关系上说明养生的本质方法就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健康生活方式

一、前言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中央重视全民健康,这是国人的福祉。但是健康中国,不仅仅是人们病了以后,人们有好的医疗条件,被动的接受医学治疗,更是要人们主动参与健康活动,尤为关键的是倡导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成书最早的非常系统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基础。《黄帝内经》养生学突出“治未病不治以病”的预防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强调养生者必须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黄帝内经》养生学不仅仅强调精神情志的调节和真气的保养,还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调摄方法,其具体方法诸如:节食饮、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以及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等方法,这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提供给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的智慧。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一)天人相应的整体养生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认为,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与宇宙相通相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应当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强调人是受自然环境和规律变化影响的,人体的变化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界内在规律的变化,随着四时的改变而调整生活习惯和节奏。

天人相应中的天,不仅仅是只有“天”的意思,也包含了“地”,也就是自然界,而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人一定会受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的“恬淡虚无”就是指的社会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情志,从而影响脏腑的气机来影响人的健康。中医是整体医学,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把自然、社会和人当作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种观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社会和谐。这也是中医效法自然、顺应四时、和谐社会的养生理论依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二)道法自然的养生观

中医是整体医学,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和协与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内经》提出道法自然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更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生命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说明人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体变化应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康复都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其养生理论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统一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六淫”是通过影响人体的经络来影响人的健康的,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外在因素。这种联系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人类在功能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养生实践中,“道法自然”,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界内在的变化规律,使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道法自然的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的顺时调节优势。

三、健康生活方式

(一)调摄精神

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其本质也是气,与元精关联很大,精神,精足神旺。《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神统一,重神轻形,这是中医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活动虽然以形为依托,但是是以气为本质的,气绝则身亡,百病生于气,气足神旺。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的望诊,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察神,神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这充分说明了神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做到形与神俱,精神内守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就要求人们力求做到,恬淡虚无,精神愉快,志闲而少欲,忽扰神气。

(三)和畅情志,塑造心态

情志就是情绪,即中医所说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严格地说这是社会因素对人体影响所做出的反映,情绪往往是通过影响五脏的气机来影响人的健康。《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苦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些都说明了情绪的剧烈变化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平衡失调,从而影响人的健康。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病的病例是很多的。如范进因喜而疯,黛玉积忧成痨等等,因此中医认为和畅情志是调理身体健康的基础。

和畅情志主要是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理顺气机。关于和畅情志,中医也有很多办法,如常用的情志相克法:恐胜喜、胜悲、悲克怒、怒胜思、思胜恐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一些应急用的方法,要从根本上做到和畅情志,关键要塑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快乐心态。人生一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豁达快乐的心态,往往会使人思想焦虑,心生疲惫。这也是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越来越多,得生活习惯病的越来越多,猝死的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佛修心,道修身,认真思考,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快乐心态,才能做到气定神闲,宠辱不惊。情志养生,根本上就是塑造一个好的心态。

(三)通经络,适当运动

《内经》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网络通道,是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组织系统,与脏腑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系脏腑;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气血是通过经络来运送的,为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以维系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明了经络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经络的方法有很多,适当运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运动养生也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记载了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主张“动”“静”结合。《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内经》强调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才能达到运动的平衡与统一。动以修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以此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因此,我们主张适当从事一些户外的有氧运动,也主张一些呼气吐纳的导引术和健身气功,得以形神兼备,从而达到强健身体、通经活络的效果。

(四)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是指食饮有规律、有节制,能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摄取适当的食物,不随心所欲。

食饮养生、食饮养疾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内经》认为,五谷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供应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的食饮养生思想,强调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强调了膳食的均衡性,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节”在《内经》中的含义是“度”“控制”的意思,但是在现代的生活中,“节”还应该加上季节的意思,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食物是按季节提供的,每个季节的食物其属性也是各有差异,这也是《内经》“道法自然”养生思想的要求。

(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的是人的起居、劳作生活要有规律,要符合自然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就说明了睡眠的作息规律。内经认为,人的脏腑都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人的作息、劳作要适应其规律,才能“生气不竭”。内经所说“五劳七伤”指的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些正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从而也导致一些列生活习惯病成了我们新的职业病,故“半百而衰”,只有做到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协调统一,享受健康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及养生学的基础,有着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阐述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框架。终究其养生方法,内经开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论就告说我们,健康长寿不是养生方法有多好,其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

[1]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C913.4

A

1008-4614-(2016)06-0056-03

2016-10-23

付刚(1966—),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专业方向:职业健康与养生。

猜你喜欢
养生学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