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2016-03-16 21:02陈玲玲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原道老子天地

陈玲玲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陈玲玲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当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致使人类面临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从这里而来,也最终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道家思想;原道境界;生态智慧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原道境界

人与宇宙自然本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老子称之为“域中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庄子则是这样表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人的行为应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看到世界纯净的原貌,看到万物的整体性。

《老子》第一章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借用道路之“道”来暗示、隐喻宇宙的本体,即大道之“道”,并进一步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隐喻大道。道是混沌元初,宇宙的终极本体和生化之源,天地万物都由道变化生成,虚空生万有。

老庄哲学是一种对世界的直观体认,没有理性思维的分析论证过程。老子之“道”具有非实体性,超越人的逻辑思维和概念语言,它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宇宙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

道不是一个概念,道只可体悟而不可言传。不可言说指的是逻辑思维和语言描述方面的不可说,它的有限性无法表达作为宇宙本原的大道,而体悟即直观地体验,如禅定的直观本心自性,是由整体直观深入事物的本质,入于“道”内,与道相通而领悟“道”的本体,达到对宇宙不可言说的本体直观把握。道体现在一切自然现象中:山林云水,日月星辰,春天的萌芽,夏日花朵的香气,秋天的风和果实,冬日的阳光和大地沉默的泥土。大道之言表现为无声的自然过程,即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天籁”。

二、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

我们已出发很久了,以至忘了回家的路。我们的生命是在一种离家的流浪中,与痛苦和不安相伴,生命在这种流浪中失去了真我。世界的本原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也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惶惑。更为关键的是,这一生存的根本焦虑感与生俱来。物质世界犹如一杯酒,当我们沉醉于其中时,可以暂时忘记这一根本的惶惑,但人总有清醒的时候,这时痛苦就像黑暗的影子一样将我们包围。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说话,但在黑暗的深渊中我们无法聆听它的回声。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困于生命的有限性,即“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只有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才能将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中,“游乎四海之外”,心灵才能感受海阔天空的世界,进入“无待”的境界而进行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是从这里来的,最终也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黑”与“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旋转不息,运动不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黑”所隐喻的是原道的境遇,“知其白”而“守其黑”,即返璞归真,回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原道境界。原始人类普遍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他们相信有神秘力量支配世界。这个神秘力量或者说神灵是通过最初的隐喻思维领悟道的存在。火就是太阳的光芒,化石是天上落下的雷电,风吹树叶,泉水喷涌,日升月落,昼夜更替。自然界的任何现象、声音和颜色都是神的话语,大自然的一切都汇聚着能量,人类也是大自然能量的一部分。疾病就是上天对没有遵守自然秩序的人的惩罚,因为他们破坏了宇宙能量的平衡。世间万物皆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山林不可伐,泉水不可污,彼此息息相关,声气相通。

有些地区,如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树神崇拜和水神崇拜的信仰和仪式,如此可以避免对树木的过度砍伐和污染河流。在原始的隐喻思维中具有生命连续的观念,生命现象是有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本原的、遍及宇宙的力量,因此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东西之间,有生命的和死亡的东西之间,事物的部分和整体之间都有着神秘的联系。

“唯有当人在内心中蕴有神圣的东西,蕴有必须小心恭护的东西,蕴有天意神道的东西,人生才有依持,灵魂才不至于空虚;历史社会的人也才能与自己的自然环境相互为友,相互惠爱,生活的世界才会是一个温和恬适的乐园。”[1]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周围的世界都变成了物质,天空和大地已不再有诸神的身影,世界失去了神性和诗意,这意味着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家园。如果在我们眼中世界只是一大堆物质供我们挥霍,我们将不再被赠予超越的力量和诗意的家园。在失去神性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心灵之泉已失去源头活水。

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使今天的人类感到更加幸福,恰恰相反,科技的发展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以丧失人类与自然相通的本性灵性为代价。在科技理性面前,自然已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而是可以征服的对象。人类过度地剥夺和索取破坏了自然,使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江河污染,最后人类会以同样的方式残害自身。大地的丰厚繁荣是人类长存的根基,人应以感恩和敬畏之心领受大地的赐予。但今天,我们每日入口的食物有很多已不再是自然生长,没有了泥土的气息,我们的身上失去了大地的元素、水的元素和风的元素,人类已经异化,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三、老庄思想的生态智慧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蝵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汤,其名为槔”。“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篇》)

不善机巧者,没有机心者恰恰是智者。技术的手段和工具使人物化,破坏了本然的人心和自然。人的生命变得机械化,不再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自然成为人类改造和征服的对象。人的计算之心和机巧之心使人远离“道常无名朴”(《老子三十二章》)的境界,使人类的生存日益陷入困境。“由于技术的出现,世界图景被重新设定,甚至连人最深的痛苦也成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如今,人们拼命把手伸向宇宙空间,实际上不过是在逃避无家可归的困境。因此,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处于一种假象之中,好像获得了人性解放的人真能把世界秩序置于自己的力量和控制之下——但这是虚假的,不过是”无家可归“的人的逃遁而已”[2]。

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思想经络的堵塞导致身体经络的堵塞,变得麻木不仁。当我们打通自己思想和身体的经络,发现太阳、月亮和星辰真的就在自己的体内运行,进而会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世界不是在我们之外而是置身于我们的身内,或者说我们置身于世界之内,天人感应,心物一元。在以逻辑思维为主流思维方式的现代社会,人类的本源性思维连同人之初的本性和创造力一同受到压抑和束缚。

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左右半脑,一个是记忆功能,一个是想象功能;一个主管理性的逻辑思维,一个是感性的整体感知。人的左右脑的沟通配合程度,决定了人的完善程度,沟通配合越好则完美程度越高。逻辑思维的发达抑制了人的感觉能力,即对事物和现象具体的整体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人的左右大脑发展失衡。发达的逻辑思维由于其精细的区分切断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人类分辨能力的发达最终催生了分别心,失去了人类的原初直观,作为天地人神的整体世界也就被分裂了。人类需要恢复思维的创造性与活力,恢复与自然原初的关系,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恢复人对世界的原初的接触和体验。把土地还给大地,把风还给天空,把水还给江河湖海。基于这一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图景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庄子理想的社会图景是“至德之世”: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骻为仁,醻?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皀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无论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社会理想中的体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安时处顺,自然无为。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地生活,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类如今却正走在毁灭地球家园和毁灭自己的路上,从当今社会由于物质文明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

“南海之帝为闞,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闞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闞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将是人类命运的写照。老庄都主张重返混沌,回到宇宙中最本始的状态,复归于本我,去寻找我们真正的生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个人若想长生久视,社会若想长存久治,都要归根复命,“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然后开始新的生命循环。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生命就像日升月落一样交替循环,生生不息。

[1][2]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6.278.

【责任编辑:王 崇】

B82-02;B223.1

A

1673-7725(2016)07-0091-04

2016-06-05

陈玲玲(1968-),女,浙江宁波人,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原道老子天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拾天地之荒
浅谈《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原道》意旨初探
智者老子
《文心雕龙·原道》与圆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