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战略路径的新思考

2016-03-19 03:44田立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发展

田立强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银川 750105)

关于民办高校战略路径的新思考

田立强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银川 750105)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发展保障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转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环境、自身发展和竞争压力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需要以战略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全新思考自身的战略路径,通过重塑价值取向、完善内部治理、推进转型发展等途径,实现更高水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民办高校;战略路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历经成长,已经从“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现今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规模和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转变,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好自身发展的新特征,剖析透自身发展的新挑战,以战略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审视和思考自身发展的路径,实现在新形势下更高水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刘延东副总理曾明确指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相配套、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必然影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类”与“层”的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以及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等。[2]

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高校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发展的理念来看,民办高校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共识,发展理念从“逐利、浮躁、投机性”积极向“公益、务实、可持续”转变;二是从发展的定位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人才供求关系的主动权已经从高校的供应侧转向企业的需求侧,民办高校充分发挥贴近市场办学的优势,更加关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办学特色的凝练,积极由“综合性、学术型、同质化”的定位向“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转变,以培养“适销

对路”的人才;三是从发展方式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必将取代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大多数民办高校果断停止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数量+规模”转向现在的“质量+内涵”,积极由“外延式、粗放化”转向“内涵式、集约化”;四是从发展的动力来看,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深化改革与重视创新,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用市场的需求倒逼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并且是系统的、全面的综合改革,积极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转向“改革驱动、创新驱动”;五是从发展的保障来看,内部治理已成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应把理顺内部关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作为重中之重,力促内部治理由“集权管理”向“依法治校”转变。[3]以上这些新特征和新转变,成为谋划民办高校战略路径的重要依据。

二、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民办高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8%;在校生610.9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3%;招生177.97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24%。另外,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13所,各类注册学生达77.74万人;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01万所,培训人员898.66万人次。[4]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民办高校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发展环境面临新挑战。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宏观政策一贯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但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财政扶持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等方面,民办高校仍然无法真正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公平的政策待遇;[5]从经济环境来看,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多数民办高校秉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亟待革新;从社会环境来看,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部分民办高校招生难、录取率报到率双下降的现象愈来愈严峻,“生源危机”压力突显。二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面临新问题。首先,要面临队伍稳定的问题,由于受身份地位不认同、薪酬待遇较低、社会保障不足、职称评聘不畅、整体层次不高、年轻教师居多、发展平台较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成长慢、水平不高等问题;其次,要面临经费短缺的压力,民办高校的转型提升提高了办学成本,而民办高校学费增长受限,政府资助有限,经费来源单一,办学经费筹措和融资难度大;再次,要面临管理创新的难题,受大环境的影响,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创新不够,灵活的管理机制优势没有显现,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三是民办高校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强。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来看,多数民办高校存在办学时间短、积淀不足、基础薄弱的先天劣势,竞争优势不强,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从民办高校发展的现实来看,我国民办高校是在国家经济欠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爆发性+跨越式”的发展速度背后是制度滞后、投入缺失、队伍匮乏和准备不足的发展现状,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早期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应对国家严格的设置评估和合格评估,而在内涵建设、质量保障以及特色培育等方面尚待完善,因而相对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面临内涵、质量、特色“三座大山”的竞争压力。[6]清醒地认识好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成为民办高校冲出发展困境、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发展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民办高校战略路径的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应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全新思考自身的战略路径,通过重塑价值取向、完善内部治理、推进转型发展等途径,

实现在新形势下更高水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

1.重塑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价值取向。民办高校必须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重塑以质量求生存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把提升质量作为生命线、作为核心价值,以教育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服务求支持,争取把学校建成优质人才培养的高地。民办高校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看数量、重规模”聚焦到现在的“看质量、重内涵”上来,把发展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来,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规范学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第二,坚持以特色谋发展的价值取向。从高等教育布局来看,民办高校办学同质化趋势十分明显,差异性和独特性日益成为稀缺品,“千校一貌”已成为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来看,多数民办高校对办学定位缺乏科学论证,办学定位和思路不够清晰和准确,甚至一些民办高校不顾地方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状况以及自身办学实力,一味盲目攀高或求大求全,简单套用“高水平”、“高层次”等定位目标。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曾指出,民办学校的机遇在于“质量+特色”。在笔者看来,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之本,而特色却是民办高校发展之道。因此,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民办高校只有坚持需求导向、找准办学定位、注重错位发展,重塑以特色谋发展的价值取向,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融合对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7]

第三,坚持以公益创一流的价值取向。当前有一些民办高校“功利化”的行为较严重,“专升本”、“本升硕”、“学院更名大学”等似乎一时成为民办高校提升发展空间的“良策”。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必须有发展的“定力”,少一些浮躁和跟风,多一些务实和责任,要学习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坚持“非营利、公益性、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办学的公益性,不但非营利而且要非盈利,逐步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库,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以保证民办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树立建设一流民办大学的愿景,采取“小而精”的发展战略,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办负责任的大学,让大多数毕业生感到母校的卓越和伟大,感到是母校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

2.完善内部治理

第一,修订大学章程,健全制度体系。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和治理依据,代表着特定的精神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保障民办高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和自主权利的基石。目前,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积极推进高校章程核准工作,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民办高校更应以高校章程核准为契机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一方面,民办高校要从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和促进转型发展的角度,修订或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章程;[8]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以章程为民办高校内部的“基本法”和制度核心,具体细化章程的操作和落实层面,围绕章程系统地进行各类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建立一套体现民办高校管理特点的“金字塔式”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确保章程得以有效实施。

第二,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运行机制。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其本质是权力关系和运行机制。民办高校既具有一般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更需要设计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制度安排。[9]因此,民办高校要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厘清和界定领导权力、政治权利、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等各项权利的边界和关系,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一要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处理好董事会、校务委员会、

党委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关系,依法办学、权力制衡、分工合作,提高管理效益。二要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理念,加强民办高校智库建设,重视专家、教授和学者及工会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要坚持学术自治,重视学术权力的彰显,健全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下移学术权力重心,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避免行政权力过大而学术权力被边缘化的现象。四要重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促进民办高校稳定发展。

第三,制定战略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是民办高校主动谋求变革、实现科学发展的诉求,也是民办高校加强宏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民办高校落实发展定位、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内涵建设是个较为长远的发展过程,民办高校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模式重新设计未来五年的发展,认真组织编制发展规划。一要根据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及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战略目标,集中突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四项原则,沿着“质量—特色—品牌”这条主线,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实现协调发展。二要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将民办高校自身的类型定位和内涵建设落在实处,力求规划目标具有标志性,规划思路和措施具有前瞻性,规划实施具有操作性。三要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引领战略规划制定,用“一脉相承、自成体系”的理念,依次完成大学章程的顶层设计、内部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学校规划的战略设计,实现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

3.推进转型发展

第一,多元协同育人,从封闭办学转向合作共赢。服务面向“狭窄单一”、人才队伍“近亲繁殖”、专业建设“盲目追热”、教学过程“闭门造车”、人才培养“脱离市场”等封闭式办学行为,使得民办高校路子越走越窄。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必须走出“封闭办学”的禁锢,构建多元协同育人的办学体系,选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民办高校重点要吸纳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技术孵化园等多元主体,共商专业设置、共订培养方案、共享师资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科研,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和合作共赢。同时,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的突出优势。

第二,产学研一体化,从学术视域转向应用导向。目前,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但是,受学术视域影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观念转变未到位、教学模式未改变、教学条件未配套、培养体系未支撑等问题,实际办学行为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错位现象。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互动,构建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二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岗位和职业需求;三是按照“仿真、虚拟和真实”的实践环境要求,采取多种方式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度发展。

第三,力促教师转型,从单一发展转向复合培养。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于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单一发展”模式难以培养出有较强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亟待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具有行业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双重素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一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将专业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快引进应用型专业和专业集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三是通过企业培训、双向挂职、实践锻炼等多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创

新能力;四是加大行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技能人才聘任力度,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第四,培育创新文化,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创业。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大多历史较短,缺乏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加之政府宏观管理的“一元性”和评估导向的“统一性”,多数民办高校忙于把自己办得“像公办高校一样”。这种盲目被动的跟随发展,使得不少民办高校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世界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异军突起的经验表明,创业型发展才是民办高校打破路径依赖的阳关大道。为此,民办高校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审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要从办学理念、教育理念、远景目标、办学定位、培养定位、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校园建设等方面建立起一种创业文化氛围和创业型发展体系。以自主创业和创新发展带动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新的跨越和整体转型提升。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5-01-06.

[3]陈锦宣.转型升级: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新常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25-26.

[4]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2016-07-06.

[5]周海涛,刘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基于近十年全国民办高校数据统计与政策文本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8-22.

[6]徐绪卿.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1-4.

[7]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5.

[8]景一宏.以特色引领发展,据章程依法治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1-13.

[9]王一涛等.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实际运行及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5,(10):30-36.

(责任编辑 吴潇剑)

New Thoughts for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Tian Liqia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s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idea,development orientation,development mode,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guarante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on new looks and face new challenges,problems of competitive pressure.In the new situation,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map out their own strategies with a new vision and strategic thinking,and achieve higher levels and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djusting value orientatiosn,perfecting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rategic pa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648.7

A

1672-4038(2016)10-0062-05

2016-08-12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55)

田立强,男,银川能源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及战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