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2016-03-16 22:44季良靖张洪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邮电大学校园文化育人

庄 敏, 季良靖, 张洪波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庄 敏, 季良靖, 张洪波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特色校园文化对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建校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南京邮电大学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积淀了“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大兴特色学科;坚持人才强校,构建“三才”涌流的培养体系;追求质量至上,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学校特色之路;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了“大信息”特色的校园文化。

南京邮电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特色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1]的有机整体。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园文化生长积淀的厚度、精神传承开拓的方向是其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其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之贯穿于办学的每个环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文化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努力建设连墙角都会说话的文化校园。

1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精准把握

特色校园文化上的“特色”是指一所大学所区别于其他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创新性,是校际差异的主要标志。多年来,为了科学把握特色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规律,学校通过在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增设校园文化专题,定期召集职能部门研讨,分赴各高校调研等多种形式,开展特色校园文化专题研究,并相继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2015—201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指导校园文化开展全方位建设。

在校园文化的宏观设计中,学校从三方面精准把握校园文化内涵,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精神核心论,坚持凝练、培育和弘扬 “自强不息 信达天下”的学校精神,认为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学校精神进行;二是特色发展论,认为信息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因邮电而生,依通信而长,随信息而强,坚持大信息特色兴校,发展特色学科,培养优秀人才;三是全方位育人论,校园文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质量至上,通过实施制度文化建设计划、师德建设计划、学风建设计划、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校园环境建设计划等,全方位育人,提升广大师生综合素质,在全校师生文化境界提升中,精心打造具有“大信息”特色的校园文化。

2 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举措

校园文化表现为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校园文化的整体。校园文化以学校精神为核心,坚持全方位育人,坚持特色发展,通过有机整合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引导、提升和规范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树立起完整的学校文化形象。

举措一:坚持精神引导,凝练、弘扬“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精神。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精神文化始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坚持精神核心,通过校史、校歌、校训、校风等丰富学校精神内涵,从多方面凝练和弘扬学校精神,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校精神“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

(1) 传承学校历史,凝练“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精神。学校精神由历史积淀而来,任何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从尊重历史传统开始。学校肇始于战火中的战邮干训班,70多年的办学,实现了从训练班、专科学校、本科院校三个阶段的跨越;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的逐步完善,从起步时非学历的培训教育到现在的博士、硕士、本科教育齐全的体系;学生规模迅猛扩大,从最初1942年34名学员到今天2万余名在校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南邮人自强不息、信达天下的奋斗史。学校尊重历史传统,对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进行多方面整理和总结,以七十周年校庆为契机,组织编辑第一部校史,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育人理念、科研定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从战争年代的“生生不息、坚韧顽强”、改革开放时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等不同时期的南邮精神中提炼出了“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新南邮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巨资打造了档案馆、校史陈列馆、通信展览馆等,通过图片、表格、实物、信息传播等手段,再现南邮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传承南邮精神,使之成为承载南邮精神的鲜活教材。

(2) 打造文化名片,弘扬“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精神。校标、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载体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学校组织人力进行专门研究,综合考量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奋斗目标等因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创作校标图形,弘扬校训,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风范,并将之内化为师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其熏陶和教育作用。“厚德、弘毅、求是、笃行”校训来自传统文化,重在强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期望全校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求是笃行。校标图形由汉字“邮”“电”和传统文化中的回纹及象征着信息、通信的线条等元素综合变化而来,简洁、清晰地传递出学校的校名和特征,体现学校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办学特点,寓意着信息、通讯的畅通和学校的传承、创新和奋进,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实力。校歌易于推广,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爱校热情和凝聚力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学校正面向校内外征集校歌歌词,邀请专家进行校歌创造,拟定校歌推广方案。

举措二:坚持特色发展,构建学校特色之路

建校以来,学校大力发展通信、物联网等学科特色,培养了大批通信领域人才,先后走出了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尹浩院士、首位中国籍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教授等200多位中国通信领袖人物和10万多名信息产业的技术精英、管理骨干。学校邮电通信特色的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和加强。

(1) 大兴特色学科,谋求多特色发展。 专业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高校在不断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2]。学校创建之初就具有鲜明的“邮电通信”特色。多年来,学校集中力量打造办学特色,确立了“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明确了“加强基础、注重主干、突出重点、培育交叉、扶持新兴,构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体系”的发展思路,适时提出以信息文科带动经、管、文、教、艺、法协调发展,集聚学科优势、凝练学术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信息文科”作为新的学科发展增长点,建立南邮文库,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文科”为特色的人文社科发展模式。同时,学校着力推进国、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4年以来,化学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20名;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获批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2) 坚持人才强校,构建“三才”涌流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学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进入新世纪,学校牢固确立和贯彻落实“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坚持“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原则,立足培养拔尖人才、实践创新人才和大信息复合型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启动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工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深化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体系和多形式校内外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和信息特色的品牌活动以及独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支持形式多样的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才”涌流的人才培养文化初见雏形。“十二五”以来,在校本科生累计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 637项。

(3) 追求质量至上,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学校围绕学科特色,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跨学科的组织文化,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团队之间的协同攻关,对有组织的跨学科的重大科研、团队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进行倾斜支持;同时,出台科研项目经费配套、科研成果奖励、专利扶持等激励政策,培植崇尚科学的学术追求,营造追求真知、激励创新的学术制度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员工的科研积极性,从而在获取科研项目、产出科研成果、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上取得跨越式发展。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科技与产业项目近2000项,经费总额超过6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合计79项,多项高层次科技奖励取得突破;共申请专利2胜386件。

在社会服务中,学校放眼社会需求,坚持区域经济产业特色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一是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先后为政府和企事业提供多项决策咨询服务。二是推动“一市一院,一区一园”的校地特色化合作战略,在南京市推行“一区一园一特色”、在省内其他城市推行“一市一院一特色”校地合作战略的落实,分别与南京鼓楼区、栖霞区共建了物联网研究院、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张家港、盐城、扬州共建了张家港研究院、盐城大数据研究院、扬州研究院,与淮安共建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在全省30多个县市区加强了产学研合作,与中兴通讯、中天集团、徐工信息等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洽谈或对接,与苏州工业园区、常州武进区、盐城市城南新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市鼓楼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等50余个区域或园区实现了实质性紧密合作,积极对外宣传学校的品牌和科研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多项获奖科技成果都是与省内如华为、中兴等多家著名企业经过多年合作产生的。

举措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多年来,学校从大文化视角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1) 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学校把制度文化建设当作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公正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学校制定了《南京邮电大学推进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方案的通知》《南京邮电大学章程》《南京邮电大学关于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意见》和《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意在推进教育教学、人事制度和二级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拔尖人才选培体系、重点学科建设体系、科研工作创新体系和开放办学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层次、学科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国际化水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效益和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八项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2) 环境文化建设是基础。环境文化是展现校园文化品质内涵和个性色彩的重要窗口,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润人无声、催人奋进。校园里的每一处都应该体现文化韵味,能直观地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追求。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物质设施对学校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修复、新增仙林校区教学楼教师名人名言宣传挂图,竖立各种伟人、名人雕像,新增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机等;相继建设了展现学校办学历史的校史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通信展览馆、(李味青)艺术馆、学科楼等文化工程;整合多种媒体扩大覆盖面,充分发挥校报学报、校园网站等媒体作用,集聚向心力,传递正能量;以校训为依托,以学校精神为内涵,建设了图书馆、学科楼等,布展楼宇空间,让学校的水、园、林、路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之生成无限的精神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发展。

(3) 行为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构建主导价值观念,建设组织文化、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以改善校风,推动学生激活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目前,学校在全力解决和改善学生的居住条件、学习环境、成长路径及其他困难的同时,构建了时时可学习、处处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着力打造以“紫金大讲堂”“金陵名人堂”等品牌讲座为支撑的课外讲座体系和高品位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支撑的课外培养体系。课外培养体系一是以“班级建设、宿舍建设、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为平台,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月”“心理健康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二是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文艺科技品牌项目,彰显我校“大信息”专业优势。推动教师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师资补充、青年教师提升和创新团队培育四大工程为载体,刻画教师的“精”字文章,提升教师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等多种方式推进教风建设,形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以教风影响学风,引导教师通过专业教学、参与科研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展现其良好素质和基本文化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推动管理服务人员发展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人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确保学校的一切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学校加强管理服务人员学习培训,创新管理方式,立足基层,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杨晓江.美国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S1):43-47.

[2] 张代治,杨义波.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J].长春大学学报,2008( 9) :95-97.

[3] 何祖健,张兢.论大学的文化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1(7):65-67.

[4] 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责任编辑 王红岩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 case

ZHUANGMin,JILiangjing,ZHANGHongbo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0023, China)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and the effort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NUPT follows the rul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adheres to the school spirit of “reaching out to the world while striving persistently for perfection”, focuses on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by training talents and establishes “three types” of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addition, NUPT pursues quality first, promo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ies, sticks to all-dimensional educaton system with the feature of big data campus culture.

NUPT;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2016-09-01

项目来源: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科规划课题(GJS-XKT1417)

庄 敏(1966— ),女,江苏南京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季良靖(1979— ),女,江苏宿迁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张洪波(1972—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研究。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05

G 47

A

1671-7880(2016)06-0015-04

猜你喜欢
邮电大学校园文化育人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西安邮电大学设计作品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