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2016-04-10 03:16石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罅隙学说五脏

石勇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00)

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石勇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00)

中医五行学说具有隐喻性特征。从隐喻映射角度分析,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结合虽是实践的抉择,但取象比类发挥了描述性优势,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传承,同时受实体本位思维和过度隐喻推理干扰,常常诱发推导性罅隙,导致中医饱受诘难。通过对中医取象比类深度挖掘,发现过程隐喻与临床检验能够有效地弥合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罅隙,在张扬触类旁通思维品格的同时,保证取象比类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区间内进行。

中医五行学说;隐喻映射;中医取象比类;过程隐喻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一直沿用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通过广泛运用、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其一是将五行属性与关系捆绑,形成五行生克乘侮;其二是将宇宙万物与五行概念进行取象比类,实现五行配伍。在五行学说向社会各领域流行蔓延的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诞生,五行学说很自然地渗入中医学,成为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1],并经历了从哲学到医学的嬗变,形成中医五行学说,实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似完美无缺,却饱受批判与争议,合理与缺陷交织。本文拟从隐喻映射角度探讨中医五行学说的合理、缺陷及弥补。

1 中医五行学说的隐喻性特征

1.1 中医五行学说的三大主题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结缘,二者相摩相荡,五行逻辑与天人相应彼此生发渗透融合为三大主题:一是人体脏腑与天地万物相参;二是脏腑间的生克乘侮;三是脏腑系统的配伍。主题一彰显“天人相应”。《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主题一二凸显五行生克与五行配伍对中医的构建作用,将五脏与五行、五方、五时等相配,并用生克乘侮阐述脏腑功能、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从而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1.2 中医五行学说的认知机制

五行学说构建中医理论,体现为三大主题的经纬编织,其认知机制是取象比类,即独具中医特色的隐喻映射,涵盖了Lakoff&Turner[2]的位素、属性、关系和知识4种映射内容。主题一体现为自然五行向人体脏腑的映射,侧显位素和知识映射,即五行配五脏的抉择。主题二以五行关系对应五脏关系,把对生克乘侮的体验性概念迁移到五脏关系中,侧显关系映射。主题三以“五”为基数,以五脏为中心,以概括化的物理性和功能性特征为始源域,映射到自然和社会广大领域,侧显属性映射。

1.3 五脏系统隐喻映射规律

表1显示,五脏系统内蕴象思维模式,通过把握潜藏于自然万物与人体脏腑之间的功能属性进行对比归类,实现“应象”。有学者[3-5]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了心、脾、肾系统的概念内涵,本文讨论肺系统的映射规律。

1.3.1 位素映射 始源域中的2个位素金和自然(万物)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的2个位素肺与人体(生理病理)。

1.3.2 属性映射 《尚书·洪范》归纳金的属性为“从革”,由此推理金有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肃杀、沉降、收敛,通过属性映射可认知肺的肃降特性。同时,以肺系统成员的形象、颜色、属性和其他引申义为始源域,映射到社会领域中,把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纳入肺系统,各成员间互参实现肺系统配伍。

1.3.3 关系映射 生克乘侮将松散的五行融合为有机整体,金与其他四行的生克乘侮映射到肺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中。

1.3.4 知识映射 金之于自然具有普遍性,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由此认知肺是“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肺气畅通则各脏腑之气旺盛,肺气不畅则百脉不通。

2 隐喻映射的推导性缺陷

表1显示,隐喻映射能相对合理地描述肺系统,体现三大主题,人与自然接轨,用生克乘侮说明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用配伍说明肺系统成员间的相参。单以描述性而论具有合理性,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传承,若以推导性而论则充满罅隙。

表1 肺系统隐喻映射规律

2.1 位素映射缺乏统一性

体现为主题三与主题一二关系断裂。五行配伍契合存在巨链隐喻,即划分世界万物及其概念之间至上而下的层级关系,如人类、动物、植物、复杂物体、自然物体,每个层次的事物及概念都可作为始源域投射到其他任何层次[6]。因此,五行配伍的位素未必严格遵循主题一,而仅仅基于事物间的功能特征相似进行映射,容易导致配伍缺乏统一性,也无法反推五行生克,这是五行学说饱受争议的根源之一。如《吕氏春秋》记载的五时祭脏与《内经》不一致;东汉·王充《论衡·物势》说:“金胜木,鸡何不啄兔……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既说明金系统的配伍混乱,又提出了一系列五行配伍反推五行相克的无效性。

2.2 属性映射不充分

取象比类的归类型映射不具备全景式属性迁移,只能为认识事物提供局部参照与视角。如通过金的属性只能反映肺气向下、向内的肃降特点,而肺气向上、向外的宣发性特点则需参照肺系统其他成员,诸如辛味的发散之性,皮毛的宣散收聚,鼻的呼吸开合,哭悲忧涕咳的宣泄之效(见《素问·五运行大论》)。属性映射的非全景性很容易导致对归类合理性的质疑。如肺兼具肃降、收敛和宣发特征,不难理解具有发散之性的辛归于肺系统,但为什么具有收敛之性的酸和降泄之性的苦不能归于肺系统呢?

2.3 关系映射的有效性疑惑

五行生克关系具有经验性理据,并作为始源域描述五脏功能性濡养和抑制。但五行生克本身历来饱受质疑,如历代对金属熔化成水解释“金生水”之说有争议;由于生克的物理属性具有普适性,那么金属犁田可解释“金克土”(实为“土生金”),投金断流可解释“金克水”,金属受水腐蚀推导“水克金”等,如果将五行生克看成不变法则推导五脏关系,则会对关系映射的有效性大打问号。

2.4 知识映射的合理性质疑

根据金在自然中的角色推导肺的生理功能,显然非常牵强。如果强行进行知识映射,则会出现过度隐喻推理。如根据火克金可以得出结论:心火炽盛,灼伤肺金,按照此逻辑推导,如果心气不足,削弱了对肺的抑制,肺气很有可能旺盛,但事实上心肺病变相互影响,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瘀阻肺脉导致肺失宣肃。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脾肺和肺肾关系。因此,知识映射只具备部分合理,大部分知识不是推导出来的,而是反复临床实践的结果。再如果承认“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是通过“金生水”推导出来的,那么“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岂不是通过“水生金”推导出来的?

3 对中医五行学说隐喻性特征的反思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结合以来,批判之声不绝于耳。近代以来,掣肘之势甚嚣尘上:严复称其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梁启超称之为阴阳五行的瞎猜,郭沫若称之为“玄理附会”,方舟子称取象比类为感应巫术等。这些批判的矛头直指取象比类,论据大多与映射中的推导性罅隙有关,摆出的基本逻辑是因为有罅隙所以不科学。事实上,过度放大取象比类的罅隙,消显其合理因素,反而会给中医蒙上神秘面纱。因此,有必要深度反思中医取象比类,寻找罅隙根源,提出弥补策略,为中医摆脱“伪科学”指控提供语言学支持。

3.1 实体本位的局限与过程本位的补充

中医学以实体及相互关系为依据,通过隐喻映射搭建人体脏腑和自然五行之间的心理通道,具有合理性但不完美,原因在于:一是实体间的特征和功能相似具有普遍性,在配伍过程中,隐喻映射仅仅受相似性理据激发,将系统成员不断扩大,这一机制并未受主题一二的约束,从而将属性映射构建的知识凌驾于其他映射之上,于是出现了各种五行配伍版本。同样,五行配伍接受不了严格的生克关系推理,如果强行推理很自然会出现“金胜木,鸡何不啄兔”般的疑惑;二是实体隐喻的属性映射依附于实体,在实现配伍后,其语义因配伍成员的增多而泛化,其属性随所涉及的场景不同而多变,这就会造成属性映射的非全景式,同时生克关系的主客体是封闭的,实体属性和运用范围的泛化很容易导致对实体间的生克关系作机械化理解,才会出现金克水与水克金共存;三是实体隐喻的知识映射是将宇宙万物作五元化归纳,并通过五行生克解释人体和疾病,面对诸如心肺同病等复杂病理其局限性暴露无遗,只能诉诸过度隐喻推理,导致心肺同病推出五行颠倒。

综上所述,取象比类罅隙的根源之一是实体隐喻。必须瓦解实体本位在映射中的垄断地位,迎来过程本位的出场。中医把人看作处于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的可分实体[7],生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乘侮关系可以解释事物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发生发展,具有动态特征的过程本位思维才是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就五行本义而言,也可验证这一说法。过程本位思维衍生出过程隐喻,用生克过程取代五行作为位素,以生克过程的特征描述作为属性,以生克系统的内部衔接作为关系,用过程的动态平衡作为知识演绎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失用转归。过程隐喻能够弥补实体隐喻的缺失:由于生克过程取代了子系统的本体地位,子系统的作用被削弱,生克过程不受制于具体事体,因此实体隐喻位素和属性映射中的缺陷可以解决;过程隐喻的属性可以是五材间的物理性生克,也可是五脏间的功能性濡养和抑制,证明其有效的经验性理据从生克过程本身中来,不存在孰生孰、孰克孰的困惑;实体隐喻的知识映射无法合理解释脏腑间的相互影响,这可以通过过程隐喻中的生克推演化解。

3.2 隐喻推理与临床实践的剥离与弥合

取象比类的解释力有描述和推导2个维度。在中医学术史上,似乎历代医家运用取象比类与比喻说理、论证阐发远较借之以推导演绎、寻求新知为多[8]。原因很简单,单以描述而论,取象比类是完美的手段,但中医五行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取象比类的推导作用。推导必须负载丰富的临床经验,才会成为临证治病的准绳。若要剥离实践性谈推导性,或基于合理的隐喻映射进行过度推理,则有悖于中医的初衷,致使有关人类脏腑的知识与现实状况渐行渐远,不但不能有效地构建和发展中医五行,反而会将其推向无底深渊。有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内经》确定的五脏与五行的配合方式是实践的选择,曾有血的教训[9]。结合取象比类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还原五行学说与中医结缘的原初状态,这个血的教训定是过度隐喻推理造成的。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中医理论的拓展离不开取象比类,这种触类旁通的思维品格必须张扬,但同样的思维方式在算命、相面等迷信活动中也有体现。为了与之划清界限,中医取象比类必须以实践为中心,在自然与人体间建立恒久弥坚的经验性对应,并通过临床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形成知识传于后世并不断充实发展。

4 结语

五行学说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内经》将其应用于医学,凸显其优势也存在缺陷。二者的结合通过取象比类进行描述推导,通过上千年临床检验,最终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性和科学性。中医五行学说的独到之处在于,运用基于经验理据的取象比类(隐喻映射),通过五行配伍和五行生克乘侮阐释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同步变化规律,确立中医基本理念和具体治疗原则。尽管中医五行学说并不能将人体所有的生理病理囊括其中,但它基本上涵盖和构建了人体内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应对其充满信心,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从不同角度对其扬弃和改造,用更加高明的隐喻性思维去发展它,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一味否定与批判。

[1]高博,崔蒙.五行系统的三维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1914-1916.

[2]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3-64.

[3]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8.

[4]刘惠金,贾春华.从隐喻认知角度探究中医之“火”的概念内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87-2091.

[5]杨晓媛,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脾胃治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96-2099.

[6]KO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26.

[7]连冬花.中医是科学:社会建构论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7,195(4):32-35.

[8]张宗明.奇迹、问题与反思—中医方法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07-114.

[9]孟庆云.《黄帝内经》的脏象[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 (4):10-14.

Plausibility·Faultiness·Complement:Study on Five-agent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etaphorical Mapping

SHI Yo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 Qing 400700,China)

Five-agent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mapping theory shows that“Image-abstraction,Categorization and Analogy”(IACA)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Five-agent Theory and TCM,and in the transfer and inheritance of knowledge,though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Meanwhile,with the interference of ontological thinking pattern and excessive reasoning of metaphor,abstraction and analogy tends to induce deductive faultiness,which leads to criticism of TCM.Further research into IACA reveals that process metaphor and test of clinical practice can be conducive to the complement of its deductive faultiness,which can not only urge the good character of analogical thinking style but also ensure the abstraction and analogy is implemented in a reasonable and valid way.

Five-agent Theory of TCM;metaphorical mapping;Image-abstraction;Categorization and Analogy of TCM;process metaphor

R22

A

1006-3250(2016)11-1465-03

2016-04-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3YJA740038)-《百喻经》寓言故事的隐喻特异性与寓言式隐喻的解读模型

石 勇(1982-),男,重庆人,医学博士,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罅隙学说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少年的“罅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风暴一种
空椅子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陷落
漫画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