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

2016-03-24 02:13CultureConservationandHistoricDistrictRegenerationUndertheBeltandRoadInitiativeCaseStudyofAyidunHistoricDistrictofYin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更新一带一路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Historic District Regen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Case Study of Ayidun Historic District of Yining

谭文勇 赵云飞

TAN Wenyong, ZHAO Yunfei



“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Historic District Regen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Case Study of Ayidun Historic District of Yining

谭文勇 赵云飞

TAN Wenyong, ZHAO Yunfei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打造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构想和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沿线国家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深厚基础。历史街区作为伊宁这“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伊宁市迈向国际融入的前提。针对伊宁市阿依墩历史街区的文化遗存现状,指出其文化风貌消褪、城市肌理被破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疲软以及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影响较弱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保育”的相关理念,分析其在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激发公众主动性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传承与永续发展、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相匹配的文化保育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文化保育;“一带一路”

谭文勇, 赵云飞.“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1): 30-36.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to create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itiative is the culture among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he historic distri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ning, and it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the premis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kept in Ayindun historic district,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just like the fading of cultural scene, the destroying of urban fabric, the depress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low impact of civil protection force. This paper refers the concept of “culture conservation” home and aborad, and analyzes its effect in acti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imulating initiatives of the public.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in terms of culture inherit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words:Historic District; Urban Regeneration; Culture Conserv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0 引 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依托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遗产已成为投资、贸易、交流的基础,在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街区作为地方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迈向国际融入的前提。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逐渐从粗放式往内涵式过渡,关注热点逐渐从历史古迹保存转向历史环境保护。与此同时,以民间力量为核心的地方文化保育运动在东部沿海开始兴起,其在引领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方面的积极影响与将“民心相通”视作社会根基和合作重点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这不仅要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底线思维和科学手段的使用,还应强调实践过程中精细化和人文性的考量。

伊宁是伊犁河谷中心城市,扼东西交通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内地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咽喉和文化交流中心。改革开放30余年,由于区位、交通、政策等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上海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新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这让伊宁市作为西部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天山北坡西部区域中心的地位再次凸显。面临老城区众多历史街区的大规模更新,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伊宁“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文化保育的相关理念值得借鉴。

1 基于文化保育的规划思路

1.1 文化保育的内涵

文化保育始于欧美等国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文化遗迹的保存运动,它包涵保护、修复、重建、翻新和适应性利用等使实体遗存的文化价值得以保存的措施[1]。如20世纪60年代,地方人士Arthur Ziegler与James Van Trump对匹兹堡市曼彻斯特小区发起的保存运动便是早期文化保育的典型案例。

该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成为台湾和香港地区民间力量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2],其重心在于保护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能让文化生生不息地发展[3]。随着人类居住形态的集聚化与城镇化倾向日益严重,文化保育的范围也逐渐由个别历史建筑物的保存,逐步扩展到历史建筑群和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至今,文化保育已延伸至广泛的活动和机制,包括政府下放决策及行政权利、公民团体细水长流地参与、艺术及文化工作者的在地创意、以及平民百姓经营地方经济的各种尝试,是一种社区加强凝聚力,增强归属感的社会运动[4]。

1.2 文化保育对历史街区更新的启示

1.2.1 文化的传承

文化保育的意义之一在于将历史环境中文化遗产的传承视为当代社会的义务[5],而传承性也是历史街区的重要时空特征。当下,历史街区的传承性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而是更多地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内部功能的延续,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调节,更多地反映原住民的真实需求。

1.2.2 文化的培育

传统的“盆景式”保护方式对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发挥具有局限性,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对原有的文化价值进行自我维持。文化保育不仅强调文化传承,也关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再利用,常见手法包括“集体记忆”的保留与展示、设立文物径,开展主题文化游等[6-7]。其目的即发挥文化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功能,充分体现文化价值,并以此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播、振兴和永续发展。

1.2.3 公众的主动式参与

文化保育强调人与街区互动关系的反思,期望通过居民的主动式参与来还原街区生活,连接集体记忆。如延续传统生活方式、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自营地方经济的各种尝试等。另外,保育运动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人力或财力上,民间组织的参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文化保育运动打上了“草根”的烙印。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往往对民众的意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漠视,拆迁过程中因利益相关而产生恶性冲突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众及民间组织的主动介入有助于还原街区的历史真实性,而政府重视民众参与不仅是对居民话语权的尊重,也能加强原住民的本土文化认同感。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鉴文化保育的理念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拓宽交流合作面,将有助于伊宁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

2 阿依墩历史街区文化本底及现状概述

阿依墩历史街区位于伊宁市南市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街区北侧以胜利街为界,紧邻宁远城旧城遗址,东侧至伊犁街,南侧至伊犁街八巷,总用地面积36hm2。其中,根据上位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7.75hm2(图1)。

图1 阿依墩历史街区基地区位示意图Fig.1 site location of Ayidun historic district

2.1 文化脉络及要素梳理

阿依墩街区北靠宁远城旧城遗址,东侧和南侧紧邻前进街历史文化街区和伊犁街历史文化街区。从18世纪后期至今,随着城市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兰维吾尔文化、俄罗斯文化、汉族文化在这里不断碰撞、融合,并通过各族居民之间的相互影响、兼收并蓄,使之成为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街区之一,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地方传统风貌与空间格局。具体可以从有形文化要素及无形文化要素两方面来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阿依墩街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保留的成片的院落式住宅(图2)、宗教建筑等,集中和完整地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通的深远影响。其中,街区中被《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民居院落有9处(图3),阿依墩街、阿依墩街四巷等历史街巷以及“鱼骨状”街巷格局保存较好,三条水系沿街而过,形成了“水街相依,院落相连”的地域景观风貌(图4-6)。

2.2 文化保育现状

2.2.1 文化风貌的消褪

百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偏向增量建设的价值取向以及城市更新的资金短缺使得伊宁老城区的更新一直未能提上日程。阿依墩街区虽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城市形态和街巷格局,但历史风貌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图7-8)。

图2 典型住宅平面图Fig.2 typical residential plan

图3 历史院落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 courtyard

图4 现状用地权属Fig.4 land ownership of the site

图5 现状街巷格局Fig.5 street pattern of the site

图6 现状水系格局Fig.6 ditch pattern of the site

表1 阿依墩街区文化要素构成一览Tab.1 cultural elements of Ayidun historic district

建筑实体方面,部分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其色彩、材质、雕刻、装饰等带有地域符号的立面要素已呈颓然之势,核心保护区尤甚。原住民在庭院中的自行搭建行为已是常态。位于阿依墩街四巷3号的历史院落已不复存在,代替以瓷砖贴面的现代建筑,街区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开敞空间方面,作为街区重要公共场所的街巷空间因基础设施的老化、机动交通的发展以及断头路的存在已无法支撑当前的交通流量,现状街道的低通勤能力已成为街区发展的瓶颈与阻碍。不仅如此,狭窄的街道(10~12m)、曲折的巷道(3~6m)往往因机动车的介入、人行系统的缺乏对其所承载的交往、消费行为所不利,进而对因步行活动产生的街巷活力造成负面影响[8]。其次,街区公众活动场地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街区居民多样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多民族群体的交往以及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另外,过于自由的水渠形态以及沿街绿化的空白也使得街区的地域景观活力大打折扣。

2.2.2 快速城镇化时期的“文化创伤”

1934年,伊犁屯垦使公署从惠远城迁至宁远城,标志着宁远城成为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快速城镇化初期,作为伊宁市的主要工业区之一的喀赞其街道聚集了伊犁州毛纺厂、电厂、造纸厂等几十家工业企业以及配套职工住宅小区。工业化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历史街区的城市形态与街巷格局成片消逝,代之以大尺度的条形厂方以及多层现代住宅,与传统小尺度、高密度的庭院式住宅形成强烈对比,显得格格不入。其中水泥厂职工宿舍、伊宁市火星农机厂和伊犁州制药厂在阿依墩街区内形成了三处大面积的“文化创伤”(图9)。

图7 街巷景观风貌现状Fig.7 street landscape of the site

图8 历史建筑现状Fig.8 historic building of the site

图9 阿依墩街区图底关系Fig.9 figure-ground of Ayidun historic district

2.2.3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疲软

文化产业方面,业态单一,以特色餐饮业及自营杂货铺为主,且主要分布在解放南路、阿依墩街与红旗街。街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多民族特色无法彰显。文化事业方面仍面临相同的尴尬局面,除了位于阿依墩街的喀赞其清真寺外,再无其他可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公共空间,这也使得多民族文化艺术严重“缩水”。

2.2.4 民间力量的低影响力

原住民本土意识较弱,参与主动性不强。首先,由于教育、宣传滞后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原住民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物观,以致在更新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在意局部私利而忽略公共利益,因而难以提出有价值的意见而参与到历史街区更新的决策过程。其次,信息不对称。规划编制早期的宣传与通告工作未能切实开展,以致调研过程中街区民众仍对此次更新规划处于未知状态。

民间组织缺乏。这里所指的民间组织重点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保护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伊宁市近年来民间文化保育组织在数量、参与程度、行动模式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文化保育相关的组织大多是行政机关的延伸,如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西域文化研究所等,独立性较差[9],平日出现在媒体上影响较大的相关事迹也多属个人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制度保障,使得公众很难切实参与到历史街区更新的决策过程中,无法与政府实现真正的权力制衡。

3 文化保育策略构建

阿依墩街区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街区居民生活质量不高,且对历史观、文物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仅针对住宅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等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街区活力丧失、本土意识较弱的困境。因此,历史街区文化保育策略的构建需要进一步解答如何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延续文化发展,提高公众参与主动性的问题。

3.1 从文化碎片到文化结构

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结构是由街区中若干文化单元(由多种文化要素形成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基本空间或实体单位)所构成的系统在空间中的分布和组织。空间文化结构的延续,是实现历史街区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它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强调整体性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0]。

阿依墩街区是由若干点状和线状空间文化单元所形成的具有内部联系的面状空间文化结构。而现状文化风貌的消褪,以及快速城镇化时期的“文化创伤”使得阿依墩街区的空间文化结构显得支离破碎。规划从街区的空间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出发,通过连线成面的整合方式,达到修复和完善空间文化结构的目标。

(1)激活现存文化要素,从而增加街区点状文化单元的数量。首先,将街区建筑按照现状风貌等级评定和改善建筑质量的要求分为修缮、整饬、保留、更新以及整治重建六类进行保护(图10),结合院落空间改造,恢复传统居住风貌;其次,对点状空间文化单元进行功能性改造,主要是针对上述工业化时期形成的“文化创伤”的补救行为。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将解放南路光明街至阿依墩街近80m路段改造为文化广场;将伊犁州制药厂整体迁出历史街区,原用地置换为以居住用地为主,配套文化设施的典型街坊。街坊内部道路沿用小尺度巷道,居住类型仍采取传统院落式住宅模式,延续传统民居风貌及庭院绿化特色(图11)。

图10 建筑保护分类Fig.10 building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图11 典型街坊Fig.11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2)通过对街区线状空间文化单元之间的活力性塑造来加强文化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街区空间文化结构。主要方式为对街区交通性主干道进行拓宽,延展“瓶颈”段和疏通断头路。在街巷改造的基础上,沿其走向规整水渠形态、布置绿化带、街头绿地等,构建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人行系统,在强化街巷通行能力的同时,激发行人多样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增强空间活力。

3.2 从文化场所到文化流动

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创造、流动的过程[11],而“文化缝合”和“要素激活”仅仅是文化资源在物质和空间上的更新,并没有突破历史街区这个场所的界限。“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文化先行,是要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来打破场所的局限性,实现文化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1)增强文化流动的经济和创新推力。文化不是独立的,而是依托经济发展更新。规划依据街区文化资源和当前业态分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结合街巷历史功能,赋予文化主题:以阿依墩街为主的餐饮、土特产、手工艺品销售,以阿依墩街四巷为主的历史建筑游览、民俗生活体验点等(图12)。具体形式上文化产业采用当地居民自主经营为主,保持“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格局。另外,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整体角度,打造特色旅游观光线路,以传统马车作为代步工具,依次经过新光街、果园街、阿依墩街四巷、阿依墩街、伊犁街四巷、伊犁街,在串联街区内主要文化景观节点的同时,加强了阿依墩历史街区与伊犁街、前进街历史街区的联系(图13)。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流动性决定了文化只能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规划结合街区的入口文化广场两侧设置文化创意聚落,通过民间艺术团体、文化传人等开展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创意展销等活动。

(2)培育文化流动的社会推力。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能为流动的文化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勃勃生机。首先,加快载体建设,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规划在原州制药厂用地中留出独立用地用于文化馆建设,结合街区内清真寺、文化广场的风貌改造共同提升平台承载力。其次,策划民俗文化活动,如书画艺术展、歌舞表演展、民俗文化节等主题节庆活动来丰富文化内涵,增强街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3.3 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12]。“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不仅需要贸易联通、资金融通,更要民心相通。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理应更广泛的来源于民间[13]。传统的追求宏伟目标的终极蓝图式规划已然无法解决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往往在后期陷入实施的困境,甚至成为本土意识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阻碍。这是由于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以大量原住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自发式建设模式在地权上有着激烈的博弈,且浮于表面的公众参与形式以及旧城更新财政的缺乏使得原住民的意愿无法在方案中得以实质性地表达。因此,摈弃传统的蓝图式规划模式,构建“政府—民间组织—原住民”的渐进式协作保育格局将有利于文化由自发向自觉推进(图14)。

(1)规划编制参与机制和角色的转向。第一,除了在规划前期通告和调研阶段关注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改造诉求之外,规划中期的方案论证阶段以及方案后期的决策阶段同样鼓励居民和民间团体以座谈会、协商谈判等形式参与到整个编制过程中,使得公众参与足迹从“知情过程”向“决策过程”过渡,实现参与机制的转向。第二,前期规划主要是对整体结构、功能布局的把控,以及关键文化要素(历史街巷、历史院落、水渠)、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对传统民居院落中的建筑、绿化等一般文化要素仅进行建议性指引。规划后期,采取居民出资,政府补贴,并委派社区规划师、建筑师协助的形式进行街区的逐步自我更新。其中,社区规划师、建筑师的主要职责是倾听公众意见、及时提出改造或修复建议、提供施工技术支撑、协助居民与政府达成合意等[14-15]。通过原住民自主更新,政府协作建设的方式,将规划编制由描绘终极蓝图的“工具”,朝着化解因不确定因素造成困难的“过程”推进。

图12 文化产业布局Fig.12 cultural industry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

图13 特色旅游线路规划Fig.13 featured tourism route of the plan

图14 三方协作保育格局Fig.14 tripartite collaboration structure of cultual conservation

(2)运营模式的改变。街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运营中,倡导民间资本的引入。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为街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其建设所依托的重要条件便是沿线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为民间资本带来了新的机遇。规划鼓励民间资本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参与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对街区文化展览馆、艺术展出活动、文化观光旅游等领域的进行投资,为无形文化生产性保护搭建桥梁和纽带。

(3)民间组织的培育。通过政府资助、民间捐助,政策激励等形式促进民间文化组织的建立,如民俗研究会、历史研究会等研究协会以及民俗工艺、舞蹈、器乐等行业协会。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民间组织应主动发挥以下作用:第一,对历史街区蕴含文化的挖掘、研究、立档和宣传,并在规划编制及及居民自主性改建过程中给予专业性指导。第二,通过民间组织中的当地文化研究者、民俗艺术、工艺的传承人,对街区文化保育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发挥民间组织的群众优势、地缘优势、技术和组织优势,号召公众主动参与到整个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与政府之间平等协调,实现真正的权力制衡[16]。

(4)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应采取价值引导和知识普及。即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并结合街区内举办的相关活动来进行文化宣传推广,提高街区居民对历史观、文物观以及文化保育的认识;组织社区规划师、建筑师以及民间组织中的专业人士对原住民进行房屋翻新、维护指导,例如传统民居建筑的台基、墙身、檐部、屋顶等的形式、处理方式、色彩和材质等。同时,规划本身也对街区典型建筑平面、立面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以便在具体实施时让原住民有所参照。

4 结 语

“一带一路”是经济带,更是文化交流带。“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依托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的一次重大战略创新。其在给历史街区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应从街区文化结构整体性出发,加强各个文化要素、文化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敢于打破街区这一“场所”的局限性,通过培育经济和社会推力来带动文化流动;“一带一路”是未来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历史街区更新涉及的不仅仅是精英美学的判定或政府的工作,更是个人、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事业。通过构建“政府—民间组织—原住民”的渐进式协作保育格局的方式架构政府与民心相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街区文化的传承和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Murtagh W J.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M]. New York: Main Street Press, 1988.

[2] 潘博成, 陈颀. 地方文化保育团体行动策略——以广州市W协会为例[J]. 晋中学院学报, 2014(01): 31-36.

[3] 何智权. 反思香港“文化保育”运动[EB/OL](2012-06-02)[2015-01-01]. http://www.time-weekly.com/show. php?contentid-7963.html.

[4] 金敏华. 深圳城市更新注重“文化保育”[N]. 深圳商报, 2013-05-15(06).

[5] 黎小容. 古迹保护新趋势——结合都市发展的历史环境保育[J]. 建筑史, 2006(00): 188-196.

[6] 陈蔚, 罗连杰. 当代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与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38-43.

[7] 梁以华, 郑红. 街景人情——香港老区民居建筑及街貌保护与话优发展[J]. 南方建筑, 2015(01): 14-17.

[8] 陈喆, 马水静. 关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 建筑学报, 2009(S2): 121-126.

[9] 郑利军, 杨昌鸣. 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 城市规划, 2005(07): 63-65.

[10] 黄瓴.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11] 王京生. 文化是流动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2] 冯骥才. 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与文化的自觉[J]. 金融博览, 2014(01): 1.

[13] 姚迪, 戴德胜. 从“空间改造”到“价值重塑”——历史街区保护策略转向研究[J].建筑学报, 2011(05): 36-39.

[14] 王富海, 孙施文, 周剑云, 等.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J]. 城市规划, 2013(01): 70-75.

[15] 谭文勇, 阎波, 许剑峰. 从罗德·哈克尼的社区建筑看新农村住屋建设[J]. 新建筑, 2009(03): 30-33.

[16] 谭宏. 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5): 49-51.

图表来源:

图1:《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图2-13:《伊宁市阿依墩街片区保护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现场调研照片

图14:作者绘制

表1:作者绘制

(编辑:刘志勇)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谭文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laotan1968@126.com赵云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105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1-0030-07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城市更新一带一路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