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同构性

2016-03-19 03:44冯刚王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利益价值观

冯刚 王振

(1.教育部,北京 100816;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同构性

冯刚1王振2

(1.教育部,北京 100816;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是“三落”的重要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具有同构性,这即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社会关系利益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利益需求,二者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高校应自觉将此同构性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以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利益需求;同构性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忽视人民的利益需求,很容易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削弱自身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一般说来,人有三种具体利益需求,即物质利益需求、社会关系利益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利益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这三种利益需求是相契合的。正确把握此同构性,对于提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联。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物质利益需求是有条件的,正如邓小平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3]

富强是大学生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现实起点。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4]在人类历史上,从国家诞生起,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就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国家是个人获取物质利益的依托,国家富强是个人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现实基础,离开富强谈实现物质利益需求只能是空想。从新中国成

立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质利益需求逐渐得到了量和质的满足。多元且充足的学习生活物资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

民主是大学生表达自身物质利益需求的正确方式。历史上,人们习惯性地在政治层面上使用民主的概念,用以描述科学有效的政治制度。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常常将民主与人们的经济权利或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用以保障自己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诉求。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这其中就包含人民享有表达自身物质利益需求的权利,确保大学生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向学校、社会和国家表达利益诉求,促使有关部门制定或完善相应政策,保障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得以顺利实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向相关主管部门反映自己遇到的实际困扰,帮助相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满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物质利益需求。

平等是大学生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重要条件。在经济领域中,平等包括基本经济权利完全平等和非基本经济权利比例平等两个方面。[5]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鉴于国家的繁荣富强,还可以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物质利益需求的实现质量。非基本经济权利比例平等,就是鼓励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按照自己付出的劳动比例地获得物质利益。对于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而言,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就是全体大学生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实现自身的基本物质利益需求;非基本物质利益需求要做到比例平等,即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贡献和投入来按照比例获取物质利益需求,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奖学金的评定就要按照实际投入和贡献度来进行,在保证比例平等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法治是大学生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制度保障。人在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过程中涉及两种矛盾:一种是人与物的矛盾,即获利者与物质利益本身的矛盾;一种是人与人的矛盾,即获利者与予利者、获利者与其他获利者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直接影响人们能否顺利实现自身物质利益需求,法治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方面,法治肯定人的物质利益需求,保护人的物质利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依法“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6]法治使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了法律保护,物质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法治保障人们能够民主、平等地实现物质利益需求。民主和平等在人实现物质利益需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民主和平等本身需要法律作保障,没有法律保障的民主和平等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我国,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就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对实现人的物质利益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利益需求

从现实性上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社会关系作为人现实本质的构成要素,其本身也是人的利益需求。当代中国社会在发展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却承受着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社会关系的紧张以及个体心灵的孤独等代价。[8]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家庭关系、恋爱关系、朋辈关系、师生关系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利益需求。

实现社会关系利益需求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是在人身处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而实践活动本身又处于广泛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关系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关乎人能否顺利构建自身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关乎人

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是人结成社会关系的温床,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得以真诚相处,社会关系才能够顺利结成。但如果人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则是相互猜忌,无法进行真正的人际交往,由此也无法结成真正的社会关系。同时,在和谐环境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才会牢固稳定,而在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则脆弱易变。校园环境充满矛盾,大学生就无法结成稳定牢固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工作环境充满矛盾,大学生就无法结成顺畅可靠的同事关系;生活环境充满矛盾,大学生就无法结成亲密牢靠的亲朋关系。

实现社会关系利益需求需要相对自由的空间。在传统农业社会,个人以家庭为中心,社会关系相对简单明了。而在现代工业信息化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从传统的“家庭人”向“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人的社会关系利益需求也越发显著。但人类构建的社会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非主观臆造的联系。单方面的社会关系是不存在的,想要结成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人就需要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必要的实践,而自由则是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以自由为条件,在客观世界中,人可以突破传统社会壁垒,通过自身努力,按照自己的需求参加实践活动,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在主观世界中,人可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使人按照自身意愿,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自由可以扩展大学生的实践领域和思维模式,使大学生能够在广泛的实践中,自由自觉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

实现社会关系利益需求需要平等公正的机制。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已成为人的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项资源,它本身就存在如何配置的问题,因此一些社会关系出现了非对称性,甚至具有排他性。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没有保障机制,普通社会成员一般不能按照自身意愿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即使能够参加一些特定的实践活动,由于身份、等级、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不能轻易地建构稳定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公正和平等作为一项法律、一种制度、一个观念,为人们突破这些障碍创造了可能,它们使人回归到了人的类本质,人可以在普遍的劳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社会联系,避免客观因素对其造成障碍。当面对非对称性、排他性的社会关系资源时,平等和公正机制可以确保大学生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为普通大学生实现社会关系利益需求建立一条绿色通道。

实现社会关系利益需求需要诚信友善的品质。人在实现自身社会关系利益需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外界提供保障,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关系主客体双方对彼此的一个基本要求,诚信和友善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社会关系中双方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通行证。缺少这块试金石、通行证,社会关系中的双方很难得到彼此的信任与赏识,没有信任和赏识这个基础,人就无法构建起真正的社会关系,即使能够结成,这样的社会关系也是不稳定的、脆弱的。校园内,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省市,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诚信友善的个人品质,会给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造成不利影响;校园外,由于长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本身容易被外界人员质疑,如果缺乏诚信和友善,大学生则会丧失必要的社会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益需求

文化素养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增强和思维视域的扩展,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益需求比其他人群更为突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对应,身心健康、创新创业、审美情趣、专业技能是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利益需求的部分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它们是相契合的。

文明与和谐营造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

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变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困扰,改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迫切。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正确地对待竞争和利益分配,减少由于竞争和利益分配对其身心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与身体和谐共进,使大学生不仅拥有健全的人格,还具有健康的体魄,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利益需求。

自由与平等助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广阔舞台。2016年党中央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有效把握机遇,积极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创新创业尚有诸多限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自觉地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由于大学生在资源占有、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平等的机遇。由此,自由平等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大会上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9]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亦是如此,以自由为前提,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扩展创新创业的舞台。同时,创新创业思想最终要转换为创新创业成果,平等可以确保大学生能够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在创新创业中完成知行合一、产学合一。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引大学生提升审美情趣的目标方向。人类进步的历史反映着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0]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时代的精英,提升审美情趣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寻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但是,审美情趣是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观认识,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在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四个内容为大学生提升审美情趣指明了方向。爱国体现精神之美,它展现着个人美好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信仰;敬业体现劳动之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体现着人最为本质的美;诚信体现道德之美,“美是道德的象征”,[11]诚信作为道德的重要内容,充分展现了人的道德之美;友善体现人性之美,友善不仅仅指朋友之间友善相处,更泛指像朋友一样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展现人性因善而美。

文明与敬业提供大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驱动力。与普通群众相比,大学生的优势在于经过系统学习,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大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被社会认可,为社会接受,因此提升专业素养也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益需求的重要内容。影响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就社会而言,国家如果掌握了先进的理论、思想、理念、技术,个人就能够顺利地从中吸取营养,以此提高自身素质。但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就无法顺利提升。就个人角度而言,如果自身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不能坚持“工匠精神”,那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谈。文明不仅仅包括精神文明,它还包括广泛的物质文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思想理念不断完善,这为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同时,敬业作为公民道德标准,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在客观上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专于工作,精于素养,为大学生专业素养发展注入内在驱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是紧密相关的,不是相互分离的“两层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是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无味宣教,它与大学生实现利益需

求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把握二者的同构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管理者和教研人员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同构性,将二者的同构关系讲清楚、说明白,自觉将此同构性运用到高校管理和教学实践中。

[1][2][4][7][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524. 531.501.16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5]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9):52-68.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8]朱培丽.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5,(5):5-10.

[9]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0(2).

[1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01.

(责任编辑 田晓苗)

The Isomorph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llege Students'Interests

Feng GangWang Zhen

Universiti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trivial”reality i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have the interest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good foothold.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interests have an isomorphism,which is to say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material interests,social interests and all-rou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terests.These interests are not separate.Universities should consciously apply this isomorphism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interests;isomorphism

G643.1

A

1672-4038(2016)10-0007-05

2016-09-15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XNH074)

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王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利益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利益链与新垄断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