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疑诗考辨

2016-03-17 11:50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戎 默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汪藻疑诗考辨

戎 默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浮溪,饶州德兴人,宋代南渡时期十分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其骈文尤为当时人所重,号为“中兴第一”。其诗歌虽不及其骈文的影响力大,但时人及后世论者亦多有称道者,孙觌在《宋故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汪公墓志铭》中云:“以大手笔称天下,典册施于朝廷,乐歌见于郊庙。鸿文硕学,暴耀一世,人知其名,家有其书。而诗律高妙,兴寄深远,亦非近世诗人之所能及。”*(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全宋文(一六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页。即以诗文双美称之。而后世诗论家亦多褒扬其诗之语,吕留良《宋诗钞》论其诗云:“高华有骨,兴寄深远。”*(清)吕留良等:《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91页。贺裳《载酒园诗话》称其诗“意气高旷,一往俊逸,亦与大苏仿佛。”*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40页。而近人钱钟书先生也认为他的诗歌能脱出江西风气而学苏,并可称当时之佼佼者,他在《宋诗选注》中说道:“北宋末、南宋初的诗坛差不多是黄庭坚的世界,苏轼的儿子苏过以外,像孙觌、叶梦得等不卷入江西派的风气里而倾向于苏轼的名家,寥寥可数,汪藻是最出色的。”*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35页。在钱先生的中文笔记中,又论其诗云:“彦章五七古亦雅练,五七律工于对仗,自是四六作手本色。七律尤俊健。”*钱钟书:《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75、276页。钱先生论诗向来独具慧眼,颇有见解,可见,汪藻的诗歌创作水平很高,得到了当时及后世论者的认可,在其所处的时代当称一流。

关于汪藻的诗歌,亦有一较为著名的公案,即其诗集中一些诗歌的归属问题。汪藻诗集中的部分诗歌亦见于石敏若的《橘林集》中,《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三云:

苕溪渔隐丛曰:石敏若《橘林文》、汪彦章《浮溪集》今并行于世,二集之诗相犯甚众,不可概举。如“鸟声应为故人好,梨雪欲将春事空”“山色总兼溪色好,松声长作雨声寒”“负郭生涯千亩竹、长年心事四愁诗”“千里江山渔笛晚,十年灯火客毡寒”“日边人去雁行断,江上秋高风叶寒”“天阔鸟双下,山寒人独归”、及《阻风余干渡》、《咏水晶数珠》、《次苏养直韵》、《寄黄元功》、《阻风雨辟邪渡寄王仲诚》、《客至》、《夏夜示友人》等诗,皆全篇见于两集,未知果谁作邪?设或此诸诗皆彦章作,则《橘林文》中好诗本来无多子,傥去此,遂空冀北之群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62页。

胡仔记录了其时汪诗与石诗“相犯甚众”的情况,还列举了六联断句与七首诗题,言“皆全篇见于两集,未知果谁作邪”,可见汪石二人诗集中颇有互见重出之诗,而生于北宋末年而生活在两宋之际的胡仔*胡仔生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卒于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辈稍晚于汪藻。可参看叶当前《胡仔生平考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已不能辨这些诗的究竟是谁了。

石敏若即石懋,字敏若,芜湖人,工诗,尝为黄庭坚所赞赏,称其云“才似谪仙惟欠酒,情如宋玉更逢秋”,自号橘林居士,有《橘林集》。《(嘉庆)芜湖县志》卷十三《人物志》记其事迹最详,言“弱冠登元符三年进士”,元符三年(1100)石懋当是二十岁左右,则其生年为元丰三年(1080)左右,与生于元丰二年(1079)的汪藻所差无几,石懋“卒年三十四”,自元丰三年(1080)后推三十四年,乃政和四年(1114),则石懋的卒年当在此时前后,即徽宗政和年间。则石懋英年早逝,未经历宋室南渡的岁月,但与汪藻生年相近,属于同辈。

从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看,胡仔似乎比较倾向将这些诗归于汪藻名下,然其又用了“设或”一词,表明了他对此莫衷一是的态度。此后一些诗话、诗歌总集中亦有涉及此条公案者,如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宋朝警句》中即将“负郭生涯千亩竹、长年心事四愁诗”“千里江山渔笛晚,十年灯火客毡寒”二句选入,下注“石敏若”,认为诗句的作者是石懋,但未作出说明。*(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84页。《宋诗纪事》卷三五“石懋”条下则引《苕溪渔隐丛话》中所举诗句,但又并引《苕溪渔隐丛话》此条,则知其对诗句的作者归属亦不能判断。*(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04页。而今人编《全宋诗》时,虽未将《丛话》中提到的诗句收入石懋名下,但在石懋“雁南雪花大于掌”句下加按语云:“《丛话》前集卷五三‘汪彦章’条,收有石懋《橘林文》断句六联,并指出与汪藻《浮溪集》相犯。今这六联已入汪藻诗,故不再收入。”*傅璇琮等:《全宋诗(二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885页。亦对此事采取两可的态度,并未深考。

石懋的《橘林集》早已亡佚,集中收诗的情况已不可考,而今本的汪藻《浮溪集》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成,亦非当时原本,所以,考证当时文本收诗情况已不可能,似乎对这些诗的作者问题已经不可再进一步深入讨论。不过,今本《浮溪集》收入了一部分《丛话》所提及的疑诗,尤其所举的六句断联,其全诗都可见于今本《浮溪集》。那么,也许可以换个角度,从文本本身出发,结合汪藻与石懋的生平事迹,考察一下这些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从而可以判断诗的作者。本此,笔者试对今本《浮溪集》中收录的疑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考察,以期可以确定诗的作者:

一、 “鸟声应为故人好,梨雪欲将春事空”一联,见《浮溪集》卷三一,全诗题作《喜汪发之见访并简婺源江明府》,诗云:“怪底青灯缀玉虫,忽传车马到溪东。鸟声应为故人好,梨雪欲将春事空。老去渊明三径在,病来弥勒一龛同。总持相见问生死,为报百忧如梦中。”*(宋)汪藻:《浮溪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以下引《浮溪集》处皆用此本,不再出注。汪发之,婺源人,处士。《浮溪集》卷一八有《翠微堂记》文,云:“吾宗发之以豪自喜,读书强记,谈笑多闻,颇欲以事业文章见世。一旦悉弃去不学,学所以治心养性者,买田三灵山之阳,前瞰大川,旁眺诸岭,筑翠微堂以居,艺兰种竹其下,日与宾客饮酒赋诗,徘徊周览,盖将老焉。其意以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惟山水之娱人,无事于争,且庶几可以长存,故吾有以取之,盖不学渊明而暗与之合……若夫山间之四时朝暮,可喜可愕,他日与发之共之者,酒杯流行,尚能赋其一二。”“吾宗发之”即汪发之,按此文可证汪藻与汪发之二人交游颇深,相约饮酒、赏景、作诗。又将汪发之比作陶渊明,正与诗中言“老去渊明三径在”一语合,可见这首诗与汪藻的交游情况及经历较为符合。石懋资料过少,虽不能排除其与汪发之亦有交往的可能性,但汪发之为处士,并无仕宦经历,交游面甚窄,与汪藻有交往乃因与其同宗关系,与石懋有交往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首诗是汪藻写的可能性较大。

二、 “山色总兼溪色好,松声长学雨声寒”一联,见《浮溪集》卷三一,全诗题作《傅冲益久不得书》,诗云:“经年坐久一蒲团,幽鸟时呼到曲栏。山色总兼溪色好,松声长学雨声寒。那将俗物关心事,只拟晴窗想鼻端。已作生涯蚕事老,故人谁肯报平安。”按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故左承议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事傅公墓志铭》云:“余政和间,蒙恩校中秘书,而傅公冲益亦以编修《九域图志》寓直省中,与余为同舍郎,相好也。”*《全宋文(一六一)》,第10页。则知傅谅友在政和年间入秘书省之《九域图志》所编修《九域图志》。而同卷《宋故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汪公墓志铭》言汪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改宣德郎。遭陈国夫人之丧,免丧。”*《全宋文(一六一)》,第14页。据《浮溪集》卷二十五《夫人陈氏行状》汪藻母亲卒于政和五年,则汪藻入《九域图志》所亦在政和年间,故汪与傅同入《九域图志》所,当有所交往。《(嘉庆)芜湖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中关于石懋事迹的记载,石懋虽年少登第,又中博学宏词科,不久便得罪梁师成,排摒远州,又早卒,似与傅谅友的交往机会不大。因此,这首诗亦是汪藻作的可能性较大。

三、 “负郭生涯千亩竹、长年心事四愁诗”一联,见《浮溪集》卷三一,全诗题作《次韵李元亮》,诗云:“水宿山行十日归,李侯应恨尺书迟。遥知雨别风流后,直到秋高木落时。负郭生涯千亩竹,长年心事《四愁诗》。与君家世如兄弟,岁晚同为丘壑期。”李元亮,建昌人,《紫微诗话》言元亮字光祖*(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74页。,《观林诗话》则云字光禄*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5页。,未知孰是。祖父李莘字野夫,为李常之兄,黄庭坚伯舅,黄《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中的“舅氏野夫”即是李莘。《容斋随笔》卷三“李元亮诗启”条,叙其与蔡薿交游事及笺启为蔡薿所赏事甚详。按向子諲《水调歌头序》云“大观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顾子美、汪彦章、蒲庭鉴时在诸公幕府间,从游者洪驹父、徐师川、苏伯固及李商老兄弟。是夕,登临赋咏,乐甚。”*(宋)向子諲《酒边词》卷上,明刻宋名家词本。张元干《苏养直诗帖跋尾》亦云:“往在豫章,问句法于东湖先生徐师川,是时洪刍驹父、弟琰玉父、苏坚伯固、子庠养直、潘淳子真、吕本中居仁、汪藻彦章、向子諲伯恭为同社诗酒之乐,予既冠矣,亦获攘臂其间,大观庚寅、辛卯岁也。”*(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全宋文》第182册,第415页。则知汪藻在大观四、五年间任江西提学时,尝与徐俯、苏坚、苏庠、李彭、向子諲、洪刍等人在豫章结社唱和,而洪刍《老圃集》卷下有《次李元亮韵》一首:“邂逅何曾十日饮,乖离细数七年迟。酂侯庙下相逢处,扬子桥头握别时。犹喜夫君诵新作,自怜衰病岂能诗?平生流水高山意,绿绮朱弦付子期。”*傅璇琮:《全宋诗》第22册,第14486页。与汪藻用韵相同,李彭《日涉园集》卷八有《次韵答仲兄元亮》:“杨柳江头人迹稀,心随钟度远山迟。忽传忆弟看云句,想见流觞曲水时。人比封胡终有恨,韵低徐庾敢言诗?青春欲谢子规叫,莫惜归帆赴后期。”*傅璇琮:《全宋诗》第24册,第15940页。亦用此韵,此外李彭集中同卷尚有《用元亮韵寄驹甫》、《用元亮韵答师川篇末见寄》、《复用迟字韵呈元亮》*以上三首分别见《全宋诗》第24册,第15940、15941页。,皆用此韵,可知“迟字韵”乃这次豫章唱和反复唱和之韵,李元亮亦参与到这次唱和中,当是向子諲《水调歌头序》所云“李商老兄弟”之一。汪藻亦列豫章唱和的诗人名单之中,则此《次韵李元亮》诗当是汪藻参与迟字韵唱和时所作,为其所作无疑。

四、 “千里江山渔笛晚,十年灯火客毡寒”一联及“日边人去雁行断,江上秋高风叶寒”一联,见《浮溪集》卷三一,题作《次韵向君感秋二首》,其一:“且欲相随苜蓿盘,不须多问沐猴冠。菊花有意浮杯酒,桐叶无声下井栏。千里江山渔笛晚,十年灯火客毡寒。男儿几许功名事,华髪催人不少寛。”其二:“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何时盛之青琐闼,妙语付以乌丝栏。日边人去雁行断,江上秋高枫叶寒。向来叔度傥公是,一见使我穷愁宽。”此处“向君”指向子諲,子諲字伯恭,开封人。哲宗元符三年以外戚恩补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七年,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二年,知潭州。绍兴元年知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因曹成兵变事,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广州,未几致仕。寻起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绍兴八年,徙两浙路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寻出知平江府,后以不肯拜金诏致仕。卜居临江军,号所居之处为“芗林”。汪应辰《文定集》卷二一有《徽猷阁待制直学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铭》、胡宏《五峰集》卷三则有《向侍郎行状》,《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向子諲《酒边词》卷上《水调歌头序》中记录了与汪藻等人于大观四年前后在豫章结社唱和之事,盖当时汪藻与之相识。又《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43页。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徽猷阁直学士右朝议大夫知平江府向子諲转一官致仕。时金人所遣诏谕使将入境,子諲不肯拜敌诏,乃上章乞致仕,秦桧许之。”*(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03页。则知向子諲绍兴八年因不拜金诏忤秦桧而罢官。是二诗中,“且欲相随苜蓿盘,不须多问沐猴冠”一联,用《唐摭言》中薛令之及《汉书·项籍传》“沐猴而冠”的典故,言向君甘守贫困而不愿尸位素餐。而“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上句则用《世说新语》王子猷的典故,赞扬了向子諲不同世俗的精神,下句则用了《汉书·贡禹传》中“贡禹弹冠”的典故,颜师古注云:“弹冠者,且入仕也。”表明了向君此时未仕的身份,与向子諲绍兴八年致仕的经历亦较为相合。则是诗即有可能是作者与致仕之后的向子諲相互酬答之作,汪藻与向子諲于大观年间早有交游唱和的事迹可考,绍兴八年亦尚在世*汪藻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见孙觌《宋故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汪公墓志铭》。,而石懋卒于北宋政和年间(见前),亦未见向与之交游的材料,故这两首诗亦基本可以确定是汪藻所作的。

五、 “天阔鸟双下,山寒人独归”一联,见于《浮溪集》卷三十,全诗题作《过临平》,诗云:“一别九霄路,风烟长满衣。已成身老大,无复世轻肥。天阔鸟双下,山寒人独归。晓来何似雨,春水半岩扉。”按是诗透露出可考稽生平事迹的信息不多,似不好判断。但诗云“一别九霄路”,而“九霄”在古人诗文中多指帝王近边,此句似透露出作者乃作于自帝王近边出外的途中,诗题言“过临平”,则临平当据都城或行在不远处。《咸淳临安志》卷二十《疆域五·诸镇》:“临平镇,在府之东四十五里。”可知临平在临安附近。按高宗南渡后初期,曾移跸数地,绍兴后,行在亦曾在越州(绍兴元年改名绍兴府)、临安等地转换,绍兴八年方定都临安。则似《过临平》的创作时间当在行在在临安时,即南宋绍兴以后。而前文言石懋卒于北宋政和年间,则此诗为石懋创作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汪藻作的。

六、 《阻风雨辟邪渡寄王仲诚》,见《浮溪集》卷三十,题作《阻风雨辟邪渡寄王仲成》,王仲成或王仲诚,人不可考,诗中亦无甚信息可考见作者交游行迹,不能判断诗为谁作,惟《(同治)南昌府志》云:“武阳渡,在长定乡,去城三十五里,即辟邪渡也。通进贤、抚州大路。”则辟邪渡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宋时属洪州),汪藻为曾于大观元年为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正在洪州,有写此诗的可能。《咏水晶数珠》见《浮溪集》卷三十,题作《水晶数珠》诗,乃一首咏物诗,不可考其写作背景。

另外,《阻风余干渡》、《次苏养直韵》、《寄黄元功》、《客至》、《夏夜示友人》数首则不见今本《浮溪集》,无从考证,不过《次苏养直韵》中的苏养直,即苏庠,正是汪藻于大观四五年间于豫章结社唱和的诗人之一(详见上文引向子諲《水调歌头序》及张元干《苏养直诗帖跋尾》),可能也是汪藻所作。

综上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三所记载的汪藻与石懋诗相犯之诗,从今存汪藻《浮溪集》中尚有的篇目来看,其中多数是汪藻所作可能性大,当属汪藻为是;另有数首则不可考,不能判断为何人所作,但亦无为石懋所作的证据。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