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进展

2016-03-28 07:15王海滨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理政治国

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进展

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颇丰。学术界主要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中国梦、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等三个专题,以及习近平治党战略思想、外交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新国家安全观和文化战略思想等一系列思想,展开深入研讨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梳理了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思路、重要专题和系列思想等三大研究进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研究进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备受关注。学术界主要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中国梦、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等三个专题,以及习近平治党战略思想、外交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新国家安全观和文化战略思想等一系列思想,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研究

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首先是概括和提炼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即发挥提纲挈领和穿针引线作用的总体思路。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执政逻辑、理论创新和鲜明特点

如何透过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判断、新思想提炼其总体性的思路、框架和逻辑,并概括其特点?韩庆祥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其专著《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按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执政逻辑——理论创新”这一逻辑线条系统深入地梳理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认为习近平的执政逻辑和执政特征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外圆内方”“汇聚正能量”。[1]该书分为七大版块,从总体上梳理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执政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目标:实现中国梦;执政理念:人民幸福;执政主线: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政思路:破解“四大危险”,唱响“中国声音”;执政方略: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执政支点:促进公平正义。概括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体框架,即“四个伟大”思想:“伟大事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和“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该书也提炼了习近平的执政逻辑,认为,应在直面并破解“四个伟大”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进程中,且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主线,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及其蕴含的执政逻辑。“问题意识”“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凝聚力量”和“四个伟大”,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及其蕴含的执政逻辑的关键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方面,作者认为,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和实施伟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进行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一重大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的治理开始从局部走向系统,也蕴含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维;公平正义改革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和生长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应确立的战略思想。

此外,韩庆祥还概括提炼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治国理政的六个鲜明特点: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具有“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解决现实矛盾和中国难题提供体制规划、制度设计、治理体系和秩序重建;在凝聚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科学谋划改革;围绕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调整机制进行治国理政;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1]韩庆祥等还概括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理论创新的六个重要特征,即问题意识、战略思维、辩证分析、人民立场、求真务实和大众话语。[2]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韩庆祥前瞻式地提出了“习式新政”。他认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文本和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用具有展望性的概念对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加以初步提炼和概括——“民族复兴”与“习式新政”。[3]其核心,就是调整国家的权力结构与权力运作方式,由政府主导体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一种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又治理国家或政府公共权力的新秩序。其基本内容是:坚定刻骨铭心自信的新境界;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战略目标的新共识;吹响公平正义改革并具有战略定力的新号角;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突破;问题导向且有效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的新思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权的新自觉;世界再平衡战略的外交新格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刚性执行力的新气象;凭能力业绩立足的价值新导向。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之道和科学指南

如何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规律和核心?毕京京总结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之道:1)坚持战略睿智与政治定力相结合开创执政兴国的新局面;2)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凝心聚力兴利除弊;3)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4)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探索全面深化改革路径。毕京京还概括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的新境界新思路:1)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以改革助推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2)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治本为治标提供牵引;3)坚持集中与民主相统一,以权力适度集中破除利益藩篱,以发展民主防止权力被滥;4)坚持自主与借鉴相统一,自主探索以防止发生颠覆性错误,借鉴吸纳以引领时代。[4]

徐晨光用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南来概括习近平的民族复兴战略思想。认为习近平明确提出的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我们统一思想、推进工作的行动指南。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理论结晶: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主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步骤——“两个一百年”;战略愿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战略途径——科学发展;战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战略保证——继续推进执政党建设。[5]吴传毅概括提炼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他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一”和“四个保障”,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目标: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四个保障”:政治保障即密切党群关系和惩治腐败;法治保障即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思想保障即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国际环境保障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6]

二、围绕中国梦、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等三个专题的研究

(一)中国梦的意义、特征和研究维度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韩庆祥等提出了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理念。[2]颜晓峰总结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梦这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提出以来,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而且逐渐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体现了超越国界的全球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中国梦”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诸多特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7]项久雨认为,中国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普及方面来看,当前应当继续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上加强中国梦的研究阐释,并力争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8]郝永平提出要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认为在中国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引领和道路引领。[9]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和主要任务及其与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关系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在学术界激起了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热潮。俞可平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1)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构筑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2)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则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具体展开和延伸。依法治国既是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11]何增科认为,国家治理的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与国家管理两个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以目标体系为追求、以制度体系为支撑和以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结构性功能系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应有以下四条:1)国家治理的民主化;2)国家治理的法治化;3)国家治理的文明化;4)国家治理的科学化。针对党政主导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强力维稳和消极管控的维稳模式面临困境,全面管控的国家管理模式阻滞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改革创新的动力,腐败现象不断发生且贪腐数额惊人等现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放权和分权,让各类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完善国家治理结构方面要以民主责任制建设为方向;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健全负反馈调节机制,以实现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决策咨询系统以健全协商民主和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质量;培养职业政治家、职业文官、职业法官、职业律师,推进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普及化进而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12]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体系与新特征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由此,学术界日益注重从“四个全面”整体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地研讨。刘海涛概括了习式战略布局的新特征,认为我党一系列重大的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13]许耀桐认为,从2014年12月—2015年2月,习近平先后四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新命题。“四个全面”的提出,构成了习式治国理政的宏大战略体系。[14]宇文利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结构上系统完整,在特征上体现出总体性和统一性,坚守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具有思想的综合性和正确性;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笃行和心怀大众的情感,具有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的坚定性;产生自并立足于中国实践,又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实践指导性。[15]

三、习近平治党战略思想、外交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新国家安全观和文化战略思想等的研究

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必要梳理其中涉及不同领域的系列具体思想。在这方面,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通过一系列的较高层次的组稿,集中了国内的研究成果。

(一)治党战略思想

叶笃初认为,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从目标、使命到布局,清晰明确又系统[16]。公方彬指出,习近平的治党思想,突出重视培育理想信念和坚定价值追求。[17]罗中枢认为,习近平的党建思想,在取向上既不“以票取人”也不“简单以GDP论英雄”。[18]刘旭涛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新思路:选人标准:既要全面,更要严格。选任方式:既要科学,更要民主。培养途径:既要看理论学习,更要看长期实践。[19]姜明安认为,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建设,体现了习近平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计划性和步骤性,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等三大执政水平的新理念。在法治思维的主导之下,党的制度建设开始迈向法治政党的新阶段。[20]

(二)外交战略思想

马振岗认为,习近平的外交活动始终围绕为实现中国梦争取有利条件这一核心,全面铺开、重点突出、精心务实,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外交特色。[21]胡鞍钢认为,在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充分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其全球视野和宏大手笔,以主动作为、高潮迭起的外交行动绘制了中国外交的伟大蓝图。[22]叶自成认为,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来源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理解和提炼。[23]张蕴岭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中国与周边邻国构建“命运共同体”,所依靠的不是制度建设,而是共生的理念和共同的利益。[24]

(三)区域发展战略思想

魏后凯认为,公平、协调、共享,既是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核心,也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5]孙久文表示,习近平的区域发展思想重在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版”。[26]霍建国指出,习近平 “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27]

(四)新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审时度势地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理念、机制路径和工作方法,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叶自成认为,习近平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从理念上看是“总体安全思想”,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社会和文化安全为保障、以国民安全为目的,内外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家安全与国民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相互交织、相互统一,总体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国家安全之特色。[28]林宏宇认为,习近平所主张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之内核,可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内外兼顾,以内保全;包容共赢,命运共同;经济优先,核心不让;义利并举,有所作为。[29]

(五)文化战略思想

范玉刚认为,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平远的文化视野。[30]张峰认为,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是充分发掘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示范,是以开放开阔的胸襟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包容互鉴。[31]郭建宁认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且逻辑严谨: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强调积极引导人们尊重道德和敬畏道德,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与方法。[32]沈壮海认为,习近平从不同维度展开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论述中,蕴涵着一系列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思考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坚守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3]郭奇勇认为,习近平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处理内政外交棘手问题时,能够自觉地调动传统文化的资源,得心应手且应付裕余。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返本开新,在认真学习、摸清家底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时代价值,增强中国走向世界与未来的文化自信。[34]王杰认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括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总结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指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35]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期,存在旧规则的失效和新规则、新秩序的建立,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道路和西方模式的关系,计划与市场,人情与法治等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迫切需要执政者坚持问题导向和具备辩证思维,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问题。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坚持问题导向与运用辩证思维书写当代中国现实逻辑和破解中国发展难题的典范。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颇丰。随着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习近平还将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因此,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进展的综述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梳理。比如,对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及其与科学发展以及“四个全面”的关系,还需要系列研究成果的积累和碰撞之后,才能梳理其研究进展。总之,理论界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持续关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中国问题,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建构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的历史使命。

[1] 韩庆祥.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 韩庆祥,王海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人民日报,2013-10-31(理论版).

[3] 韩庆祥.“民族复兴”与“习式新政”[N].理论动态,2014-11-20(7-9).

[4] 毕京京.人民至上 实干兴邦: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之道[N].光明日报,2014-03-21(1).

[5] 徐晨光.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战略思想[N].光明日报,2013-12-21(11).

[6] 吴传毅.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J].求索,2014(9):4-8.

[7] 颜晓峰.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N].光明日报,2014-02-14(1).

[8] 项久雨.中国梦的世界意义[N].人民日报,2014-01-15(理论版).

[9] 郝永平.从三个维度上深化中国梦的研究[N].学习时报,2014-01-20(2).

[10] 俞可平.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求是,2014(8):36-37.

[11] 俞可平.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和国家治理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10-30(10).

[12]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1-15.

[13] 刘海涛.“四个全面”:习式战略布局新特征[J].人民论坛,2015(6):20-22.

[14] 许耀桐.“四个全面”:习式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J].人民论坛,2015(7):53.

[15] 宇文利.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J].人民论坛,2015(6):23-25.

[16] 叶笃初.领导有方,服务有方:习近平的科学方法论[J].人民论坛,2014(28):16-18.

[17] 公方彬.把精神大厦建设突出出来:习近平强调思想建设的几层内涵[J].人民论坛,2014(1):22-25.

[18] 罗中枢.如何把好干部培养选拔出来:习近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路线图[J].人民论坛,2014(1):28-29.

[19] 刘旭涛.十八大以来干部选任工作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1):26-27.

[20] 姜明安.习近平依法治党战略思想[J].人民论坛,2014(1):38-40.

[21] 马振岗.展现自信、豁达、睿智和真情习近平主席外交战略新特点[J].人民论坛,2014(6):16-18.

[22] 胡鞍钢.携手四海共赢世界大国外交的“中国风范”透析[J].人民论坛,2014(6):19-21.

[23] 叶自成.以中华智慧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解析[J].人民论坛,2014(6):33-35.

[24] 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J].人民论坛,2014(6):36-38.

[25] 魏后凯.公平协调共享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支点与特征[J].人民论坛,2014(15):18-23.

[26] 孙久文.习近平区域发展观新内涵[J].人民论坛,2014(15):24-26.

[27] 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人民论坛,2014(15):33-35.

[28] 叶自成.习近平总体安全观的中国意蕴[J].人民论坛,2014(16):17-20.

[29] 林宏宇.新国家安全观四大内核[J].人民论坛,2014(16):21-23.

[30] 范玉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蕴[J].人民论坛,2014(24):18-21.

[31] 张峰.习近平文化形象浅谈[J].人民论坛,2014(24):22-23.

[32] 郭建宁.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J].人民论坛,2014(24):24-26.

[33] 沈壮海.道德人心领域亟需良好治理[J].人民论坛,2014(24):27-28.

[34] 郭齐勇.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J].人民论坛,2014(8):30-33.

[35] 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J].人民论坛,2014(24):34-35.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Governance Thought of Xi Jinping

WANGHaibin*

(Marx Institut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Chin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governance thought of Xi Jinping is rapid. Around the general idea of Xi Jinping governance thought,the three topics of china dream、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and a series of thought with Xi Jinping control party strategic thought, the diplomatic strategic thought ,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culture strategic thought and, the academia conducts a deep discussion and makes corresponding progres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three research progresses with the general idea, the important topics and a series of thought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of Xi Jinping governance thought.

Xi Jinping;governing a country;research progress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01

2015-12-2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研究”(14CKS027)

王海滨(1983— ),男(汉族),河南鹤壁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的精神世界,通信作者邮箱:wanghaibin3@126.com。

D035

A

2095-5383(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