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言衍生民俗仪式二则
——“浇旗”“卸枷”的理据

2016-03-16 21:02孙志豪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据逝者习俗

孙志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语言与文化】

民间语言衍生民俗仪式二则
——“浇旗”“卸枷”的理据

孙志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通过分析开封尉氏丧葬礼俗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婴儿祈福“结疙渣”习俗与“卸枷”仪式这两个习俗的由来,论证“浇旗仪式”是“交七”的谐音联想,“卸枷仪式”是“卸痂”的谐音联想,揭示民俗语词理据探求在考证仪式由来方面的价值。

民俗语言;民俗理据;浇旗;卸枷

民俗产生民间用语,容易理解。语言影响民俗,为民俗生活增添仪式和流程,是一个有趣且容易忽视的话题。就后者而论,张永言先生曾举“慈乌”为例说明如何从“黑乌”变成“孝乌”,从而产生乌鸦反哺孝亲的传说。[1]笔者曾就“檐蝙蝠”衍生出老鼠偷吃盐变成蝙蝠的故事试作探讨。[2]除民间传说外,语言理据的民间解读还可以产生民俗仪式,丰富民俗文化。笔者拟以河南开封尉氏的丧葬仪式和生育仪式各举一则,结合调查及文献,予以说明。

一、丧葬仪式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

汉族传统丧俗,在死后每七日作一次祭奠,直到七七为止,俗称“做七”[3]。据清人赵翼考证,“做七”之俗可溯至南北朝元魏、北齐时代。[4]这一习俗普遍存在于河南、陕西、河北、湖北等地。在很多地方,做七的日子如果正好赶上农历含七的日子,称为犯七,犯七是忌讳,要避开,多地提前或推后一天来举行祭奠仪式,像陕西的耀县和丹凤县对此都有记载。[5]

也有地方不避犯七,甚至是故意撞七,如河北藁城。[6]尉氏县也有“撞七”之俗,人去世下葬后,逝者的儿女们算好犯七的日子,力争在三七上撞七,有时赶不上,落在七的前后一两天,就错开一两天也要交“七”,认定前后那天就是三七;天数实在差别大,就考虑在一七、二七上交七,俗称“犯三七,儿女有饭吃”。但是,五七不能犯,据说是因为五阎王比较凶。

犯七时,就要实行“浇七”仪式。当天,要拿着一壶水去坟地浇水,水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汲取,没有地方打水就在院中的压井中取。盛水的壶要一直提到坟地,中间不能触地。交几七就在坟墓边扎几个小的纸旗和一个纸伞。纸旗松松地插在坟前的土地里,以利于浇倒。逝者的子女拿壶轮流将水浇到几个纸旗上,浇时口中也念念有词:“你犯七,我浇七。长露水,来救你。刮风下雨伞底去,去了铁旗换纸旗。铁旗沉,纸旗轻,扛起纸旗一溜风。”有几个子女就浇几遍,纸旗越浇越斜,最后一位将旗浇倒。

对于浇旗这一习俗,当地人说,传说人死后,阎王会让逝者背上铁的背子旗惩罚,儿女不忍心父母身受重压,通过仪式来拯救亲人,所以要用纸旗去替换铁旗。这一民俗解释未必是仪式的事实。疑点在于,关于死后背旗之说,在儒家、道家、佛教相关记载中未见确切的描述。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其他地方也罕有记载。为何选取只有戏剧里面才有的、并不常见的背子旗来表示惩罚,令人费解。普遍的解释是,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7]

其他地方的“犯七”仪式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仪式的用意。在陕西府谷,破解犯七的方法是在从家到墓地的路上隔一段插一小白旗。[8]《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中有记载:“届时用谷草秆糊制三角状白纸旗49只,从院门外隔一段路程插一支,直插至坟头。”[9]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还可藏于白旗下躲难。[10]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11]在鄂东,有“回煞”之俗,人死后第七日,招引亡灵回家探视。[12]“中国清明网”还描述了传说的“回魂夜”当晚于屋内四周和大门地上撒香炉灰测知逝者是否回来的风俗。[13]

综合以上各处资料,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犯七时,亡灵会在阴间上刑受审,家人通过纸人、旗、伞等物引导亡灵回家,以躲避刑罚。尉氏的风俗与山西最为接近,尉氏县志及族谱等记载有明清从山西移民的记载,尉氏话也有晋语的孑遗。从尉氏的仪式看,可以看作是山西仪式的简省,省去了纸人、梯子和桥,有漏瓢但省去了核桃和枣。枣和核桃谐音“早”“逃”,用意明显,是请逝者的鬼魂从阴间回来,沿着梯子和桥下来,顺着旗的指示回去,以躲避“犯七”所带来的惩罚。浇水应是代替传说中还魂水的意思,让阎王看到,其实已给代替的纸人喝了,请魂魄保持清醒回家躲避。“浇旗”其实是“交七”之讹,就像山西的“冲七”理解为“冲旗”一样,民间仪式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当人们不知道仪式的由来时,就按照谐音构建新的推理,即民俗理据。由烧纸人转成了浇旗,于是就有了“浇旗仪式”。

二、婴儿结疙渣祈福习俗与“卸枷”仪式

尉氏有为婴儿“结圪渣”的风俗。婴儿出生不久,为预防天花,在春天时,先要在胳膊上接种天花疫苗(现在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出现脓泡或溃烂并结痂,脱落后形成小的疤痕。这种接种,当地形象称之为“种花”。接种后,在快结痂时,孩子的家人会用麻秸、梃子等条状物缠上纸,交叉绑成一个五角形的“枷”,这种“枷”也可以在集市上买到。定好日子,亲戚前去庆祝,庆祝当天要举行“卸枷”仪式,由孩子长辈持“枷”象征性地戴在孩子头上,再取下,并由家人拿着“枷”和事先准备好的食贡,到村头“奶奶庙”敬拜,之后把“枷”烧掉,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圪渣在尉氏话里原指皮肤受损愈合后所结的痂,后来词义扩大,以身体上的痂隐喻面饼被火炙烤焦后又黑而硬的样子,如馍圪渣等。刘冬冰“圪渣(锅巴)”[14],贺巍作“锅圪渣(麦食锅底结的巴)”[15]。可见,开封和洛阳都使用该词。

在尉氏话里,类似圪渣这样的“圪”头词不算少,如圪巴、圪针、圪影、圪奄、圪料,这种圪头词,很可能是晋语圪头词的遗留。笔者认为“渣”其实是同音替代字,它替代的其实就是“痂”。枷[ia55]就是渣[a55],体现了j[]到zh[]的高化。在开封方言中,声母高化不乏其例,如蛴螬、曲蟮等。洛阳、荥阳等地写作圪痂,如疮圪痂,鱼圪痂(鱼鳞)等,尉氏话中痂的高化正是晋语向外围扩散过程衰减的反映,圪渣是圪痂的音变。

在这个风俗中,“结圪渣”在民俗生活中被理解为“揭圪渣”,“揭圪渣”和“卸枷”一白一文,本是同义词组,但对百姓来讲,已不能将“圪渣”与“痂”建立联系,声母高化等汉语史专业知识更是超出理解范围,更容易从同音词中寻找理据,便自然联系到了“枷”,而“枷”正是戴在脖子上的戒具。模仿刑具自然不吉利,于是才有了对“枷”的改良,用枝条绑成,由戴在脖子上改为戴在头上,衍生出祈福的“卸枷”仪式,在一戴一卸的仪式模拟中,祈求孩子免受疾病袭扰,平安成长。

[1]张永言.语文学论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44-145.

[2]孙志豪.俗语词探源二则:“蝙蝠”“连襟”[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16):169-175.

[3][9]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05.105.

[4][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688-689.

[5][10]中国清明网.殡葬风俗中的“头七”[EB/OL].(2013-08-06)[2016-03-25].http://www.tsingming.com/mjxs/show/546094440208/.

[6]郭伏良.河北风土谚与人生礼俗[J].民俗研究,1997,(1):81-84.

[7][11]刘建武.老山西的丧葬习俗为逝者烧七与犯七淋七[N].太原晚报,2010-04-06.

[8]刘翠萍.府谷丧葬习俗述论[J].榆林学院学报,2012,(5):48.

[12]项菊.从一些民俗词语看鄂东丧葬习俗[J].湖北社会科学,2009,(9):197.

[13]不详.丧葬礼俗[EB/OL].(2013-09-14)[2016-03-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4/21/3420458_314478538.shtml.

[14]刘冬冰.开封方言记略[J].方言,1997,(4):271-285.

[15]贺巍.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95.

【责任编辑:王 崇】

G127

A

1673-7725(2016)07-0178-03

2016-05-05

孙志豪(1979-),男,河南尉氏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语言、词语理据研究。

猜你喜欢
理据逝者习俗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