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

2016-03-24 02:13刘卫东,吕斌,黄斌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

The Interview Record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Multiscale Spatial Planning Correspondence

吕斌.“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1): 01-03.

刘卫东访谈录

被访谈人: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提问人: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1. 如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一带一路”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开放发展的主要旗帜和载体。根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因此,“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机制下促进区域共赢发展的一个国际合作平台,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

过去三、四十年,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但经济全球化机制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如何在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避免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全国经济的腾飞,使7亿人口得以脱贫,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需要为发展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带一路”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它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是简单地延续以往的经济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的突出特征是融入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即倡导包容性。

2.“一带一路”的几个认识误区?

当前,对于“一带一路”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首先,“一带一路”并非要重建历史时期的国际贸易路线,它所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一带一路”不是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而是统筹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重大战略。前者是国内事务,而后者以国际合作为主。第三,“一带一路”不是单向的“走出去”,而是需要“走出去”与“引进来”紧密结合。第四,“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战略,而是探索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等国际合作新途径的尝试。第五,“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而是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关于这些认识误区,详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专述论文。

3.“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关系?

当前,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相提并论的说法非常普遍。这三者确实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3个国家级战略,但是三者并不能等量齐观。“一带一路”是统筹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重大国家战略,决定着未来数十年我国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也是改革现有国际经济治理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尝试,有可能改变未来数十年的世界经济格局。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产业带则主要是国内的区域发展战略,尽管这两个战略也设计到开放发展,但不像“一带一路”那样是总体的长远战略。总的来看,“一带一路”是我国的全球化战略,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战略,是引领性战略,而另外两者是局部性、较为短期的战略。

4.“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能带来哪些影响?

“一带一路”具有显著的区域影响。例如,六大经济走廊的打造以及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建设(见《愿景与行动》)将带动中西部若干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尤其是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对于西部沿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机遇和抓手。另外,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深化和扩大,将推动沿海经济中心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阐述拓展发展新空间中提到,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产业带建设为引领,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带。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我国较为均衡的国土开发格局的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全国各地区都能参与的开放发展平台,而不是少数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有的“红利”。互联互通建设以及贸易便利化条件的改善,给我国各地区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当然,沿边主要口岸城市有更多的机遇成为新的增长极。

5.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到:打造一些节点城市或者是战略支点,另外还提到城市群,这些在“一带一路”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其根基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经贸、人文等合作项目。从空间结构上看,“一带一路”呈现为一个由经济走廊和节点组成的网络式结构。走廊主要承担流通的功能,即人员、货物、信息、技术、文化等的交流通道;而节点则是各种“流”的交汇点,特别是各种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落地点。因此,节点城市或城市群是具体合作项目的发生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落脚点和支撑点。

6. 您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当前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首先是“走出去”经验不足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而我们大规模“走出去”还不到十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潜心、虚心、认真地学习国际游戏规则,积累更好地到海外投资的经验。学术界则应尽快加强对相关国家治理结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等的研究。

其次是协调问题。在我国的治理结构下,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和动员力非常强。战略一出,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各界都会积极响应。但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协调就是大问题了。在我们“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乏企业恶性竞争的案例。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

以文化产业交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黄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中央根据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自提出以来,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政策沟通先行,并直接带动了沿线国家(以下简称域内)交通、能源等设施联通;创新性提出国际产能合作,并成立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域内工业化,初步实现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然而部分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是“新殖民主义”;沿线不少国家也对中国政府、企业的进入抱有戒心;我国部分机构、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缺乏经验,以上因素均影响了“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因此,着力推动民心相通,增强域内民众互信,进而提升政治和经贸互信,夯实合作基础,是“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建设并取得全方位成果的最为根本的基础。

推动民心相通,需要从文化交流、民间交往、媒体合作、学术研究合作、青少年互动等多个领域统筹推进,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个主体协同发力。当前我国政府和官方组织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域内文化企业间交往不够活跃,最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力量尚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需要更加重视市场规律,依托文化产业实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化旅游产业是“十三五”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引爆点。我国的出境游市场蓬勃发展,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达到1045亿美元,同时,文化旅游也是各国设立门槛较少、开放程度较高的投资领域,在该领域,我国发展经验相对充足,发展条件较为成熟。“十三五”期间,在深入研究域内和我国居民文化旅游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应推动更加简便的旅游签证(免签)措施,联动规划自由自驾行、重点旅游线路和铁路邮轮旅游等游线;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协调旅游开放项目,鼓励我国企业去国外投资和改造主题乐园、酒店等旅游设施。国家亦可将文化文物对外援助经费与旅游产业投资进行整合,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在文物修复、景区运营、酒店管理等全产业链上的整体输出。

文化娱乐产业是“十三五”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着力点。文化娱乐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影响力很强,好莱坞即是美国价值观输出的桥头堡。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影视、游戏等对东亚、东南亚的出口。“十三五”期间,应以“开放换开放”,推动双边签署文化相互开放领域,鼓励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收购制作发行公司、院线等,着力推动我国的影视、游戏、动漫等作品从原创到渠道整体走出去,加深域内民众对中国梦和中国人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认识。

创意设计产业是“十三五”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关键点。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和带动性,鼓励创意设计企业与交通、能源和制造业等企业一起走出去,实现中国设计元素与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对于我国提升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输出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我国创意设计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文化版权贸易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着眼点。版权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产,版权交易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随着域内文化产业持续深入交流,通过多方协商,构建一个各方确保文化安全,并能够切实实现和谐、双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文化版权贸易规则体系,是维护域内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根基,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当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差异较大,国家间文化交流面临不少未知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平衡也颇具难度,这就需要我们选准关键国家重点突破,优先输出对于当地民众具有较强吸引力与消费粘性的文化产品。我国政府也应系统梳理若干对于文化企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在共性政策如人才往来、贸易便利化、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税收、外汇管理和结算、特殊政策区域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重点行业、区域制定差异化个性政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方能确保民心相通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的项目风险评价体系

周长林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是中国以“首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大国胸怀、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战略构想,它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所产生的利益驱动预期不可估量。同时,“一带一路”也是未来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不被边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由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法律等方面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足够重视项目风险的评价体系建设。

首先,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在国外投资,无论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是高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样会对国内的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其次,我们要看到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政治安全风险。中东、南亚、东南亚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矛盾短期内不会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政治界面不稳定期,政党轮替后缺乏政策延续性。中国公司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也经常受到腐败问题的干扰。

再次是法律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法律比较严格,如果环保措施不到位,容易引发法律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果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法律,也容易引起劳务纠纷。

最后是金融与诚信风险,“一带一路”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主权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经济运行不畅,财政赤字巨大,失业率高,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比较低,容易发生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预期。

因此,“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项目财务健康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合理的偿债能力

(2)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3)投入产出配比的资产收益

(4)高效运营的周转能力

(5)现金为王的现金流量能力

(6)成长性

(7)不断扩张投资的能力

(8)资金链安全运营系数

(9)杜邦体系的延伸分析

(10)盈利模式与收款方式的协调方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酝酿、提出阶段以及建设过程中,如果注意以上风险,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才能以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满意的战略思维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编辑:袁李姝)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101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