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2016-03-16 21:02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独龙独龙族独龙江

凌 珠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辨风正俗】

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凌 珠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独龙族之前以“刀耕火种”作为主要的农业生计方式,此外辅之以狩猎、采集和捕鱼。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主导退耕还林,独龙族的生计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已改往昔的“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开始种植草果、经济作物,甚至还出现家庭养殖和手工纺织独龙毯、编织竹器等副业。

独龙族;刀耕火种;生计方式;经济作物

一、山地民族的记忆

独龙族史称“撬”“俅”。据有的独龙族长者说,他们搬出岩洞之后竹子已开了四次花,董棕已成熟过八次(竹子60年开花结实,董棕 30年熟透成粉);有的家族老人则说,其祖先是在150年前才从岩洞搬出来的。[1]对独龙族农业的记载,最早见于道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引《清职贡图》:“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域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跣足。妇女耳缀大铜环,衣亦麻布,种黍稷,剐黄连为生。”

独龙族所居之处峡谷山高谷深,山势险峻。独龙族有一首歌谣反映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越丫口、过悬岩,

脚踩天梯手攀藤。

老鹰见了吓破胆,

猴子见了泪出来。

为吃盐巴舍老命,

为换茶叶血泪淋。

前面尸骨满深箐,

“独龙”性命似草索。[2]

二、“刀耕火种”的传统生计方式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载:“……(独龙族)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若种荞麦稗黍等类,则播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

独龙江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其传统社会中主要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并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作为辅助的生计方式。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上生产工具较为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

独龙族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也是耕地发展的四种阶段:一是轮歇的“火山地”;二是半固定的“水冬瓜地”;三四分别是村寨屋子周围的“手挖地”和“园地”。“火山地”主要指用来砍烧天然生长的树木和竹林的所在地,是独龙族刀耕火种第一个阶段。“水冬瓜地”一般是位于村寨附近的较好的耕地,耕种两三年后才丢弃,这是独龙族刀耕火种的第二个阶段,由第一个阶段的砍烧变为砍烧之后再原地种植,有半固定的耕地性质。“手挖地”是房前屋后肥沃的土地,以伙耕的方式,为原始社会的主要耕地,后来逐渐被私人占有。“园地”是屋后私人占有的小块土地,使用权较为固定。村民肯桂英告诉笔者:“原来苞谷、洋芋、芋头、苦荞、小麦、豌豆种植在山上、稻谷种植在水田,主要以苞谷和稻谷为主,都是种植自己吃,很少有人进行买卖。①访谈对象,肯桂英(1958年6月-),女,独龙族。访谈地点:独龙江乡孔干村肯桂英家。访谈时间:2015 年9月29日下午15:00。

除“刀耕火种”这种主要的农业生计方式外,独龙族还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作为辅助生计的方式。狩猎的季节主要是冬、春两季。每个家族公社都有自己固定的猎场,独龙族视野兽和土地一样珍贵,狩猎是不能跨界的。采集主要是采集块根植物、野菜、蜂蜜、鸟蛋和菌类。因为独龙江地区每年四五月到秋末河水都会涨,所以除了狩猎和采集外,独龙族还有一项重要的生计方式就是捕鱼。独龙族捕鱼的方式很多,如用夹网、鱼叉、笼箩等。在独龙族传统氏族中,获得的食物要大家共同分享,但这种分配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已慢慢消失。

由于独龙江被高黎贡山阻隔,大半年时间大山都被大雪封住,几乎与世隔绝,没有商人和集市,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以农业种植为主。此外,手工业也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纺织麻布、编织渔网,用竹篾编制竹篓、竹筐,酿制低度酒,采集贝母、黄连等,都是在农闲季节进行,一般妇女一年织的布还不够一家人使用。“商品交换也是手工业萌芽和原始生产基础上的简单交换,只在本民族内部进行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后来逐渐开始与其他民族交换。以自己制作的竹篾编制的器皿和山货药材换取农具及盐等一些生活必需品。这种交换是不等价的,经常受到他人的剥削。”[3]与本族人交换中,以木刻作为交换凭据。在木刻上将物品数量刻上记号,待以后结账后,双方当面将木刻烧毁。后来这种方式逐渐变为一背篓、一竹盒来计算。与其他族人进行交换时,货币开始流入独龙江区域。

独龙族基于自己的生计方式,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历法。独龙族根据月圆、月亏、花开、鸟叫计算年历,从月亮最圆的那天算起至第二次月亮最圆的时候算作一月,从当年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为一年。一月,称“得则卡龙”,意为山上有雪,男子打猎,女子织布。二月,称“阿蒙龙”,山顶还有雪,江边可以种洋芋、小麦、青稞。三月,称“陈暴龙”,地上普遍发青,可以砍火烧地。四月,称“奢久龙”,鸟开始鸣叫,除继续砍火烧地外,可以种植南瓜等作物。五月,称“昌木蒋龙”,什么鸟都开始鸣叫,可以种植玉米、稗子等农作物。六月,称“阿累龙”,竹子出笋,可做薅草、贝母、捕鱼等农事。七月,称“布安龙”,青黄不接,是饥饿月,上山采集。八月,称“阿茸龙”,中荞子、吃青包谷、收小米和种各种瓜类。九月,称“阿长木龙”,可收包谷、稗和瓜类。十月,称“者洛龙”,是收获月,收粮食、修仓库,准备储粮。十一月,称“总木加龙”,是降雪月,收回最后的粮食作物,备柴火准备过冬。十二月,称“力哥龙”,是狩猎的季节,准备过年节的活动。①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概况,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写.修订本(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第23页。这种原始历法是独龙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实践经验。相比于平原、坝子地区的农业来说,独龙族在生产中其劳动投入很大,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十分不易。

三、生计方式的转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主导退耕还林,独龙江在国家的推动下开始种植草果,打破了传统以“刀耕火种”为主,以狩猎、采集、捕鱼为辅的生计方式。

据原独龙江乡的老乡长告诉笔者:“这儿1989年开始种植草果,政府技术部门来指导种植,刚开始种植的人不多,后来慢慢就多了。退耕还林后不能够刀耕火种了,政府开始发放退耕粮,1年每人300多斤粮食。除了这些,孔当的上下游都有农家乐,迪政当有3户,龙源有1户,住宿主要是农户家住宿为主。有卖独龙毯的,也有卖那些竹编的。”②访谈对象姓名,肯国清(1947-),男,独龙族。访谈地点:独龙江孔当村村肯国清家。访谈时间:2015年9 月28日上午10:00。职务:原独龙江乡乡长。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笔者:“退耕还林粮发放后,水田不种植水稻,改为种植小麦、豌豆、洋芋、包谷。多余的包谷还拿出去卖,现在山上种植草果、重楼,有的地方种植花椒,经济作物的种植是按照当地海拔的高低进行的。孔当一般种植草果、重楼,上游献九当、迪政当种植花椒、重楼,下游青兰当种植草果、重楼。种植出来卖给当地加工厂。自家养殖独龙牛、独龙鸡、黑猪、羊,对外售卖。一般冬季、春季种菜卖,都在当地早市流动卖。还有部分人也编织竹器、织独龙毯进行售卖。”

在生计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据当地村民说,草果种植得到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情况下要四五年以后草果树才开始结果,进而才能售卖,所以刚开始时参与种植的人较少,后来逐渐增多。在对村民进行访谈后得知,村民积极性较低还有其他原因:一是由熟悉的作物换成不熟悉的作物,思想观念不能快速转变;二是没有认识到经济作物的市场价值;三是村民不会管理,政府部门安排学习种植方法,但村民自己不会管理。另外,据笔者走访了解到家庭养殖业规模小,手工业独龙毯的纺织和竹器的编织虽然家家户户都在做,但除了卖给游客外,没有太多的销路。

四、结语

独龙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坝子地区有很大的区别,其民族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经济发展也不一致。[4]独龙族地区的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扶助外,村民们也应积极抓住国家大力扶植独龙族文化旅游的时机。随着“探索西南秘境独龙江”旅游的开启,特色村落的开发及农家乐等兴起,这都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有利的机会。

[1]王均.独龙族的穴居和巢居时代[J].民族调查研究,1983,(1).

[2]夏瑚.怒江边隘详情[A].方国喻.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77.

[3]褚发光,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纂委员会.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0.

[4]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J].民族研究,2010,(5):60-68,109.

【责任编辑:周 丹】

C951

A

1673-7725(2016)07-0042-03

2016-05-05

本文系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龙族社会变迁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YJCXZ01)阶段性成果。

凌珠(1987-),女,贵州贵阳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独龙独龙族独龙江
整族脱贫后独龙族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山西“独龙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的蝴蝶部落
——独龙族纹面女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内蒙古额济纳旗独龙包钼矿成矿作用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独龙语研究
儿童文学聚焦
《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研究
今日独龙江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独龙江调研时盛赞独龙江
——人间天堂独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