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观及当代价值

2016-03-16 21:02苏苗苗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私有制恩格斯妇女

苏苗苗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学评论】

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观及当代价值

苏苗苗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代表性著作。笔者根据恩格斯对婚姻家庭的划分,论述在群婚制、对偶制、专偶制中妇女地位的变迁,探寻妇女地位的变迁和原因,并基于此提出解放妇女思想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契约制指导下,构建和谐性别关系。

起源;婚姻;家庭;妇女;解放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下简称《起源》)是由恩格斯创作,其副标题为“就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女权思想形成的代表性著作。以下笔者将分析女性的权力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三种婚姻家庭中的变迁。

一、婚姻家庭中妇女地位的变迁

(一)群婚制中妇女地位的变迁

蒙昧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群婚包括血缘家庭和普纳路亚家庭两个阶段。血缘家庭,排除不同辈分之间的男女性关系,这表明人类开始接受血亲观念,使人真正获得人的本质而成为社会的存在物。普纳路亚家庭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及同一族群内的性关系。在群婚制中,由于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子女只能以母亲为纽带,母亲在氏族内乃至整个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

(二)对偶制中妇女地位的变迁

对偶制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随着男女关系范围缩小和夫妻关系的相对稳定,对偶家庭的子女确定了自己的生身父亲,妇女因生育而获得的具有较高家庭地位乃至社会地位就变得越来越脆弱,而男子则根据自己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增强的地位而进一步推翻母系氏族中女性的地位。在蛮时代,农牧业和畜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男子在畜牧的驯养和农作物的种植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大大提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三)专偶制中妇女地位的变迁

专偶制对男性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男子可以娶妻也可以纳妾,而女子必须对男子专一,严守自己的贞操。一般只有丈夫才有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权利,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夫多妻多妾制的变异。在专偶制的家庭中,女子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处于夫权的绝对支配和控制之下,这种婚姻制度相比对偶制家庭具有较为稳定的特征。在专偶制家庭,女性的经济地位下降,受贞操观念的束缚严重。相比之下,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突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和奴隶。

二、妇女地位变迁的原因

从人类家庭婚姻制度的变迁中,女性从一开始被尊重和敬仰到后来沦为男性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控制。在历史的更替中,女性地位的下降并非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并非女性身体柔弱所致。究其原因,是由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在蒙昧阶段,女性获得比男性更高的社会地位。一是人类的繁衍成为这一时期劳动的全部意义所在。美国作家理安·艾斯勒在《圣杯与剑》中说:“在所有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似乎最初崇拜的是女神……因为就女性的生物属性来说,她正如大地那样给予生命和食物”。[1]二是男女双方分工不同,男子主要负责户外狩猎,女子负责采集果实,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男子狩猎成功率较小,而女子采集果实收入相对稳定,因此女子受到社会的敬仰和尊重。

在对偶制阶段,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劳动工具的发明和创造使人类对生活资料的采集率大大提高,男子掌握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因而掌握着比女性更多的社会财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提高,导致女性生育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资源量下降,此时的女性地位开始动摇。于是“母权制”终结,随之而来的是男子独裁的建立。

在对偶制向专偶制过渡阶段,随着婚姻家庭范围的缩小,男性将社会财富变为个人财富,而女子却将个人财富变为社会财富,女性将不再拥有财富,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力,而妻子变成生孩子的工具,女性的地位陷入异化状态。通过以上述述可知,女性地位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三、妇女解放的实现途径

(一)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劳动

历史的发展表明,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与其参与公共的社会劳动成正比,如果妇女一直被排除在社会的公共劳动之外,那么妇女的解放将很难实现。恩格斯提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情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2]妇女只有广泛参加社会劳动,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工作中的极少部分,他们才能获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获得自身的解放。

(二)妇女实现经济独立,掌握对资本的控制权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并非单纯地指妇女的经济独立,妇女的经济独立只是反映妇女享有经济资源的程度,却不能反映妇女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尤其是控制生产资本的权力。因此,推动妇女解放的重要手段不仅在于提高妇女的就业率,还应在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性别作为一个分层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两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重视妇女解放体现在妇女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获得的机会、职业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收入和社会保障的等。从根本上改变不利于妇女地位的社会控制,采取一些经济政策,以符合“性别公正”的要求。

(三)反对妇女回家理论,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妇女回家理论具有久远的历史,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开始,妇女回家理论是否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并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这取决于机器大工业对劳动力的弹性需求。在机器大工业初期,妇女走出家门,她们面临的是如何被动员“离家”;而在特殊时期,如经济低迷、市场萎缩或战争结束时,妇女“回家”论又会被重提。妇女回家理论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潮流,违背了妇女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的时代趋势,必须坚决抵制。

(四)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恩格斯在《起源》中明确指出,要想实现妇女解放,首要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的形成不仅导致氏族社会的原始平等与绝对平均被残暴、野蛮的阶级对抗所取代,同时也导致两性之间的朴素和谐的伙伴关系被冲突、对立的统治关系所取代。只要私有制还有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对生产力的发展还有某种积极因素,便不可能人为地将其消除,而允许它合法存在以发挥其历史余热。据此,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便是妇女广泛参加社会生产,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在尊重历史发展辩证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进而为消灭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创造条件。

(五)超越父权制意识形态与变革女性生活方式

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与男女两性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谋求彻底超越父权制意识形态控制的妇女来说,他们的解放希望不仅存在于宏观领域的男女平等权斗争,同时也发生在微观层面生活方式的不断革新。当代,一种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这种生活方式是由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品质生活的女性组成。概括来说,女性的生活方式应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的基础上,推崇多元与差异,并以充满青春和亮丽的生活方式来引领未来女性生活。

四、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妇女解放

在《起源》中,恩格斯认为女性解放的最终手段是消灭一切阶级。只要还存在阶级,女性就不能获得全面的解放。正如恩格斯的论断一样,“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新的压迫”[3]。妇女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不仅表现为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全面解放,同时也表现为思想意识高度进化。为提高妇女的思想意识水平,必须利用教育的手段。只有在不断教育的过程中,妇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解决妇女的发展问题还需要直面两性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妇女的现实处境,把妇女视为具有积极的主体,在使他们能动性地参与发展的前提下赋权于妇女,以此来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二)在契约制指导下,构建和谐性别关系

在当代,在处理婚姻、家庭中的矛盾时,要注重男女性别的和谐共生。社会契约有助于调节现代性别关系,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契约以一定的目标为指向,使两性连结起来,协调一致活动。两性共同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形成比较和谐的性别关系与比较稳定的婚姻家庭秩序。第二,社会契约内含对两性双方人格的尊重,力求在自愿平等的关系上合理解决两性的各种矛盾。将契约调节方式引入性别关系领域不仅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文明积累的产物,同时也是女性群体确证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结果。

[1]斯勒.圣杯与剑[M].程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29.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责任编辑:周 丹】

A811

A

1673-7725(2016)07-0078-03

2016-05-05

苏苗苗(1992-),女,安徽长丰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私有制恩格斯妇女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当代妇女的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