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微信传递法治精神

2016-04-16 14:33陈锦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号微信法律

■陈锦



法律微信传递法治精神

■陈锦

昨天,我看了一则冷笑话:谢谢你叫我出来陪你玩手机。

是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电视节目看得越来越少,用移动客户端看视频越来越多;报纸杂志看得越来越少,刷微博、微信看资讯越来越多;甚至电话、短信都开始越来越少了,而用微信发图文、语音、视频的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在宣告传统媒体的消逝,而新媒体正在兴起。

2012年12月26日,我创办的法律读品这个微信公众账号正式创建并推送了第一篇内容,三年多来,我推送了1000多期内容,受到了20多万用户的关注,和我一起在微信中寻找法治的真谛。那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它会在法律微信圈里有今天的分量,对我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

当然,法律微信公号的运营除了内容定位、“公主”(“公号主人”的简称)自身名气、创办时机、精力投入外,日常的管理维护其实也是一门很大学问。

内容上要尊重法律人的阅读体验

相较于娱乐八卦、新闻资讯、情感生活等其他类型微信,法律微信以其专业性、敏感性等特性,用户数量、文章阅读量等数据一直是一个短板。在我所接触到的大多数法律公号中,除了少数官方的普法账号外,许多法律微信推送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不完全是普通大众的读物,这也决定了其用户定位基本上是从事和法律工作相关的法律职业群体。而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信条,微信同样如此,因此法律微信在内容上要尊重法律人的阅读体验。

据我观察,一篇微信文章的热度一般持续时间为3天,过后的阅读量、打开率非常有限。法律微信的关注用户同样也存在审美疲劳,容易喜新厌旧的现象,没有新意、没有趣味的信息将很快被用户略过。我一直认为,一篇好的微信文章不外乎两个特性:一是有趣,二是有用。法律作为一门严肃严谨的科学,做到有用容易,有趣倒是挺难的。如果推送的内容无趣、无用,很容易让用户觉得这个公号可有可无,取消关注。

一些实用性的文章,比如“离婚时房产分割的裁判规则”“借钱应当注意的10个法律问题”“量刑指导意见一览表”等,对许多用户有实际的用途,实用性比较强,在阅读量和关注用户转化效果都很高,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号专门做法律实务研究,形成相应领域的垂直类公号。在提升文章趣味性方面,法律公号可以通过一些猎奇的案件提升文章的趣味性,比如“史上最伟大判决”“审委会不同意见首现判决书”等。当然也可以选择法律与心理测试结合,法律与星座、塔罗等结合的形式,让用户与公号间有互动介入,比如“法学院期末考试神题”“高考作文法律解析”等。法律读品曾推送过《“帮我写份合同好吗?”——12星座的法律人是这样回答的》,一天内阅读量达到26万,收获了3000多名新增用户关注。

当然,法律微信公号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其传播价值也已经被法律界接受认可,目前已经有形成了数量较大的法律公号群,但同时也带来内容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弱等问题。

排版上要适合网络化阅读习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阅读习惯更多地表现为时间碎片化、行为移动化,用户很少有整段的阅读时间,更多的是利用碎片化的小段时间,在手机上阅读。既然用户的阅读时间有限,那么微信就要能迅速抓住用户的眼球,足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因此,文章标题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用户明白公号要传递的信息,要有吸引力。“标题党”是提高文章打开率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标题党”也应当慎用。

既然是碎片化的阅读,那么推送文章内容不宜过长,一般2000-3000字为宜。如果真有必要推送长文,那么可以选择把全文放在“阅读原文”链接中,由用户选择是否跳转到其他网页阅读全文。同时,文中不宜出现过长段落,造成文字内容堆积,如果段落内容过长,则需要对内容进行分段处理,多留空白,这样也能够避免用户的阅读疲劳。为提高用户阅读体验效果,在编辑内容时可以加上相应的配图,一般选3张为宜。

一些微信为了增加文章美感,会使用“秀米”“135编辑器”等第三方编辑排版平台,但也有一些公号盲目使用编辑器功能,把各种编辑排版格式都堆砌到同一篇文章中,致使正文内容太过花哨,反而显得杂乱无章。编辑格式主要是为了突出文章的条理层次,正文排版格式要尽量简约简洁。

法律微信运营的禁忌事项

由于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微信公号关注的内容更多是社会深层次问题,因此时常有一些公号推送的内容涉及敏感话题、政治话题等,一些推送文章被删除,公号被封禁一周、一个月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个别关注用户10W+的公号被直接封禁,令人惋惜。运营好法律微信公号必须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

1.不能发布政治、色情、暴力等敏感话题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微信官方对公众账号所推送的信息是完全可以监控的,甚至保存在后台未经正式推送的内容也会被删除。法律读品2013年10月编辑的一篇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章,未经推送,却于2015年12月底被平台告知“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违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被删除。这是法律微信运营的第一禁忌,切不可为一篇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新增关注而拿平台的生命作赌注冒险。

2.不要推送不真实的信息。法律是一门严肃严谨的科学,作为法律微信公号,内容更要严谨客观,要确保所发送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切忌推送未经证实的小道信息,更不能造谣、传谣。

3.不要和用户发生言语冲突。对于许多法律事实每个人的观点不一,一些用户在评论、留言时难免言语偏激,甚至出现对作者、公号管理员的侮辱、谩骂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员切忌与用户发生言语冲突,因为“人暗我明”,要防止一些文章被恶意举报致使公号遭受违规处罚。

(作者系福建省平潭县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微信公号“法律读品”运营人)

猜你喜欢
公号微信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阅读数、点赞量齐跌,公号们如何自救?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排行榜(7月~8月)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
公号界的“世纪难题”,如何破解?——以“政已阅”公号标题制作为例
微信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