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归医籍《延寿神方》疑难字词考辨*

2016-03-20 03:04刘敬林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鸡头延寿车前子

刘敬林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海外回归医籍《延寿神方》疑难字词考辨*

刘敬林

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1378—1448)于永乐年间(1403—1424)编写的《延寿神方》,是一部明代道家的重要医书。该书在1403—1448年即成书年至作者卒年间已有初刻,崇祯元年(1628)又由青阳阁重刻。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书在国内失传而存于日本。2000年国家中医研究院将其复制回归,校点后收入由曹洪欣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第三册,于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曹洪欣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第三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校点者张志斌先生,是中医古籍文献的行家里手,故校点堪称精当。然由于初涉研究的缘故,其中对有些疑难字词的考辨,似尚存在可议之处。笔者在阅读过程中,随手作了札记,现不揣浅陋,斗胆将鄙见公之于众,以向校点者及同好求教。

本文每条讨论,先引《延寿神方》原文及校注,然后提行以“按”字标出笔者考订论辨之意。为方便读者覆按引文,下文凡引《延寿神方》者皆用页码如“P.××”标明出处。

1. 如无白矾,只用盐一撮,醋一盏同煎,温服。或盐梅咸酸,皆可煮服。校注:咸:原作“醎”,据文义改。(P.49)

按:依校勘通例及本书校点“凡例”,校点者将原文“醎”改作“咸”,是认为“醎”是个误字。这实在是个误解。而此误或因参《现代汉语词典》“咸”下仅录繁体字“鹹”所致。*《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76页。其实,在古代,表盐味之咸,是由“鹹”“醎”二字来承担的,而“咸”只是到现代汉语中才作为“鹹”的简体而流行,《汉语大字典》“咸”下未立表盐味义项,*《汉语大字典》,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506页。就是明证。《说文·卤部》:“鹹,衔也。北方味也。从卤,咸声。”《广韵·咸韵》:“鹹,鹹不淡。”《字汇·卤部》:“鹹,盐味。”《书·洪范》:“润下作鹹。”《荀子·正名》:“鹹,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异。”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鹹。”虽然,《说文》未收“醎”,但语言事实是“醎”与“鹹”同时并用。《礼记·曲礼下》:“盐鹹曰鹾。”陆德明释文:“鹹,本作醎。”《楚辞·招魂》:“大苦醎酸,辛甘行些。”王逸注:“醎,一作鹹。”《战国策·楚策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淮南子·齐俗训》:“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俗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醎酸而已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竹》:“糜热,须令冷,内竹筍醎糜中一日。”宋苏轼《送参寥师》:“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醎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金元好问《宗人明道老师澹轩》诗之二:“淡中无味著醎酸,老口年多不受谩。”明朱橚《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一:“右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苏煮,取一升五合为三服,昼二夜一,忌醋酢醎酸油腻等。”《金瓶梅词话》第二二回:“拿粥来吃,就是四个醎食,十样小菜儿。”《玉篇·酉部》:“醎,俗鹹字。”《广韵·咸韵》:“鹹,不淡。醎,俗。”这是以《说文》是否收录为标准来定正俗字而将“醎”作为“鹹”的俗体的。皆可为证。而《楚辞·招魂》、《战国策·楚策四》、《送参寥师》、《普济方》等“醎酸”,更是《延寿神方》“盐梅醎酸”为确的直接证据。

2. 咳嗽熏法 每旦取款冬花,如鸡蛋许,蜜、井华水润,内一升铁铛中。校注:水,原脱,据文义补。(P.52)

按:补“水”,可通,但无“水”亦不误。“井华水”又作“井花水”,指清晨从井中打出的第一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法酒》:“秔米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三斗三升,绢簁曲末三斗三升,秔米三斗三升。”石声汉注:“清早从井里第一次汲出来的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井泉水》【集解】引汪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亦可省作“井华”“井花”。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四:“童儿汲井华,惯捷瓶上手。”唐白居易《题李山人》:“厨无烟火室无妻,篱落萧条屋舍低。每日将何疗饥渴,井华云粉一刀圭。”宋司马光《其夕宿独乐园诘朝将归赋诗》:“平晓何人汲井华,辘轳声发散春鸦。”宋苏轼《花落复次前韵》:“松明照坐愁不睡,井华入腹清而暾。”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三:“无时初出曰新汲,将旦首汲曰井华。”清赵冀《两臂风痺复发》诗:“辟寒须用暖汤浴,复汲井华煮满斛。”宋杨万里《六月十三日立秋》诗之一:“旋汲井花浇睡眠,洒将荷叶看跳珠。”皆其证。原文“井华”通,故不为错,不必校补“水”字。

又及:“每旦取款冬花,如鸡蛋许,蜜、井华润,内一升铁铛中。”当标点为:“每旦取款冬花如鸡蛋许,蜜、井华润,内一升铁铛中。”句言每早取款冬花象鸡蛋大,用蜜或井华水滋润,之后放在一升容量的铁器中。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作“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大”,可证。

3. 治偏风及一切风,新嫩叶枝剉,一大升,以水十盏,煎取二大盏,夏月以井水沉之,恐作酸坏,每日空心,服一盏,终身不患。校注:新嫩叶枝:原书未提何种植物的新嫩叶枝。(P.60)

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枝剉一大升,用今年新枝;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用井中沉,恐酢坏;每日服一盏,空心服尽,又煎服,终身不患。”比较两文,可见《延寿神方》此方本自道家医籍名著《肘后备急方》,故应在“新嫩叶枝”前校补“桑”字,以方便使用该书的读者及医者。又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桑》在表述桑叶“主治”时说嫩叶“治一切风”,在表述“枝”“主治”时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正与《延寿神方》“新嫩叶枝”治“偏风及一切风”吻合。是亦可供比证。

4. 治卒患赤目胬肉,坐卧痛者,用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熟挪,内鼻中,妙。亦治目中瞖膜。校注:胬:原作“努”,据文义改。(P.63)

按:“努”字不误,不烦校改。此校误在以今律古。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胬肉”两例,均指一般的疮疾突起的瘀肉:“治诸疮胬肉如蛇出数寸,用硫黄一两细研,胬肉上薄涂之,即便缩。”而卷六“努肉”四例,均指眼睛赤瘀突起如肉的病,此引两例为证:“主目翳及努肉”“用礬石最白者,内一黍米大于翳上及努肉上,即冷。”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一“努肉”三例,卷三十八“努肉”一例,均指眼疾。而与《延寿神方》作者朱权有兄弟关系的朱元璋第五子朱橚(1361—1425)的《普济方》,“努肉”凡一百零三例,均用以指眼疾,而“胬肉”仅一例,即卷二百九十所引录《肘后备急方》卷五“治诸疮胬肉如蛇出数寸”句。可见,明初以前,凡指眼睛赤瘀突起如肉的眼疾以“努肉”指说乃常例。至于明中期之后“努肉”“胬肉”并用,以至今天废“努肉”而以“胬肉”为正体,但这不可成为校改前有“努肉”的理由。

《汉语大字典·肉部》:“胬:[胬肉]一种眼病,即翼状胬肉。因赤瘀突起如肉,由血轮之眦角横布白睛表面,并逐渐浸入黑睛,故称‘胬肉攀睛’,也称‘努肉攀睛’。”*《汉语大字典》,第3128页。此亦可证“努肉”不误。顺便一说,《大字典》将“胬肉”释为仅用于指眼疾亦未确当。如上所说,它亦指一般疮疾突起的瘀肉,故“胬肉”当释作:人体因疮疾或眼疾而在患处突起的瘀肉。又及:《大字典》“胬肉”条有释义而无书证,就字典字词条确立,当以释义与书证互证方为完备而言,当据《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方》等以补书证。而《汉语大词典》未收立“胬(努)肉”,亦当补。

5. 禁迷眼,令人自用手两指,擘开所患眼,唾空咒之曰:匹匹匹匹,屋舍狭窄,不容宿客,即出也。校注:唾:原作“垂”,据文义改。(P.65)

按:“垂”字不误,改作“唾”反不可通。“唾空”,指对着天空吐唾沫。宋刘攽《彭城集》卷三《杂诗》:“握火欲提人,唾空不至天。”言对天吐唾液到不了天上去。清《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六:“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不亦仰而唾空,终于自污其面哉!”言仰面对空吐唾沫,最后还是污染了自己的脸啊。是自取其辱的形象说法。可见,以“唾空”施于《延寿神方》文,意显不通。又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治目赤痛昧刺诸病方第四十三·华佗禁方》:“令病人自用两指擘所患眼,垂空咒之曰:疋疋,屋舍狭窄,不容宿客,即出也。”由此可知,《延寿神方》“垂空”有所自而不误。其实,此“垂”当作“悬”讲,意为“遥度”。《汉书·司马相如传》:“垂统理顺。”唐颜师古注引张揖曰:“垂,县也。”《廿二史考异·五代史》:“珍军己入瓮城而垂门发。”钱大昕按:“垂门即悬门也。宋人避嫌名改为垂门。”又,宋陈师道《独坐》诗:“衰疾悬知此,霜毛不更除。”任渊注:“悬,谓遥度也。”“垂空咒之曰”,言遥望天空念着咒文说。文从字顺。

6. 心腹胀满,痛闷不安,未经吐下,欲死者,以盐五合,水一盏,煎令盐消,顿服得吐,不即痊。不吐更服。校注:不:疑衍。(P.75)

按:“不”非衍文,而是“下”的形近之误。句应作“顿服得吐下,即痊。”与之为相应关系的前文“未经吐下”,可为内证。又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心腹胀,坚满不安,虽未吐下,欲死,以盐五合,水一升,煎令消,顿服,自吐下,食出即定,不吐更服。”此可谓直接的力证。

7. 治猪羊痫,用水银、黑铅、辰砂、乳香各一两三钱,先将铅化开,入水银,用柳木槌研,次下辰砂,细研,下乳香,研匀,丸如鸡头肉大,置净水碗内。校注:肉:据文义,疑为“实”字之误。(P.82)

按:“肉”字不误。《汉语大词典》:“鸡头肉:① 芡实的别名。唐冯贽《云仙杂记·时元亨炼真》:‘明日便出如剥净鸡头肉者二三升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第6873页。是说确当。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少时心神便定。”明朱橚《普济方》卷三十八:“右为末薄粥糊丸如鸡头肉大,每一百丸。食前服用,白汤送下,日三服。”又卷一百十七:“右细研,入铁器内,炒令鹅黄,候冷,入轻粉一钱,同再研,极细,宿蒸饼水浸过,细干,搜和丸如鸡头肉大,清晨井花水,面北叩齿七遍吞下一两丸。”又卷二百:“右为细末,用独蒜研如泥,新布中绞过,和药丸如鸡头肉大,朱砂为衣。”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右末,炼蜜,和圆如鸡头肉大,每服一圆,水六分盏化开,煎至四分,温服,乳食前。”皆其证。

8. 真人曰:废宅空房,人迹罕到,年深日远,病气犹存。盖其屋空,室塞不通,阴幽郁结,邪气不散,患毒常存。校注:室;据文义,似当做“窒”。(P.96)

按:校作“窒塞不通”,读者易解,但原文作“室”亦不误。此“室”乃“窒”的通假字。《墨子·号令》:“外空窒尽发之”孙诒让间诂:“室、窒声类同,古多通用。”又《备城门》:“室以樵”孙诒让间诂:“室,读为窒,声同字通。”又《备蛾传》:“室中以榆

若蒸”孙诒让间诂:“室,读若窒。”《九经古义·论语·阳货篇》:“恶果敢而窒者”郑玄曰:“《鲁论》‘窒’作‘室’。室与窒通。”皆可证。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三十六:“菖蒲散,治鼻内室塞不通不得喘息。”亦其例。

10. 治下焦真气虚弱,小便频多,日夜无度,莲实去皮,不以多少,以酒浸三宿,用猪肚一个,却将酒浸莲实,入肚内,用水煮熟,取出,将莲实于火上焙干,为末,醋糊丸如鸡头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校注:① 弱:原作“溺”,据文义改。② 鸡头:据后文服“五十丸”,此后疑脱“实”字。(P.107)

次说②“鸡头”。其实,此“鸡头”是“鸡头肉”之省。《汉语大词典》:“鸡头肉:❶芡实的别名。唐冯贽《云仙杂记·时元亨炼真》:‘明日便出如剥净鸡头肉者二三升许。’亦省作‘鸡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鱼》:‘鸡头,一名雁喙,即今芡子是也。由子形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唐徐凝《侍郎宅泛池》诗:‘莲子花边回竹岸,鸡头叶上汤兰舟。’《红楼梦》第三七回:‘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6873页。也可以说是“芡实”的又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芡实》:“【释名】鸡头。弘景曰:茎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时珍按:扬雄《方言》云:南楚谓之鸡头。【集解】保升曰:花子若拳大,形似鸡头。实若石榴,其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时珍曰:剥开内有斑驳软肉裹子,累累如珠玑。”可见,字作“鸡头”义足,不必疑脱“实”字。

11. 用车前子,捣绞汁二合服,甚效。校注:子:疑为“草”之误。(P.108)

按:“子”字不误。此“车前子”就是“车前草”的又名。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芣苡,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一:“疗眼中瞖少轻者方:取枸杞及车前子叶分等,手中熟挼使汁欲出,又别取桑叶两三重裹之,悬于阴地,经宿乃摘破桑叶,取汁,细点目,是不过三五度,瞖自当烂。”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一:“芣苡、马舄,即车前子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以其且妊,不敢陡攻,遂以食疗之。以车前子苗作茹,杂以猪血作羹,食之半载,居然生之,其妇燥病方愈。”明朱橚《救荒本草》卷一:“车轮菜,《本草》名车前子,一名当道,一名芣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六:“车轮菜,《本草》名车前子,一名当道,一名芣苡,一名虾蟆衣,一名牛衣,一名胜舄菜。”清《御定月令辑要》卷十:“车前子,《增本草图经》。一名芣苡,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其子治妇人难产。”上引各“车前子”都是就“车前”全株而言,是其明证。又及:今学者多以“车前”为全株名称,以“车前子”指其种子。如《中医辞海》:“车前子: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种子。”*袁钟:《中医辞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525页。《汉语大词典》与《中医辞海》同。*《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5806页。实际情况是,在古汉语中“车前子”兼表草之全株及其果实二义,这就犹如“苹果”,既可指苹果树这种植物,又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现代汉语词典》,第1055页。故此“车前子”不必作误而校改。

12. 若月水滞涩,结成瘕块,肋胀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膏,每服食前,温酒调服半匙。校注:肋:疑为“胁”之误。(P.112)

按:“肋”“胁”于此均可通。“胁”指从腋下至肋骨尽处。《玉篇·肉部》:“胁,身左右腋下也。”而“肋”指人胸壁两侧成对的扁而弯的长形骨。《说文·肉部》:“肋,胁骨也。”引申指胸部的两侧即腋下至肋骨尽处。《搜神记》卷六:“北地廉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宋史·外国传三·高丽》:“刑无惨酷之科,唯恶逆及骂父母者斩,余皆杖肋。”郭小川《西出阳关》诗:“肋生翅哟,脚生云,不出阳关不甘心!”因“肋”“胁”表胸部两侧义相同,故可与“胀”组成同义词“肋胀”“胁胀”。“胁胀”,校者已有注意,限于篇幅,兹不复举书证。此仅举百数“肋胀”例之一二为证。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十二:“延年疗两肋胀急痃满,不能食,兼头疼壮热,身体痛方。”又卷三十四:“产后恶露虽下,不甚通利,遂觉心腹满闷,胁肋胀妨,兼咳喘息急,不能食饮,大便不通,眼涩,坐起不稳,心腹时时痛。”明朱橚《普济方》卷十五:“薏苡仁汤,治肝虚,筋脉不利,腹急筋见,胁肋胀满。”又“羚羊角散,治筋极,四肢拘急,头顶强直,爪甲多青,胁肋胀痛,宜服。”又“羚羊角汤,治筋实极,头顶强急,多怒,嗌干,爪甲青,胁肋胀痛。”其中,“胁”与“肋”同义连用,更是“胁胀”与“肋胀”同义之明证。

13. 治妊娠偶因所触,或堕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疼痛,不可忍者,用缩砂,不许多少,熨斗内盛,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即安,神效。校注:许:疑为“论”之误。(P.113)

按:“许”与“论”(繁体)字形相去甚远,不可能误讹。其实,此“不许”是“不计”的形近之讹。“不计多少”在古医籍习见。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治小儿斑疮及豆疮,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计多少,细锉,水一盏煎,去滓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盘上。”又卷六:“治狗咬破伤风,以人参不计多少,桑柴火上烧令烟绝,用盏子合研为末,掺在疮上,立效。”又卷二十一:“治缠喉风及喉痹,牙宣,牙痈,口疮并小走马疳,蚕退纸不计多少,烧成灰存性,入麝香少许,贴患处佳。”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六:

“治消渴:好黄连去须细末,不计多少,锉冬瓜肉研裂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末,再用汁浸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蜂蜜》:“产后口渴∶用炼过蜜,不计多少,熟水调服,即止。”又《蜘蛛》:“颏下结核∶大蜘蛛不计多少,好酒浸过,同研烂,澄去滓。临卧时服之,最效。”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七:“治肝虚,或当风眼泪,镇肝明目。上用腊月牯牛胆,盛黑豆不计多少,浸候百日开取,食后、夜间吞三七粒,神效。”皆可证。

无独有偶。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卷六:“治小儿解颅不合,驴蹄不许多少,烧灰研,以生油和,敷于头骨缝上,以瘥为度。”此节文字移录于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八:“治小儿解颅不合,驴蹄不计多少,烧灰研,以生油和,敷于头骨缝上,以瘥为度。”此是“不许”乃“不计”之误的直接证据。

14. 治无乳方,用精猪肉或猪蹄煮清汁,和羹味,调益元散五七钱,食后,连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周围,其汁自下。校注:围:原作“迴”,据文义改。(P.115)

按:“迴”字不误,不烦校改作“围”。“周迴”又作“周回”,义并为“周围”。《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迴六七里。”唐李咸用《春日题陈正字林亭》诗:“周迴胜异似仙乡,稍减愁人日月长。”《水浒传》第一零八回:“须臾雾起,把西京一座城池周回都遮漫了。”皆其例。又及: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有天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用精猪肉清汤调和美食,于食后调益元散五七钱,连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周回百余遍,乳汁自下也。”又卷十一:“夫妇人有天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郁结,气血闭塞,以致乳脉不通,用精猪肉清汤调和美味,于食后调益元散五七钱,连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周迴,则乳汁自下也。”同书卷五与卷十一同写一药方,异文共七处,其中“周回”“周迴”一词二形。由此,我们不仅可知,《延寿神方》此一药方本于金人医籍《儒门事亲》,亦知《延寿神方》“周迴”不误。

15. 治难产二三日不分娩,用蜜、香油各四两,银器内熬,入好酒一升,分作三服服之,立效。校注:娩:原作“免”。(P.115)

16. 治走马牙疳,用黄柏皮,红枣包信,火中烧细,研为末,贴牙上,立效。校注:信:疑为“住”之误。(P.117)

按:此乃未读懂原文而将“信”误疑以为“住”。此“信”即“砒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亦省称作“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真生》:“长山某,卖解信药……一日,以株累被逮。妻弟饷食狱中,隐置信焉。”又,明朱橚《普济方》卷六十七:“治走马牙疳,用北枣,去核入信枣内,烧灰,擦于肿处,立效。”又卷三百八十一:“立应散,治小儿走马牙疳诸药不验者:红枣三十枚,信少许。右将红枣去核,却纳信末少许备裹定,火烧存性,冷,为细末,每用少许,干贴牙疳疮上。”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六十:“北枣丹,治走马牙疳。用北枣,去核,每个内入信一釐,烧存性,研细,每以些许少傅患处。”此当是“信”字不误的直接证据。

又及:校注由对“信”字误解而导致标点失确:“细”当与“研为末”连读而标作:“治走马牙疳,用黄柏皮、红枣包信,火中烧,细研为末,贴牙上,立效。”

17. 痘疹部。校注:痘:原作“豆”,据文义改,后同。(P.120)

按:记录人体所出“豆”状病,古人早期仅用“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发豌豆疮未成脓,研芒硝,用猪胆和涂上,效。”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七:“伤寒登豆疮候”。又卷十:“热毒盛则生包疮,疮周布遍身,状如火疮,色赤头白者,毒轻,色黑紫黯者,毒重。亦名为登豆疮。”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又疗面包气甚如麻豆疮痛,搔之黄汁出,及面黑色黯黮,不可去之,葵子散方。”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右为细未,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如小儿肤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并临卧服如大人。”至宋才见以“豆”为基础构件的转注字“痘”字出现,并与“豆”同世并用。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卷下:“论小儿疹痘。证小儿患淡疹,其证乍热乍凉,呵欠烦闷,咳嗽喷嚏,耳鼻冷及脚冷,但只恶热不恶风,浑身热甚者,或发搐,或不搐,一向发热者,此乃痘疹证也。”宋刘守真《伤塞直格方》卷中:“小儿痘疹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后至元明“豆”“痘”亦并行于世。元朱震亨《格致余论》:“从子六七岁时患豆疮,发热微渴,自利一小方,脉视之,用木香散,每贴又增丁香十粒。”明朱橚《普济方》卷五十四:“右为细未,吹耳内少许,即干。亦治小儿豆疮出复收者,酒调一钱,服之而出。”可见,《延寿神方》用“豆”不为误字,今人不必以今人规范字为准而改为“痘”。

18. 若天寒,多用绵絮,于甑中蒸热,包裹病人,从头至胸腹及脚,冷则易之,令暖气内外透彻即活,此法活人甚多,真能起死回生也。校注:彻:原作“撤”,据文义改。(P.123)

按:“彻(徹)”与“撤”同音,《广韵》同读丑列切。由同音而致义项多同。《左传·宣公十二年》:“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杜预注:“彻,去也。”《集韵·薛韵》:“撤,去也。”《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何晏集解:“孔曰:撤,去也。”又《南史·阮孝绪传》:“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撤”“彻”并为“拆除”。而“撤”的“取”“剥”“治”等义项,亦为“彻”所有。例多容不举。据此,我们认为,“撤”于此不误,不必校改。

19. (治冻死僵直,微有气者,)用毡及藁荐卷之索系定,放平稳处,令二人如捍毡法,轻轻滚转,候手足温和,即活。校注:滚:原作“衮”,据文义改。(P.124)

按:“衮”于此为“滚”的同音俗写,亦即记音字。据本书“对原书的古今字、通假,一般不加动,以存原貌”的体例,是不必校改的。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唐朝进士榜头,粘坚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一:“右用蝎梢四十九个,每一个用薄荷叶卷定,以绵扎,放砂铫中,衮转炒,令薄荷干酥为度。”明朱橚《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五:“右用毡或藳荐裹之,以索系定,放在平稳处,令两人相对面轻轻衮转,往来如捍毡法,四肢温和,即活。”又卷三百五十八:“以食指衮转,分取三部者,非寸关尺也。”明薛已《薛氏医案》卷五十四:“四岁以下,用一指衮转,寻三部,以关为准。”皆证此“衮”非误字。

又:“用毡及藁荐卷之索系定”,当在“索”前以逗号断作“用毡及藁荐卷之,索系定”,言用毡及藁荐将“冻死僵直,微有气者”卷好,后再用绳索绑牢。若不断开,句意难明。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二十年海外回归之宋元明清医籍俗字研究(14BYY103)

猜你喜欢
鸡头延寿车前子
美修订核电机组二次延寿审批程序四台机组受影响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车前子对治疗慢性便秘的影响对比分析
从头说起
人道神药车前子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唐宋时期安化峡、安化县及安化镇位置考辨——兼谈秦汉时期的鸡头道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鸡头菜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