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2016-03-19 03:44贺达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北欧国家芬兰瑞典

贺达水

(国务院研究室,北京 100017)

北欧国家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贺达水

(国务院研究室,北京 100017)

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大创新供给需求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将创新作为不可或缺的国家发展基因,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重视优质教育涵养“创新之源”,以灵活机制焊接“创新三角”,以政府采购创造“创新需求”,以设计挑战激励“创新供给”,经验值得借鉴。

北欧;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万众创新

“创新一停步,危机就来临。”这是在北欧国家流行的一句警言。北欧国家偏居欧洲一隅,人口总量不大,资源条件不佳,在他们的发展观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皆有穷时”,惟有创新驱动“永无止境”。正是因为将创新作为国家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北欧国家保持充沛的活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成为全球发展典范。根据彭博2015年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芬兰居第四,瑞典居第七,丹麦和挪威也都跻身前15名,与美、日、德等大国相比毫不逊色。在北欧,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城市交通治理,都能品出浓浓的“创新味”,创新已融入经济社会血脉,成为不可或缺的国家发展基因。瑞典、芬兰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一、以优质教育涵养“创新之源”

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和知识积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使命,是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北欧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均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首要国策。芬兰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4%,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排第二位。政府的重视使得芬兰的高等教育极为发达,全国人口仅500多万,却拥有20所大学,是人均占有高等教育资源最多的国家,国民中有65%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年轻人中比例更高。在各类教育排名中,芬兰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前茅。教育就是芬兰国家创新竞争力源头所在。在首都赫尔辛基的中心广场上,三面矗立的建筑分别为大教堂、首相府和该国最高学府赫尔辛基大学。芬兰人说,教堂管灵魂,政府管行为,大学管思想,三者并驾齐驱,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瑞典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着力推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以确保培养适合创新的高等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并积极推

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高等学校对于提升瑞典总体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系统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资助下,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堪称世界一流,而且该大学科技合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已成为全球研发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北欧国家日益重视大学的“第三使命”,使其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反过来也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区别于作为“第一使命”的教学和作为“第二使命”的科研,大学“第三使命”主要是指学术成果转化,建立与经济和社会的直接联系。北欧国家高校相当数量的实验室,如汽车和自动化工程、通信工程、清洁技术等,都和当地的优势产业紧密联系,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支撑力量。如爱立信公司七成以上的科研项目是委托高校或与高校合作完成的,93%的瑞典生物技术企业曾与大学有过合作。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工专业实验室获得政府资助项目,与大众、沃尔沃等顶尖汽车企业合作,开发新一代电池材料,有望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数倍,并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这种深度创新合作有三重好处,既可使瑞典保持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全球竞争力,又可使大学研究人员活跃在相关领域研究前沿,还可培养造就大量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源。综观北欧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们通过推行“象牙塔”和“生产车间”携手并进,通过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符合科技创新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博采众长的能力。

二、以灵活机制焊接“创新三角”

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被视为“创新三角”。如何把产学研打通并牢牢绑定,形成创新合力,这是世界性难题。北欧国家在这方面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瑞典采取“政府统筹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成立由首相挂帅,内阁部长、商界、学术界及工会代表组成的国家创新委员会,为各方开展创新协作创造条件。据瑞典首相府负责创新事务的官员介绍,该委员会是政府咨询机构,目的是建立一整套培育、鼓励、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如国家风险资本、创新采购、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等政策。瑞典创新局是政策执行机构,支配的研发资金相当于瑞典GDP的1%。该局支持的项目必须是产学研合作项目,周期为3-6年,最高支持比例为50%。瑞典还通过设立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大学、大学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并力求避免重复研究。国家各类基金管理机构都积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形成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实验应用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整套覆盖整个科研创新全过程的投资体系。

芬兰明确了国家创新服务于企业这一定位,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突出了支撑优势企业发展这一重点,打造国内创新网络,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芬兰采取“中间人链接”模式,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公共资金,扮演产学研“中间人”角色,依托科学园等载体,将具有研发实力的知识型组织与寻找新技术的企业集合在一起,与两者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提供“黏合资本”和市场开拓服务,使之形成一个学术气氛活跃、商业气息浓厚的创新生态系统,孵化出应用性研究成果,促进产业新陈代谢。芬兰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连接网络,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让资源有限的小微企业可以从其他主体获取必要的创新支持。

瑞典和芬兰两种模式,都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以公私合作为主要工具,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灵活地把来自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资源进行精准匹配和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北欧国家这种着力于推动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致力创新驱动的强大激励。产学研联手,也加快了科技成

果向新产品和服务的转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象牙塔精神与服务社会、科研成果向商业转化的成功融合。

三、以政府采购创造“创新需求”

“需求是发明创新之母”。对企业和市场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动力,如何进行成功产品创新攸关其未来命运。随着创新难度的不断提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创新主体只有时刻“以需求加快创新的脚步”,才能不断引领创新的潮流。

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不仅善于发现需求,而且非常善于创造需求。中小创新型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初期,或多或少会遇到需求不足的困境,这时候就需要以政府采购来创造有效需求,为创新“惊险一跃”提供助力。对此,瑞典、芬兰均建立了“创新友好型”的政府采购制度,从需求侧助推创新,把政府采购作为创造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例如,瑞典《公共采购法》针对创业公司资金实力弱、营运时间短、业绩少等状况,允许其提出满足采购合同指标的新解决方案,允许用融资计划等文件代替银行担保来证明其经济能力,允许用公司部分核心员工此前的工作经验代替公司业绩来证明其专业实力,允许数个中小企业组团联合投标,等等,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标扫清障碍。运作良好的政府采购能够显著影响创新速度和方向,像瑞典政府对电信公司采购数字交换机,巨额订单使爱立信公司加快通信技术研发,迅速成长为全球电信巨头。在瑞典,创造创新的市场需求不仅表现为相关法律行为,而且更体现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行动。瑞典创新局还通过直接资金支持和设立相关基金促进创新需求的萌发,构建创新需求、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成为瑞典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芬兰作为一个小国,要在欧洲乃至全球产业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全球消费市场设定为其创新活动重要的需求导向。此外,为国内高技术企业提供服务,促进国内企业与转包商、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并形成反馈链,以及加大公共部门对技术与服务的采购,也都被纳入芬兰创新活动明确的需求范畴。像芬兰为鼓励本国清洁技术发展,规定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必须优先考虑新型清洁技术解决方案,尽可能实现节能降耗减排,通过创造市场需求,强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调研中了解到,瑞典、芬兰等国近年来不断创新政府采购方式,从传统的采购商品和服务,进一步走向采购研究成果,对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来的成果予以“采购”,其实质是一种研发后支持政策,为研究成果顺利实现商业化“助一臂之力”。

创新政府采购支持方式是当前我们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这方面可以借鉴瑞典、芬兰的做法,通过制度安排,消除中小企业在投标时面临的条件认定、企业资质等阻碍创新型企业进入的门槛,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的方式创造市场需求,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大空间。

四、以设计挑战激励“创新供给”

创新是在需求和市场诱导下新的事物、方法、要素、路径等重新组合的客观过程,也能够通过主观的激励加速创新的进程。从本质上看,“创新友好型”的政府采购是对已有创新存量的支持,对创新增量的激励不够。要增加创新供给、让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必须另辟蹊径。北欧国家充分吸收借鉴美、日、德等大国在创新竞赛方面的经验,通过甄别问题、设计挑战、设定有吸引力的奖金,召集行业内创新企业参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在全社会形成竞相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创新供给”的深化发展。

瑞典首创“72小时创新竞赛”,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组合成创作小组,借助科学家、工业设计师、专利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72小时内不间断完成创意、制作、评估、专利注册等创新环节,最终提交符合专利保护条件的新产

品和新服务。通过这种团队集成型的极限创新活动,有效激发参与者的创意和天分。这类创新竞赛还广泛应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方面面。

芬兰国家研发基金与赫尔辛基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一个可持续建筑国际设计竞赛,面向全球招募优秀建筑设计团队,为建造一个低碳或无碳排放、使用可持续建材的大型建筑综合体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设计竞赛提升了芬兰在生态建筑、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创新能力,为其未来主导该领域的国际标准提供支撑。据芬兰技术产业联合会介绍,芬兰正在雄心勃勃地开发所谓“实时经济”,在这个新体系下,所有商业主体间的交易,如订单、税务申报等,都能以“数字格式”自动完成,无需任何存储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交易环节造成的延误,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在实时经济下,未来公司员工在家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大幅减少国民上下班通勤时间,且公司财务、纳税等行为都将自动地、即时地完成,整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竞争力有望成倍增长。“实时经济”体系开发也采用设计竞赛方式,参与方既有诺基亚等巨头,也有中小企业,开发进展顺利,初期将与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

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通过设计挑战的方式激励“创新供给”,实际上是给快要成熟的果子催熟,这并不等于揠苗助长,而是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在这方面,对我们也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主体发育,我们的创新资源存量和创新能力也远远超过以往,但是与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相比,我们创新的步伐和成果却明显落后。究其原因,创新基础自然有差距,但是在通过设计挑战来激励创新的供给方面,似乎我们的差距要更大些。尽管在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有各种科技创新奖励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但是在实践领域却缺少直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创新激励和挑战。比如近些年民众广泛关注的雾霾问题、交通问题,都可以成为以设计挑战激励“创新供给”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通过设计挑战的方式加快创新进程、鼓励集体创新、提高创新成效,具有很好效果,值得我们在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借鉴。

(责任编辑 田晓苗)

How Do the Northern Europe Countries Build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e Dashui

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 and talents cultivation,deepening the research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expanding the supply of innov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in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Northern Europe countries,such as Sweden and Finland,take innov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country development gene”.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se countries attach much weight to cultivating innovation source with quality education,lining up the“innovation triangle”with flexible mechanism,creating the“innovation demand”by government procurement,and stimulating the“innovation supply”by designing challenges.All of these experience are worth our attention and reference.

Nordic;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popular innovation

G646

A

1672-4038(2016)10-0085-04

2016-09-10

贺达水,男,国务院研究室,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北欧国家芬兰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为福利而增长还是为增长而福利?北欧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动态关系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垃圾窝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北欧奇迹背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古老的瑞典
北欧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简析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