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符合社会新常态下中职生德性成长的内在要求

2016-03-17 05:38朱红华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德性文明礼仪社会性

朱红华 梁 冰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文明礼仪教育符合社会新常态下中职生德性成长的内在要求

朱红华梁冰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社会新常态下,中职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符合中职学生德性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性要求、整体性要求、建构性要求、德性动态发展性要求和中职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自我成长要求。

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德性成长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成长”阶段,社会发展呈现从以数量导向为主向以质量导向为主转变的趋势。一个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倡导社会新风尚以及建设和谐幸福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与社会的融合。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和谐社会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环境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扩展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获取新的社会意义。作为个体的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作为社会公民之一的中职生,在其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和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德性的成长与发展是其全面健康发展要素之一,既具有其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外在要求,又具有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1 德性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性要求

德性就是品德。德性的成长就是品德的成长和发展。德性是人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德性的根本属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性决定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标志着个体存在的意义。德性以人格或个性的形式反映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德性的社会性要求是指个体的道德品德依赖一定的社会背景而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人,其德性的存在必须符合和体现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性德性是德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中等卫生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文明礼仪教育是根据当今社会价值取向中对“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要求,以提高中职学生德性的社会性为根本目的而提出的,符合德性存在、发展和成长的社会性要求。

2 德性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德性存在和发展的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德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德性的社会性内容的完整性。

2.1从人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认识德性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

考察德性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根本点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内在的知、情、意和外在行的和谐统一,归结点是一个人德行的真实性。德性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表现在德性的形式结构(知、情、意、行)和内容结构(道德规范)、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的辩证统一。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而善恶问题不仅需要道德判断,而且还需要情感的调节。人不仅是理性存在,而且是感性存在。情感不仅是德性的构成要素,而且在德性整体结构中起着动力或动机的作用。

2.2从德性的社会内容的完整性认识德性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看,德性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体现在个体的社会性。离开社会活动和社会规范,就无法认识德性。道德意义上的完整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而且要通过成就自我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成就他人。真正完美的德性不仅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德性的社会性是的德性存在和发展整体性的重要标志。德性整体性的形成过程与人的社会化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个体德性的整体性越强,就越能适应社会要求,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而个体德性与社会的适应和促进关系越和谐,其社会化程度就越深。

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对中职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认知,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和意志,习得礼仪行为,最终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符合德性存在和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3 德性存在和发展的建构性要求

德性存在和发展的建构性是规范性与主体性的动态统一过程。道德规范从人们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认识和实践中概括出来。它以规则性行为为要求引导和塑造着人的德性。规范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内涵着“应当”。它以善的认定为根据,不仅指出何者当为何者当不为,而且还告诉人们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因此,它虽然相对个体来说是外在的,但是其内容和精神却与人追求善的倾向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使对规范的学习、遵守和实践以及对已习惯、行为的养成成为培养德性的必要手段。规范的作用在于规定了德性的内容和范型。规范教育只有同主体性培养融为一体,才能使德性成为人所特有的生命形态。习惯和行为的养成作用在于达成了德性的表现和外形。养成教育也只有同主体性培养融为一体,才能使德性成为人自然的生命形态。人的生命形态显现于人的知、情、意、行,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知、情、意、行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德性的建构性是在规范性和人的道德主体性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发生的。人的道德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为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文明礼仪教育是在德性存在和发展的建构性要求基础上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自发的文明礼仪内容和范型的学习、文明礼仪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达到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按知、情、意、行螺旋递进式上升和发展。

4 德性动态发展性要求

德性的整体性和建构性都在说明着德性的动态发展性。德性的发展性可以从德性的历史传承、个体德性的培养过程、德性的发展动力、德性发展的现代特点四个方面来分析。

4.1从德性的历史传承过程看德性的发展性

思想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一方面,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德性有不同的要求,德性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结果也有所不同,德性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德性随时代发生变化并不是完全抛弃前代德性,而一般是在历史和时代更替中将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德性原则保留传承下来并弃除那些不合时代的成分。这种具有普遍价值的德性品质,如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勤、俭、勇、廉、耻等,在历史传承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这是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操和行为仍然能够感动现代人并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敬仰的内在原因。

4.2从个体德性的培养过程看德性的发展性

根据中外关于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人的德性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如科尔伯格等人关于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研究,大致反映出德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代我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中,受教育者的德性发展并不是节节提高日生日成的。以世界观教育为例,世界观是人的德性中的一个稳定的观念因素,世界观的稳定性决定德性也具有稳定性。但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建构过程。

4.3从德性发展的动力看德性的发展性

道德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客观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形式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造就并发展着活动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势日益增多,水平逐渐提高。但对具体的道德活动而言,主体的道德需要及其同社会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往往对发展道德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客观的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与人们目前所达到的道德水平、道德境界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推动人们去进行自觉道德活动的动力。这表明,德性的发展既有外部的动力,也有内部动力,主体的道德需要是主体德性发展内部动力的心理活动形态。外部动力是社会实践的要求,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这种要求和必然性只有通过道德活动主体转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推动道德活动的发展。

4.4从德性发展的现代特点看德性的发展性

德性发展的现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主体性越来越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发展,创造了比以往各历史时期都适合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优越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特别是人的创新意思、创新精神得到的更充分的发挥。二是人的道德素质对任何社会的完善作用日益增大。德育活动和德性修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活动。完整的德性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直接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又为人的德性完善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三是道德的活动和德性培养的领域日益扩大。当代伦理学不仅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而且关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与电脑的道德关系,把环境道德和网络道德作为人的德性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德性的内涵也逐渐丰富。

德性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提出的课题是:德性历史传承性要求德育解决好德育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发展创新问题。个体德性的培养过程要求现代德育整体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和德育模式。德性的发展动力要求现代德育深入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发生机制,研究各种教育因素与德育需要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道德需要与道德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德性发展的现代特点要求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坚持“三个面向”的发展方向,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德育研究和实践。

文明礼仪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为基本内涵并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中职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科学规划养成教育时段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为动力,合理实施养成教育的引导和实践;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为合力,整体构建立体德育格局

5 中职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自我成长要求

在社会新常态下,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追求进步渴望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共同特点,也是其品德发展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即所谓的人心向上。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在这三者之中,成人位居首要位置。一个人只有首先成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的正直之人,他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也才能最后走向成功。中职学生都有成人成才成功的渴望。这是他们德性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愿望是中职教育教学的职责所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当前,为了实现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人,中职学校均在开展德育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满足他们成人成才和成功的成长需要。

猜你喜欢
德性文明礼仪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不懂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