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是人文的真正场景

2016-03-16 10:52许小主李青
武陵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镇人文价值

许小主,李青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205;2.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基础部,北京 102205)

城镇是人文的真正场景

许小主1,李青2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205;2.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基础部,北京 102205)

人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对实践创造价值的肯定,尤其是对劳动大众及其实践创造的肯定和尊重。城镇是人文的真正表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镇之所以是人文的真正场景,在于其体现了人文的本质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特性。为此,城镇化建设必须高扬人文价值,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价值,使城镇真正成为人、尤其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家园和幸福乐园。

城镇;人文;场景;城镇化建设

城镇也许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物,可能也是人类世界最奇异、最迷幻的场景。人以神奇的力量创造城镇,城镇也以神奇的方式吸引和养育着人。文明在城镇中开创、存留,并生生不息,人在城镇中栖息繁衍,发展壮大。休谟认为“城镇是文人的真正场景”,我们则认为“城镇是人文的真正场景”。因为城镇是人文的真正表征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城镇只有成为人文的真正场景,才能是文人的真正场景。

一、人文的本质内涵

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人文”与“天文”相对,主要是指人类自身的现象世界,其表征人类的基本活动变化发展的轨迹,体现人类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在西方的知识语境中,“人文”指的是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主张尊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人的创造,也正如康德所说,人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人文”指称的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世界或其他动物世界的本质特征。由于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也就构成了“人文”的本质。也就是说,人文的必然是实践的,是体现实践精神的。由于自由创造性是实践的本质特性,自由创造性也就构成了“人文”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的所述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可见,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而动物只能依照本能适应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人文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的创造性实践及其创造物或者体现美的规律的活动及事物,亦即人文就是美的创造及美本身。社会中的一座城市、一栋建筑物、一处经人修缮的景观设施,哪怕是日常生活的器物,之所以是人文的,在于它们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同时,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相互统一。人在实践中不仅创造外在的美的世界,而且也创造自身内在的美——人自身的美。如果人创造着世界的美,却带来了自身的“畸形”,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人的异化世界,便不能称其为人文的世界。因此,人文是人、更是劳动人民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及其产物,而且还是对人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的肯定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说,人文不仅表征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人的创造性,而且表征人、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社会价值主体地位,体现人的价值性,即体现人的自由、平等、公正、尊严、诚信、和善、仁爱、希望、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等等。简言之,人文即社会主体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由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力量,是人类文化的真正创造者,是美的真正创造者,因而“人文”的本质内涵则可以看作是在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及其创造性的肯定和尊重。如果一个社会、一座城市等只见劳动人民的创造,而不见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不见劳动人民享有美的成果,那么,它就不是人文的社会、人文的城市。没有人的场域是没有人文的,没有劳动人民的场域更是没有人文的。因为社会所有的一切包括社会本身都是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产物。如果说“人文”是人的创造,那么它的核心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如果说人文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和价值,那么它体现的更是劳动大众的精神和价值。概而言之,“人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对实践创造价值的肯定,尤其是对劳动大众及其实践创造的肯定和尊重。

二、城镇的人文特征

我们说城镇是人文的真正场景并不是要否认乡村也具有人文性,更不是要排斥乡村文化或文明,只是认为,相对于乡村而言,城镇更能体现人文的本质,更能表现人类文明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更能集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更集中地集聚人特有的精神和价值,也更能促进人实现其本质力量和价值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镇才是人文的真正场景。

城镇的人文特征在于其具有鲜明的人为性,集中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本质。城镇是与自然、乡村逐渐分离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分化与发展。城镇(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城镇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商业不断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一定地区集聚和人口逐渐转移且相对集中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延续到现在”[2]。“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要的集中这个事实;而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3]现代城镇是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城镇的发展则是脱离乡村并不断蚕食和吞并乡村的过程。

按照城市学理论的经典说法,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类”生命体系,与自然界的社会体系相比,作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存在的城市,其构成机理的复杂程度,是自然界不能企及的。同样,城市所具有的人为特性是乡村所不具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企及的。乡村,尤其是前工业社会的乡村,基本上是一个自然世界,或是我国古代称之为“天人合一”的世界。在乡村,人和自然未能实现真正的分化,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于自然,靠天吃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对大自然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人的创造性只限于狭隘的范围。可以说,乡村依然是一个“自然”世界。然而,城镇则几乎完全是脱离自然羁绊的人为或人造的世界,彰显了人类强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古代的城镇,诸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罗马时期的罗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等,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佛罗伦萨,以及中国唐代的西安、宋代的开封、明清两朝的北京等城市,都是依据地势地貌的特点规划建筑而成,处处都体现人为特性,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城镇不仅有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风景宜人的园林,而且更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城镇及其周边,手工业和商业相对发达,人口密集,生活气息浓郁,交通纵横交错,人员往来频繁,社会交往扩大,艺术形式多样,精神生活较为丰富,建筑精雕细琢,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探求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如古希腊的雅典城的布局、场景、场地等,集中反映了雅典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人文价值追求。雅典的神庙等体现的是雅典人的城邦民主制度及其民主精神;雅典的集市、建筑柱廊、街巷等公共场所,体现的是雅典人的理想主义传统及其对理性精神的向往;雅典的露天广场和街头广场等,表达的是雅典人对农牧业丰收、酒神精神和神话故事的热爱……构成了雅典特有的人文内涵和人文气息[4]。

城镇的人文特征在于其具有丰富的为人性,集中体现为满足人多样多层次的需要。城镇之所以是为人的,能够满足人多样的需求,在于其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等为一体的功能多样、层次多样的复合体。尽管乡村和城镇都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地方,但是,乡村主要满足的是人低层次的需要,且比较单一;城镇则不仅可以满足人的低层次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多样的高层次的需要。无论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层次、规模上,还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程度上,城镇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都是乡村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城镇不仅能够比较充分满足人多样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较好地满足人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乡村,由于相互隔绝和分散,生产力发展缓慢,交通闭塞,人的社会关系也十分简单,主要限于血缘、家族关系和近邻关系,文化形式单一,精神生活贫瘠,因而人的需要几乎停留或徘徊在较低层次,人的需要的种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乡村几乎不能扩大和开发人的需要。与此对照,城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城镇,人不仅作为一个自然物而存在,而且真正成为了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人不仅挣脱了自然的羁绊,而且脱离了血缘、家族的羁绊,真正建立了人化的世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世界。城镇不仅是人的物质生活家园、社会生活家园,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家园,人的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众多需要在城镇获得了更多的满足,生活的愿景也获得了更多实现的机会。同时,城镇不仅为满足人的既有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而且刺激和促进了人的多样性需求的产生及其实现。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古往今来多少城市又莫不是起于人类的社会需求,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需求的类型及其表达的方法。”[5]因此,在城镇,人的生活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由静态变成动态,人也从单一性的存在转变为变多元性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镇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交流的中心,而且是人们生活的中心。

城镇的人文特征在于其体现价值的终极性,集中表现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是世界的中心,更是城镇的中心。人之为人,不仅在于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且更在于自我的实现。城镇不仅提供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条件,如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而且适应了人们扩大社会交往、不断发展自身的愿望。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及其拓展,社会性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真正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说,城镇使人真正脱离孤立的地域性存在和自然的血缘性存在,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性存在,使人由自然存在物转变为社会存在物。城镇多样的经济形式,较为丰富的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等,不仅为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谋生的机会,而且提供了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扩大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条件,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或实现自我的场域。在城镇,人的价值不仅能够得到较好地尊重,而且能够得到较好地挖掘和实现。城镇不仅要促进和扩大人与人的社会交流,促使人的社会性的丰富,而且促进和扩大人们与外地(域外)文化和过往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使人们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因为从根本上说,城镇不是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特殊的精神实体或价值实体。城镇德国文化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将一座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这里所说的城市精神,不只是具体城市的文化特征,而是能够集中反映和体现城市本质的内涵,即城市之为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本质不仅在于它的物质内涵,更在于它的精神内涵,或者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有学者认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除了生存需要,到底还有哪些内容呢?哲学家们在这里不太一致,有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把一些基本的项目排除出去,比如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其他东西而存在,相反,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追求的内容。”[6]城镇之于乡村,其本质在于它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这些根本的或核心的价值。这些价值镶嵌在城镇的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城镇的精神意蕴或精神气质。城镇是精神文化的真正集聚地。多种多样的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教育机构,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五花八门的艺术作品等等,都集中展现在城镇这个大舞台上。城镇这个文化的舞台和人文的世界,既像是魔术师,把各类“文人”变幻出来,又像是巨大的磁石,把各地的“文人”吸附过来。城镇就是文化的大海,既有各类文化江河的汇集,又有各种文化浪潮的涌流。因此,城镇是一个价值多元、开放流动、交汇融合的精神共同体。如果城镇不是一个精神的、文化的共同体,那么,人类怎么会有璀璨的文人群星闪耀?人类世界怎么会有那么多彪炳千古的“文人”?彼得盖伊在《启蒙时代》中提问:如果康德没有柯尼斯堡,富兰克林没有费城,卢梭没有日内瓦,贝卡里亚没有米兰,狄德罗没有巴黎,或者换个角度说,吉本没有罗马,那将会怎样呢?盖伊在分析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时认为,当启蒙哲人旅游时,他们会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愉快地进行他们与世界的交流。当他们退居乡村时,常常声言喜爱简朴生活,其实他们是把城市带在身边。所以说,正因为城镇是人文的真正的场景,城镇才是文人的真正场景。如果城镇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文人就不可能诞生和驰骋于城镇。正是因为城镇具有精神价值,城镇才能孕育、催生和成就各类各异的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如果说乡村养育的是简朴的人,那么,城镇培育的则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三、高扬城镇的人文价值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大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21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场历史性事件和伟大创造。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态城镇或城镇病态,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应该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的“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的理念,就是人们思考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对我国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人文性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有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城市的本质是人文城市。城市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特色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结果。城市的人文精神是不可缺失的[7]。也有人认为,我国在人文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重形象、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8]。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重经济价值、轻人文价值的不平衡发展的城市形态,具体表现为物质与文化、社会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耗费、民生需求与生态环境等各种矛盾冲突,城市形象趋同,缺乏个性[9]。另外,我国的城市建设重开发、轻保护,或者是大拆大建,对古城和建筑大肆破坏,使城市没有了历史的延续,一座不重视历史文物保护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人文内涵的。

我们认为我国城镇建设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割裂性,或者叫“分裂症”。具体表现为自然与人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经济与文化的割裂、现实与传统的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共性与个性的割裂、形象与实效的割裂、治理与生活的割裂、有序与自由的割裂、稳定与流动的割裂、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与满足多数人的需求的割裂,等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少数人和多数人,或特权阶层与普通大众的割裂。在许多城镇,只有少数人在场,而大多数人隐匿或消失其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病,是城镇里的“毒瘤”,是城镇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缺失的根本所在。造成这种割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者缺乏对城镇及其人文本质的应有理解,缺乏对城镇功能及其价值的全面深刻把握。在一些人眼里,城镇建设成为了一部分人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城镇只是一部分人安逸生活的空间。因此,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向就在于真正确立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切实消除城镇的“分裂症”,追求和实现城镇的完整性和协调性,把城镇建设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心,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中心,劳动大众的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中心,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心。

城镇与乡村一样首先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域。然而,人类之所以日益向城镇集聚,根本在于城镇更加有利于人的生产、生存和发展。如果城镇及其建设不能更好地让更多的人改善生产和生存的条件,即不能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富裕更幸福,那么城镇就失去了其本然的价值。因此,城镇化建设第一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以促进人的生存和生活为根本价值,使城镇更加有助于人们创业和就业,更加有益于人改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的水平及质量,真正成为人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最大多数人,甚至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说,我们所建设的城镇不能是一个无人身的物理空间,或者只是少数人生活满意的场所,而应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为此,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保障和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和满足人的多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城镇之所以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还在于城镇更有利于人们作为社会主体而存在,人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确立、肯定和保障。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确立人,尤其是劳动者在城镇及其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使建设城镇的人真正成为并切身感知自己是城镇的主人。劳动大众不仅要享有建设城镇、发展城镇的权利,而且更要享有城镇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权利。使人真正认识自己在城镇中所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这应该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践人文理念的一个核心内容。为此,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确立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

人的最高需要和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也是人的最大幸福。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向往过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成为真正的自己。城镇的最高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人的最高需要的满足和最高价值的实现。如前所述,城镇不仅有乡村无可企及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生活资料,而且更具有流动、自由的、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无限可能性的发展空间。为此,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制度、体制、政策、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扫除各种地域的、行业的、观念的壁垒等,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培育自由多元、包容发展的精神。在城镇,让一切有利于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创造力都有发展的机会,一切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生活都有生长的空间,一切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繁荣的生命价值都有实现的条件和保障。这样,城镇才是人、特别是劳动大众栖身劳作的乐园和生活的幸福家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57.

[4]陈宇飞.人文城市理念的中国化实践初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0):59-63.

[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6]许江.人文生态[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8.

[7]鲍宗豪.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不可缺失[N].深圳特区报,2007-06-11.

[8]张书成.“人文城市”理念为智慧城市建设解围[J].学术界,2014 (5):37-40.

[9]余文华,等.人文城市:城市发展的目标[J].理论与改革,2010(6):75-78.

(责任编辑:刘英玲)

G12

A

1674-9014(2016)02-0128-05

2015-12-27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市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机制研究”(15A033)。

许小主,男,湖南永兴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青,男,湖南永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城镇人文价值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人文绍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文社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