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彩芳诗歌中的女性特质

2016-03-16 21:02程严莹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晋南盐粒梨园

程严莹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学评论】

裴彩芳诗歌中的女性特质

程严莹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裴彩芳作为山西当代诗人的代表之一,始终秉持着她独有的个性和特质,她的细腻、孤独、娴静贯穿其诗歌始终,她把对外界事物的描摹与内心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运用语言的组合能力将自我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笔者。主要以裴彩芳的《梨园》作为解读对象,首先分析“梨园”意向的文学想象,挖掘她内心深处的感情直觉。

裴彩芳;《紫露秋黄》;《梨园》;女性特质

一、裴彩芳简介

裴彩芳,笔名伊路青鸟、灵犀、伊人,山西临汾人,山西省作协会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诗集《午夜的探戈》《石斛兰》《钓月的人》《益母草》和《散十四行》。2015年省作协推出《晋军新方阵·第二辑》,裴彩芳的《紫露秋黄》诗集收录其中。由于其意义重大,能集中体现当下山西中青年作家的实力,因此,笔者就《紫露秋黄》诗集中的《梨园》一诗进行分析,集中探讨专属于裴彩芳的女性特质。

二、“梨园”意象的文学想象

谈到“梨园”,我们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古代的戏曲班子,《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最初的梨园是为宫廷所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梨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身的综合性场所。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关于“梨园”的情思向来很多,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黛玉走至梨香院,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后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再想起《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落泪。

三、裴彩芳笔下的“梨园”

裴彩芳的《梨园》是由六首诗组成的诗篇,结构紧致,浑然一体: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从晋南青青白杨、婆娑垂柳/驶入灰黄的远北,一片桃红梨白”[2],开启了由晋南到远北千里迢迢的梨花会之旅,同时为诗歌的整体诉说奠定了基调。紧接着,第二首中,一句“燕雀归来……满载双目垂帘下的盐粒”,顺畅自然地结束了赶路的奔波之苦,在与第一首诗的脉络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对即将展开的关于诗人“所见所闻”的描写具有承接作用。第三至第五首诗主要通过“老人”和“少女”的意象传达诗人回乡之后所感受到的岁月流逝而又充满希望的生命体验,如“修剪树皮的老人……露出一层层岁月遗留的伤迹”,“一朵朵待放的花蕾、花蕊……它们也在期盼一场雨/将日子打开,带来孕育的喜乐”,等等,这些诗句通过联想与想象把诗人内在的所感、所悟都巧妙、自然地表现出来,诠释了诗人关于这场“梨花会”的认识价值。到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静静离开——“我走得匆匆,不曾与梨花有过约定/可是你知道,我一定是因你而来”,有些许不舍,又有些许信念,“开始一次漫长的孤旅”。从晋南到远北,又从远北到晋南,诗人通过六首诗为我们展现了整个回乡的心理状态——盼望、寻觅、惆怅、欢快、不舍、坦然,每一个心理细节都表现得细腻、敏锐,彰显着属于诗人独有的语言特点。

梨花会,童年与亲情的牵挂。诗人与梨园虽然相隔很远,但一句“在梦的千里之外/梨花落满旧村落的门前”,便把这个“距离”拉近了,诗人便开始了情感诉说——“你扯出少妇的嗓音/喊痛了我的童年/我日渐长高的身姿/逼白了你乌黑修长的发丝”,由这四行诗,诗人的怀乡情结便一目了然,“我”对母亲的记忆也因此尽情呈现。“千里迢迢,只为有约”,这里,诗人与“梨园”究竟有怎样的约定,我们无从知晓,然而,“花朵扬起的盅盏,使我闻香已醉”。一个“盅盏”,一个“醉”字,便可以判断诗人对梨园的迷恋和那种对“梨花会”的期待。“满园梨花,粉黛相濡”,“梨花”的花香,“粉黛”的容颜,恰巧相配,在风的伴随下,“飞起剪剪蝶衣”。女性的阳光、柔美、情韵等这些独有的气韵在裴彩芳的笔下瞬时展现。

四月,“黄雀归来”,离乡已久的客,“从打拼、忧伤中而来”,那故乡中的亲人“集体放笑的容颜”,让我“满载双目垂帘下的盐粒”。思念、忧伤、感动,所有的这些情绪都交织在一起,变成一滴滴“盐粒”,在寂静的夜晚流出。修剪树皮的老人,“那双老手机械地刮着黑树皮/露出一层层岁月遗留的伤迹”,岁月流逝,离乡已久的“我”,从儿童变成成人,母亲的黑发已变白,树皮也一层层变厚变黑。“我”怅惘,驻足,回想着岁月留给我的沉默。在这场相隔已久的“梨花会”里,诗人体会最为深刻的,便是岁月的匆匆,时间的消逝。

然而,岁月与希望从不冲突。儿时的“她们”,有着“村里娃的野性和泼辣”,“会在上学的路上出没山林/会跟着大人砍柴、打草、挖参/采摘山果”,而她们,就如同一朵朵待放的花蕾,期盼一场雨,或期盼嫁接,收获绽放与成熟的果实。岁月已逝,希望还在。

通过对《梨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裴彩芳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建构能力,总能在感性的诗歌语言中传达一种赋予理性思辨的精神,她把对外界事物的描摹与内心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运用语言的组合能力将自我的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为我们展现了女性诗人独有的诗性话语与情感特质。裴彩芳始终保持的鲜明、清醒的女性意识,也正是其作为一个女性能在男权文化中心的覆盖与包围中脱颖而出的缘由,对促进当代女性意识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研究。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316.

[2]裴彩芳.紫露秋黄[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10.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25

A

1673-7725(2016)07-0083-02

2016-05-05

程严莹(1991-),女,山西晋中人,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晋南盐粒梨园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有一年夏天
“梨园”演变考述
东华大学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梨园逐梦人
盐与大海
我为自己带“盐”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