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 考槃余事》点校订误

2016-03-17 11:50林日波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标点

林日波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出版社)

《长物志 考槃余事》点校订误

林日波

中国古代典籍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就清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而言,“艺术类”著录要籍80余种,依今人概念,“谱录类”“杂家类”中涉及艺术者所在多有,则总数在200种左右*[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二至一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2-1140页。,整体上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才情韵致,士大夫世界的审美趣味。古往今来,其中所包蕴的中国式精巧典雅、潇洒飘逸的气质一脉相承。2011年12月以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心策划、科学选目、分辑推出《中国艺术文献丛书》,影响渐广,已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重点项目库,引起艺术史学界、出版界的瞩目。该丛书“集中国历代各门类艺术文献之大成”,目的之一在“可赏读、可征引、可披览、可珍藏”,因此特别强调“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注重精细点校。

前后月余,将二书披览一遍,未及沉潜旁通,认识不免浅显。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文震亨、屠隆的生卒,宜将《考槃余事》编排在《长物志》前。以下则就所见标点、校勘问题择要辨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古人讲“离经辨志”,习读白话已久的我们,读古书而不明版本,不讲句读、校勘,难免会囫囵吞枣,不辨其中滋味,甚至以讹传讹,曲解文义,遑论“理解之同情”。

1. 《蔷薇 木香》: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第37页)

按,“木香”二字为整理者所加,其校勘记称:“‘木香’,各本俱脱,据文意补。”其实不必补,原文当是承下“木香棚”而省。

2. 《菊》:种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谓:胎养、土宜、扶植、雨旸、修葺、灌溉、防虫,及雀作窠时,必来摘叶,此皆园丁所宜知,又非吾辈事也。(第48页)

按,前文言“六要”“二防”,然后文一气顿号,遂混淆六、二之分。审文意,“防虫”当属“二防”之一;又“及”为连词,其前不宜标点,故相应部分标点应改作:“……灌溉,防虫及雀作窠时必来摘叶……”

3. 《地泉》: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第54页)

按,“土多沙”易明,“腻泥凝”费解,查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一《饮馔服食笺·清寒》:“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明]高濂著,赵立勋等校注:《遵生八笺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屠隆《考槃余事》卷四《择水》(第328页)袭取之。据此知,《长物志》省略“石少”一词,遂使“多”孤立无应,因此标点宜顺势改作“土多、沙腻、泥凝者”。

4. 《藏画》:以杉、桫木为匣,匣内切勿油漆,糊纸恐惹黴湿。(第78页)

按,油漆、糊纸均能使画黴湿,二者并列,不宜点断。故标点宜改作:“匣内切勿油漆、糊纸,恐惹黴湿。”屠隆《考槃余事》卷二《藏画》(第243页)同句标点当照改。

又,《赏鉴好事》:书画有赏鉴好事二家,其说旧矣。(第236页)

按,既然称“二家”,则“赏鉴”“好事”间宜加顿号。

又,《箫》:湘竹眉绿,九节者,尤更难得。今会稽胡了凡,云间戈蓼汀所制,可称江南二绝。(第295页)按,湘竹,即湘妃竹。清初陈淏子《花镜》卷五《藤蔓类考·竹》:“湘妃竹,产于古辣,其干光润,上有黄黑斑点,纹旋转而细,如珠泪痕状。”*[清]陈洖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修订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241页。眉绿,或称“眉禄”“麋鹿”“梅绿”。《花镜》“竹”条又载:“梅绿竹,其干似湘妃而细,皮无旋纹,色亦暗,而大不如,人多取为扇骨。”*《花镜(修订版)》,第242页。清王廷鼎《杖扇新录》“眉禄杖”条:“眉禄者,麋鹿竹也。取眉寿福禄,故名眉禄。其质坚挺,色紫赭而有黑斑,斑大小不等,大者如睛,中作旋螺纹,以其似麋鹿之斑,故名。”*[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全书》,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5页。可见湘竹、眉绿为两种竹子,其间宜用顿号,且“九节者”为湘竹、眉绿二者共有的后置定语,不宜独立为句,所以标点应改作“湘竹、眉绿九节者”;同理,胡了凡、戈蓼汀二人并称,其间逗号当改为顿号。参看《长物志》卷七《扇 扇坠》条。

又,《杖》:有棕竹、合竹之字竹,俱可作杖。(第301页)按,“合竹”“之字竹”为二物,其间宜用顿号。《汉书》卷六三《昌邑哀王刘髆传》:“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颜师古注引文颖曰:“合竹作杖也。”*[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64页。则“合竹”即“积竹”,一般是将两三根细竹合在一起拧作杖,使其韧而挺。关于“之字竹”,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七《之字竹杖》条按语称:“之字竹今未之见,余闻焦山有竹,其根自然三曲,可以为杖,岂即此欤?”*[清]俞樾撰,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茶香室丛钞》,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90页。

又,《杖》:若万岁藤藜藿为杖,形虽奇怪,此为老衲行具,恐非山人家扶老也。(第302页)按,“万岁藤”“藜藿”亦二物。万岁藤,又名天门冬,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根块可入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卷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人盖因其药性取以做杖。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老茎坚韧轻便,可做杖。“藜藿”合称则指粗劣的饭菜,此处当主要取“藜”字义。明陈沂《询刍录》“菠苋藜”条:“古称藜即灰苋,老可为杖,盖藜杖也。”*[明]陈沂:《询刍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四“灰藋”条:“红心者为藜……其茎秋时伐为杖,轻而有致,髹以漆则坚耐久,杖乡者曳扶至便。”*[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98页。

又,《数珠》:记念有宋做玉降魔杵,玉五供养。(第308页)

按,“玉降魔杵”“玉五供养”并列,宜改逗号为顿号。参看《长物志》卷七《数珠》条(第113页)。

又,《渔竿》:比之严陵渭水,不亦高哉!(第318页)

按,“严陵”即严光,字子陵。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事见《后汉书》本传。“渭水”指姜子牙,《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其隐居渭水之阳,周西伯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78页。。因此“严陵”“渭水”间宜加顿号。

又,《洗茶》:凡烹茶,先以熟汤洗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第331页)

按,“冷气烹之则美”句意难解,读之再三,“熟”与“冷”对,则知熟汤既去尘垢又去冷气,二者并列,因此标点当改作“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

5. 《樱桃》:樱桃古名楔桃,一名朱桃,一名英桃,又为鸟所含,故礼称含桃。(第142页)

按,《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玄注:“含桃,樱桃。”*[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十六,[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70页。据此,“礼”当指《礼记》,宜加书名号。又,《淮南子·时则训》“羞以含桃”,高诱注:“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何宁:《淮南子集释》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01页。

又,《印章》:不知顾氏印薮六帙,可谓遍括古章。(第287页)

按,“印薮”乃书名,当加书名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印薮》六卷,明顾从德撰。……是编搜罗古印,摹刻成谱。”*《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四,第980页。其书原名《集古印谱》,王稚登易之为《印薮》。此书成于万历三年(1575),印行后影响极大。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汉玉印”条载:“自顾氏《印薮》出,而汉印裒聚无遗,后学始尽识古人手腕之奇妙。”*[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9页。今有万历三年顾氏芸阁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5册。

6. 《晋帖》:《羊祐岘山碑》。(第207页)

按,“祐”当为“祜”,形近而误。羊祜,字叔子,西晋名将。晋武帝欲灭吴,任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兴振庠序,广施惠政,为百姓称颂。性乐山水,常游岘山,置酒谈咏不倦。事见《晋书》本传。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五载:“祜卒后,襄阳百姓于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祀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东晋]习凿齿撰,黄惠贤校补:《校补襄阳耆旧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有“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之句。

又,《唐帖》:《祭颜杲聊并十三侄文》。(第212页)“聊”当作“卿”,亦属形近而误。颜杲卿,字昕,与颜真卿同为颜勤礼的曾孙。安史之乱时,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城破遭俘,不屈死。事见两《唐书》本传。事后,颜真卿遣人寻杲卿父子尸骨,只得季明首级,遂作文祭之,文中有“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唐]颜真卿著,[清]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简注、重订:《颜真卿集》“祭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纪实之句。此帖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又,《宋帖》:素正己《摩利支天经》。(第217页)“素正己”为“袁正己”之形误。《西京碑林藏石目录》“第五室”中著录:“《摩利支天经》、《皇帝阴符经》并像,宋乾德,李奉珪、翟守素绘,袁正己书,正。”*陕西省博物馆编:《西京碑林藏石目录》,西安:新中国出版社西安分社印刷,1947年版,第19页。

7. 《宋帖》:《字源千文十八体》。僧梦英篆书。(第216页)

按,《西京碑林藏石目录》“第四室”中著录:“《篆书目录偏旁并序字源》,宋咸平,僧梦英书,篆。《篆书千字文》,宋乾道,僧梦英篆、袁正己注,篆、正。《十八体篆书》,宋乾德,僧梦英书,篆。”*《西京碑林藏石目录》,第10页。据此,《字源》、《千文》、《十八体》为三帖。又,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收录梦英《十八体书》一文,详列十八体名目及其源流。明赵崡《石墨镌华》卷五《僧梦瑛偏傍篆书》中称:“余合数碑观英公书,似当以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明]赵崡:《石墨镌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1页。

8. 《宋姜尧章兰亭偏旁考》:“歲”字有点,在山之下,戈口之右。(第226页)

按,据“在山之下,戈口之右”的描述,当是“嵗”字,乃“歲”之異體。

9. 《剪刀》:有宾铁剪刀,制作极巧,外面起花镀金,里面嵌回回字者,如潘铁,所遗。倭制折叠剪刀,古所未有。(第292页)

按,“如潘铁,所遗。”断句令人费解。参考卷三《压尺》条“近有潘铁,幼为浙人,被掳入倭,性最巧滑,习倭之技,其凿嵌金银倭花样式,的传倭制”(第290页)数语,再三斟酌,则“有……者,如……”句式明朗,所以“如潘铁所遗倭制折叠剪刀”当为句。另,《剪刀》、《压尺》二条乃袭取《遵生八笺》卷十五《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论文房器具·压尺》,而改“潘铜”为“潘铁”,“铜”“铁”应是以其所造器物质地而称之,非其名。其人具体俟考。

10. 《道服》:制如中衣,以白布为之。四边延以细色布,或用茶褐为袍,缘以皂布。有月衣铺地,俨如月形,穿起则披风。以吕公黄丝绦之中空者副之,二者用以坐禅策蹇,披雪避寒,俱不可少。(第312页)

按,此条大体乃节略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八《游具·道服》:“以布为佳,色白为上,如中衣四边延以淄色布亦可。次用茶褐布为袍,缘以皂布,或绢亦可。……月衣之制,铺地俨如月形,穿起则如披风道服。二者用以坐禅策蹇,披雪避寒,俱不可少。”*《遵生八笺》,第257页。两相比较,可知“四边延以细色布”当属上,标点宜改作:“以白布为之,四边延以细色布。”“铺地”当属下,标点宜改作:“有月衣,铺地俨如月形。”惟《遵生八笺》无“以吕公黄丝绦之中空者副之”句,考明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书室清供·道服》:“或用茶褐为袍,缘以皂布,以吕公黄丝绦副之。”*[明]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4—1997年版,第513页。据此,则《考槃余事》此句或错简,然现存各版本均如此,难以遽断。另,“穿起则披风”,《龙威秘书》本作“穿起则如披风”,有“如”字,宜出校勘记。

11. 《云舄》:以蘘草及棕为之,云头如芒鞋。(第314页)

按,此条乃袭取《遵生八笺》卷八《游具·云舄》,惟“蘘草”作“蓑草”*《遵生八笺》,第258页。。考《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蘘草为姜科植物蘘荷的嫩芽叶,可供入药或食用。蓑草又名龙须草、拟金茅,禾本科植物,其纤维长,抗拉性能强,可编制草席、蓑衣、草鞋。《考槃余事》各版本均作“蘘草”,宜据《遵生八笺》出校勘记。

又,《江水》:杨子南冷,夹石渟渊,特入首品。(第328页)

按,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唐]张又新:《煎茶水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明田艺蘅《煮泉小品·江水》:“杨子,固江也,其南泠则夹石渟渊,特入首品。”*[明]田艺蘅:《煮泉小品》,[明]陈继儒辑:《宝颜堂秘笈续集》,上海:明文书局,1922年版。据此,“杨”“冷”二字宜出校勘记。参看《长物志》卷三《流水》条(第55页)。

又,《丹泉》:山子艺《煮茶小品》。(第330页)

按,“山”乃“田”之误。田艺蘅,字子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于明嘉靖年间。曾任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善为南曲小令。其著述中有《煮泉小品》而非《煮茶小品》,包括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部分,对各类水品进行评介。因此“山”“茶”二字应出校勘记。

又,《人品》:唐武曌博学,有著述才,性恶茶,因以诋之。其略曰……《世说新语》。(第335页)

按,《世说新语》为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而此条开始即称“唐武曌博学”,则绝非出自《世说新语》。考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褒锡第二十四》:“右补阙毋煚博学,有著述才……性不饮茶,制代茶余序,其略曰……”*[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6页。由此可知,“武曌”为“毋煚”之误,“《世说新语》”为“《大唐新语》”之误,当出校勘记。

12. 《采茶》: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第324页)

按,“觅成梗带”句意费解,细加斟酌,“成梗带叶”当为一词。原标点或是因为“绿叶”组词习以为常,遂不假思索而致误。

13. 《茶具》:湘筠焙。焙茶箱盖其上,以收火气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所以养茶色香味也。(第336页)

按,湘筠焙即用湘妃竹做成的一种焙茶箱。其形制历代有变化,唐陆羽《茶经》中称之为“育”,宋蔡襄《茶录》下篇《论茶器》中称之为“茶焙”,并称:“编竹为之,裹以篛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宋]蔡襄:《茶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考槃余事》即节取于此。对照可知,标点当改作“焙茶箱,盖其上以收火气也”。

古籍整理关乎中国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国艺术文献丛书》为今人追求闲适雅致的生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支撑。然而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因此古籍整理者必须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力和耐心;且对已有整理成果,古籍整理者要择优取善,方能后出转精,正所谓为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以上例举《长物志 考槃余事》中的点校疏误,目的在于促使古籍整理事业参与者心怀一种精细雕琢的“工匠精神”,能在当前快节奏的出版态势下,完成精益求精、可供阅读引用的“定本”理想,更加坚实地走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征程上。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出版社)

猜你喜欢
标点
标点国王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标点兄弟的春游
小小标点真厉害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标点游戏
标点官司
标点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