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诗教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2016-03-16 10:52尹少荣
武陵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诗歌

尹少荣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大学诗教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尹少荣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诗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当下,在我国大学教育中,诗歌的美育作用越来越弱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大学中诗教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诗教视野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诗教重要意义的认识,构建诗意盎然、充满活力的诗教课堂,营造以诗育人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诗教;人文素质教育

诗是最震撼心灵的艺术,运用诗进行教育,称作诗教。诗教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瑰宝。早在1999年,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全国第12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就呼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以诗育人。”但时至今日,诗教传统在高等教育中依然缺席。探讨高校诗教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对于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伟大教育传统——诗教。古人对诗歌的教化作用早有认识。传说,舜帝任命一位名叫夔的大臣掌管诗乐,用诗乐教育子弟,通过诗乐教化使子弟们变得“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经经解》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里的诗教指的是《诗》教,是孔子以《诗经》为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弟子优良品质,以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自此,奠定了诗教在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诗教传统从此绵延传承,诗教的内涵也自然而然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的丰富而丰富,从《诗》教发展为诗教,从《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到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

我国历代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诗教的熏陶,中国士阶层几乎人人都是诗人,换句话说,诗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中国传统教育下合格的学生大都是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如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莫不是诗人,连朱熹这样的大理学家,也曾以青年诗人而被推荐于朝廷,曹操等大军事家亦能横槊赋诗。可以说,诗歌教育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品德、人格境界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审美观的养成,都曾产生过不可替代的特殊效能,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甚至在整个文化教育事业中产生过巨大作用。

二、大学诗教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大学诗教的困境

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理应是诗教文化的传承者,继承和发展诗教传统的生力军,但现实并非如此。

1.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以及诗教的重要意义知之甚少。据调查,由于幼时父母的引导和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大学生背诵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读过一些经典的中外现代诗,也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诗人,但他们对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诗教缺乏明确认知,很多大学生从来不知道诗教之说,对于诗教的重要意义也缺乏深刻体认。在很多大学生看来,高等教育是关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的专业化教育,高校学习主要是学某种专业技术以求得谋生的本领,诗歌仅能点缀生活而并无实用价值,高校学习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以致很多大学生学有所长却心灵粗糙,情感沙化,能过英语六级却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隔膜。这种源于功利的学习,不可能造就具有崇高理想、完善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对大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当代大学生缺乏诗意情怀。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正值诗意年龄的大学生并不热爱诗歌,正应在诗歌的世界里享受浪漫和激情的大学生没有诗意情怀,美妙的大自然景色不能欣赏,丰富多彩的世故人情不能感受,既不会“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更不能“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大学校园内,愿读诗、能写诗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生活中甚至爱情中没有诗词已是常态。很多大学生不仅对中外现代诗不感兴趣,更不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味同嚼蜡。诗意情怀的缺乏正改变或已经改变大学生的气质、品性和修养,从而也正影响或已经影响一个时代的追求、时尚和风气。

(二)导致诗教困境的原因

在高校中诗歌的美育作用越来越弱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历史与时代的原因。如前所述,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可惜到了近现代,中国重视诗教的传统却被渐渐淡化,甚至丢弃。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儒学遭受灭顶之灾,诗教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另外,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传统诗教难以为继。解放后到“文革”时期,语文工具化、政治化倾向明显,中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性,忽略审美,古典诗词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能进入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也以政治标准为主。而大学语文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基本销声匿迹,高校可谓彻底抛开了具有民族文化个性的诗教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功利,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盛行,教育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语文教育中科学化思维倾向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一度忽视古典诗词教学甚至曾经将高考诗词填写砍掉,诗歌写作也被严格地规定在高考写作范围之外。大学语文虽经多方呼吁在部分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直到现在,大学语文在绝大部分高校被边缘化,诗教更是被边缘化。加之以商品化为主导的消费性数字化时代,动漫卡通、短信段子、网络文学、商业影视剧等快餐文化流行,人们消磨了读诗的雅兴,进入了读图时代的消遣,诗教传统似乎渐行渐远。

2.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讲解,过分重视教授应试内容,引导学生根据高考试题形式来学习,用文艺理论的名词术语硬编“赏析”文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变成了“诗词鉴赏习题训练”的过程。正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的:“诗歌,在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应试的面目出现,那种非生命形态,是肢解后的残句片语,接受着一种指令性的观赏,诗歌的生命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了跳动的脉搏,没有了激情的血液,没有了朗朗的歌喉,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诗歌如此的状态,用解剖的目光去冷冷地进行所谓的分析,这诗歌就不再是诗歌,因诗歌本应给予人的教化,给予人的激情,给予人的想象已不复存在。”[1]这种以考试为目标的功利化诗歌教学方法不但有悖诗教传统,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致,以致这些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甚至终身都失去对诗的兴趣和敬意。

三、大学诗教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提升大学生对诗教重要意义的认识

诗歌,从内容上而言,或表达个人情感情趣,或表现献身社会理想。诗歌关爱人,关注人生,关爱自然,关怀社会,饱含着诗人对生命、自然、世界、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寄托,体现诗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从艺术上来说,诗歌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精湛,节奏抑扬,音律和谐,朗朗上口,独具的韵律与节奏,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而触发感情的共鸣,能使大学生获得心灵的共振和审美的享受。浸润其中,熏陶感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心理,形成独立的人格意志、高尚趣味和情操以及良好的修养与同情心,对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塑造和谐人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体认诗教的重要意义,了解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懂得诗教不只是阅读欣赏几首诗,学一些诗词格律常识,还可以通过学习,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精神,传承优秀教育传统。大学生一旦认识到诗教的重要现实意义,真正了解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牢牢树立了诗教观,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把诗教传统发扬光大。

(二)构建诗意盎然、充满活力的诗教课堂

高校中诗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大学语文及文学类课程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诗歌教学也是大学语文及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诗歌教学方面,应以大学语文及文学类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进行诗意课堂教学实践探讨,构建诗意盎然、充满活力的诗教课堂。

1.继承优秀的传统诗教的原则与方法。诵读经典、背诵名篇,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来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诗教方法,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则是孟子提出来的为历代文学批评家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文学批评原则与方法。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因此“能诵读是欣赏诗的要务”[2]。高校的诗教课堂应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联系诗人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其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少微言大义地挖掘。精讲少讲,引导大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师生、生生交流中不断提高诗词鉴赏水平。由于知识与阅历相对丰富,理解能力更强,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能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至于背诵虽然最好从娃娃抓起,但大学生毕竟年轻,仍处在记忆力强的年龄,进行强记强背的训练,虽属亡羊补牢之举,但仍未为晚。

2.探索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在传统诗歌教学方法如“诵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启发评价法”中加入现代元素,开拓创新,力争摸索出有时代特色的、深受当代大学生欢迎的新的诗歌教学方法。自古诗乐同源,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皆可歌可咏。《史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他还亲自为“诗”谱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使学生不仅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现在许多流行歌曲歌词的写作都改编或化用古诗词,譬如《在水一方》改编自《蒹葭》,《涛声依旧》化用《枫桥夜泊》等,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优美动人,运用“诗歌演唱法”——让学生找出改编或化用古诗词的流行歌曲,或是学生自己给诗歌名篇配上曲子等,唱响课堂。另外,当代大学生多才多艺,教师还可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画诗、演诗等。

3.鼓励大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不搞创作的诗教课就如不下水的游泳指导课和不要练字的书法教学课。现实中诗歌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学与创作脱节,学生学了一堆理论,读了一堆作品,还是不能创作,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诗歌教学必须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3]。有种说法叫做“18岁的人都是诗人”,年轻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想像力丰富,志向远大,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浪漫的青春希望寻找寄托,因而最容易产生诗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点拨诱导,触发灵感,引导学生创作诗歌,教师若能创作示范甚至师生唱和,则更能提高学生创作的自信心,营构良好的诗教氛围。应特别指出的是,中华诗词的传统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打消学生对平仄、押韵等格律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形式赋予其新的内容。

大学生诗歌学习已无应试压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以诗育人的高雅校园文化氛围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谐人格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诗歌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宽诗意熏染途径,营造诗意育人环境,让诗教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举办诗歌鉴赏讲座,拓展审美视野。定期举办诗歌鉴赏专题讲座,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文学史为线索,从《诗经》到《楚辞》,从汉魏诗、南北朝诗到唐宋诗、唐宋词,再到元明散曲进行梳理;也可以诗人为主,单选某个诗人的作品,如李白诗歌、陆游诗歌、东坡词等进行赏析;甚至可以打破时间、地域局限围绕某一专题如爱国主题、思乡主题、爱情主题等进行专题讲座。

2.开展诗教活动,丰富诗教内涵。诗词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不被一些大学生接受,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形式单调,所以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诗教内涵。举行诗歌诵读比赛:引导学生选择诗歌名篇进行配乐诗朗诵,也可自己创作诗歌进行诵读,诗歌诵读比赛要尽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学生,以便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校园诗社:把爱好诗歌的同学组织起来,形成诗歌创作群体,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不断修改作品,甚至结集形成诗歌校刊;打造诗教校园:学校要有建设“诗香校园”“文化校园”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课堂和学校环境,张贴诗教名篇名句,定期更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4];开启诗文化之旅:针对当代大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旅游的特点,结合当地相关的人文景观,寻找诗人的足迹,实地体验诗人的情感,将诗词鉴赏与创作融于山水之乐中。一般来说,大学生亲身参加诗教活动受到的启示、形成的文化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甚至及于终生。

3.鼓励诗歌研究,激发创造潜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相应的,各高校均有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鼓励学生选择一定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诗教可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型实验计划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选择诗教课题,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学习诗词,欣赏诗词,研究诗词,以丰富大学生的科研想象力,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

4.创建诗教网站,提高诗教效率。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网上度过,推广诗教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效率。可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和学生,制作诗教精品视频,创建诗教优质网站,利用网络阵地开展诗词欣赏、评论、创作等交流活动,把更多的大学生吸引到诗教活动中来。

5.编选诗歌名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师生合作,编选类似《大学生最喜爱的诗歌100首》等教材,形成专门的校本课程,而师生编选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升华自身境界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大学生在诗教文化的熏陶下陶冶诗情、积淀诗语,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自健其德、自致其知、自启其智,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绵延传承中华诗教传统。

[1]钱理群.呼唤“诗教传统”归来[J].教育文汇,2005(10):49-51.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58

[3]杨子怡.大学诗教的重要意义与诗词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126.

[4]江家华.传统诗教与中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EB/OL]. [2015-11-02].http://blog.sina.com.

(责任编辑:刘英玲)

G64

A

1674-9014(2016)02-0141-03

2015-11-21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诗教’视域下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

尹少荣,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