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余裕

2016-04-27 17:45程严椿如扶摇
女友·花园 2016年4期
关键词:冥想

程严+椿如+扶摇

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有个潜力无穷的小宇宙,不过燃烧得太急促,难免有“心慌慌乱紧张”的急迫感,这可是盲目和误判的前兆。

4月,最是让人想舒缓一下的时节。与慢生活相比,流行于日本的“余裕生活”显然更轻松易行。它是指在生活中存在的一瞬间停顿,让我们能够养精蓄锐,准备好应对下一个挑战。这挑战可以是商业会议或只是与难搞的客户共用午餐。余裕的途径可以是泡个澡,午餐时间摆弄会儿花花草草,或是进行5分钟的大脑封闭。

总之,余裕是给自己一个预备迎接当日未知事物的空档,更是效率至上的水泥森林生活中难得的温柔时光。而我们的话题则从缤纷的余裕招式上展开,也会探讨怎样通过余裕这个优雅的ability(能力)来重塑我们的生活。

Part 1 余裕模范生

让灼热神经冷静下来 大咖的余裕小时光

总的来说,都市人的骨子里难免都住着很多大大小小的pressure(压力)。这也是因为我们太爱生命才会这么努力、紧张地活着啊。不过,日子久了,难免有卡壳的尴尬时刻。

遇上这种情况,就要像马拉松界最知名的作家村上春树说的,“(跑步的时候)尽量什么都不去想……当这样做的时候,有些东西会很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就可能成为一些写作中的想法”。你看,即使是在闪光灯下来去自如的各行精英,也都懂得在跑步、写诗、拉小提琴等小爱好中随时切换,以便让灼热的神经冷静下来,留出蓄势待发的空档。

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大咖们的余裕时光都去哪儿了,我等凡人也可从中效仿几招。

玛丽莲·梦露——写诗

也许令人意外,但的确,梦露一直把诗当作灵魂的出口、暂时喘息的树洞,写诗是她短暂的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梦露留下的诗稿里,能看到很多杂乱的涂抹,她说“每一处拼写错误都是一种欲望的吐馨”。梦露的诗很感性,忧伤而脆弱,看这一首:生命在寒风中像蜘蛛网一样坚固/虽然悬得几乎要掉落/但却仍然恒在。

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对一生波折的爱因斯坦来讲,“避难所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公式……”他说:“我在其中找到归属,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安定。”他还喜欢找同事合奏,荷兰物理学家艾伦费斯特就是其中一位。后者反对相对论,两位物理界大拿每次舌战到了要诉诸武力时,爱因斯坦就拉起小提琴,艾伦费斯特则就坡下驴地弹钢琴伴奏,剑拔弩张的两人顿时松弛下来。

布莱恩·梅——观星

熟悉“皇后乐队”的乐迷都知道,他们有一位伟大的吉他手——布莱恩·梅。这位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身在摇滚圈,心系天体界。平时最喜欢的放松项目就是……夜观星象,并历时35年完成了自己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搞科研的时间实在太少)。许多世界级天文学家都去拜访过他,基本都是带着吉他去索要签名的。

纳博科夫——捕蝶

以《洛丽塔》闻名于世的纳博科夫讲过,要不是自己颠沛流离的身世,好好的人怎么会去搞文学,他原先是多么爱蝴蝶——他捉蝴蝶的照片甚至还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写小说遇上卡壳的时候,纳博科夫就会拿上捕虫网,去野外找蝴蝶。上世纪40年代,纳博科夫还参与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鳞翅目昆虫研究项目。

费曼——开锁

作为美国曼哈顿计划(造原子弹计划)的主要参与者,物理界大拿费曼特别喜欢开锁。在曼哈顿计划实施的攻坚时期,他开始研究锁器的基本原理,同时把科研所的锁全都开了个遍,包括收藏“曼哈顿计划”的顶级保险柜,顺走文件后还留下张纸条“猜猜我是谁?”。他的粉丝认为,或是科研项目太沉重,加上开锁中需要排除杂念——间接起到放空排压效果,所以费曼才喜欢上这么高难度的自娱游戏。

绫辻行人——搓麻

他是推理小说家中最会打麻将的,麻将爱好者中最会写小说的。在写作和搓麻之间,绫辻行人切换自如。他搓麻不仅没有影响主业,还玩出了新高度,让他拿下日本“麻将名人赛”的冠军,成为史上第一个拿到“麻将名人”的推理作家。

瑞恩·高斯林——编织

谁说编织是女生的专属?好莱坞帅哥通过电影《充气娃娃之恋》学会编织后便从此爱上了编织。他说在编织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平静。加油,高斯林,卸下那束缚你的伪装,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编织的知识和技能吧。

爱丽丝·库珀——打高尔夫

不可否认,很多名人都热爱打高尔夫。但是有点难想象这位有着酗酒、吸毒背景的蓬头垢面的摇滚歌手穿着高尔夫球服的样子,不过他的确是很享受高尔夫课程的慢生活。他坦白说:“我已经从毒瘾君子转成另外一种瘾君子了,那就是高尔夫。”

凯莉·米洛——拼字游戏

这位出色的澳洲超级流行明星,私下里特别享受沉浸在拼字里的小时光。她了解对手的所有招数和陷阱,当然大部分对手是她的家人和朋友。她2001年的单曲《Your Disco Needs You》的歌词里甚至包含了“拼命地寻找某人,自愿放逐,你会迷失在交谈中除非你来玩拼字游戏”。谁知道这位辣妹的心里有多渴望在游戏里获得三倍的分数啊!

Part 2 余裕生活家

水与诗的净化仪式

余裕slogan:遇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心事,先撂挑子去泡个澡吧!

为了感谢泡澡这一上天恩赐的净化身心仪式,李欧纳·科仁泡遍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澡堂,还办过泡澡杂志,而他的人生就是一封封写给浴缸的情书。

英/美/日剧里每每准备上演反转/逆袭剧情时,就要让头脑混乱的主角先去泡个澡。

生活里喜欢边泡澡边放空想事情的“泡澡哲学家”也不少,他们往往会准备一条干爽的毛巾,像举行仪式般小心翼翼地浸入温暖的水中,双脚踏着温暖的地板,从脚底涌上来的热气温暖了全身……时间感慢慢消失,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整个过程就像是一种净化仪式,除去忧伤和不安,留下纯粹的初心。

听上去有几分形而上的意味,也的确有人把泡澡变成了一门精致的学问——比如李欧纳·科仁(Leonard Koren)。普通人知道他的名字,大多是因为他的一系列日式侘寂(Wabi-sabi)生活美学著作,不过科仁最被世界所熟知的一面,全部都与泡澡有关。

生命中最精致的甜点

跟很多学什么就讨厌什么的应届生一样,1972年刚从建筑专业毕业的科仁也讨厌做建筑,但却狂热迷恋泡澡。有一天在澡堂子里走神的时候,一滴热水从天花板上滴到他耳边,触发了他做本“泡澡杂志”的念头。这本后来被誉为“(上世纪)70年代晚期的新浪潮圣经”、“美国杂志史上设计最棒的杂志”的《WET》杂志,刊登过很多当时先锋大咖的采访,譬如詹姆斯·布朗(美国灵魂乐教父)、伊基·波普(朋克音乐教父)、赫尔穆特·牛顿(时尚摄影大师)、大卫·林奇(好莱坞金牌导演)……以上所有人都是边泡澡边接受访问,地点可以在水里、泥巴塘、蒸汽浴室等各种算得上是“浴所”的地点。

在科仁多年的泡澡经验里,“浴室是一个凝结自我的地方……人们在水的净化中会逐渐回归质朴、感性的内在本性……在只有朴素元素的环境中享受着生命中最精致的甜点”。

他清楚“泡澡是一个极为个人的行为,同样,浴室也是一个极为个人的地方”。不过,迷恋于寻找终极美好泡澡体验的科仁,可不甘心把这个体悟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后就止步不前。1981年,科仁移居泡澡文化深厚的日本。同时,他也开始走遍全世界寻找泡澡胜地。

科仁去过美国原住民的汗蒸棚屋,这是一种用树叶和树枝搭建而成的原始浴室,有时上面会覆上兽皮、毛毯、帆布或是苔藓海藻用以保温。原住民给烧热的石头上浇水以提供天然热气,石头上还可以放置草药,以供使用者随时擦身(听上去就非常舒服);他还去过哥斯达黎加的原始浴室,那是以大圆筒、软管和木板支架所组成的丛林淋浴间,整片森林都成了他的私人浴所;而科仁最钟情的浴室,还是有许多感官元素的土耳其澡堂,比如穿越低矮的窄门通道、刷泡身体的沐浴侍者与按摩师相互交谈和歌唱的声音,在圆顶天花板、壁龛凹室与墙壁后方来回盘旋,心志弥乱的时候来此一浴,原本打结的情绪都会自动舒展,心中的阴霾也会随着水蒸气飘飘然弥散。

浴室情怀总是诗

想象一下,怎样的浴室才能带给你最恰如其分的美好泡澡经验?

反正寻觅了三十多年完美澡堂的科仁,最后给出了自己的心得:一场美好的泡澡没有绝对的模样。无论是露天的汗蒸棚屋还是自家堆满了小黄鸭的浴盆,都能完成一场凝结自我的净化仪式。

2012年,科仁重回美国大众的视野。他推出了一本回忆录,里面记录的是他由一场场美妙/糟糕的泡澡组成的青春。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就像他在创办《WET》时相信的:浴室里根本不需要诗人,它本身就含有一首原始诗歌的所有元素:

·水与蒸汽;

·热、冷,或者(恰到好处的)温暖;

·赤裸的;

·静与动;

·有光。

所以,你若是也想要点诗情画意的余裕时光,今晚专心泡个澡先。

纽约客的秘密花园

余裕slogan:想静静,就做会儿园丁。

从中央公园到布鲁克林桥公园再到布朗克斯公园,纽约从来不缺少绿地。他们由纽约市政府出资建设,小则几万平米,大则以“平方千米”计算。不过,真正的纽约客大多隐蔽在街道的社区公园,那儿才是埋种他们对这座城市最认真的情感的地方。

纽约最早的社区公园可以追溯到1974 年,当时纽约市政府宣布以一美元的月租价格把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处废地出租,供人们建设社区农地和小花园。在这些被荒废的土地上播撒种子、施放肥料,希望可以让城市重新充满生机。

目前,纽约六百多座社区公园(每个都只有 2~4 个私人车库的大小)一共吸引了两万多名城市园丁。他们热爱园林与自然,用他们的话来说,“能在城市中拥有这样一片小土地,既装点了社区,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哪怕这意味着每个季度自掏腰包,花 一百五十多美金购买油漆、种子或种植工具。

“园丁”塞拉:小小的精神寄托之地

酷酷的 M.M.塞拉每天都会来到位于第六街和 B 大道交界处的社区公园。比起“志愿者”,她更偏好“园丁”这个称呼。和这个社区公园其他几十个“园丁”一样,塞拉在这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小领地,地方不大,大约两平米,种满了薰衣草、杜鹃,还有各种蔬菜。

在生活中,塞拉是一位先锋电影导演,还在纽约一所知名的学校当兼职教授,拥有自己的先锋电影协会。这位化着烟熏妆、穿着两只颜色不一样的袜子的艺术家热情又好客。说着说着,她会兴奋地手舞足蹈,还掰下几片薄荷叶要你品尝。塞拉说,来到这里,是因为她热爱大自然和植物。对她来说,能在城市中拥有这样一片小土地,既装点了社区,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园丁”Yuki:最喜欢桃树梨树茂盛的夏季

在日本出生,后来移居美国的 Yuki 女士,在纽约社区公园做志愿园丁已经有五年了。起先,她只是因为热爱自然和园林,加上当时的工作并非全职,有较多的闲时可以打发,所以才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后来,她渐渐发现,纽约这座城市给予这些外来移民太多的机会,而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馈这个城市。“我并不富有,没有办法通过捐钱去回馈这个城市,所以只好通过实际行动。”她一边清理着公园外围的落叶,一边说道。

现在,Yuki 几乎每周末都会去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莉丝·克里斯蒂包厘-休斯顿公园当志愿者。她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那个时候,公园里的桃树、梨树长得枝繁叶茂,志愿园丁们还会带着家属一起在这里举办烧烤派对。

“园丁”约翰·沙特尔沃思:公园是小宝贝

算起来,77岁的纽约人沙特尔沃思在“艾伯特社区公园”做志愿园丁已经有15年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老先生就在这里帮忙修剪、粉刷,中间停顿了好些年以后,他又在80年代回归,重新加入志愿者大军。用沙特尔沃思的话来说,公园是他们的“小宝贝”,而志愿者们则是“保姆”。

“有的人做志愿者去老人院帮忙,有的人给小孩教书,而我喜欢的就是待在这个花园。”沙特尔沃思说。

沙特尔沃思的家就在附近,不忙的时候、偶尔郁闷的时候,他都会来花园摆弄花草。他希望路过这个小天地的邻居或者游客,都能停下来瞧一瞧,感受这个城市的安静和人情味。老先生最高兴的时刻莫过于夏季的清晨。那时候,他会在 7 点就早早地打开大门,送小孩子上学的大人以及小孩都会忍不住进来看。

“如果我们的公园能让大家都有好心情,一切都值!”他说。

“是的,没错!”蹲在一旁的搭档给老先生补充道。

近年来,除了纽约,欧美各城市都兴起利用公共空地种菜种花的风潮。出于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这些微型小花园在社区、写字楼下、城市公园里不断生长。即使有再多的心事,人们都能在劳作一番后理清杂念,从而更接近自然、树木和生活的本原。

工作狂的大脑封闭术

余裕slogan:胡思乱想撇一边,来个五分钟大脑封闭术。

不久之前,鲍尔以为冥想是嬉皮士或是满脸胡楂的书呆子才会干的事,如今她自己迷上了“大脑封闭术”式的冥想训练——时常“暂停”一下,而后以崭新的状态迎向生活挑战。

大脑里的聒噪讨厌鬼

去看牙医会让人紧张和焦虑。但是牙科主任阿隆娜·鲍尔说,当牙医也同样不容易,“在一个小的半密闭空间里工作,工作又要精确,而且你还要调节患者情绪,所以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她在邻居的建议下,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市中心的一家冥想馆报了名。

鲍尔的邻居是典型的“新嬉皮士”,他们不像老一代嬉皮士倾心于迷幻药物,而是通过冥想和健康的运动(譬如说舞蹈)来达到清心静气的目的。”当然,鲍尔没想变成清心寡欲的修行者或是满脸胡楂的书呆子。她只想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逃出来,在冥想中短暂封闭一会儿大脑,或者说,刷新一下。

第一节冥想课并不那么顺利,鲍尔一直觉得有个小人在她的脑海里聒噪不停休。

吸气、吐气、吸气——

“我的老天啊,我的脚快断了……嘿,干吗呢?注意力要集中!”

吸气。

“我的胸腔疼死啦!”

吐气。

“我好饿,周围怎么这么安静……这里大概没有人跟我一样崩溃了吧。”

一个半小时后,冥想结束了。鲍尔说,在课程进行到四十多分钟时,脑海里的聒噪小人才算是闭了嘴,一直在身体里乱窜的焦躁感也慢慢退去,整堂课下来,她“感觉身体也放松了很多,心跳也没那么快了” 。

不是魔法也不能长高变漂亮

通过短时间冥想来摆脱尘世压力的做法正变得非常流行,中产上班族、华尔街精英、硅谷风投家、娱乐圈人士,甚至是白宫官员中都不乏身体力行者。美国ABC电视台王牌新闻主播丹·哈里斯在搞砸了一次面向五百万观众的直播后,开始用冥想来隔离随时崩溃的神经,他说“抛弃那些承诺瞬间开悟的时髦书籍或者大师,它不能让你长高或者变漂亮,也不会像魔法一样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以我的经验,静心冥想其实仅仅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防止你被心中那些令人烦躁的声音/情绪牵着鼻子走。”

对哈里斯的说法,牙医鲍尔深表赞同,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冥想训练,鲍尔已经能利用5~20分钟的工作间隙,熟练进入冥想状态,她说:“人类麻瓜其实比魔法师更需要大脑封闭术,我现在面对焦躁的病人或情绪时,内心波动要比从前稳定得多。”

涂young涂simple

余裕slogan:把天马行空的幻想画出来。

一眼看不到头的会议、改了几十遍还没通过的提案……这些重复性琐事,常让人陷入神游状态而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外国小伙詹姆斯·默里(James Murray)说,我们可以把神游时的画面画出来!根据英美权威的心理学研究,这么做可以活跃大脑、提高完成手头事务的效率,“艺术也是生产力”在这儿再也不是一句空话。

总统也涂鸦

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开会时,被抓拍到在讲话稿上画星星和鬼脸。实际上,她不是第一个在演讲稿上“展露艺术天赋”的政要。遇上枯燥会议就“低头—走神—涂鸦”,这几乎成了美国政治家的光荣传统。从里根、肯尼迪到老布什都是个中高手。曾有好事的出版商还专门收集了这些手稿,出版了一本叫“总统涂鸦”的书。

让人意外的是,大咖们涂鸦似乎并不影响干正事。在纸上胡乱涂抹一番后,他们好像精力更充足了。心理学家研究后证明,涂鸦的确是帮助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大概是有了名人“亲测有效”的保证,涂鸦也成了这几年来非常流行的减压、排解郁闷的手法。

铁血战士吃乌冬面

不过,涂鸦总被视为只有寥寥几笔的图案。其实,很多人在走神的时候,不缺疯狂古怪的想法,一位叫作詹姆斯·默里的年轻人就因为画白日梦红了起来,因为他不仅画自己的,也画别人的。

默里在自己的Tumblr(轻博客)上发起了一个活动。由陌生人描述白日梦,凡是能激发他兴趣的,他都可以画出来。所以,这些想法也一定要非常新奇才行。比如,曾经成功打动过他的就有这么一些:“一只恐龙在艺术课上画人”“喵星人营救消防队员”“伏地魔终于找到了印有他名字的可乐瓶”等。

默里用的是Windows自带的绘图工具,虽然简陋了点,但也足以窥见凡人大脑中精(fei)彩(yi)绝(suo)伦(si)的小剧场。看着比政客们的图案有趣多了不是吗?下次开会走神时不妨也来试试涂鸦疗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名义,挖掘一下自己的艺术细胞,顺带为焦虑的小情绪找个新出口,一举三得。

Part 3 余裕研究家

余裕也是一种优雅的ability

小小地溜个神儿,回来后心中十分满足和充实,然后不疾不徐地面对升级打怪等人生挑战。

有的时候,余裕也可算是一种优雅的ability,虽然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来理解。

不少出场自带光环的大咖,大多数都有这种ability。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避世”期间,写作、演讲、开派对、组织社团、每日去附近的康科德村买酒、健身等工作也都没落下,相反过得更加蒸蒸日上活色生香。这就算余裕技巧到了一种境界。我们常说大隐隐于市,差不多就是这心境。还有脍炙人口的“乔布斯喜欢在做重大决定前去户外散步”“希拉里在开严肃会议时爱涂鸦”等轶事八卦,你觉得大咖们所做是为何?

你看,余裕这个ability实在是太有内涵了呀。遛弯、发梦、涂鸦这些都能算,但也远不止,它还有一层“短暂停赛,但不退场”的积极意义在里面。

有很多事情真的很烦,暂时不想面对,比如超难搞的客户,或者电话里追着你问“结婚没,给你介绍个对象吧”的亲属。你不能正面与之对抗,因为对方是甲方,或者是你老姑,年轻时你可能还会“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时至如今你已经可以熟练地戴上除噪耳机默念“此刻世界和我无关”50遍,或是看着对方上下翻动的嘴唇大脑自动切换至冥想状态5分钟,等到心情调整好了后,再拿出“XX虐我千百遍,我待XX如初恋”的真诚来与之耐心掰扯。

嗯,这就是余裕ability升级的表现之一啦——小小地跑个神儿,回来后心中十分满足和充实,然后不疾不徐地面对升级打怪等人生挑战。

幻想型ability

穿越

我多想回到从前,天尚蓝,草尚香,帅气古装青年排成行。但是就跟印英混血的脱口秀主持人罗素·彼得斯说自己回到印度似的,“我可能太习惯于现代生活中的某些奢侈品……这里没有厕纸啊亲!”厕纸之外,没有智能手机你也活不了的。

回母星

……好想回到家乡,回到她的身旁,让她的温柔善良,抚慰我的心房。母星为什么还不召唤我?为什么要留我一个人在地球?验证这个臆想的方法有两种:一、请在自家车库找找外星飞行器(什么?!家里没有车库?没有车库还想当外星人?!你以为你亲生爹娘可以跨越星际把你准确地投放至503室吗?!是用的顺丰吗?!);二、等着某位和你爹有仇的族人掐断地球所有屏幕的信号大喇叭广播来找你吧。

开家咖啡馆

“我希望开一家店,放着爵士乐,但只招待那些我喜欢的人!”如果不考虑房费税费员工原料成本的话,咖啡馆的确是抒发余裕情绪的最佳终端,没有之一。

去巴黎/丽江/西藏/亚马逊丛林

如果你还没有钱有闲到可以专赴巴黎喂鸽子,却有可能患上巴黎综合征,其具体表现为,当游客到达巴黎后,由于“真实的”巴黎和他们心目中的相差太大,于是就出现了恶心、失眠、抽搐、自卑感、蒙羞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等精神症状。So sad。

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幻想“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我,在过着我不敢想象的生活”。其实没事儿的时候可以用树状图分析一下,如果你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往其他方向走,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子,通常你会发现自己最终还是变成了眼前这幅样子。

实用型ability

社交熔断

这个来自股市的词儿,同样适用于每个“理智的弦即将崩断”的危急时刻,你需要立即关掉手机、关掉电脑、扔掉同学会请柬、推掉所有相亲局,然后消失。这种简单粗暴的熔断手法,会击退“我的世界即将完蛋”的悲情幻想,从而留出补充正能量的余裕空档。

屏蔽对话

在负能量爆棚的人冲着你哔哔哔的时候,自动屏蔽其发出的声音,只看到他的嘴一开一合,就好像……一只抽搐的鱼。有效隔离一切负面情绪,不过这种技能需要一定时间练习。

制造小确幸

屋外雷声大作或者大雨滂沱或者漫天飞雪,请假躲在温暖被窝里听着电台看小说,电台的民谣温柔又宁静,并且还不觉得饿,也暂时不想上厕所;或是开会前蹲在有阳光的地方喝咖啡/挠猫的肚子都算。

换一个次元

这次元真是个不毛之地啊,干点儿啥好呢,不如去打会儿游戏吧,哎呀我的人物换了新装备又帅了,真可谓全服第一女神啊。咦,今天最新一集动画应该出来了吧?哇这造型还真不错下一次cos一下好了呵呵呵。在二次元cosplay另一个自我,这治愈力是杠杠的。

造梦空间

商业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造梦,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现实。所以别太纠结于豆瓣的评分了,一切能让你刹那共鸣忘记世界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猜你喜欢
冥想
蓝的冥想
《冥想》
冥想
冥想
冥想赶走焦虑暴躁
冥想
冥想可能对心血管疾有益
美国“冥想经济”成潮流
冥想,随时随地都能做
冥想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分析