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历史考察

2016-04-11 09:35宋振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宋振东,门 红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历史考察

宋振东,门红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达到小康社会,以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十三大到十五大,分别将小康社会作为“三步走”的重要战略步骤和“两个一百年”、“新三步走”的重要战略基础;十六大指出世纪之交所达到的小康仅仅是总体小康,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在十八大之前,党的每次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但很少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主题。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后我党历次会议都强调依法治国,并将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邓小平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四大首次把坚持从严治党写入党章的总纲;十五大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六个要求;习近平首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化了对三大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形成的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历史考察

“小康”作为一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①。“小康”相对应“大同”而言,两者俱出自《礼记·礼运》②。孔子所说的小康更多地注重精神内涵,即“圣人定法,世人守法”。其后孔子的小康思想成为儒家思想薪火相传的治世思想。这种思想扩大到民间,意义有所变化,其定义更具有现实性,就是丰衣足食,在吃饱穿暖基础上能够过上更安定富裕的生活。

1.“小康社会”的初步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思考,以中国传统文化惯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创造性思想。邓小平多次用“小康”概念来表达中国的现代化。在《邓小平文选》中,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经常被提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在谋划和构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时,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邓小平在用“小康”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就开始考虑“小康水平”在经济上的核心表达,并试图作量的规定。他说,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③,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20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1]。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就是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2]“增加三倍”与后来的“翻两番”实际上是一致的。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3]1981年11月,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设想被写入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即“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4]。中共十二大把这一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1982年中共十二大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5]

“小康社会”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邓小平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邓小平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6]邓小平还指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5年4月,邓小平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是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7]在邓小平关于“小康”战略构想基础上,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三大逐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目标,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2.“小康社会”的丰富和发展

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多次完整清晰地勾画了“三步走”战略设想。他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8]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从现代化战略角度丰富了“小康”概念,再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20世纪走两步,解决温饱,达到小康;21世纪用30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9]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战略,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十三大指出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④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际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0]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各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指标⑤和小康临界值。这些指标大部分是经济上的、物质上的标准,带有从温饱走出来的色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即在19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1]“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奋斗目标,最早就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正式提出来的。十五大开始对其内涵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在展望21世纪时,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2]。十五大指出,从现在到十六大的五年,“将是全面完成‘九五’计划,为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的五年。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起点。”[13]中共十五大在展望中国的21世纪时,将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细化成一个新的小“三步走”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大“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发展目标。

3.“总体小康”的实现

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0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4]

十六大再次重申,“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5]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6]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十六大重申了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强调新的“三步走”的前两步十分关键,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7]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18]。这个目标就是中共十五大设想的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即建党100年时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⑥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19]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所涉及的目标和范围更为综合和宏观。除国内生产总值、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工业化、市场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家庭财产等经济主题外,还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权益保障、基层民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医疗健康、生态环境等[20]多个主题。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写入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并专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和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共十六大最鲜明和最突出的主题。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用大体20年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目标。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统推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提出

2005年10月,胡锦涛先后到南京、镇江、常州等地考察工作。考察途中,胡锦涛希望江苏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一时期,胡锦涛多次提出,东南沿海地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1]。

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七大继续坚持和使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并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使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节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最突出、最重要的表述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2]与十六大报告相比,一是减少了“力争”二字,二是增加了“人均”二字。这意味着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和要求。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把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增加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虽然在整个论述过程中主要还是使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说法,在大会主题中仍然保留着这个概念;但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过程中,有一处直接、一处间接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提法。直接使用的一处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3]间接使用的一处是:“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24]十七大报告使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出现,这与十八大报告上的表述完全相同,但是在内涵和意义上还没有表达和阐述实质性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在中共十六大之后提出的,明确地写进了中共十七大报告并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对我国经济社会目标的表述做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一是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法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法⑧。这个改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在进行时,是过程,是量变;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来完成时,是结果,是质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十六大最早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已经翻了一番,此后的目标就是要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与十七大相比,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法。但在发展目标中增加了一项硬指标,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目标时,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放在一起并列提出,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这样设计,一方面表明,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动力保障;另一方面表明,十八大报告不仅对发展目标作出了规划,同时也对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容,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十七大报告“四位一体”增加到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十八大报告延续了十七大报告的做法分列为五个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5]。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分别来论述的。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各项指标和要求都更高了、更全面了。

“小康社会”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代。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十七大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十八大真正赋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内涵,并对这一工作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

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的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共十八大以前,我党反复强调“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26],强调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27],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之后,我党的每次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但是很少提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共十六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不仅对多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而且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共十七大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提出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使改革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对于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而言,一中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党代会开过后要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党的总书记。二中全会主要是研究讨论推荐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的建议人选,为第二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作人事组织准备。三中全会则研究党和国家比较重大紧迫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三中全会所确立的主题基本上都是要解决比较重要的、比较紧迫的突出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28]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党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起点标志。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将1989年和1990年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五届三中全确定的主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农村改革和发展,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7次三中全会,都是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有的涉及到全局性改革,有的涉及到局部性改革。

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党的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希望同志们加深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9]

2012年,中共十八大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目标时,同时将改革开放的目标与发展的目标一起并列提出。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30]。在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报告继而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将“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是这样论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1]“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相对应也是五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三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四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五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2]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那么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最鲜明特征。[3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远景、新目标,进一步丰富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全会的显著标志是: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4],也有人称之为我国的第五个现代化;第一次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更加明晰;第一次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些目标和要求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改革政策的重大突破。[35]“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确定了七个方面的改革,使党的改革方案步入一个新高度,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境界。这些改革与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相对应,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与军队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也使用“全面深化改革”说法;与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提法所不同的是,少了“开放”二字。按照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观点,“开放也是改革”。为了突出改革这个主题,将“改革开放”简化为“改革”,更为简明扼要。2014年出台的改革措施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而2014年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共十八大所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是一个总的、大体的设想,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的任务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在广泛听取全党全国人民意见,广泛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其涉及的领域之广,采取的措施之多,面临的艰难复杂程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正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股骨头、敢于过深水区的问题。

三、“全面依法治国”形成的历史考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一贯重视法治,强调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6]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还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7]。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8]此后,党的历次会议都强调依法治国,并将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

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39]十六大报告还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共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40]

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正式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概念。十八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专门列了一个问题来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1]中共十八大已经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作出了部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根据十八大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把法制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全会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创新有以下几点:第一,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2]。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和“四个联结”,既从国家治理角度回答了法治协调性,又从参与主体角度回答了法治系统性。第二,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43]第三,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根基作用,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强调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第四,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上战略部署是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系统部署,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建立一整套基本定型的制度体系,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谋,为中国民族的子孙后代计,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中共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提到的是“全面依法治国”,少了“推进”二字。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指党在推进“依法治国”这项工作;“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已经“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了,步骤上更进一步。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种全面、精准的说法;“全面依法治国”是一种简练、精确的说法。在表述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时,省略“推进”二字,使用“全面依法治国”的说法,更加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这项工作提出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确定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专题研究,整体部署,大力推进,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思路、方针、措施和部署。四中全会也涉及到众多改革问题,具体改革项目达到190多项。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姊妹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形成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关系。2015年2月,习近平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的历史考察

“从严治党”不仅是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斗力和团结一致的基础,更直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44]列宁在1903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他还告诫说:“全部问题在于,以健强的先进阶级为靠山的执政党要善于纯洁自己的队伍。”[45]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了严格的党的纪律。毛泽东要求:“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46]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严治党任务更加繁重。邓小平一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具体实践。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出现一些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问题时,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这股风来的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47]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特别强调“经验证明,仅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48]正式提出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1980年代末,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后,他又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49]这也是邓小平给下一代领导人的政治交代。

1992年中共十四大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50]首次把坚持从严治党载入党章的总纲,进一步肯定了从严治党方针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94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强调“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52]并且提出了“六个要求”:就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就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就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就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就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涵义。

进入新世纪,党先后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53]中共十六大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54]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机体健康。”[55]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56]

2012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指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对和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57]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58]。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部分,可以感知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灵魂、精神和意蕴存在。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两个“全面”,一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二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59]中共十八大将党的纯洁性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主线”地位,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中讲到我党自十五大以来一直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具体部署上尤其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60]这就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条“主线”与具体的从严治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仅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获得牢固的实践支撑,同时也明晰了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常态的思路和方向。[61]关于党的建设则强调了八个方面的工作,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62]。与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列的问题相比,十八大报告是列的最多的一次,共列了八个问题,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只列了六个问题。十八大报告专门就“严明党的纪律”单列了一个问题。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不多见的,足见十八大对严明党的纪律问题的重视程度。十八大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确定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63]。十八大结束后,党中央就对这一活动的开展做了全面部署,紧接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分期分批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确定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从严从实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提出要求。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64]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再次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全面从严治党”六个字合在一起尚属首次。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首先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说法。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65]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讲话对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党的其他各项工作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全面归纳、概括和总结,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一步提出要求,强调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对全面、科学推动从严治党做出系统论述和重大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已经形成。习近平在总结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新成效、积累的新经验时,强调了“六个必须”的实践经验,即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必须领导到头、以上率下,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66]此时虽然习近平还没有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命题、概念、范畴进行提炼和概括,但是“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路径、要求、措施已经基本上阐发出来了,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思想和方略。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67]这里所阐发的内容和要求与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所讲的内容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五、“四个全面”形成的历史考察

2014年12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接着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等不同场合进行强调。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的江苏考察调研中,要求江苏“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68]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这一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将“四个全面”进行了有机组合,终于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并将这个命题、概念和范畴固定化、定型化。

201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时指出:“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69]

2015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70]他还说,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修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对“四个全面”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发,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新形势下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并强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71]习近平的这个阐述明确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集成创新特征。以这次讲话为标志,我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就完全正式形成。

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在同各民族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72]。“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正是对“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而这个阐述和概括契合了“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将“四个全面”定位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说:“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73]2015年4月底,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家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历时10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具体要求、衡量标准和全面展开。它在内容上涵盖党的五大建设,在对象上覆盖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在时间上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四个全面”就像邓小平当年概括四项基本原则一样,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最新的,但将它们放在一起作为新时期的战略布局却是全新的。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完善。[75]“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的战略抓手,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四个全面”的提出,直指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它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依法治国、如何管党治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它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回答了“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注释:

①此处的小康,“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此时的小康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

②《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③小康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现代“小康”的内涵,其实质是“现代化”。目前国际通用的是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评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称作国际“小康标准”。

④从十三大开始计算方法以“国民生产总值”替换了“工农业总产值”。

⑤这16项指标分别是:(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⑥从十六大开始计算方法又以“国内生产总值”替换了“国民生产总值”。

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⑧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而十八大报告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七大报告的第四部分的标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3][36][4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259,356,146-147,403.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4.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

[6][7][8][9][4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117,226,251,314.

[10][26][27][4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12,8,45.

[11][5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0,33.

[12][13][14][37][38][39][5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3,487,26-27,26,24,43.

[15][16][17][18][19][20][5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4,14-15,15,14-15,15,38.

[21][75]秦宣.“四个全面”: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22][23][24][25][40][4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15,16,13-14,24,21-22.

[28][30][31][32][34][59][60][62][6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3,13,14,14-15,512,38,39,39-43,40.

[29]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中共十八大报告的意见[J].人民日报,2012-11-06.

[33][35]石仲泉.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现中国梦之魂[J].中共党史研究,2015,(8).

[42][4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17-66.

[44]马克思致恩格斯(1859年5月18日)[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45][57][58]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6).

[4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5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53]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441.

[5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37.

[56]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01-20.

[61]蒯正明.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2).

[64]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3-30.

[65][6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67][68]霍小光,王骏勇,兰红光,李学仁.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69]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N].人民日报,2015-01-17(1).

[7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71] 马占成.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72]徐隽,姚大伟.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N].人民日报,2015-03-29.

[73]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

[7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责任编辑:孙书平)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SONG Zhen-dong,MENG Hong

(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A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layout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foundation.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o achieve a well-off society in "two steps" by the end of twentieth Century so as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13th to 15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spectively, the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step for the "three-steps" an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foundation of "two hundred years"and "new three-steps" .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out that the well-off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o be achieved is only a overall well-off, and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2020.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roposed to ensure the timetable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2020. Befor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 each party's Congress has stressed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epening reform”, but rarely mentioned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dentified a theme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The 15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run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governed by law. After this, our party meetings stressed run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made run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people is master in his own house,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roposed that run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termine the them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for the first time. Deng Xiaoping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Party must handle Party affairs and be strict in Party discipline. The 14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dhere to strict party discipline in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master for the first time.The Fif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six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running Party strictly.Xi Jinping first proposed the "comprehensive running Party strictly".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heory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laws.It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Four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 the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Deepen Reform; Comprehensive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Comprehensive Governing the Pary Strictly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2-0020-14

作者简介:宋振东(1975-),男,山东费县人,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门红(1978-),女,山东蓬莱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综合集成研讨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401020)

收稿日期:2015-11-30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