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扶贫

2016-04-11 14:38熊艺茗
市场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

◇熊艺茗

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扶贫

◇熊艺茗

扶贫开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和艰巨任务,精准扶贫是最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扶贫开发新举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全新理念和技术支持,使资源的投入和定位更加准确。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有机结合,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可以提高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准确性,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贫真扶。

大数据;精准扶贫;资源配置

10.13999/j.cnki.scyj.2016.12.010

一、精准扶贫需要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大数据可以理解为: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在合理时间内通过常规办法达到采集、管理、分析,并呈现为可阅读状态的信息。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其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改变了传统的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式,人类第一次可以采集、管理、分析全部的数据,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过去无法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商机,助力整个社会的变革。

精准扶贫需要大数据支持,核心要义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深入分析扶贫产业、人口、环境等相关数据,而这些都离不开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和遥感技术的测量。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扶贫工作更精细化、科学化。在此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就成了关键一步,要保证数据收集的客观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期的工作真正发挥成效。

二、大数据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

(一)用大数据瞄准帮扶对象

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大难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都是以粗放式为主,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大量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部分中高收入贫困户的生存状态,但是由于贫困户底数不清,具体情况不了解使得真正最贫困,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群体还是没能彻底摆脱贫困,扶贫资金并没有真正用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反而,使得一些地方的利益群体对贫困资金克扣挪用,出现了许多“假贫困县”、“假贫困户”。这使得国家政策的效率大大下降,对国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成功地避开了随机抽样带来的贫困标准设置不合理、扶贫扶不到位的弊端。大数据着眼全部的数据,贫困人员的情况一户不漏。通过大数据系统建立每一个县、每一个村、每一个户的贫困数据,也就是建档立卡,了解每户贫困人员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目前的帮扶状况等具体情况。通过建档立卡形成户级、村级、县级的三级大数据平台,并且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全程实时追踪,做到有进有出,形成一个用大数据为支撑的实时动态管理系统。当然,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录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可靠性。这就不仅仅需要基层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走基层、录数据,同时也要发挥基层民主,让群众监督,自下而上对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使最终的定位准确,为后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大数据确保“真扶贫”

在准确找到扶贫对象之后,就要开始有针对性的施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是确保后续扶贫措施精准到位,实现真扶贫的基本方法。这一切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规定,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目前,我国有14个片区,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

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地调查,我们了解了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或者具备劳动能力但是缺乏创业就业资金、技术、专业知识;有的是因为居住的地理环境极其恶劣;有的是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等等。面对情况的多样性,群众的脱贫要求也各异,因此,必须对症下药,找到开启每家每户脱贫致富大门的钥匙。

探索实施特色的农业、果业、养殖业基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让贫困户、园区、企业、合作社联接起来,开辟一种新的合作机制,形成新的利益链条。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生产、加工等生产环节,有了稳定的收入,从而实现真正脱贫。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电商扶贫。通过电商平台使贫困户走上致富的道路,通过村委、县委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设置各类电商服务站,倾力打造农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的新模式。形成特色的产品品牌,让每个县有每个县的特色产业、每个村有每个村的产品,利用“互联网+”促成规模化生产,然后一步步培育成龙头企业,实现物美价廉,为贫困户持续增收。

面对地理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比如边远的山区、高寒地区,就要采取易地搬迁的扶贫措施,有计划地将贫困居民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区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资金帮扶,比如搬迁补助和建房补助,并和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贫困人口的后续脱贫问题。

对于基础教育建设薄弱的贫困区,要扎实推进教育扶贫。以省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再到县到乡逐层落实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乡村支教,落实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使农村贫困群体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和针对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国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为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提高学生奖(助)学金资助水平,确保人人都能上得起学。

大力推进农村医保政策,把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一个不漏的纳入医保对象,扩大新农合药品种类报销、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负担;提高大病保险的补偿范围和封顶线;推进医疗救助、应急性救助,鼓励慈善救助,彻底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以上的种种脱贫方法,都要靠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需要完整而精确的数据,精准地计算、计量,找到病症,从而对症下药。

(三)利用大数据实现动态化监管

扶贫的每一项举措、每一笔成效都会通过信息技术进入大数据扶贫系统,因此,每家每户的生活情况,扶贫前后的生活状况变化都能清清楚楚地反应在大数据平台中,大数据平台时刻都掌握着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通过扶贫标准识别系统,对贫困人员是否仍符合标准进行动态化监管,让贫困数据能够及时更新,避免滞后性。动态化监管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在大数据平台上设立资金管理系统,要对每一笔资金的变动有明确的说明,保证扶贫资金的到位率和专款专用,避免出现有关人员违规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利用“互联网+”实现对扶贫资金以及有关基层干部的监督,节省了人力物力。

(四)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核心是对贫困人员的预测

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除了在贫困人员的确定和过程中的动态化监管中发挥作用外,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对贫困人员今后的生产生活状况作出预测。大数据平台掌握了贫困人员的基本信息、贫困地区的基本环境以及生活状况,利用数学和统计计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对后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地预测,对扶贫成效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让政府决策层更好地制订后续的配套政策,避免出现政策上的断层,做到有的放矢,而非盲目地制订政策,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诚然,大数据技术再好也不能离开人的智慧,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贫困人员真正被扶持起来。

三、大数据下的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建设好之后需要配备相应的运营人员,要对系统进行熟练地操作与运用。通信运营商掌握着大量的通讯资源,可以充分与政府对接,完善扶贫系统。除此之外,卫计委、发改委、交通部、教育部等各政府部门都要建立与扶贫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实现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比如,通过教育部门,对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和记录,通过与扶贫部门的数据对接,反映出哪些人没有学上,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再比如,易地搬迁扶贫,对各个中心镇、中心村的各项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的建设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的审批,因此要与发改委建立数据联络,掌握最新的信息。因此,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加入进来,包括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进来,而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撑。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推进中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和支撑,以大扶贫为兜底。积极探索大数据扶贫新模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用数据甄别、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方式,突出精准性、体现有效性。用好大数据手段,要整合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农村电商、职业培训等各种资源和力量,要把贫困户的潜力最大最优地挖掘出来,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输血式”捐助转变为“造血式”帮扶,要深入扎实打好大扶贫攻坚战和大数据突围战,积极探索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新路。

充分利用大数据促成多方合力,利用大数据众筹众扶的特点,精准筛选、智能匹配,将扶贫对象的具体需求与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帮扶资源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扶、全面扶、深度扶、大众扶的大扶贫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扶贫积极性,在整个社会中掀起扶贫的浪潮,社会各界齐心努力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1]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3).

[2]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08).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精准的打铁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