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6-03-17 05:38崔璨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称评定职业倦怠

崔璨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成因及对策研究

崔璨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辅导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易产生职业倦怠。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对辅导员职业倦怠从岗位职责、考评机制等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改革意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并认为它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工作为高压职业。高校辅导员处于思政教育工作第一线,作为高校工作的基层工作者,纷繁的事务性工作、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思政工作的复杂性致使高校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在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成败。

1 高职院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产生职业倦怠感原因的多种多样,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致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频发。

1.1岗位职责不明晰

目前,高校对专职辅导员多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受学工部门和所在院系双层管理。因此,除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要落实到辅导员身上以外,还有事务性工作要交给辅导员。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常常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状态。事务性工作的繁杂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易产生职业混乱感和困惑。

1.2考评机制不完善

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八项工作职责。这八项工作职责除个别可进行量化考评以外,大多工作职责无量化考评机制。各高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的考核标准,如班会的召开次数、深入宿舍的频率、与学生的谈话次数等。然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特殊性工作。这些简单的指标并不能有效地体现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而且辅导员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确定性,随时随地都要处理学生的事务,经常处于加班状态。辅导员工作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苦,但可能因为一个意外事件,辅导员平时尽心尽职的工作被全盘否定。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客观的考评,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1.3晋升渠道不通畅

高校职称评定两种途径,研究员序列和教授序列。高校行政人员职称评定为单独的研究员职称,不与普通教师竞争,辅导员与高校教师一同参与职称评定。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为广大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琐碎繁杂,需花费辅导员大量时间,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在职称评定上,相较于普通教师,劣势明显。职业前景是每位工作者前行的动力。辅导员的大多是从优秀毕业生中选聘出来,对未来发展都有一定期许和憧憬,但工作中被繁杂的事务缠身,且缺乏时间和机会深造,晋升渠道不畅。由于对未来发展的迷惑和担忧,很多辅导员思想不稳定。

1.4工作强度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量不断加重。截止2014年底,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 559万人。虽然教育部规定高校一线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是1∶200,而高校一般300~4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有的高校甚至600~700名学生才配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引导学生思想,辅导学生学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择业指导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几乎都需要辅导员全程参与。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要求辅导员不分上下班,不分校内外,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工作内容的繁杂给辅导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学生的生活学习各方面问题频发,致使辅导员不堪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样化,辅导员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且90后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化,自我意识较强,使得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充满挑战,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1.5工作认同感低

高校一直存在教学与科研何为重之争,但是却忽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时间长成效缓,在高校评估中难以体现。因此,高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并不重视,甚至多数人不认同辅导员的工作,认为其工作缺乏技术含量。

2 如何解决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具有一定普遍性,甚至开始出现加重趋势。这种情况对辅导员本身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危害。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实现辅导员的个人价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积极作用。

2.1明确岗位职位完善考评机制

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经常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可以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需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其工作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具体工作内容上,依据辅导员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及兴趣,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专项划分。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辅导员奖励考评机制等与辅导员相关的集体目标制订中,要让辅导员参与,充分听取辅导员的意见,让辅导员感到工作的自主权,激励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很好地结合,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工作。

2.2拓宽辅导员的发展途径

高校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作为年轻教师,职业前景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其对事业成功具有强烈的渴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前景主要体现职称和职务两个方面。首先,在职称评定上,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订切合辅导员工作的评定标准,体现辅导员工作性质与特质,培养一批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其次,在职务提升上,开拓辅导员的成长渠道,将辅导员作为高校储备干部培养。干部评选本着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优先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

2.3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

当代社会是个不断发展的社会。高校要为其提供培训和进修计划,尽量为其设计个性化培训,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宣泄渠道不畅,学校可多组织心理讲坛、素质拓展活动,以减轻辅导员压力,舒缓情绪,降低其职业倦怠感。同时,要平等、真诚地对待辅导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大力表彰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使他们看到前途与希望,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

2.4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应对压力能力

定期组织高校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三个方法。归因训练可以提高个体自身的自控能力,帮助个体把事件产生的缘由归结为可控因素,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应激训练可以改变个体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提高个体在工作中表达见解和主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情绪转移可以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和压力的释放,使个体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在职业倦怠初显时,就给予关注,提供抚慰,最终帮助其成功走出阴霾,重建自信,重拾乐趣。

3 结语

辅导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惑,对辅导员工作存在直接影响。因此,学校需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良好的分流机制以及心理健康防御机制等来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

[1]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65.

[2]陈静,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3):82-85.

[3]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称评定职业倦怠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